加勒比海畔,另一个哥伦比亚
(本文发表于《私家地理》2013年12月号)
文 / Biju Sukumaran 译 / 刘未央
今天,萨拉将度过 30岁生日。她和凯瑟琳是来自英国的一对好朋友,都有着无忧无虑的乐天性格。在她俩的感染下,我们全体摩拳擦掌,准备迎接一个通宵达旦的派对。起先,我们只是借用酒店的一间空宴会厅,乖乖地分享了一点蛋糕;而临近拂晓时,周遭的一切让我们感觉恍若变了一个世界。
我们在阒静的托卢(Tolu)镇四处乱逛,饱餐了当地特有的两种胡椒炖鱼Cazuela和Sancocho,又喝了几轮本地产朗姆酒。最后,9个人全部挤上一辆“豪华型”超长人力的士,音响豪放地播着UB40的《红红的酒》,两个10岁光景的男孩跟着节奏一摇一摆地蹬着踏板。一大车人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就在这当口,大雨倾盆而下。
以后每次听到《红红的酒》这支歌,我总是回想起那一晚,回想起加勒比海假期。有了加勒比海岸,大多数人几乎忘记了哥伦比亚。
几天前我们抵达此行的第一站,远离海岸的首都波哥大。这是一座阴冷的殖民风格城市,与晴朗、炎热的托卢形成鲜明对照。传闻这里的人颇有些矜持保守的世家作派,不过我们的自行车之旅没能到城北的富人区一探究竟。
导游迈克是一位当过调查记者的侨民,喜欢领我们深入城市的“暗黑界”。首先参观斗牛场,在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包围下,这种古老风俗依然顽强地生存着。有两个孩子在沙地里训练,一个挥舞红斗篷,另一个操纵着装有一对假牛角的独轮装置扮成公牛。曾经风靡欧洲的斗牛运动,又将战火燃遍了新大陆。我猜想,“公牛与斗牛士”游戏在本地青年中的受欢迎程度,大体相当于美国的“牛仔与印第安人”。
我们骑车经过的几个地方见证了波哥大动荡的政治,这儿是一位政府首脑 遇刺之处,那儿是游击队朝国会大厦开火的广场(游击队头领如今已衣冠楚楚地在国会占了一席之位)。我们途经一个红灯区,衣着暴露的女郎在饭馆之间的狭小地盘里搔首弄姿;接着又是一个红灯区,专门满足异装爱好者的口味。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有着浓厚天主教氛围的国家,却又如此百无禁忌。当我们在一座天主教堂前停下车缓口气时,导游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当时正好响起祈祷的钟声,导游透露说附近每幢大楼都藏匿着非法堕胎诊所。当然,这些彼此抵牾的文化现象和暴力主导的政治活动并不代表哥伦比亚的全部。我们最后来到当地的一个集市。哥伦比亚水果之丰富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从果茄(lulo)到西番莲(maracuya)集市里应有尽有,自然也少不了热情好客的摊主。
第二天,我们北上 抵达哥伦比亚最重要的港口之一,阳光明媚的古城卡塔赫纳(Cartagena)。在赤道阳光的长期暴晒下,一排排原本色彩鲜亮的房屋和围墙多已褪色开裂。一位混血儿导游带领我们徒步游览市景。第一个景点是大城堡,即巴拉哈斯的圣腓力堡(Castillo de San Felipe de Barajas)。这座城堡曾在阻击海盗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入侵者名单中,乔治•华盛顿的同父异母兄弟和英国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赫然在列。城墙设计成大斜面,有利于弹开进攻的炮弹;迷宫般的地道也常使侵略者遭遇灭顶之灾。
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堡顶,展眼望去,深感攻堡夺城难于上天。哥伦比亚国旗在塔顶高高飘扬。加农炮虽已锈迹斑斑,却并不仅仅是摆设,炮口直指海面,对任何斗胆来犯者都是一种威慑。
卡塔赫纳的白天阳光眩目,酷热难耐,直至日暮时分才暑气稍减,但晚上依然闷热难消。此时,唯有热舞和酒精才是最痛快的发泄。在雷吉盾音乐的伴奏下,我们穿行在弥漫着殖民气氛的大街小巷,耳边不时传来仿冒高希霸雪茄、珠宝和城市风景画的叫卖声。一座座黄色、粉色和红色的房子灯光昏暗,却难掩如火激情。
走过冰激淋店和咖啡馆(只有Juan Valdez,没有星巴克),我们在一家名为“Ooh La La!”的新法式餐馆落了座。饭菜风味独特又可口,大家尤其钟爱那道菲力鱼排,鱼肉外裹培根,下垫蔬菜丝和土豆泥。在用餐过程中,我与队友们渐渐熟络起来。
安妮和加里是一对英国夫妇,在小女儿离家上大学后,卖掉房子,开始了从亚洲到南美的环球之旅;玛吉,一位游遍世界的国际学校教师,渴望一窥卡塔赫纳的夜生活;特里,一位年纪稍长、热衷于户外冒险的美国人。
在玛吉的催促下,我们来到一间开张不久、名叫“阳台”(El Balcon)的二楼酒吧。这座城市小广场众多,在酒吧里正好能俯瞰其中一座。褪色的板条窗大敞着,光彩照人的英国老板娘麻利地记下客人点的酒水,颇具古巴风情。在狭小的阳台上,我和老板娘的母亲聊着她女儿张罗开酒吧的经历。她吸着烟,我啜饮加冰的“自由古巴”,冰块化得很快。空气湿热,一台风扇懒懒地转着。
下一站就是本文开头讲述的托卢之游。告别托卢,我们的大巴向东北方向连开9小时,抵达塔甘加(Taganga)。这座遍布海滩的渔村毗邻大城市圣玛尔塔(Santa Marta ),是远足和潜水的好去处。
宾馆里、小木板路上到处都是留着脏辫和大胡子、穿瑜伽裤、抽American Spirits烟的背包客。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遍整个小镇,游客们不是满怀期待地盼望着启程,就是在两次出游之间稍事休整。
我们坐上一辆小巴,穿过破败的街道,路经一爿爿潜水用品小店,来到泰罗纳国家公园(Tayrona National Park)的大门,接下来是两小时的徒步游览。我们没有选择热门的“失落之城”(Ciudad Perdida)五日徒步游。这座堪比秘鲁马丘比丘的古城遗址隐藏在内华达山脉深处,曾是泰罗纳印第安人的重要城市。山中多为岩石地形,途中既有翻山越岭之苦,也有渡水赏瀑之趣。
接待我们的是爱德华多,他在本地土生土长,去美国待了一阵后,加入了印度教克利须那派,现在受聘为国家公园导游。我们从茂密的丛林一直走到沙滩和原生态海岸线,山林与海滩如此接近,世所罕见。不论地形怎么变,爱德华多的步调始终保持一致。他哼着梵唱音乐,不时向我们介绍途中看到的动植物。
泰罗纳国家公园始建于1864年,占地150平方公里,物种丰富,是鹰、金刚鹦鹉等300种鸟类的栖息地,还生活着鹿、鬃毛吼猴及濒危的美洲虎等各类哺乳动物。不过,这里最壮观的生存却是不起眼的切叶蚁。它们切割植物叶片,将碎片搬回巢穴。黑压压的蚁群所经之处,好似收割机犁过一般,片绿不留。
在高温下步行几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营地。周围散布着多个海滩,主海滩边上设有带小卖部的餐厅,有啤酒卖。吊床棚屋拥挤不堪,帐篷的数量就更多了。
晚饭吃辣鸡块,竟意外地美味。餐后,爱德华多回顾起当地的历史。这片土地本是内华达山脉原住民的家园,后来落入了西班牙征服者之手,原住民被迫迁离海滩。近几十年来,这块地方作为大麻、古柯等毒品的主种植区,又陷入了丛林游击队的争夺战。
夜里我们都选择睡吊床。由于空间狭小,每次翻身都会滑稽地同左邻右里碰来撞去。第二天,队里一部分人上山去探访一处考古遗址。我独自步入周边的小径,翻越巨大的岩石,欲将壮丽的海景尽收眼底。几片人迹罕至的海滩自然天成,野趣横生,绝非该国有些人满为患的沙滩可比。最后,我来到主海滨浴场——形似月牙、背靠青山的圣胡安海湾(Cabo San Juan)。我蹚入海中,与这碧水白沙融为一体……
爱德华多带其他队友来这里攀登一座小眺望塔,与他们会合时我身上刚好吹干。我们爬上通向观景台的最后几级台阶,只见万丈霞光染红了天际,不由令人屏息凝气。几个年轻的背包客在一块凸露的岩石上寻得了自在,他们面朝落日,笑声不绝,还喝着本地啤酒助兴。
我们在夕阳下照了张合影。看着这些队友,我不禁思索起来,是什么让不同经历和背景的人相聚在哥伦比亚。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这个国家仍是血腥暴力和毒品战争的代名词;而对于少数人而言,危险总是伴随着诱惑,他们喜欢接受“有胆你就来”的挑战。何况,暴力史仅仅是哥伦比亚的一个侧面,这里还有万里晴空的卡塔赫纳,有欣欣向荣的波哥大,更有加勒比海岸的金沙碧浪。总之,这是一个无法一言蔽之的多维世界。
明天我们将返回圣玛尔塔,再飞往波哥大,各奔东西。我依依不舍地环顾着这座茂林密布、山海相连的国家公园,相信从今往后谁也不会再用那些陈词滥调来形容哥伦比亚了。
文 / Biju Sukumaran 译 / 刘未央
今天,萨拉将度过 30岁生日。她和凯瑟琳是来自英国的一对好朋友,都有着无忧无虑的乐天性格。在她俩的感染下,我们全体摩拳擦掌,准备迎接一个通宵达旦的派对。起先,我们只是借用酒店的一间空宴会厅,乖乖地分享了一点蛋糕;而临近拂晓时,周遭的一切让我们感觉恍若变了一个世界。
我们在阒静的托卢(Tolu)镇四处乱逛,饱餐了当地特有的两种胡椒炖鱼Cazuela和Sancocho,又喝了几轮本地产朗姆酒。最后,9个人全部挤上一辆“豪华型”超长人力的士,音响豪放地播着UB40的《红红的酒》,两个10岁光景的男孩跟着节奏一摇一摆地蹬着踏板。一大车人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就在这当口,大雨倾盆而下。
以后每次听到《红红的酒》这支歌,我总是回想起那一晚,回想起加勒比海假期。有了加勒比海岸,大多数人几乎忘记了哥伦比亚。
几天前我们抵达此行的第一站,远离海岸的首都波哥大。这是一座阴冷的殖民风格城市,与晴朗、炎热的托卢形成鲜明对照。传闻这里的人颇有些矜持保守的世家作派,不过我们的自行车之旅没能到城北的富人区一探究竟。
导游迈克是一位当过调查记者的侨民,喜欢领我们深入城市的“暗黑界”。首先参观斗牛场,在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包围下,这种古老风俗依然顽强地生存着。有两个孩子在沙地里训练,一个挥舞红斗篷,另一个操纵着装有一对假牛角的独轮装置扮成公牛。曾经风靡欧洲的斗牛运动,又将战火燃遍了新大陆。我猜想,“公牛与斗牛士”游戏在本地青年中的受欢迎程度,大体相当于美国的“牛仔与印第安人”。
我们骑车经过的几个地方见证了波哥大动荡的政治,这儿是一位政府首脑 遇刺之处,那儿是游击队朝国会大厦开火的广场(游击队头领如今已衣冠楚楚地在国会占了一席之位)。我们途经一个红灯区,衣着暴露的女郎在饭馆之间的狭小地盘里搔首弄姿;接着又是一个红灯区,专门满足异装爱好者的口味。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有着浓厚天主教氛围的国家,却又如此百无禁忌。当我们在一座天主教堂前停下车缓口气时,导游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当时正好响起祈祷的钟声,导游透露说附近每幢大楼都藏匿着非法堕胎诊所。当然,这些彼此抵牾的文化现象和暴力主导的政治活动并不代表哥伦比亚的全部。我们最后来到当地的一个集市。哥伦比亚水果之丰富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从果茄(lulo)到西番莲(maracuya)集市里应有尽有,自然也少不了热情好客的摊主。
第二天,我们北上 抵达哥伦比亚最重要的港口之一,阳光明媚的古城卡塔赫纳(Cartagena)。在赤道阳光的长期暴晒下,一排排原本色彩鲜亮的房屋和围墙多已褪色开裂。一位混血儿导游带领我们徒步游览市景。第一个景点是大城堡,即巴拉哈斯的圣腓力堡(Castillo de San Felipe de Barajas)。这座城堡曾在阻击海盗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入侵者名单中,乔治•华盛顿的同父异母兄弟和英国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赫然在列。城墙设计成大斜面,有利于弹开进攻的炮弹;迷宫般的地道也常使侵略者遭遇灭顶之灾。
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堡顶,展眼望去,深感攻堡夺城难于上天。哥伦比亚国旗在塔顶高高飘扬。加农炮虽已锈迹斑斑,却并不仅仅是摆设,炮口直指海面,对任何斗胆来犯者都是一种威慑。
卡塔赫纳的白天阳光眩目,酷热难耐,直至日暮时分才暑气稍减,但晚上依然闷热难消。此时,唯有热舞和酒精才是最痛快的发泄。在雷吉盾音乐的伴奏下,我们穿行在弥漫着殖民气氛的大街小巷,耳边不时传来仿冒高希霸雪茄、珠宝和城市风景画的叫卖声。一座座黄色、粉色和红色的房子灯光昏暗,却难掩如火激情。
走过冰激淋店和咖啡馆(只有Juan Valdez,没有星巴克),我们在一家名为“Ooh La La!”的新法式餐馆落了座。饭菜风味独特又可口,大家尤其钟爱那道菲力鱼排,鱼肉外裹培根,下垫蔬菜丝和土豆泥。在用餐过程中,我与队友们渐渐熟络起来。
安妮和加里是一对英国夫妇,在小女儿离家上大学后,卖掉房子,开始了从亚洲到南美的环球之旅;玛吉,一位游遍世界的国际学校教师,渴望一窥卡塔赫纳的夜生活;特里,一位年纪稍长、热衷于户外冒险的美国人。
在玛吉的催促下,我们来到一间开张不久、名叫“阳台”(El Balcon)的二楼酒吧。这座城市小广场众多,在酒吧里正好能俯瞰其中一座。褪色的板条窗大敞着,光彩照人的英国老板娘麻利地记下客人点的酒水,颇具古巴风情。在狭小的阳台上,我和老板娘的母亲聊着她女儿张罗开酒吧的经历。她吸着烟,我啜饮加冰的“自由古巴”,冰块化得很快。空气湿热,一台风扇懒懒地转着。
下一站就是本文开头讲述的托卢之游。告别托卢,我们的大巴向东北方向连开9小时,抵达塔甘加(Taganga)。这座遍布海滩的渔村毗邻大城市圣玛尔塔(Santa Marta ),是远足和潜水的好去处。
宾馆里、小木板路上到处都是留着脏辫和大胡子、穿瑜伽裤、抽American Spirits烟的背包客。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遍整个小镇,游客们不是满怀期待地盼望着启程,就是在两次出游之间稍事休整。
我们坐上一辆小巴,穿过破败的街道,路经一爿爿潜水用品小店,来到泰罗纳国家公园(Tayrona National Park)的大门,接下来是两小时的徒步游览。我们没有选择热门的“失落之城”(Ciudad Perdida)五日徒步游。这座堪比秘鲁马丘比丘的古城遗址隐藏在内华达山脉深处,曾是泰罗纳印第安人的重要城市。山中多为岩石地形,途中既有翻山越岭之苦,也有渡水赏瀑之趣。
接待我们的是爱德华多,他在本地土生土长,去美国待了一阵后,加入了印度教克利须那派,现在受聘为国家公园导游。我们从茂密的丛林一直走到沙滩和原生态海岸线,山林与海滩如此接近,世所罕见。不论地形怎么变,爱德华多的步调始终保持一致。他哼着梵唱音乐,不时向我们介绍途中看到的动植物。
泰罗纳国家公园始建于1864年,占地150平方公里,物种丰富,是鹰、金刚鹦鹉等300种鸟类的栖息地,还生活着鹿、鬃毛吼猴及濒危的美洲虎等各类哺乳动物。不过,这里最壮观的生存却是不起眼的切叶蚁。它们切割植物叶片,将碎片搬回巢穴。黑压压的蚁群所经之处,好似收割机犁过一般,片绿不留。
在高温下步行几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营地。周围散布着多个海滩,主海滩边上设有带小卖部的餐厅,有啤酒卖。吊床棚屋拥挤不堪,帐篷的数量就更多了。
晚饭吃辣鸡块,竟意外地美味。餐后,爱德华多回顾起当地的历史。这片土地本是内华达山脉原住民的家园,后来落入了西班牙征服者之手,原住民被迫迁离海滩。近几十年来,这块地方作为大麻、古柯等毒品的主种植区,又陷入了丛林游击队的争夺战。
夜里我们都选择睡吊床。由于空间狭小,每次翻身都会滑稽地同左邻右里碰来撞去。第二天,队里一部分人上山去探访一处考古遗址。我独自步入周边的小径,翻越巨大的岩石,欲将壮丽的海景尽收眼底。几片人迹罕至的海滩自然天成,野趣横生,绝非该国有些人满为患的沙滩可比。最后,我来到主海滨浴场——形似月牙、背靠青山的圣胡安海湾(Cabo San Juan)。我蹚入海中,与这碧水白沙融为一体……
爱德华多带其他队友来这里攀登一座小眺望塔,与他们会合时我身上刚好吹干。我们爬上通向观景台的最后几级台阶,只见万丈霞光染红了天际,不由令人屏息凝气。几个年轻的背包客在一块凸露的岩石上寻得了自在,他们面朝落日,笑声不绝,还喝着本地啤酒助兴。
我们在夕阳下照了张合影。看着这些队友,我不禁思索起来,是什么让不同经历和背景的人相聚在哥伦比亚。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这个国家仍是血腥暴力和毒品战争的代名词;而对于少数人而言,危险总是伴随着诱惑,他们喜欢接受“有胆你就来”的挑战。何况,暴力史仅仅是哥伦比亚的一个侧面,这里还有万里晴空的卡塔赫纳,有欣欣向荣的波哥大,更有加勒比海岸的金沙碧浪。总之,这是一个无法一言蔽之的多维世界。
明天我们将返回圣玛尔塔,再飞往波哥大,各奔东西。我依依不舍地环顾着这座茂林密布、山海相连的国家公园,相信从今往后谁也不会再用那些陈词滥调来形容哥伦比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