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慈劇作計劃(三)(四)
前兩個計劃是《戲劇四齣為舞者而作》(Four Plays for dancers)和《庫胡林傳奇》,可見於豆列葉慈劇作集。
(三)
在葉慈The Collected Plays中,有兩齣戲劇是比較特別的,就是他將索福克勒斯的劇作進行改編的《厄底普斯》(Sophocles' Oedipus)和《厄底普斯在科洛諾斯》(Sophocles' Oedipus at Colonus)。
從The Collected Poems來看,這些劇作也與同時期及稍前的詩是有互動關係的,在《塔樓》(The Tower,1928)一集之中,就將《厄底普斯在科洛諾斯》的十二行詩直接作為他的組詩《男子的青春與老年》(A Man Young and Old)的最後一首。同樣的方式在下一詩集《旋梯及其他》(The Winding Stair and Other Poems,1933),《女子的青春與老年》(A Woman Young and Old)中的的最後一首,即是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Antigone)中的十六行詩。既在題目上相對應,又在最後的詩中引用索福克勒斯“厄底普斯”系列詩劇,兩者可以說是合成雙壁的詩作。
另外,要說起來,葉慈改編的這兩個劇本,在篇幅上比得上他自己所做的幾齣詩劇了,而且葉慈生前出版戲劇總集的時候,就是將二者放在一起,而後才是三十年代的其他劇作。因此,無論在相關性和篇幅上,都可以將此兩者視為一個系列,作為第三個計劃。
(四)
從The Collected Plays的目錄來看,三十年代的葉慈居然有七齣之多,而他一共寫了二十四齣劇作(加上上文提及的改編兩齣,是二十六齣)
葉慈三十年代的詩劇,如同其承接著名的《塔樓》一集而來的三十年代的詩,從數量上來看是高產的。而其中更可注意的地方,是著名組詩《或可譜曲的詞》(Words for Music Perhaps),這在葉慈的創作中也是相當突出的。Crazy Jane其實在連續的二十五首詩(乃戲劇獨白體)中,作為一個戲劇人物被表現出來了。
而在前段時間翻譯《煉獄》時,我已經無法僅僅將之視為戲劇了,其中的詩性,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存在。在葉慈的詩與劇之間,不斷的是詩性和戲劇性的交織相融,這是非常奇特的一點。可以對比葉慈早年的劇作Cathleen兩齣等,那是非常明顯的“加法”的呈現,文采修辭之中呈現的抒情性的聲音和奇麗的幻境,所達到的是詩意。《戲劇四處為舞者而作》到最後的劇作,就開始做“減法”了,不再多倚賴文采修辭,而是乾脆的意象,突出的有《煉獄》之中的“樹”這一意象,此時“減法”所成就的便是一種詩性了,也就是在于意義張力本身了。
這七齣,以前譯《大鐘塔樓之王》和《三月的滿月》時只是想到這兩齣劇作的相關性。而譯完《煉獄》之後,想起來,原來已經四齣了,便當一個計劃來做,把剩下的三齣譯出來,作為第四個翻譯計劃。
不過這些都是較短篇的詩劇,在篇幅上跟第三個計劃裏的兩齣比較,相差才十頁,而且又是詩體,因此總覺得算不得太大的進展,但其實又是頗為重要的。
又及,目前已在譯《赫恩之卵》(Herne‘s Egg),葉慈晚年的一齣多幕劇。
(三)
在葉慈The Collected Plays中,有兩齣戲劇是比較特別的,就是他將索福克勒斯的劇作進行改編的《厄底普斯》(Sophocles' Oedipus)和《厄底普斯在科洛諾斯》(Sophocles' Oedipus at Colonus)。
從The Collected Poems來看,這些劇作也與同時期及稍前的詩是有互動關係的,在《塔樓》(The Tower,1928)一集之中,就將《厄底普斯在科洛諾斯》的十二行詩直接作為他的組詩《男子的青春與老年》(A Man Young and Old)的最後一首。同樣的方式在下一詩集《旋梯及其他》(The Winding Stair and Other Poems,1933),《女子的青春與老年》(A Woman Young and Old)中的的最後一首,即是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Antigone)中的十六行詩。既在題目上相對應,又在最後的詩中引用索福克勒斯“厄底普斯”系列詩劇,兩者可以說是合成雙壁的詩作。
另外,要說起來,葉慈改編的這兩個劇本,在篇幅上比得上他自己所做的幾齣詩劇了,而且葉慈生前出版戲劇總集的時候,就是將二者放在一起,而後才是三十年代的其他劇作。因此,無論在相關性和篇幅上,都可以將此兩者視為一個系列,作為第三個計劃。
(四)
從The Collected Plays的目錄來看,三十年代的葉慈居然有七齣之多,而他一共寫了二十四齣劇作(加上上文提及的改編兩齣,是二十六齣)
葉慈三十年代的詩劇,如同其承接著名的《塔樓》一集而來的三十年代的詩,從數量上來看是高產的。而其中更可注意的地方,是著名組詩《或可譜曲的詞》(Words for Music Perhaps),這在葉慈的創作中也是相當突出的。Crazy Jane其實在連續的二十五首詩(乃戲劇獨白體)中,作為一個戲劇人物被表現出來了。
而在前段時間翻譯《煉獄》時,我已經無法僅僅將之視為戲劇了,其中的詩性,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存在。在葉慈的詩與劇之間,不斷的是詩性和戲劇性的交織相融,這是非常奇特的一點。可以對比葉慈早年的劇作Cathleen兩齣等,那是非常明顯的“加法”的呈現,文采修辭之中呈現的抒情性的聲音和奇麗的幻境,所達到的是詩意。《戲劇四處為舞者而作》到最後的劇作,就開始做“減法”了,不再多倚賴文采修辭,而是乾脆的意象,突出的有《煉獄》之中的“樹”這一意象,此時“減法”所成就的便是一種詩性了,也就是在于意義張力本身了。
這七齣,以前譯《大鐘塔樓之王》和《三月的滿月》時只是想到這兩齣劇作的相關性。而譯完《煉獄》之後,想起來,原來已經四齣了,便當一個計劃來做,把剩下的三齣譯出來,作為第四個翻譯計劃。
不過這些都是較短篇的詩劇,在篇幅上跟第三個計劃裏的兩齣比較,相差才十頁,而且又是詩體,因此總覺得算不得太大的進展,但其實又是頗為重要的。
又及,目前已在譯《赫恩之卵》(Herne‘s Egg),葉慈晚年的一齣多幕劇。
-
三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26 22: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