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 | 《纽约客》影评人Richard Brody:2015电影手记
《纽约客》影评人Richard Brody口味庞杂,观影量惊人,他的年度榜单一贯以小众和犀利著称。善于发掘新人的他,品味独特而高端,绝不特意迎合大众趣味,对颁奖季不屑一顾,反对电影“沦落”为纯叙事工具,关注艺术性尝试,有自己独到的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在以下这篇对2015电影工业不免有些毒舌,却刀刀见血的批判长文之后,你将发现可能是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高冷(甚至有些令人意想不到)的2015年度佳片榜单。感谢Lycidas的推荐,将这份与众不同的榜单带入了我们的视线之内。
策划 | Lycidas(上海)
翻译 | 飞廉(镇江)
校对 | 范范(伦敦)、柳莺(里昂)
编辑 | 车小爷 (长春)、柳莺(里昂)
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
2015是我印象之中好莱坞最糟糕的年份之一,对全球影界来说也是一场噩梦。那些呼声很高的颁奖季作品,不是清汤寡水的纯娱乐之作,就是如假包换的劣质品。
也许部分问题只是在于导演们的日程:好莱坞那些把电影拍得震撼,复杂,但又不失和谐动人的大导演们,今年都没有大作问世。我今天给出的片单中,很遗憾大家将会发现,今年是好莱坞系统内外优秀大导演作品缺失的一年,包括马丁·斯科塞斯、索菲亚·科波拉、韦斯·安德森、米兰达·裘莱 、泰伦斯·马利克、詹姆士·格雷 、大卫·芬奇、史蒂文·索德伯格、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这份片单中独立影片占的比例倒是不少。我喜欢它们,但和其他类型相比,我并没有因为“独立”二字而对其多加青眼。 电影美学无关预算和拍片动机。但鉴于如今的好莱坞越发依赖商业巨片,过去十年,反而是低成本,乃至超低成本独立影片为世界电影业向前发展提供了动力。电影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来源,则是有能力找到独立投资的好莱坞导演们(包括上一段中那些响当当的名字)。
尽管如此,好莱坞电影仍有独立电影不能比拟的地方——尤其是,前者能够自上而下地为影片造势。这并不意味着好莱坞自己就能,或者说,就应该制作政治化的电影了,但是在好莱坞工作本身就意味着“政治化”地制作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名导演们在今年片单上的“集体失踪”会让大家会感到如此遗憾。这让今年的电影界在美学上相当沉闷,甚至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何斯派克·李的《芝拉克》(Chi-Raq)会成为广受欢迎的回归之作,要知道这位导演的政治观念就是一种美学创造(其鲜为人知的《雷德胡克的夏天》(Red Hook Summer)、翻拍版《老男孩》(Oldboy)中都已经体现了他的价值)。
对于榜单上少而又少的女导演的作品,我同样感到不快。这时刻提醒我们,无论在电影制作的哪一个部门或层级,女性数量都还远远不够。
尽管这样,很多顶尖的导演都是女性,虽然她们大多游离于好莱坞系统内之外。她们的名字包括阿涅斯·瓦尔达、米兰达·裘莱、约瑟芬·德克尔、伊利扎·赫特曼、艾米·西米茨、朱丽娅·罗克铁夫(当然还有莉娜·杜汉姆,她近期回归剧情长片,我非常期待),但是她们在今年都没有作品。去年十月去世的香坦·阿克曼,绝对是最举足轻重的女导演之一,如果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无家电影》(No Home Movie)能在2015年4月如期上映,那绝对会在我的片单名列前茅。在那些所谓的“伟大电影榜单”旁,那些被扼杀的女性影人之声萦绕不绝,这些影人包括伊莲·梅,茱莉·黛许,还有克劳蒂亚·威尔。今年的最佳修复和重新发现影片是凯瑟琳·柯林斯(Kathleen Collins)的《失地》(Losing Grand),她在1982完成了这部独立制作,可惜直到1988年去世,她也没到看到该片正式上映。
大部分当季大热、志在必得,并已经在影评界大获好评的冲奥片不外乎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在导演层面极尽能事,尽最大可能把影片搞得胡里花哨,用每一帧虚荣的影像彰显自己作为艺术家的重要身份。第二类影片则只会毕恭毕敬照章办事,虽然态度谦逊,但是反映出来的却是灵感和才华的匮乏。
——银幕上呈现出的,不仅是故事的寡淡,还有他们枯竭的灵感。曾经在电影界这样的失误只能算是无关紧要的偶发事件,但现在俨然已经像是变成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危机了,因为优秀电视剧的创作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上述两种(平庸有问题的)电影。
虽是新生事物,但是电视业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比电影,电视不仅拍的更好,关键是制作也容易。虽说电影的地位还是在那里的,但是从今年情况来看,很少有导演利用此优势创作出精良的作品。一个普遍的说法是,电影是视觉媒体,因此当其进入有声时代,这一媒介一下沦为对于背诵剧本演员们死气沉沉的拍摄。这一说法实则谬误。图像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其连贯自洽的叙事逻辑,亦与其充满戏剧性的隐涉无关,而是取决于它们的自身的丰沛性——真正重要的,并非它们意味着什么,而是它们是什么。
控制完美的表演、拍摄计划和作曲也不能创造出那种极致的影像。电影的创造并不可被视觉化,亦没有逻辑可循,而是抽象的——它是超越电影工作者意图的——虽然与电影工作者本身密不可分。最具灵感的导演天生拥有良好的品味,他们赋予图像复杂性与独立性。至于那些无甚天才的导演——他们曾经的电影无甚出彩,平庸无比,如今又变得更加无聊、反动与消极。在“有品位”与“无品味”,“美感”与“意义”之间的鸿沟成为电影身份危机导火索,影响着作为艺术而存在的电影的方方面面。
当电影工作者把假想的镜面至于镜头之中,在电影中呈现电影制作的经过,电影充满自我意识的现代性便应运而生。
电影世界本身被记录在影片中,导演出现在银幕上。电视早就做到了这一点。在电视圈,镜像被“回声室效应”所取代。通过社交媒介,电视在自反性的基础上到达了互动的层面。电视发展的本身就成就了传奇。《透明》(Transparent)讲述的不仅仅是中年的父亲变性成为女人的故事,而是基于该题材的电视秀的制作。《广告狂人》(Mad Men)则是有关1960年代广告人群体的展示。如果说电影的自反性只是一种美学,那么电视已经触及了道德、政治和社会学领域。
在人们狂热追捧《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镜头美学之时,我希望导演乔治·米勒别光顾着动作戏,讲讲弗瑞奥萨女王伤臂背后的故事。至于广受欢迎的《还魂者》(The Revenant),我则希望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那位优雅的电影摄影艾曼努尔·卢贝兹能够转一转机位,让我们看看背景里热闹的电影制作团队和装满高科技拍摄设备的片场篷车。米勒和伊纳里的这类电影,但从形式而言,无论在1960年代还是今日看来,都颇为激进。不过,这种狂野的电影风格却是基于导演故作姿态的大胆,即便他们将其放弃,也于事无补——正是这种故作姿态让他们当下的作品看上去场面豪华却又相当封闭。他们无需将自己从剧本或者叙事灵感中解放出来,而是需要从他们自己的品味——也就是他们本身中解放出来。
本年度最佳作品都是来之不易的突破自我之作,反映了导演跨过了外在或是内在的障碍,可怕的暴力迫害,或是压抑的精神负担。在《芝拉克》中,被电影圈视而不见,形同放逐的斯派克·李重整归来。多年以来,他制作的电影优秀却始终默默无闻。(他在2015年推出的影片还有《耶稣的甜血》Da Sweet Blood of Jesus同样也在我的榜单之上)。去年,我就影片缺乏独立赞助人一事采访了李——我本人对这一现象感到惊讶甚至震惊。现在,亚马逊影业(Amazon Studios)投资他的作品,并重新将其影片推上榜首,对此我感到很欣慰,他的作品的确值得如此对待。更加有意义的是,《芝拉克》也许能够被称作他的回归之作,却没有任何自恋、怀旧或其他为了自我证明的内容,而是展示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创造力。冒着巨大的人身、艺术和政治风险,李创造了一部迟到的大师之作,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他迄今的最佳之作。
在为法国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电影《小孩子》(Li'l Quinquin)中,五十多岁的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将他早期作品中准宗教的自给自足风格带入该片,结果出奇的滑稽,又相当微妙,既充满超现实的迷乱,又带着犀利深入的纪录片风格。我觉得,与其说他提升了自我,还不如说是他从自我中,解放了自我。
榜单上的另一些导演,则面临着牢狱之灾甚至是死亡的威胁,把他们的勇气和处于舒适制片环境中的欧洲影人相提并论,绝不是要否认他们的危险处境。在勇气和风险方面,两者的差异是巨大的。但是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Abderrahmane Sissako)和贾法·潘纳希(Jafar Panahi)在制作《廷巴克图》(Timbuktu)和《出租车》(Taxi)时所要面对的巨大困难并不构成其艺术成就的必要条件——更不应被视为让这两部电影成为杰作的原因。亚历克斯·罗斯·佩里(Alex Ross Perry)、乔什与本尼·撒夫戴两兄弟在《尘世女王》 (Queen of Earth)和《天知道》(Heaven Knows What)两部影片中展现的极端情感和令人绝望的亲密感,也可被理解为年轻影人们对束缚自己的固定电影模式的抵触和反抗。他们使自己远离舒适区域,制作艺术电影并且由此实现自我的重新创造。
今年的佳片榜单中也有一些电影显然只是传统叙事方法的延续。像《掘火者》(Digging for Fire),《结果》(Results)、《腐臭天堂》(Stinking Heaven)和《野生金丝雀》(Wild Canaries),其形式看起来相当传统。它们的主题就是故事本身——故事是从哪里来的,怎样被使用的,有什么好处。这些调皮的电影看起来遵循平铺直叙的自然主义美学,但其实却是覆盖在精神黑洞上的一层薄薄木板。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甚至更久,电影制作被逐渐祛魅,但另一种有关电影的迷思却在同时生根发芽——人们开始将影视公司的导演们视为艺术家。
不过,哪怕电影再将其制作者神话为不可捉摸的造物主,或是令人癫狂的魔术师,电影的自反性却向观众展示了其制作的流程。现在,一切都不再是秘密。而在过去,窥视电影这个大厨房曾让我们变得多疑且怀旧——我们不知道这一工业背后的神秘菜谱上究竟有多少神秘的配方。但围炉夜话的舒适,叙事者透明清晰的讲述却让我们无比怀恋。如今,电视剧集每周更新,同一拨人物每周准时与观众见面,并与它们在家庭或者网络上共同品尝孤独的滋味。
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就滋养、丰富着大众内心的孤独情绪。在肯特·琼斯那部绝妙的纪录片《希区柯克和特吕弗》中的高潮部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对弗朗索瓦·特吕弗说了有关他努力“使用电影艺术来唤起类似大众情感的效果”。电影的视觉艺术依然存在,但曾经聚在一起看电影的观众群却不复存在了,不存在于小型又分散的艺术片放映室,更不存在于在移动设备上的在线观看。(阿贝尔·费拉拉的《欢迎来纽约》Welcome to New York今年仅在电视点播上映,若该片能够恰如其分的在院线上映,一定能在本榜单位居高位)。
导演们愈发成为集体热情的孤独继承者,与个体而不是大众对话。而奥斯卡奖仪式,则是对幻觉和怀旧的庆祝和延续,颁奖季的大制作是它的图腾。但是作为神秘之力的持有者,真正的艺术家把怀旧抛之脑后,他们前赴后继,与观众们一起前进,将电影更新换代成为属于未来的艺术。
Richard Brody 2015年度榜单
年度30佳
芝拉克
小孩子
尘世女王
天知道
出租车
廷巴克图
在杰克逊高地
美国情人
复仇天堂
一千零一夜
卡罗尔
生活残骸
掘火者
野生金丝雀
结果
Iris
奎迪
法兰西公主
Field Niggas
无理之人
耶稣的甜血
Uncertain Terms
Young Bodies Heal Quickly
海岸情深
年轻时候
Entertainment
接近大象
我们曾深爱过的男人
Buzzard
五十度灰
最佳导演
Spike Lee (芝拉克)
Alex Ross Perry (尘世女王)
Josh and Benny Safdie (天知道)
Jafar Panahi(出租车)
Bruno Dumont(小孩子)
最佳女主角
Teyonah Parris (芝拉克)
Arielle Holmes(天知道)
Elisabeth Moss & Katherine Waterston (尘世女王)
Greta Gerwig & Lola Kirke(美国情人)
Amy Schumer (生活残害)
Cate Blanchett & Rooney Mara (卡罗尔)
Catherine Deneuve(我们曾深爱过的男人)
Cobie Smulders(结果)
Rosemarie DeWitt(掘火者)
Dakota Johnson(五十度灰)
最佳男主角
Michael B. Jordan(奎迪)
Nick Cannon(芝拉克)
Jafar Panahi(出租车)
Channing Tatum(魔力麦克2)
Seth Rogen(圣诞前夜)
Jake Johnson(掘火者)
最佳男配角
Caleb Landry Jones(天知道)
John Cusack(芝拉克)
Kevin Corrigan(结果)
Sylvester Stallone(奎迪)
Bernard Pruvost & Philippe Jore(小孩子)
Bill Hader (生活残骸)
Henri Douvry(腐臭天堂)
Charles Grodin & Adam Driver(年轻时候)
Bradley Cooper(奋斗的乔伊)
Michael Shannon(圣诞前夜)
最佳女配角
Mia Wasikowska(星图)
Tessa Thompson(奎迪)
Parker Posey(无理之人)
Tilda Swinton(生活残骸)
最佳剧本
Kevin Willmott & Spike Lee (芝拉克)
Noah Baumbach & Greta Gerwig(美国情人)
Amy Schumer(生活残骸)
Ronald Bronstein & Josh Safdie(天知道)
Ryan Coogler & Aaron Covington(奎迪)
Noah Baumbach(年轻时候)
Bruno Dumont (小孩子)
Lawrence Michael Levine (野生金丝雀)
最佳摄影
Ed Lachman(卡罗尔)
Sean Price Williams(天知道)
Sean Price Williams(尘世女王)
Matthew Libatique(芝拉克)
Maryse Alberti(奎迪)
Khalik Allah (Field Niggas)
John Davey(在杰克逊高地)
- FIN -
本文首发「深焦」(Deep Focus)公众号,欢迎转发,请勿转载。
「深焦」(Deep 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
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
策划 | Lycidas(上海)
翻译 | 飞廉(镇江)
校对 | 范范(伦敦)、柳莺(里昂)
编辑 | 车小爷 (长春)、柳莺(里昂)
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
![]() |
2015是我印象之中好莱坞最糟糕的年份之一,对全球影界来说也是一场噩梦。那些呼声很高的颁奖季作品,不是清汤寡水的纯娱乐之作,就是如假包换的劣质品。
也许部分问题只是在于导演们的日程:好莱坞那些把电影拍得震撼,复杂,但又不失和谐动人的大导演们,今年都没有大作问世。我今天给出的片单中,很遗憾大家将会发现,今年是好莱坞系统内外优秀大导演作品缺失的一年,包括马丁·斯科塞斯、索菲亚·科波拉、韦斯·安德森、米兰达·裘莱 、泰伦斯·马利克、詹姆士·格雷 、大卫·芬奇、史蒂文·索德伯格、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这份片单中独立影片占的比例倒是不少。我喜欢它们,但和其他类型相比,我并没有因为“独立”二字而对其多加青眼。 电影美学无关预算和拍片动机。但鉴于如今的好莱坞越发依赖商业巨片,过去十年,反而是低成本,乃至超低成本独立影片为世界电影业向前发展提供了动力。电影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来源,则是有能力找到独立投资的好莱坞导演们(包括上一段中那些响当当的名字)。
尽管如此,好莱坞电影仍有独立电影不能比拟的地方——尤其是,前者能够自上而下地为影片造势。这并不意味着好莱坞自己就能,或者说,就应该制作政治化的电影了,但是在好莱坞工作本身就意味着“政治化”地制作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名导演们在今年片单上的“集体失踪”会让大家会感到如此遗憾。这让今年的电影界在美学上相当沉闷,甚至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何斯派克·李的《芝拉克》(Chi-Raq)会成为广受欢迎的回归之作,要知道这位导演的政治观念就是一种美学创造(其鲜为人知的《雷德胡克的夏天》(Red Hook Summer)、翻拍版《老男孩》(Oldboy)中都已经体现了他的价值)。
![]() |
斯派克·李执导并参与编剧的《芝拉克》,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 |
对于榜单上少而又少的女导演的作品,我同样感到不快。这时刻提醒我们,无论在电影制作的哪一个部门或层级,女性数量都还远远不够。
尽管这样,很多顶尖的导演都是女性,虽然她们大多游离于好莱坞系统内之外。她们的名字包括阿涅斯·瓦尔达、米兰达·裘莱、约瑟芬·德克尔、伊利扎·赫特曼、艾米·西米茨、朱丽娅·罗克铁夫(当然还有莉娜·杜汉姆,她近期回归剧情长片,我非常期待),但是她们在今年都没有作品。去年十月去世的香坦·阿克曼,绝对是最举足轻重的女导演之一,如果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无家电影》(No Home Movie)能在2015年4月如期上映,那绝对会在我的片单名列前茅。在那些所谓的“伟大电影榜单”旁,那些被扼杀的女性影人之声萦绕不绝,这些影人包括伊莲·梅,茱莉·黛许,还有克劳蒂亚·威尔。今年的最佳修复和重新发现影片是凯瑟琳·柯林斯(Kathleen Collins)的《失地》(Losing Grand),她在1982完成了这部独立制作,可惜直到1988年去世,她也没到看到该片正式上映。
![]() |
去年十月去世的女导演香坦·阿克曼 |
大部分当季大热、志在必得,并已经在影评界大获好评的冲奥片不外乎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在导演层面极尽能事,尽最大可能把影片搞得胡里花哨,用每一帧虚荣的影像彰显自己作为艺术家的重要身份。第二类影片则只会毕恭毕敬照章办事,虽然态度谦逊,但是反映出来的却是灵感和才华的匮乏。
——银幕上呈现出的,不仅是故事的寡淡,还有他们枯竭的灵感。曾经在电影界这样的失误只能算是无关紧要的偶发事件,但现在俨然已经像是变成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危机了,因为优秀电视剧的创作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上述两种(平庸有问题的)电影。
虽是新生事物,但是电视业在过去几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比电影,电视不仅拍的更好,关键是制作也容易。虽说电影的地位还是在那里的,但是从今年情况来看,很少有导演利用此优势创作出精良的作品。一个普遍的说法是,电影是视觉媒体,因此当其进入有声时代,这一媒介一下沦为对于背诵剧本演员们死气沉沉的拍摄。这一说法实则谬误。图像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其连贯自洽的叙事逻辑,亦与其充满戏剧性的隐涉无关,而是取决于它们的自身的丰沛性——真正重要的,并非它们意味着什么,而是它们是什么。
![]() |
第67届艾美电视奖颁奖典礼现场 |
控制完美的表演、拍摄计划和作曲也不能创造出那种极致的影像。电影的创造并不可被视觉化,亦没有逻辑可循,而是抽象的——它是超越电影工作者意图的——虽然与电影工作者本身密不可分。最具灵感的导演天生拥有良好的品味,他们赋予图像复杂性与独立性。至于那些无甚天才的导演——他们曾经的电影无甚出彩,平庸无比,如今又变得更加无聊、反动与消极。在“有品位”与“无品味”,“美感”与“意义”之间的鸿沟成为电影身份危机导火索,影响着作为艺术而存在的电影的方方面面。
当电影工作者把假想的镜面至于镜头之中,在电影中呈现电影制作的经过,电影充满自我意识的现代性便应运而生。
电影世界本身被记录在影片中,导演出现在银幕上。电视早就做到了这一点。在电视圈,镜像被“回声室效应”所取代。通过社交媒介,电视在自反性的基础上到达了互动的层面。电视发展的本身就成就了传奇。《透明》(Transparent)讲述的不仅仅是中年的父亲变性成为女人的故事,而是基于该题材的电视秀的制作。《广告狂人》(Mad Men)则是有关1960年代广告人群体的展示。如果说电影的自反性只是一种美学,那么电视已经触及了道德、政治和社会学领域。
![]() |
《透明》 |
在人们狂热追捧《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镜头美学之时,我希望导演乔治·米勒别光顾着动作戏,讲讲弗瑞奥萨女王伤臂背后的故事。至于广受欢迎的《还魂者》(The Revenant),我则希望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那位优雅的电影摄影艾曼努尔·卢贝兹能够转一转机位,让我们看看背景里热闹的电影制作团队和装满高科技拍摄设备的片场篷车。米勒和伊纳里的这类电影,但从形式而言,无论在1960年代还是今日看来,都颇为激进。不过,这种狂野的电影风格却是基于导演故作姿态的大胆,即便他们将其放弃,也于事无补——正是这种故作姿态让他们当下的作品看上去场面豪华却又相当封闭。他们无需将自己从剧本或者叙事灵感中解放出来,而是需要从他们自己的品味——也就是他们本身中解放出来。
![]() |
《还魂者》 |
本年度最佳作品都是来之不易的突破自我之作,反映了导演跨过了外在或是内在的障碍,可怕的暴力迫害,或是压抑的精神负担。在《芝拉克》中,被电影圈视而不见,形同放逐的斯派克·李重整归来。多年以来,他制作的电影优秀却始终默默无闻。(他在2015年推出的影片还有《耶稣的甜血》Da Sweet Blood of Jesus同样也在我的榜单之上)。去年,我就影片缺乏独立赞助人一事采访了李——我本人对这一现象感到惊讶甚至震惊。现在,亚马逊影业(Amazon Studios)投资他的作品,并重新将其影片推上榜首,对此我感到很欣慰,他的作品的确值得如此对待。更加有意义的是,《芝拉克》也许能够被称作他的回归之作,却没有任何自恋、怀旧或其他为了自我证明的内容,而是展示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创造力。冒着巨大的人身、艺术和政治风险,李创造了一部迟到的大师之作,也许可以称得上是他迄今的最佳之作。
在为法国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电影《小孩子》(Li'l Quinquin)中,五十多岁的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将他早期作品中准宗教的自给自足风格带入该片,结果出奇的滑稽,又相当微妙,既充满超现实的迷乱,又带着犀利深入的纪录片风格。我觉得,与其说他提升了自我,还不如说是他从自我中,解放了自我。
榜单上的另一些导演,则面临着牢狱之灾甚至是死亡的威胁,把他们的勇气和处于舒适制片环境中的欧洲影人相提并论,绝不是要否认他们的危险处境。在勇气和风险方面,两者的差异是巨大的。但是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Abderrahmane Sissako)和贾法·潘纳希(Jafar Panahi)在制作《廷巴克图》(Timbuktu)和《出租车》(Taxi)时所要面对的巨大困难并不构成其艺术成就的必要条件——更不应被视为让这两部电影成为杰作的原因。亚历克斯·罗斯·佩里(Alex Ross Perry)、乔什与本尼·撒夫戴两兄弟在《尘世女王》 (Queen of Earth)和《天知道》(Heaven Knows What)两部影片中展现的极端情感和令人绝望的亲密感,也可被理解为年轻影人们对束缚自己的固定电影模式的抵触和反抗。他们使自己远离舒适区域,制作艺术电影并且由此实现自我的重新创造。
![]() |
《天知道》 |
今年的佳片榜单中也有一些电影显然只是传统叙事方法的延续。像《掘火者》(Digging for Fire),《结果》(Results)、《腐臭天堂》(Stinking Heaven)和《野生金丝雀》(Wild Canaries),其形式看起来相当传统。它们的主题就是故事本身——故事是从哪里来的,怎样被使用的,有什么好处。这些调皮的电影看起来遵循平铺直叙的自然主义美学,但其实却是覆盖在精神黑洞上的一层薄薄木板。
![]() |
《掘火者》 |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甚至更久,电影制作被逐渐祛魅,但另一种有关电影的迷思却在同时生根发芽——人们开始将影视公司的导演们视为艺术家。
不过,哪怕电影再将其制作者神话为不可捉摸的造物主,或是令人癫狂的魔术师,电影的自反性却向观众展示了其制作的流程。现在,一切都不再是秘密。而在过去,窥视电影这个大厨房曾让我们变得多疑且怀旧——我们不知道这一工业背后的神秘菜谱上究竟有多少神秘的配方。但围炉夜话的舒适,叙事者透明清晰的讲述却让我们无比怀恋。如今,电视剧集每周更新,同一拨人物每周准时与观众见面,并与它们在家庭或者网络上共同品尝孤独的滋味。
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就滋养、丰富着大众内心的孤独情绪。在肯特·琼斯那部绝妙的纪录片《希区柯克和特吕弗》中的高潮部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对弗朗索瓦·特吕弗说了有关他努力“使用电影艺术来唤起类似大众情感的效果”。电影的视觉艺术依然存在,但曾经聚在一起看电影的观众群却不复存在了,不存在于小型又分散的艺术片放映室,更不存在于在移动设备上的在线观看。(阿贝尔·费拉拉的《欢迎来纽约》Welcome to New York今年仅在电视点播上映,若该片能够恰如其分的在院线上映,一定能在本榜单位居高位)。
导演们愈发成为集体热情的孤独继承者,与个体而不是大众对话。而奥斯卡奖仪式,则是对幻觉和怀旧的庆祝和延续,颁奖季的大制作是它的图腾。但是作为神秘之力的持有者,真正的艺术家把怀旧抛之脑后,他们前赴后继,与观众们一起前进,将电影更新换代成为属于未来的艺术。
Richard Brody 2015年度榜单
年度30佳
芝拉克
小孩子
尘世女王
天知道
出租车
廷巴克图
在杰克逊高地
美国情人
复仇天堂
一千零一夜
卡罗尔
生活残骸
掘火者
野生金丝雀
结果
Iris
奎迪
法兰西公主
Field Niggas
无理之人
耶稣的甜血
Uncertain Terms
Young Bodies Heal Quickly
海岸情深
年轻时候
Entertainment
接近大象
我们曾深爱过的男人
Buzzard
五十度灰
最佳导演
Spike Lee (芝拉克)
Alex Ross Perry (尘世女王)
Josh and Benny Safdie (天知道)
Jafar Panahi(出租车)
Bruno Dumont(小孩子)
最佳女主角
Teyonah Parris (芝拉克)
Arielle Holmes(天知道)
Elisabeth Moss & Katherine Waterston (尘世女王)
Greta Gerwig & Lola Kirke(美国情人)
Amy Schumer (生活残害)
Cate Blanchett & Rooney Mara (卡罗尔)
Catherine Deneuve(我们曾深爱过的男人)
Cobie Smulders(结果)
Rosemarie DeWitt(掘火者)
Dakota Johnson(五十度灰)
最佳男主角
Michael B. Jordan(奎迪)
Nick Cannon(芝拉克)
Jafar Panahi(出租车)
Channing Tatum(魔力麦克2)
Seth Rogen(圣诞前夜)
Jake Johnson(掘火者)
最佳男配角
Caleb Landry Jones(天知道)
John Cusack(芝拉克)
Kevin Corrigan(结果)
Sylvester Stallone(奎迪)
Bernard Pruvost & Philippe Jore(小孩子)
Bill Hader (生活残骸)
Henri Douvry(腐臭天堂)
Charles Grodin & Adam Driver(年轻时候)
Bradley Cooper(奋斗的乔伊)
Michael Shannon(圣诞前夜)
最佳女配角
Mia Wasikowska(星图)
Tessa Thompson(奎迪)
Parker Posey(无理之人)
Tilda Swinton(生活残骸)
最佳剧本
Kevin Willmott & Spike Lee (芝拉克)
Noah Baumbach & Greta Gerwig(美国情人)
Amy Schumer(生活残骸)
Ronald Bronstein & Josh Safdie(天知道)
Ryan Coogler & Aaron Covington(奎迪)
Noah Baumbach(年轻时候)
Bruno Dumont (小孩子)
Lawrence Michael Levine (野生金丝雀)
最佳摄影
Ed Lachman(卡罗尔)
Sean Price Williams(天知道)
Sean Price Williams(尘世女王)
Matthew Libatique(芝拉克)
Maryse Alberti(奎迪)
Khalik Allah (Field Niggas)
John Davey(在杰克逊高地)
- FIN -
本文首发「深焦」(Deep Focus)公众号,欢迎转发,请勿转载。
![]() |
「深焦」(Deep 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
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电影手册》年度第一,是部情色片 (34人喜欢)
- 《花样年华》2025版值不值得看? (77人喜欢)
- 30岁入围戛纳的4个新导演,想要对资本霸权说不! (29人喜欢)
- 癌症晚期是否要选择自杀?阿莫多瓦这次聊的很深入 (34人喜欢)
- 是他,重新定义了三角恋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