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昆剧《春江花月夜》
要不要看新编昆曲《春江花月夜》这件事,我是费了好长时间才决定的,实在因为现代人要编好一出昆曲,太难。舞美、演员都好说,唱腔也依旧调承水磨。但对于一出戏,真正的干货是剧本,否则便是形式大于内容,不过哗众取宠。昆曲与元曲一脉相承,而元曲又和唐诗宋词并驾,文字的精致优美成为她有别于其他戏曲文本的重要特征;至于剧情,昆曲在过去被称作“传奇”,自是说明故事的新奇精巧。那么多珠玉在前,现在的人要怎么编?听说编剧竟是位80后才女,仅花了13天就写完了剧本,并得到很多名家追捧,赞为“青年知识分子对母语文化的一次致敬”。到底有多好呢?那就走进剧院去看看吧。果然。
先说语言。如前述,昆曲的文本文学性极高,并且又得按着既有的曲牌来。曲牌成百上千,每一支又不只是字数和长短句的不同,而是风格各异,须与音律、情境相符,不可随意使用。因此,必得烂熟于胸,才能选出合适的曲牌。有了曲牌,就得按着规制填词,这又好比带着脚镣跳舞,想要收放自如,谈何容易。戏一开场,男主角唱了两个曲牌《点绛唇》和《混江龙》:“明月逐人,流灯照影,芳春近。桥傍花林,欲醉还狂醒。”“随波滟滟,银壶玉漏缓浮沉。桥桥寄曲,步步生情。斗转星移灯愈粲,露浓云淡月犹明。秉烛对酒应欢饮,最难栓系,年少生平。”词工句丽,艳惊四座。再往下看,发现编剧还特别善于用典,可谓仰取俯拾皆是典,譬如张若虚误入冥界后与钟馗辩论中的两个曲牌《折桂令》和《沉醉东风》中说到“尽是些薄命陈留、寿夭卫玠、鬓老潘郎。”“恁休道,人君帝王,九五尊,惯泣斜阳。解语花、无心赏。”而其他,像“中散挥弦、叔夏吹笛”、“河洛涟漪、犹自叹陈思”等等,不胜枚举。并不是作者硬要卖弄文才,这精彩的用典确是让语言更加端正雅致、古意十足。而且,典故还对剧情的推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就说到剧情。当初看到剧名,我就想,既借了《春江花月夜》的名头,便要道出点渊源,又不能辱没了这千古名篇。诗句是优美的,但本质上是高远空阔、深邃寂寥的。所以这故事,也不该只是儿女情长。编剧虚构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段由爱萌发、感怀生死的故事。故事的上半场,是才子佳人戏的套路,中元节赏灯,男女主人张若虚和辛夷分立于明月桥上下,开启了情深何必问情起的惊鸿一瞥,那时他27岁,她16岁。然而张若虚不久便被误抓入冥界,但他始终心怀执念,只为再见辛夷一面。这样穿越生死阴阳,有点男版《牡丹亭》的味道。但若沿着惯常的思路,终究花好月圆,便就落入窠臼了。幸而,下半场剧情转折如期而至,典故“阮籍哭兵家女”作为戏核推进了这一转折。《晋书•阮籍传》载“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这个典说是说阮籍乃性情中人,为一个素味谋面的美好女人的逝去而哀恸,完全不理世俗流言、坦荡至淳。而这其中,无关乎爱情,只关乎美好。而剧中的辛夷对于张若虚也恰恰是怀着这样的情感,她并不知张若虚对她有意,只是听亲戚说张若虚命丧黄泉,因而怜惜他这样的才子,自然伤感,故每年在明月桥头祭奠诗魂。张若虚的魂魄第二次见到辛夷时,她已嫁作人妇。张若虚才知道自己闹了半天,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悲伤失落。当他起死回生第三次见到辛夷时,他还是27岁,而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老地方,时光逝如流水,红颜老去,青丝对白发,张若虚忽然领悟,这番眷恋无关爱情又何妨?“往来生死、俯仰无愧者,唯情耳”。人与人越过生死、相惜相怜的情愫才是这寂寥空间里花落如雨、明月高照的永恒美妙。编剧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打动她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所以别人问她的《春江花月夜》写了什么?她只说:人与宇宙。
当然全剧也并非全无瑕疵,故事情节稍显单薄,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细致,特别是男女主人公最初的缘分交待太过仓促,若多一点情感互通、心灵交汇,后面的一往而深也就更有着落些。不过瑕不掩瑕,好的作品总该给予一些时日的打磨。
《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大剧院演满三场,一票难求。有人说,她是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她不尽善尽美,但已足够动人。而我知道,从这个夏天起,当人们再提到《春江花月夜》时,会想到什么?是孤篇横绝的唐诗?是风华绝代的古乐?亦或,是一出风雅绝伦的昆曲?
2015.6.29
先说语言。如前述,昆曲的文本文学性极高,并且又得按着既有的曲牌来。曲牌成百上千,每一支又不只是字数和长短句的不同,而是风格各异,须与音律、情境相符,不可随意使用。因此,必得烂熟于胸,才能选出合适的曲牌。有了曲牌,就得按着规制填词,这又好比带着脚镣跳舞,想要收放自如,谈何容易。戏一开场,男主角唱了两个曲牌《点绛唇》和《混江龙》:“明月逐人,流灯照影,芳春近。桥傍花林,欲醉还狂醒。”“随波滟滟,银壶玉漏缓浮沉。桥桥寄曲,步步生情。斗转星移灯愈粲,露浓云淡月犹明。秉烛对酒应欢饮,最难栓系,年少生平。”词工句丽,艳惊四座。再往下看,发现编剧还特别善于用典,可谓仰取俯拾皆是典,譬如张若虚误入冥界后与钟馗辩论中的两个曲牌《折桂令》和《沉醉东风》中说到“尽是些薄命陈留、寿夭卫玠、鬓老潘郎。”“恁休道,人君帝王,九五尊,惯泣斜阳。解语花、无心赏。”而其他,像“中散挥弦、叔夏吹笛”、“河洛涟漪、犹自叹陈思”等等,不胜枚举。并不是作者硬要卖弄文才,这精彩的用典确是让语言更加端正雅致、古意十足。而且,典故还对剧情的推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就说到剧情。当初看到剧名,我就想,既借了《春江花月夜》的名头,便要道出点渊源,又不能辱没了这千古名篇。诗句是优美的,但本质上是高远空阔、深邃寂寥的。所以这故事,也不该只是儿女情长。编剧虚构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段由爱萌发、感怀生死的故事。故事的上半场,是才子佳人戏的套路,中元节赏灯,男女主人张若虚和辛夷分立于明月桥上下,开启了情深何必问情起的惊鸿一瞥,那时他27岁,她16岁。然而张若虚不久便被误抓入冥界,但他始终心怀执念,只为再见辛夷一面。这样穿越生死阴阳,有点男版《牡丹亭》的味道。但若沿着惯常的思路,终究花好月圆,便就落入窠臼了。幸而,下半场剧情转折如期而至,典故“阮籍哭兵家女”作为戏核推进了这一转折。《晋书•阮籍传》载“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这个典说是说阮籍乃性情中人,为一个素味谋面的美好女人的逝去而哀恸,完全不理世俗流言、坦荡至淳。而这其中,无关乎爱情,只关乎美好。而剧中的辛夷对于张若虚也恰恰是怀着这样的情感,她并不知张若虚对她有意,只是听亲戚说张若虚命丧黄泉,因而怜惜他这样的才子,自然伤感,故每年在明月桥头祭奠诗魂。张若虚的魂魄第二次见到辛夷时,她已嫁作人妇。张若虚才知道自己闹了半天,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悲伤失落。当他起死回生第三次见到辛夷时,他还是27岁,而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老地方,时光逝如流水,红颜老去,青丝对白发,张若虚忽然领悟,这番眷恋无关爱情又何妨?“往来生死、俯仰无愧者,唯情耳”。人与人越过生死、相惜相怜的情愫才是这寂寥空间里花落如雨、明月高照的永恒美妙。编剧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打动她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所以别人问她的《春江花月夜》写了什么?她只说:人与宇宙。
当然全剧也并非全无瑕疵,故事情节稍显单薄,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细致,特别是男女主人公最初的缘分交待太过仓促,若多一点情感互通、心灵交汇,后面的一往而深也就更有着落些。不过瑕不掩瑕,好的作品总该给予一些时日的打磨。
《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大剧院演满三场,一票难求。有人说,她是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她不尽善尽美,但已足够动人。而我知道,从这个夏天起,当人们再提到《春江花月夜》时,会想到什么?是孤篇横绝的唐诗?是风华绝代的古乐?亦或,是一出风雅绝伦的昆曲?
2015.6.29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