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APOR MBBR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生物脱氮除磷
(1)强化缺氧池水解酸化功能,提高碳源有效性
Levapor载体比表面积高达20000m2/m3以上,着生生物膜巨大,在体内均匀分布30%粉末活性炭,能大大提高厌氧池生物量,研究表明,投加10%Levapor载体可获得近20000mg/l生物膜的生物量,这是任何活性污泥法所无法达到的,高生物量,加上缺氧池充分的传质混合,可以大大提高缺氧池水解酸化能力,提高原水中有效碳源比例,为反硝化脱氮提供优质碳源。
(2)有效解决了污泥泥龄和硝化菌问题
生物脱氮中,硝化菌为化能自养菌,生长缓慢,世代周期长,和异养菌、反硝化菌相比,要求的泥龄更长,系统中投加levapor填料后,生物膜载体对于氨氧化细菌的富集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其对污泥停留时间(下文简称SRT)的提高可以达到50%左右,这为同一反应器中微生物脱氮除磷的泥龄矛盾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向反应池投加填料,微生物附着态的生长方式可以使生长缓慢的硝化菌不易被冲刷走,这可以为载体富集硝化菌,使系统利用生物膜进行硝化,利用较短泥龄的悬浮态活性污泥去除有机物,同时达到提高COD去除率及优化脱氮除磷效果的目的,这就形成了兼具悬浮型生长和附着型生长污泥各自独有优点的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工艺。levapor填料比表面积高达20000以上,是其它MBBR填料十几倍,载体中粉末活性炭对微生物吸附能力更强,投放于好氧池中能迅速挂膜,强化系统硝化效果。
(3)营造同步硝化反硝化和短程硝化反硝化环境,实现高效脱氮
传统脱氮工艺将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分别隔离在两个反应器中进行,或者在时间或空间上造成交替好氧或缺氧的同一反应器中进行。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在一些工艺流程中普遍存在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在同一反应器中同时发生的现象,称为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对于SND又分为硝酸盐型和亚硝酸盐型,当亚硝酸盐氮积累率大于50%时,一般认为系统硝化类型为亚硝酸型,亚硝酸型SND又兼具有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特点。
在MBBR混合培养系统中,悬浮填料能与污水频繁多次接触,逐渐在填料表面生长出生物膜( 挂膜) ,强化了污染物、溶解氧和生物膜的传质效果,称为“移动的生物膜”, 基于综合微环境和氧扩散理论,MBBR 生物膜内由表到里溶解氧逐步降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好氧-缺氧-厌氧的微环境,依次分布好氧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与分布于生物缺氧层的厌氧氨氧化菌、自养型亚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这些微生物相互协作,最终达到脱氮目的。载体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处于流化状态,和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相互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优越性,不仅提供了宏观和微观的好氧和厌氧环境,还解决了自养硝化菌、异养反硝化菌与异养细菌的 DO 之争和碳源之争。
(4)解决了不同功能区微生物差异性问题
在常规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中,有多种差别较大的微生物共同生长,混合培养,不同微生物对生长环境、营养物质的要求不同,不可能保证所有微生物同时处于最佳生长条件下,这就使得系统很难高效运行。MBBR在不同反应区投放移动填料,使各反应区形成专性微生物群落,除悬浮活性污泥系统混合生长外,各反应区根据其功能之差异,形成的生物膜均能获得最佳生长条件,聚磷菌、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存在世代差异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投放在缺氧区的levapor填料,能吸附大量的反硝化菌,而且根据载体结构形成缺氧区、厌氧区、绝对厌氧区,不同区域分布的厌氧微生物各不相同,使载体利用自身内源呼吸产生碳源实现反硝化脱氮强化系统厌氧反硝化脱氮效率。
污水中脱氮除磷,德国LEVAPOR生物膜技术,TEL13642663010 清晏水处理技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