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谁的青春不迷茫》
真的不理解刘同为什么貌似还挺火。 看书里说他做过电视节目,有过电影作品,似乎都是不错的成绩,可我都没有看过,单就这本书而言,实在不能理解他的市场在哪里。(重点是长得还不帅!) BUT这本书还是自己买回家的啊。当然是在年轻的时候,忘了具体哪一年。总之就是有那么一段时间,确实感到点“青春的迷茫”,感觉把握不住生活,也看不到未来。于是那段时间看到类似于“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之类的标题,就有点两眼放光。现在明白了(或者说老了),其实全是些矫情又无病呻吟的文字堆砌。 但是这本又自从买回来之后就没看过。当时只看了序就觉得并不吸引人,不如张嘉佳那些睡前小故事,或韩寒那些《一个》作品集有意思。元旦时处理掉一批旧书,这本本来也打算直接丢掉。但是想到自己买回来的书,吐着也要读完。至少看完一遍才好理直气壮地去豆瓣上打低分、吐槽它啊。就是这么有责任心。 于是今天趁着阳光明媚,用了小半天的时间翻完。 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把2004年到2012年,也就是作者从二十出头到三十出头期间写的日志整理出来,并附上作者如今回顾当年的日志写的一些后记。这种形式倒是没什么,一个略有名气的人想要整理自己的心路历程给自己的粉丝看,也不能说是错。可是就是些不痛不痒的文字集合,竟然也能定价35块(刘慈欣的《三体》出版时才定价多少……),心中有一个小S再咆哮:凭什么啊! 也许是因为还有很多的年轻人像我当年一样,迫切希望一本书就能解决所有有关青春的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发,就是写写日志确实是一个值得坚持的习惯。前几天弄小伙伴的主题台历,发现真的有许多记忆渐渐就淡了,就像《头脑特工队》里那些记忆仓库的存储球,慢慢就退了颜色,然后就会被仓库工人扔进记忆废墟,这部分经历就彻底遗忘了。当时写过几篇游记,没写完,如今再看,非常庆幸有那些记录在。上学的时候也写过一些零星的博客或者人人网日志,上班之后回看觉得好傻好幼稚,于是人人网上的删掉了,博客彻底找不着了。 是啦人是要往前看没错,谁也顾不上没事总是回顾过去。但是人世间匆匆走一回,总该留下些印记,做的很多事是留给这个世界的,回忆才是留给自己的。 然后就是作者29岁左右写的若干文章,多少有打动我一些些,包括写自己一个同学的故事,自己的外公与爷爷的去世。我想这就是这本书与张嘉佳那本的最大区别,就是张嘉佳讲了一个个故事,而刘同只是在说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心情用文字整理出来,水平本身有高低,再加上点儿矫情的润色,已经变了味,又如何指望别人能理解。更何况,其实没有人在意你那么详细的感受。不如直接讲一个故事,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体会。 再然后有个让我还感慨多多的标题:20岁的我多少能猜想到30岁的自己。讲真,我20岁的时候,觉得30岁就是欧巴桑了呀。有些很个性的女生说,我原本想着到了30岁就自杀。这差不多也是我的想法。看到一些关于理财或者人生规划的书,讲如果现在就开始干嘛的话,那么到了30岁时就怎样怎样时,就想摔书说,谁还在乎30岁时会怎样啊! 可是一转眼就30岁了。我现在的样子,我发誓,绝对是20岁时想不到的。确切地说,是完全没有想过的。但既然已经30了,也并没有觉得真像年轻时想象的那么差。虽然明显变老,用各种修图技巧都难以整出一张看得过去的自拍,大脑与精力也都大不如前,却反而对未来充满希望,觉得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要去做。 有天与粽子聊到为什么年轻时女生失恋后会那么痛苦,也许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女生常常把自己把未来生活的期冀,与当前这个男生绑在一起(用甄嬛娘娘的话讲,就是皇子尚可自己奋发图强,公主就只能寄希望于嫁的怎样),所以在失恋之后,对女生来说不只是一个人的离去,而是一片美好的未来化为泡影。然后就会发现其实有些大龄女生,真的不急着嫁人,因为她们已经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她们想要的未来在自己手里。 这样看来,这时才是真正的好时光。 里面有段写到大炳。大炳的长相是个大短板,所以同为小S、阿雅她们同学,大炳的演艺之路走的要更艰辛一些。并且很不幸,又没能熬到可以拼才华、拼资历的阶段,就匆忙去世了。看到有人记得他,曾经那么关注他,忽然间有些小感动。 “人生如戏,你的一生中,若要精彩,总得靠自己去碰几个配戏的好演员。”这句是在剩下的内容里看到觉得有点意思的话。其他的,诸如“用一朵花开的时间来听”“一生只被嘉年华骗一次”“那种磷的燃烧比镁的燃烧更接近人的情感“之类,真的都是游离在我的字典之外的文字。有人喜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