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蓮的喜悦
![]() |
如莲的喜悦,是用佛教的话说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喜悦。而对于我而言,读费正清老师的著作时则有着这样的一种喜悦,一种享受。
费正清老师作为哈佛终身教授中的“头号中国通”,是一个真正“务实”、“贯通”的人。每当读到他的学术著作时,那他讲求实证、治学严谨、谦逊朴素的学者形象便跃然于我的脑海中。他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而他的著作不带政治偏见,将极高的可读性与学术性融为一体,在国际学术界拥有崇高的声誉。
拿到公司发给我的读书卡,我便毫不犹豫的购买了费正清老师的一套《剑桥中国晚清史》。这部书的内容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每卷都由学科专家执笔,最后编辑总成,向世界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堪称为一项有影响的跨国工程。这套书凝聚了费正清老师的大量心血,他不仅担任主编,而且也是主要的撰稿人之一。自1966年始,他与来自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100多位中国研究专家为《剑桥中国史》撰稿,使这部巨著基本上反映了当代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准,也体现了费正清老师身为学者的强烈荣誉感、使命感。
书中的字字句句,无不体现着费正清老师的力求务实。道光年间到辛亥革命,中国为何从世界上GDP总量最大的国家一落成为一个积贫积弱、任列强宰割的肥羊,这是中外史学研究界的一个重大课程。费正清老师致力于该课程研究时,没有像西方同时期的多数学者那样,将所谓自由价值观、天主信仰或是种族优劣论作为研究的基调。他将这一重大课题不断分割细化,对晚清中国的每一种社会现象刨根问底的提出了更多切中要害问题,并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条理清晰严谨的分析。他查阅了中外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将晚清中国置于同时期世界风云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又用大量用真实故事与数据完美的证明着自己的观点。他的团队多次来中国访问,下到基层向中国的同行,乃至历史的见证者请教;查阅县志,收集整理第一手的数据。可以说费正清老师和他的团队在面对晚清中国这一特殊年代时,扮演好了公诉人、辩护人和法官等角色,并公平、公正的对此段历史进行了审判。求真务实、追求极致,这就是身为学者的荣誉感。作为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费正清老师不但博学,而且善于学术组织,他的精神品质影响了美国乃至西方现代中国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哈佛大学将东亚研究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延续,这正是对费正清的学术成就与治学精神的双重肯定。
学术没有国界,但学者有国籍。抗战期间,日本的不断侵略扩张,引起了美国知识分子的关注。日军的暴行更是极大地激发了美国有识之士对中国的同情心。然而战争初期,美国多数民众以及资本家却敦促政府严守事实上偏袒日本的“中立”。费正清先知般的遇见了任由日本扩张将对美国利益带来的巨大损害,而美国人对东亚的普遍无知将扩大美国的损失。1940年,费正清老师就指出,如果把东亚列入美国的学校课程,将有助于美国民众认清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他的学术研究也便显现出了一个国家公民,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对历史所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国共内战时期,美国政府屡出“丢失中国”的昏招,以致于美国彻底丧失在中国大陆的利益。针对该问题,1950年,他批评道,美国对中国的正确反应取决于对当代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冷战期间,夹在美苏两国之间的中国,是打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零和竞争的关键砝码。如何看待红色中国以及中国政府,如何争取中国人民的支持,这成为冷战中后期美国东亚战略的工作焦点。费正清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他的学术经历在影响和左右美国公众和政府决策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他曾不遗余力,劝诫美国政府和人民关注东亚,认识中国,他一方面向学界同仁呼吁加强美国教育和学术界对世界的承诺,同时要求教育机构加大向美国公众的传播力度。1970年,费正清老师再次呼吁美国政界和学术界深入、全面地研究整个东亚地区和国家,以便加速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从越南撤军。1980年,他又强调东亚研究对改善美中贸易、文化关系的重要性,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通过费正清老师的书,我认识了他这个人。费正清的思想品格在于讲求实证,不愿意构筑庞大的理论体系,始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也影响了我对待历史中国的看法和想法,让我更加正确、公正的读中国史,知中国史。
通过读他的《晚清史》,我了解了我们所在的这个国家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灾难性的变迁;了解了在那一复杂历史条件下普通民众生存的艰辛;加深了对风口浪尖的弄潮儿们意图改变国运、复兴中国种种努力的理解;更认清了自己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