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法则
![]() |
写在前面:
1. 顿悟,真的是一刹那的事情。与其说是神赐,是天启,不如说这是自己用无数个黑夜挣来的一丝光明。Dots are connected in such a splendid way, as Steve Jobs said, that could only happen when we look backward. Whenever flowing through joy or sorrow, just immerse ourselves in life, and we could finally make things happen.(感觉只有英文才能表达这沉浸于生命之河的意境...)
2.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纠结于细节的完美主义者,并为此导致无数拖延。但直至今天我才深刻地意识到,我之所求并不是细节,而是框架,是源泉,是灯塔,是一套可以自洽的逻辑,是让我热泪盈眶的圣歌,是大写的格言,是一座“就在那里”的山。这个想法,无疑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并不是受困于夹缝,我只是迷失于天地荒野,但,总会找到出路的!
3. 那么,找不到可以安放灵魂的“大处”,又并非汲汲于蝇头之小。我该何去何从?
4. 答案是,先为自己找到一个隐喻。隐喻可能不是最终真理;但正确的隐喻,一定是真理的镜像。
.............................................................................................................................................
我可能是BVM班上最懒的人了,开班三个月来,没交过一次感想、作业或读书笔记。唯一的一次,是在开班课后忙乎了一周,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最后只剩一段开头,不得不发微信和立颖说:对不起,我找不到可以自洽的逻辑和底层代码,无法说服自己,无法向前推进。是的,我听过无数人劝我“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但在我眼里,“完成品”并非完成,它只是一堆支离破碎的东西放在一起而已。我不愿出品这样的碎片!我已经是一个够碎片化的人了,我渴望找到一个完整的骨架,一条贯穿的线索。
然而今天,当我把深圳课的笔记前后读了几次,好像迷迷糊糊明白了什么。我把随手摘录的十几条要点看了又看,似乎又觉得步入杂草丛生的荒野——不,一定有一条路的!不知怎么的,我突然灵光一闪,脑海里蹦出了一个词:水!
是的,立颖的分享里处处可见“水”。但至于我是怎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暂时略过不表,因为我还没彻底想透,只能趁热打铁,先把自己想到的“水之法则”一条条列出来。甚至还不能称为“法则”,因缺乏严密的逻辑,更别提“自洽"。但我仍愿意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每一条,都源自课堂上的热烈讨论或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它们现在虽然稚嫩,但或许会在日后成为我生命的里程碑。
(一)缘起篇
1. 水是多变的,可以是甘霖,也可以是毒液,只看捧于手中的人如何看待和使用。类似的,我把立颖的“太阳法则”窃改为“水之法则”,是因为水是目前最适合自己的一种隐喻形态,也因水自身的灵活性,普适于我生活中绝大部分处人处己的场景。
(二)处人篇
2. 水最温柔,亦最有力量。流水主动拥抱礁石,正如强者主动去理解对方,而不是寻求被理解。反观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我都只是弱者的姿态(也许看上去并不弱)。比如,和自己的母亲冷战:为什么你仍不走出当年的阴影,一定要让家里乌云密布?又或者,对喜欢的人发脾气:为什么我愿意牺牲,你却自顾自地玩?然而,这都只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而已,我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切换至他们的角度。相当于,自导自演了一出拉据大戏。
3. 水是天地间最懂合作的东西,它滋润万物,调和矛盾:流经之处,皆繁花遍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支流有多少,海域便有多宽。反观自己,更像是一块石头,有坚硬的外壳,时而高冷避世,时而又锋芒毕露不留情面,更多时候只考虑自己,犹如西西福斯的顽石,滚不出自己的小格局。做人当如水,懂得为对方利益着想,彻底了解对方的逻辑,才能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实现多赢。“当心中无我时,全世界都是自己的”。
4. 水,和太阳一样,都没有分别心,对万物均不吝滋润。流经泥潭,或掺进了臭水,怎么办?水不会考虑这些,只消流过又流走。它明心见性,一身清白,无穷无尽又无所不在,外界的污浊不会影响到自己,更不需要通过判断外界来证明什么。反观我自己,时不时掉进鄙视链的圈套里,鄙视别人又来鄙视自己,何必呢?对他人和世界做一番堂吉诃德式的对抗,是为了什么?满足自己的虚荣和优越?还是要刷存在感给自己看?庸人自扰,损耗心力而已。
(三)处己篇
5. 水对自己说:我是水,不是香的水,也不是臭的水;不会因为有金鱼而变得更好看,也不会因为浮萍而自怜。水就是水,是全然的存在。而我呢?我如何看待自己?”陈美廷“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是一连串的标签和立场吗?如果是,那我岂不是变成了由别人来定义的虚无?真相就是,当我尝试撕开标签,脱离立场,用尽全部心力,张开所有感官,去感知当下时,我才能体会到真实的自己,感受到真实的生命力。
6. 当抑郁情绪又开始蔓延,当我又一点点陷入自我厌恶的泥沼,当我心里很慌却找不到焦虑的源头,当我想要暴饮暴食来填饱空虚,是的,当我的心灵高地又要沦陷时,我最应该做的,是深呼吸,静下来,闭上眼,用力去想象:自己的情绪、杂念、慌乱,就像一条河流,流经自己的时候起了无名浪,但......再深呼吸,心跳减慢时,浪也没那么大了。河流会最终恢复平静,徐徐流走。此时,睁开眼,和自己说一声:恭喜恭喜,终于流走了,而不是留下一潭死水。
7. 当我因为焦虑和恐惧而一再拖延,我最应该要做的,是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像一条大鱼,一跃而起,跳进深海,越游越深,整个躯体仿佛被裹挟在一双肥厚的大手里,很安全。是的,海底比海面更安宁。直接去做吧,就像放开手脚跳进海里,游完了就好。
8. 其实这些想象和感知,都只不过是一种mind hacking,用一点点心智,“积极无为”地,和自己的情绪周旋,防止他们进一步侵蚀我的大脑,控制我的行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内耗,以求达到“不带情绪地做事”这样的理想状态。是的,别把时间和心智资源耗费在负面情绪上。保护自己最珍贵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后记:
写到这里,觉得有点太玄乎和意识流了(前文还说自己偏好框架和逻辑哼哼!)但却是我近一年来最酣畅淋漓的写作体验。我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在不断加速,每个神经突触都在释放兴奋的信号;暖流从大脑倾泻而出,流过指尖,跳上键盘和屏幕。是的,又是水的意象,是【心流】!
其实隐喻也是一种标签,一种自持的内在立场。可前文不是说“不要贴标签,不要有立场吗?”。是的。但与其被别人磕过的瓜子喂,不如创作自己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请相信我,我一定会继续思考,鼓捣一系列文章,尝试搭起整个“水之法则”的逻辑体系。诚然,现在这些意识流文字还很弱,如同风中飘旋的落叶,只被我左一手右一手地采过来而已;但总有一天,他们会落地扎根,自然生长,长成坚强的枝干,撑起我内在生命的大树。
-
永恒水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21: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