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 |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舌尖上的新年》
![]() |
![]() |
![]() |
![]() |
► 近日,打开手机,忽然得知一部美食电影即将上映。《舌尖上的新年》,号称由《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的“最好吃”的美食电影。被赞为新年“合家欢”观影首选。
![]() |
既然是原班人马打造,《舌尖上的中国》那温婉细腻的风格自然会得以保留,延续了纪录片原来的精良制作的风格。熟悉的视角,展示着中国部分地区的人们繁复而隆重地庆祝新年,用食物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祷念与期盼的场景,也展现出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和味觉审美。丰盛的祭礼食物,朗朗上口的祭祀谚语,隆重的拜年,喜庆的舞龙舞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等,热闹的过年氛围十足,年关之际也勾起众人的儿时回忆和漂泊游子们浓重的乡愁。简单的排列组合,翻涌着的确是质朴之下的浓烈人文气息。
![]() |
85分钟的电影,呈现了35个地方43种美食,松皮扣、神仙鸡、鲢鱼冻、柚子酿、玉林茶泡……眼花缭乱,让人食欲大开。自寻常百姓家的美食,食材普通常见,但经历过精巧的工艺、繁杂的工序,就变换成形色各异的新年味道。一部电影,似乎包揽了中国广袤大地从南到北几乎所有的奇绝美食,酸、甜、苦、辣。
![]() |
![]() |
![]() |
美食之外,最感动的还是美食背后的人情。不管是老两口历经多日精心准备腊肉只为等儿女回家,还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在田边叫一声爸妈,浓浓的情意都会涌上心头,令人鼻酸。儿时记忆中的年味,浓浓的乡愁,以及“民以食为天”的对大自然的敬畏,所有的真情实意分分钟戳中泪点。
这样看来,《舌尖上的新年》与《舌尖上的中国》似乎又是相似的:第一遍,留下的是口水,第二遍,翻滚的就是眼泪。
![]() |
► 说到《舌尖上的中国》,就绕不开一个人:陈晓卿。
![]() |
作为火遍全国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名声在外的“扫街嘴”,写了十余年专栏的资深美食作家,陈晓卿却说,自己不是美食家,只能算作“美食工作者”。
似乎大家身上都有着一种底蕴,美食家亦然。这种对食物的态度,归根到底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了这种底蕴之后,人就是从容的、不慌的。
陈晓卿曾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其实,世界上最好吃的永远是人。”对他而言, 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世界上最好吃的永远是人。“与朋友在一起总是特别特别有趣,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听他们说一些特别奇怪的话,一些思考人类终极问题,美食也因为分享才变得更美好。他们现在都很忙,跟他们约一次都非常难,更是觉得那时候吃人的岁月是特别特别地好。”
![]() |
从拍《舌尖1》开始,陈晓卿就没打算在“八大菜系”里纠缠,他的目的很明确,“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用味道编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看到中国的急速变化,中国农业社会结束之前的最后的容颜,正是陈晓卿拍《舌尖2》的良苦用心。
“至味在人间”,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这就是陈晓卿对美食的认识。
![]() |
► 在陈晓卿的眼中,美食很大程度上带有地域性。比如在南方朋友来说,北方从不是美食天堂,而是主食天堂。
南方的大学生打饭,是需要两个饭盆的:一个装菜,一个装饭。多么自然的事情啊!
然而,在北方人看来,这似乎有些繁琐了。北方人大多有传承自父母家餐礼仪,“一瓶一钵足矣”就是这种生活理念的核心。北方人所有被称作“饭”的东西,面条、饸饹以及过年的饺子,无一例外都是装在一个饭碗里的。这种饭菜高度合体的饮食习惯,在朴素的北方其实比较常见。
![]() |
主食,在中国人的食物清单上的位置,就像它的字面一样重要。农耕民族,有限的土地,不断增长的人口,让中国人对主食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传统中餐无论什么菜,最后都要以碳水化合物压轴。家庭烹饪则更加势利,“下不下饭”甚至成了很多菜评判标准。北方是这样,南方也差不多。
刘春,前搜狐副总裁,微博大V,江湖风流人物。按照陈晓卿的观察,刘春吃饭,“无论多高大上的筵席,无论喝酒与否,最后他都要用一碗米饭给饭局画上句号。米饭的吃法也非常一致,舀几勺台面上的残羹,浇在米饭上,大快朵颐。”
![]() |
对一名已然实现了财务自由的高端人士来说,这种吃法看起来难免有失分寸。而刘春却不以为然,“关于菜汤拌米饭这件事,我讲三点。第一,主食崇拜和祖先崇拜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第二,只有小麦和水稻才配叫主食,其他只配叫歧视性的名称:杂粮;第三,孔子云,菜汤拌饭鼎锅刮烂,可见其美味。”
言毕,还不忘总结一下观点: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
嘿,本是剩菜汤拌米饭的粗陋之事,反而品出了菜与饭的肝胆相照。
说到底,汤泡饭和猪油拌饭、鱼汤泡饼一样,最初动机是因为节俭,美味只是它的副产品。我们这一代的父辈,认为只有主食吃饱,才不会影响孩子发育。为了让我们顺利吃下主食,他们绞尽脑汁,用菜汤、用猪油、用咸菜……比如安徽,最最高级的菜名字就叫“肥西老母鸡”,他们顽固地认为这种鸡汤最适合佐米饭。
![]() |
今天的徽菜馆子里,肥西老母鸡汤从来不是单独登场的,它仍保留着佐饭的遗迹,只不过标配置换成了—钵炒米。
正所谓“菜中有粮,心中不慌”
![]() |
▼
回复“大米”,参与游戏
就有机会与饕客官方美女客服亲密合影
并品尝五常大米
![]() |
![]() |
-
秦楚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2-21 16: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