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古城墙和古城门
保定的古城墙和古城门
保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城历史已逾千年。今城究竟始于何时,有史可考的要追溯到清
苑县的出现(历史上清苑县是保州、保定路、保定府治所)。
据光绪《清苑县志》载: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置清苑县,治所今保定市,此城始出现城邑
,至今已1500多年。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时,这里是与辽国交界的边陲之地,由于军事防御
的需要,此地设置了“保塞军”,改清苑县为保塞县后又升格为保州。日后的“保定”之名便是由
此而来。
到了明代,从战略需要出发,为增强保定防御能力,保定才从土城改建成形制宏伟、功能齐全、既
能防御、又能进攻的砖质军事重城。全城周长6公里有余,墙高3丈5尺,并有宽3丈、深1丈5尺的城
壕。城墙顶部每隔60步修筑一个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可以使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敌人,故又称敌台
,共设81个。
城周四面建4个城门,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城门
正楼上建有城楼,并筑半圆形瓮城。整个城周虽似方形,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200余米,并略呈弧形
,往北又呈直线,城周形状似足靴,故素有“靴子城”之称。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侵略军侵占保定,烧毁城楼及角楼。1903年,袁世凯为请慈禧、光绪
谒西陵,将永宁寺(即南大寺)改为行宫,照原貌重修了南城门楼。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时,古城墙及南城门正楼基本完整。从1950年开始,为了发展经济建设,开拓
市内交通,逐年拆除城墙,现仅留下南城墙一段遗址,现存545米。其中尚存有一矩形墩台,从动物
园北侧城墙可见,1984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城历史已逾千年。今城究竟始于何时,有史可考的要追溯到清
苑县的出现(历史上清苑县是保州、保定路、保定府治所)。
据光绪《清苑县志》载: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置清苑县,治所今保定市,此城始出现城邑
,至今已1500多年。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时,这里是与辽国交界的边陲之地,由于军事防御
的需要,此地设置了“保塞军”,改清苑县为保塞县后又升格为保州。日后的“保定”之名便是由
此而来。
到了明代,从战略需要出发,为增强保定防御能力,保定才从土城改建成形制宏伟、功能齐全、既
能防御、又能进攻的砖质军事重城。全城周长6公里有余,墙高3丈5尺,并有宽3丈、深1丈5尺的城
壕。城墙顶部每隔60步修筑一个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可以使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敌人,故又称敌台
,共设81个。
城周四面建4个城门,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城门
正楼上建有城楼,并筑半圆形瓮城。整个城周虽似方形,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200余米,并略呈弧形
,往北又呈直线,城周形状似足靴,故素有“靴子城”之称。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侵略军侵占保定,烧毁城楼及角楼。1903年,袁世凯为请慈禧、光绪
谒西陵,将永宁寺(即南大寺)改为行宫,照原貌重修了南城门楼。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时,古城墙及南城门正楼基本完整。从1950年开始,为了发展经济建设,开拓
市内交通,逐年拆除城墙,现仅留下南城墙一段遗址,现存545米。其中尚存有一矩形墩台,从动物
园北侧城墙可见,1984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