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罗素自传》独善其身,安身立命
【题记】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补『常识』?觉醒了又有何用?清醒着看着广大人民在专制强权下受苦受难受折磨受压迫么?会不会比『无知无畏』太残酷了些?
曾经糊涂眼前一片迷雾的时候,看到世间百态,我心中充满了无数的问号,世人皆说『难得糊涂』,宁愿沉睡不醒宁愿睁眼说瞎话宁愿忍气吞声,可我认为需要追求真理寻找真相,此为出路。这一年来,狂补历史的政治的哲学的地理的法学的经济的方方面面,书本知识与现世悲惨世界的结合分析,让我深深认识到,我们国人缺的东西,无非就是两个字『常识』。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的人们,受苦受难的人们,我太多的于心不忍。这大约就是所谓的『觉醒』。我们需要向西方学的东西太多,无论是国家的管理,还是国计民生问题的改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祖宗遗产的东西太多,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洛克认为,人人都追求快乐,这是不言自明的。斯宾诺莎也说,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罗素在讨论伦理时也指出,人人都希求幸福。没有人生来就是受虐狂,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基础。换言之,即『人人皆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好人(或者说人性中善的部分)能够轻轻松松地做个好人,恶人(人性中恶的部分)能够得到束缚和限制,扬善抑恶,人活得能够有个人样儿。
等看到一些真相摸到一丝真理的边角之后,同时也发觉真相和真理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都是残酷的可怖的黑暗的东西,并不能带给我一丝快乐的感觉。补常识,真是越补越心寒,归根结底都在『体制』二字,我们现在所谓的『试错』几乎都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常识』所导致的。觉醒并不是一件让人轻松的事情,反而是一种无能为力痛彻心扉的无助感,真心比无知无畏好不到哪里去,最起码后者是糊涂并快乐着。通俗点讲,就是『三观』基本上给毁完了,重塑『三观』的过程简直要人命……
也许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境界,非练就铜墙铁壁刀枪不入之心不可。想想,即便智者如罗素,也是一生起起伏伏,心性经历了好几次颠覆性的改变。罗素年幼丧双亲,由祖母带大,儿时祖母对他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本。祖母送他一本圣经,上书『你不可追随众人去行恶事』,从而罗素一生不害怕自己属于少数人。青年时代在剑桥念书,学数学后又学哲学,这对他智力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发展是决定性的。罗素性情浪漫,三次结婚又离婚,三个孩子,陆陆续续还有好几个情人。他说『许多男人都怕受到女人的影响,但就我的经验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恐惧。男人需要女人,女人也需要男人,精神上的需要绝不下于肉体上的需要。至于我,我从我曾爱过的女人身上受益良多,假如没有她们,我就会心胸狭窄得多。』
一战二战, 以及后来的冷战时期,罗素是身心备受折磨的,他参与了各种反战反核的社会运动,甚至一战时期拒绝被征兵而遭受牢狱之灾。他在一战过后访问当年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罗斯时,写下如下这些话:
他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比较起来是有点狂热,因为他们容许自己瞥见真理,而真理是幽灵般的、疯狂的、可怖的东西:人看到真理愈多,精神健康保有得愈少。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是神智正常和卓有成就的,因为他们从不走到接近真理的地方。但是就我而言,我宁愿偕真理以疯狂,而不愿抱谎言而健康。
我真羡慕那些永远信其所信、不为生死忧心而对所有构成其生活基准的东西漠然视之的人们。我有过这样的抱负,要成为于世人有用的人,要取得某种显著的成就,给人类以新的希望。当我凝视未来时,我那已然醒悟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争斗和更多的争斗,不堪忍受的残酷、暴政、恐怖和卑躬屈膝的顺从。我所理想的那种挺立不拔、无所畏惧、豁达大度的人物,地球上会有吗?或者,人类将永久继续打下去,杀下去,折磨下去,直至地球渐渐冷却,濒于毁灭的太阳不再燃起它那徒然无益的狂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心中的失望。我知道这极端的孤独,因为我在这世界上游荡,像一个幽灵,用听不见的音调说话。我被遗弃了,似乎我是从另一个星球上掉下来的。
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结构时,它无暇计及其他。在这个环境里我是极端的不愉快,它的功利主义,它对爱和美的冷淡,对激情生活的漠视。对于人的纯动物性的需要,我不能赋予它们以这里的当权者所给它们到那种重要意义。少数特立独行的人物被淹没于其中,正如人及其所在的星球消失在无垠的星际空间中一样。最后我开始觉得,一切政治都是受一个张牙舞爪的恶魔驱使的,它教那些精力旺盛、慧黠多智的人为了谋取金钱、权利或理论的利益而使唯命是从的广大人民受苦受难。
但即便如此,我想早醒总比晚醒好,比如首先要知道哪些存在是不合理的,哪些案例是失败的,且知其所以然,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怪,从历史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来判断是非,最后探索求知什么才是合理的,什么才是所谓的常识,如何才能实现科学的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即便就是死,也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追求智慧本就是一种美的行动,正如查理芒格,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查理首先会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附1:一个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傅雷说:人在大千世界、星云世界中多么微不足道,因此更感到人自命为万物之灵实在狂妄可笑。这世界上的一切,人生的一切,到我脱离尘世之时都将成为一个谜。个人消灭了,茫茫宇宙照样进行,个人算什么呢!
所以,人生短短数十载,庸碌是一生,忙碌也是一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罗素自传前言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个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到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到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附2:『怀疑、思辨批判的思维方式为何重要』
驳周小平混淆视听《论雾霾》的无稽逻辑,驳一切高举道德旗帜民族主义旗帜的各式神帖,节选自《罗素论教育》:
我们要将教授思维方法作为目标,不是正统观念,甚至也不是异端学说。而且绝不要去维护那种想象的道德利益。人们普遍认为美德的教导需要假象的不断灌输。在政治中,我们把本党杰出政治家的丑行掩盖起来。在神学中,天主教徒掩盖了教皇们的罪行;新教徒则对路德和加尔文的不义之举避而不谈。在性问题上,我们在年轻人面前谎称美德比目前看到的要多得多。在世界各国,即使成年人也不允许知道某些警察认为不体面的事实;英国的检察官不允许戏剧反映生活,因为他认为只有靠欺骗才能诱使公众行善。整个观点暗示了某种软弱。不论事实怎样,都要让我们知道,然后才能合理地行动。掌握权利的人希望对他们的奴隶隐瞒事实真相,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将奴隶带上歧途,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可理解的是老百姓情愿让别人制定法律以免自己知道真相。这是集体的堂吉诃德行为:他们决定不让人们告诉他们头盔不如他们希望的那样好。这种可怜的胆小鬼式态度是自由人不应有的。我要靠得当的情感训练和本能训练寻求美德,而不是靠撒谎和欺骗。在我要求的美德中,对知识无畏而不懈的追求是基本部分。没有这一部分,其余美德就没什么价值了。
一言以蔽之,我的意思是: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首先需要一种发现真理的渴望。此外,它还包括某些智力品质。一开始会半信半疑,然后根据论据做出判断。千万不要预先设想我们已经知道了论据将会证明的东西,绝不要满足于懒惰的、认为客观真理不可知和所有论据都没有说服力的怀疑态度。在每一种情况下,科学的进步都经历了用观察所得的知识代替偏见和激情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最初的半信半疑才如此重要。轻信不断重复的主张是现代世界的祸根之一,因此要尽力防止它。
附3:『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
基本就是无解的吧……如果说,还有美好的东西。那就是那么一少部分人,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勇于揭露黑暗的,创造美追求美的,充满智慧的,心怀大爱的,以及任何不从众行恶事内心良知尚存的人们。无论现实是多么的残酷,真相是多么的让人绝望,发掘真相传播思想,一步步接近真理的过程,就是在行善。这也许就是不断挣扎存活的生命,残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以下是威尔杜兰特给罗素写的信,即罗素的回答:
我不知道我们能否判断真理的发现会有什么结果,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真理。
附4:我的宇宙观、人生观、感情观
2016年,像是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毁三观不可怕,固执己见自以为已经掌握真理才可怕。重塑三观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之后的豁然开朗却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人这短短一生,不就是随着知识与阅历的递增,一次又一次刷新自我认知的过程麽?The only thing that really matters is what kind of person u want to be? What precious qualities u want to obtain and maintain? Besides these, all the external disturbance are 。我们从来都不缺负重前行的鲁迅所说的『民族脊梁』,只是处处小人当道。能够坚守节操良知未泯不从众行恶事的人,别说『兼济天下』了,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安身立命』这八个字,已然非常不易。
宇宙观:基本等同于虚无,一切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
正如威尔杜兰特所言:天文学家告诉我们,人事在宇宙的物转星移中不过是一瞬;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是两纪冰川时代之间的不稳定的间歇期;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战争,都是个体、群体、民族、联盟和物种之间的生存竞争;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进步”乃是一个虚妄的错觉,它的荣耀总以衰败而告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意志和自我是传统和环境的无力的工具,一度正气凛然的灵魂不过是大脑的一种短暂的炽热状态。工业革命毁灭了家园,避孕剂的发明正在毁灭家庭、旧的道德、也许整个民族(由于有智者不育后代)。爱情被分析为一种生理的过重负担,结婚则变成了较之杂交略高一筹的暂时的生理上的方便行为。民主已堕落到只有米洛那个时代的罗马才见过的腐败;我们年轻时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梦想消失了,因为我们日复一日地看到的是人们无穷无尽的贪婪,每一样新发明都使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每一种新的机械都使人失去工作而大大增加战争的恐怖。上帝曾经是我们短促人生的安慰者,是我们在孤危愁苦中的捕获薮,他显然已从舞台上消失了:任何望远镜、任何显微镜都发现不了他。从哲学的总体视角看,生命变成了人类这种渺小的虫豸在地球上生生不已的繁衍,一种可能很快就被治愈的全球性的湿疹;在生命中除了失败和死亡,没有任何确实的东西——生命似乎是一场永不醒来的长眠。
人生价值观:人生犹如戴着脚镣舞蹈,但终究是美的。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当下紧要任务为安身立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作恶,不冷漠,不轻信,不极端,不为虎作伥,不不择手段。哪怕心碎到绝望,也要热血留希望。
感情观:唯有孤独永恒。
所有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都不过是阶段性的过客,至亲亲人、至交好友、难得的一知己、情人爱人,区别仅在于停留时间长短罢了。但也正是这些碰撞,无论是性格的思想的还是生活细节的碰撞,才赋予了生活真正的意义。说好再见,却再也没有机缘相见。彼此好好活着,即是对过往缘分的最好诠释。说到底,能够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你自己。加克亚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而且还指爱!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补『常识』?觉醒了又有何用?清醒着看着广大人民在专制强权下受苦受难受折磨受压迫么?会不会比『无知无畏』太残酷了些?
曾经糊涂眼前一片迷雾的时候,看到世间百态,我心中充满了无数的问号,世人皆说『难得糊涂』,宁愿沉睡不醒宁愿睁眼说瞎话宁愿忍气吞声,可我认为需要追求真理寻找真相,此为出路。这一年来,狂补历史的政治的哲学的地理的法学的经济的方方面面,书本知识与现世悲惨世界的结合分析,让我深深认识到,我们国人缺的东西,无非就是两个字『常识』。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的人们,受苦受难的人们,我太多的于心不忍。这大约就是所谓的『觉醒』。我们需要向西方学的东西太多,无论是国家的管理,还是国计民生问题的改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祖宗遗产的东西太多,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洛克认为,人人都追求快乐,这是不言自明的。斯宾诺莎也说,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罗素在讨论伦理时也指出,人人都希求幸福。没有人生来就是受虐狂,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基础。换言之,即『人人皆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好人(或者说人性中善的部分)能够轻轻松松地做个好人,恶人(人性中恶的部分)能够得到束缚和限制,扬善抑恶,人活得能够有个人样儿。
等看到一些真相摸到一丝真理的边角之后,同时也发觉真相和真理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都是残酷的可怖的黑暗的东西,并不能带给我一丝快乐的感觉。补常识,真是越补越心寒,归根结底都在『体制』二字,我们现在所谓的『试错』几乎都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常识』所导致的。觉醒并不是一件让人轻松的事情,反而是一种无能为力痛彻心扉的无助感,真心比无知无畏好不到哪里去,最起码后者是糊涂并快乐着。通俗点讲,就是『三观』基本上给毁完了,重塑『三观』的过程简直要人命……
也许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境界,非练就铜墙铁壁刀枪不入之心不可。想想,即便智者如罗素,也是一生起起伏伏,心性经历了好几次颠覆性的改变。罗素年幼丧双亲,由祖母带大,儿时祖母对他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本。祖母送他一本圣经,上书『你不可追随众人去行恶事』,从而罗素一生不害怕自己属于少数人。青年时代在剑桥念书,学数学后又学哲学,这对他智力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发展是决定性的。罗素性情浪漫,三次结婚又离婚,三个孩子,陆陆续续还有好几个情人。他说『许多男人都怕受到女人的影响,但就我的经验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愚蠢的恐惧。男人需要女人,女人也需要男人,精神上的需要绝不下于肉体上的需要。至于我,我从我曾爱过的女人身上受益良多,假如没有她们,我就会心胸狭窄得多。』
一战二战, 以及后来的冷战时期,罗素是身心备受折磨的,他参与了各种反战反核的社会运动,甚至一战时期拒绝被征兵而遭受牢狱之灾。他在一战过后访问当年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罗斯时,写下如下这些话:
他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比较起来是有点狂热,因为他们容许自己瞥见真理,而真理是幽灵般的、疯狂的、可怖的东西:人看到真理愈多,精神健康保有得愈少。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是神智正常和卓有成就的,因为他们从不走到接近真理的地方。但是就我而言,我宁愿偕真理以疯狂,而不愿抱谎言而健康。
我真羡慕那些永远信其所信、不为生死忧心而对所有构成其生活基准的东西漠然视之的人们。我有过这样的抱负,要成为于世人有用的人,要取得某种显著的成就,给人类以新的希望。当我凝视未来时,我那已然醒悟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争斗和更多的争斗,不堪忍受的残酷、暴政、恐怖和卑躬屈膝的顺从。我所理想的那种挺立不拔、无所畏惧、豁达大度的人物,地球上会有吗?或者,人类将永久继续打下去,杀下去,折磨下去,直至地球渐渐冷却,濒于毁灭的太阳不再燃起它那徒然无益的狂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心中的失望。我知道这极端的孤独,因为我在这世界上游荡,像一个幽灵,用听不见的音调说话。我被遗弃了,似乎我是从另一个星球上掉下来的。
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结构时,它无暇计及其他。在这个环境里我是极端的不愉快,它的功利主义,它对爱和美的冷淡,对激情生活的漠视。对于人的纯动物性的需要,我不能赋予它们以这里的当权者所给它们到那种重要意义。少数特立独行的人物被淹没于其中,正如人及其所在的星球消失在无垠的星际空间中一样。最后我开始觉得,一切政治都是受一个张牙舞爪的恶魔驱使的,它教那些精力旺盛、慧黠多智的人为了谋取金钱、权利或理论的利益而使唯命是从的广大人民受苦受难。
但即便如此,我想早醒总比晚醒好,比如首先要知道哪些存在是不合理的,哪些案例是失败的,且知其所以然,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怪,从历史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来判断是非,最后探索求知什么才是合理的,什么才是所谓的常识,如何才能实现科学的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即便就是死,也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追求智慧本就是一种美的行动,正如查理芒格,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查理首先会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去那儿了。
附1:一个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傅雷说:人在大千世界、星云世界中多么微不足道,因此更感到人自命为万物之灵实在狂妄可笑。这世界上的一切,人生的一切,到我脱离尘世之时都将成为一个谜。个人消灭了,茫茫宇宙照样进行,个人算什么呢!
所以,人生短短数十载,庸碌是一生,忙碌也是一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罗素自传前言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个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到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到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附2:『怀疑、思辨批判的思维方式为何重要』
驳周小平混淆视听《论雾霾》的无稽逻辑,驳一切高举道德旗帜民族主义旗帜的各式神帖,节选自《罗素论教育》:
我们要将教授思维方法作为目标,不是正统观念,甚至也不是异端学说。而且绝不要去维护那种想象的道德利益。人们普遍认为美德的教导需要假象的不断灌输。在政治中,我们把本党杰出政治家的丑行掩盖起来。在神学中,天主教徒掩盖了教皇们的罪行;新教徒则对路德和加尔文的不义之举避而不谈。在性问题上,我们在年轻人面前谎称美德比目前看到的要多得多。在世界各国,即使成年人也不允许知道某些警察认为不体面的事实;英国的检察官不允许戏剧反映生活,因为他认为只有靠欺骗才能诱使公众行善。整个观点暗示了某种软弱。不论事实怎样,都要让我们知道,然后才能合理地行动。掌握权利的人希望对他们的奴隶隐瞒事实真相,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将奴隶带上歧途,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可理解的是老百姓情愿让别人制定法律以免自己知道真相。这是集体的堂吉诃德行为:他们决定不让人们告诉他们头盔不如他们希望的那样好。这种可怜的胆小鬼式态度是自由人不应有的。我要靠得当的情感训练和本能训练寻求美德,而不是靠撒谎和欺骗。在我要求的美德中,对知识无畏而不懈的追求是基本部分。没有这一部分,其余美德就没什么价值了。
一言以蔽之,我的意思是: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首先需要一种发现真理的渴望。此外,它还包括某些智力品质。一开始会半信半疑,然后根据论据做出判断。千万不要预先设想我们已经知道了论据将会证明的东西,绝不要满足于懒惰的、认为客观真理不可知和所有论据都没有说服力的怀疑态度。在每一种情况下,科学的进步都经历了用观察所得的知识代替偏见和激情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最初的半信半疑才如此重要。轻信不断重复的主张是现代世界的祸根之一,因此要尽力防止它。
附3:『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
基本就是无解的吧……如果说,还有美好的东西。那就是那么一少部分人,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勇于揭露黑暗的,创造美追求美的,充满智慧的,心怀大爱的,以及任何不从众行恶事内心良知尚存的人们。无论现实是多么的残酷,真相是多么的让人绝望,发掘真相传播思想,一步步接近真理的过程,就是在行善。这也许就是不断挣扎存活的生命,残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以下是威尔杜兰特给罗素写的信,即罗素的回答:
我不知道我们能否判断真理的发现会有什么结果,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真理。
![]() |
![]() |
![]() |
![]() |
附4:我的宇宙观、人生观、感情观
2016年,像是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毁三观不可怕,固执己见自以为已经掌握真理才可怕。重塑三观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之后的豁然开朗却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人这短短一生,不就是随着知识与阅历的递增,一次又一次刷新自我认知的过程麽?The only thing that really matters is what kind of person u want to be? What precious qualities u want to obtain and maintain? Besides these, all the external disturbance are 。我们从来都不缺负重前行的鲁迅所说的『民族脊梁』,只是处处小人当道。能够坚守节操良知未泯不从众行恶事的人,别说『兼济天下』了,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安身立命』这八个字,已然非常不易。
宇宙观:基本等同于虚无,一切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
正如威尔杜兰特所言:天文学家告诉我们,人事在宇宙的物转星移中不过是一瞬;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是两纪冰川时代之间的不稳定的间歇期;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战争,都是个体、群体、民族、联盟和物种之间的生存竞争;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进步”乃是一个虚妄的错觉,它的荣耀总以衰败而告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意志和自我是传统和环境的无力的工具,一度正气凛然的灵魂不过是大脑的一种短暂的炽热状态。工业革命毁灭了家园,避孕剂的发明正在毁灭家庭、旧的道德、也许整个民族(由于有智者不育后代)。爱情被分析为一种生理的过重负担,结婚则变成了较之杂交略高一筹的暂时的生理上的方便行为。民主已堕落到只有米洛那个时代的罗马才见过的腐败;我们年轻时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梦想消失了,因为我们日复一日地看到的是人们无穷无尽的贪婪,每一样新发明都使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每一种新的机械都使人失去工作而大大增加战争的恐怖。上帝曾经是我们短促人生的安慰者,是我们在孤危愁苦中的捕获薮,他显然已从舞台上消失了:任何望远镜、任何显微镜都发现不了他。从哲学的总体视角看,生命变成了人类这种渺小的虫豸在地球上生生不已的繁衍,一种可能很快就被治愈的全球性的湿疹;在生命中除了失败和死亡,没有任何确实的东西——生命似乎是一场永不醒来的长眠。
人生价值观:人生犹如戴着脚镣舞蹈,但终究是美的。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当下紧要任务为安身立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作恶,不冷漠,不轻信,不极端,不为虎作伥,不不择手段。哪怕心碎到绝望,也要热血留希望。
感情观:唯有孤独永恒。
所有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都不过是阶段性的过客,至亲亲人、至交好友、难得的一知己、情人爱人,区别仅在于停留时间长短罢了。但也正是这些碰撞,无论是性格的思想的还是生活细节的碰撞,才赋予了生活真正的意义。说好再见,却再也没有机缘相见。彼此好好活着,即是对过往缘分的最好诠释。说到底,能够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你自己。加克亚马尔克斯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而且还指爱!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
豆友207546930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3 09:54:02
-
和尚鲁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15:39:58
-
planet_X1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3 0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