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记》一二事
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这是希腊悲剧根本的世界观。这种悲剧性——亚里士多德是这样下的定义——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与其说起因于当事者的缺点,毋宁说是以其优点为杠杆产生的。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而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黄雀记》中的悲剧源泉不在于主人公的怠惰和愚钝,而恰恰是因其善良和正直才给他带来了悲剧。于是这里边产生了无法回避又无可救赎的讽刺。——题记
内容摘要:一个想要轻生的老人多次寻死不成,顿悟人生,寻找丢失的魂,由此掀起一个家庭一条街的风风雨雨。世俗情理之下,复杂的家庭与社会关系之下,围绕着老人,后代们牵扯出一场荷尔蒙味十足的强奸案。亲情、爱情、友情在这场错判的案件中发生了种种改变。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发生的一切,是羞耻,还是愤怒?是命运无尽的讽刺。
关键词:爱恨纠葛 悲剧 讽刺
正文:全文通过“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仙女的夏天”三部分勾勒了前后跨度十多年的人事变迁以及爱恨纠葛。开篇在“春天”中,三个人处于青少年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形象丰满的保润,内心丰富的保润,是一个鲜活的形象:有着观念与现实的纠结心理,孝敬祖父却又不敢反抗母亲;有着青春时期的懵懂,喜欢仙女却不知道怎样表达。祖父行为奇奇怪怪,外人都以为他是神经病,保润却不这样以为,他尽量关爱祖父,帮祖父拿照片,甚至因为祖父向父母争执等。这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善良单纯的保润。而他对仙女,让我们看到青春期的男孩子的样子。“这是他们的咫尺天涯,他在这边,脸上很痒,脑袋有点眩晕,他的影子蜷缩在地上,又细又长,像一堆卑微的水渍。我爱你……”卑微的保润不知所措又低姿态的爱着仙女。仙女性格张扬,同时也很任性骄傲。天性爱玩,放纵不羁。柳生性格更为灵活,他从中“撮合”保润和仙女。保润不知表达,反招到仙女的反感,于是在柳生的帮助下,两个人在水塔约会。仙女的一再反抗,伤害到了保润,保润用自己的“特长”将她绑了起来。这一绑彻彻底底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仙女被强奸了。错判的案件,保润作为替罪羊被抓去坐牢。柳生“逍遥法外”,但也夹着尾巴做人。此时内心最为复杂的当属保润。替自己昔日的朋友坐牢,搭上自己的青春,友情已经不再,对柳生的感情更多的上升为恨。对仙女的感情也不再那么单纯。作者没有描写这些,将保润心理以及牢狱生活略过。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牢外的柳生与仙女重逢了,仙女已经改名换姓,容貌气质也似仙女。柳生一直帮仙女做事,直至最后仙女沦落他收留她。或许是出于对当年犯下错误的愧疚,又或许是怕仙女将事情张扬出来暴露自己,柳生一直处于“任劳任怨”,无半句怨言的状态之下。其实其中还隐藏着柳生自己未发觉的情愫:对仙女的爱。因为爱情,他愿意为这个女人付出,甚至有点骄傲当初这个女人的“第一次”是他的。而他也有种“侥幸心理”,因为发生过很多事,他们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系。无依无靠,无家无伴的仙女换了很多职业和男人,漂泊多年,最终因为意外怀孕安定下来,安定下的仙女渴望家庭生活,半真半假试探柳生的口气,但是柳生却没敢答应她,或许知道她注定是“仙女”与常人有异,或许觉得两人差距太大,柳生半开玩笑的拒绝了仙女,最后娶了别人。仙女在岁月淘尽之后喜欢上柳生,但因为柳生的逃避深深地伤害到了她。而此时保润出狱,三个人复杂的情感,经过十年的沉淀,最终将有一个了结。保润对仙女,选择用跳一支小拉的方式终结,算是对自己逝去青春的怀念,也算是对仙女对自己的爱做一个了结。他没有赶走住在自己家中的仙女,即便仙女毁掉了他的一生。看似荒唐的方式,其实是内心复杂的保润艰难的抉择。在柳生新婚之夜杀掉柳生,是对柳生的报复,也是主人公最终的选择。这段纠葛十多年的情感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也应了保润胳膊上那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主人公的命运是地地道道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又饱含宿命论的观点,即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这一点也正是我所了解的“黄雀”之所在。本以为一环扣一环,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物物相降无遗漏,看似程式化安排好的人生,或者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实则逃不出命运的手掌。宿命恰如黄雀,俯瞰整个局势。所有人事,皆逃不出命运的羁绊。而这悲剧的根源不在恶而在善,强烈的反差又增添了戏剧效果。
首先看保润,他是善良、正直又很朴实的。家庭纷争中,天性中的善使他做出选择,夹在矛盾中间,帮助祖父。后来去医院照顾祖父,为减轻祖父的痛苦,研究出多种绳结。对绳子的痴迷使得他一下犯了糊涂绑了仙女。也是因为善良,保润没有报复仙女十年牢狱一场小拉化解。保润这样引人善良的性格使他一次次陷入困境。 从小到大,即便经历过很多也能看出他“性本善”的性格。有句俗话叫“好人一生平安”,然而保润的善却是他一生命运的羁绊。甚至读来经常想,他要是多一点牙尖嘴利,多一点为自己,结局会不会就不是这样。在保润小时候他就不善言语,不争,所以人家说他他就听着,妈妈骂他两句他也是默默听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的形象。而因为他忠厚老实不善争辩,所以总是被骂,甚至后来影响他生命的走向。祖父住院他自己替父亲去照顾祖父,看到祖父被绑痛苦,自己摸索为祖父寻求减轻痛苦的办法。以至于“精诚所至”研究出多种绳结。这些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糙汉子”保润的心思细腻体贴的一面。体贴使得他在绳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绑了仙女,也是导致他成为悲剧的直接原因。面对仙女的无礼和羞耻以及种种挑衅,他觉得情绪难以控制,然而难以控制也仅仅是绑了她,并没有做出什么更进一步的过激之举。当他被捕入狱的时候,他也没有反抗很多,甚至更多只是默默接受了。读到此处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出狱之后,母亲抛弃他,家被自己的“仇人”“占领”。跳一支当年未完成的小拉结束自己对爱的女人的感情,而走向极端的复仇之路杀掉柳生。这整个环节给人一种程序化的感觉,即保润始终是没有较大的情感的波澜起伏而完成这个过程的。没有反抗,没有叫嚣,更给人一种悲哀的感觉,更让人心疼。或许这就是悲剧。如果保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我们并不会对他产生任何怜悯之心,而正是因为他是个“老好人”,所以我们则陷入了对他命运的沉思。
讽刺这一主题的至高诠释者是祖父,祖父从开场就带给读者很强的画面感:多次自杀却未果。祖父选取了种种方法都没有使他完结自己的生命,仔细回想这个细节,其实在全文最开始,作者就已经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想死的死不了,那么想活的注定活不了或者活不好。祖父怪异的行为被全村人耻笑,都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疯子,然而大家还是跟随疯子一起,挖遍全街,寻找所谓的宝贝。这里暗含着对世俗和时人的讽刺。作为大众,作为外界的标准的开端就是有失偏颇的,这与后来保润入狱柳生潜逃时世俗大众的看法又暗暗结合起来。即整个社会和舆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所以人的命运也注定会有失偏颇。祖父在精神病院住,保润研究出一套绳结,此情节直接让人哭笑不得,满满的讽刺之意溢于言表。本该成为一名厨师的保润,却在医院做起这些,所以后来出了事,不得不说是命运弄人,祖父想念保润,搁置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好像早已知道了保润入狱这个事实。最后仙女产下一名红脸婴儿,叫耻婴还是怒婴为人争论,但是唯一确定的是祖父将和这个孩子相伴很久。这里不得不说是最后的升华和总结,不想活下来的活到了最后,想活下来的却被命运捉弄不成样子。意外所产的婴儿竟然不同于正常人,世俗试图给出正确的评判,到底是羞耻还是愤怒,只有命运懂得,全都包含在时间的讽刺里。
内容摘要:一个想要轻生的老人多次寻死不成,顿悟人生,寻找丢失的魂,由此掀起一个家庭一条街的风风雨雨。世俗情理之下,复杂的家庭与社会关系之下,围绕着老人,后代们牵扯出一场荷尔蒙味十足的强奸案。亲情、爱情、友情在这场错判的案件中发生了种种改变。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发生的一切,是羞耻,还是愤怒?是命运无尽的讽刺。
关键词:爱恨纠葛 悲剧 讽刺
正文:全文通过“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仙女的夏天”三部分勾勒了前后跨度十多年的人事变迁以及爱恨纠葛。开篇在“春天”中,三个人处于青少年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形象丰满的保润,内心丰富的保润,是一个鲜活的形象:有着观念与现实的纠结心理,孝敬祖父却又不敢反抗母亲;有着青春时期的懵懂,喜欢仙女却不知道怎样表达。祖父行为奇奇怪怪,外人都以为他是神经病,保润却不这样以为,他尽量关爱祖父,帮祖父拿照片,甚至因为祖父向父母争执等。这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善良单纯的保润。而他对仙女,让我们看到青春期的男孩子的样子。“这是他们的咫尺天涯,他在这边,脸上很痒,脑袋有点眩晕,他的影子蜷缩在地上,又细又长,像一堆卑微的水渍。我爱你……”卑微的保润不知所措又低姿态的爱着仙女。仙女性格张扬,同时也很任性骄傲。天性爱玩,放纵不羁。柳生性格更为灵活,他从中“撮合”保润和仙女。保润不知表达,反招到仙女的反感,于是在柳生的帮助下,两个人在水塔约会。仙女的一再反抗,伤害到了保润,保润用自己的“特长”将她绑了起来。这一绑彻彻底底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仙女被强奸了。错判的案件,保润作为替罪羊被抓去坐牢。柳生“逍遥法外”,但也夹着尾巴做人。此时内心最为复杂的当属保润。替自己昔日的朋友坐牢,搭上自己的青春,友情已经不再,对柳生的感情更多的上升为恨。对仙女的感情也不再那么单纯。作者没有描写这些,将保润心理以及牢狱生活略过。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牢外的柳生与仙女重逢了,仙女已经改名换姓,容貌气质也似仙女。柳生一直帮仙女做事,直至最后仙女沦落他收留她。或许是出于对当年犯下错误的愧疚,又或许是怕仙女将事情张扬出来暴露自己,柳生一直处于“任劳任怨”,无半句怨言的状态之下。其实其中还隐藏着柳生自己未发觉的情愫:对仙女的爱。因为爱情,他愿意为这个女人付出,甚至有点骄傲当初这个女人的“第一次”是他的。而他也有种“侥幸心理”,因为发生过很多事,他们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系。无依无靠,无家无伴的仙女换了很多职业和男人,漂泊多年,最终因为意外怀孕安定下来,安定下的仙女渴望家庭生活,半真半假试探柳生的口气,但是柳生却没敢答应她,或许知道她注定是“仙女”与常人有异,或许觉得两人差距太大,柳生半开玩笑的拒绝了仙女,最后娶了别人。仙女在岁月淘尽之后喜欢上柳生,但因为柳生的逃避深深地伤害到了她。而此时保润出狱,三个人复杂的情感,经过十年的沉淀,最终将有一个了结。保润对仙女,选择用跳一支小拉的方式终结,算是对自己逝去青春的怀念,也算是对仙女对自己的爱做一个了结。他没有赶走住在自己家中的仙女,即便仙女毁掉了他的一生。看似荒唐的方式,其实是内心复杂的保润艰难的抉择。在柳生新婚之夜杀掉柳生,是对柳生的报复,也是主人公最终的选择。这段纠葛十多年的情感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也应了保润胳膊上那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主人公的命运是地地道道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又饱含宿命论的观点,即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这一点也正是我所了解的“黄雀”之所在。本以为一环扣一环,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物物相降无遗漏,看似程式化安排好的人生,或者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实则逃不出命运的手掌。宿命恰如黄雀,俯瞰整个局势。所有人事,皆逃不出命运的羁绊。而这悲剧的根源不在恶而在善,强烈的反差又增添了戏剧效果。
首先看保润,他是善良、正直又很朴实的。家庭纷争中,天性中的善使他做出选择,夹在矛盾中间,帮助祖父。后来去医院照顾祖父,为减轻祖父的痛苦,研究出多种绳结。对绳子的痴迷使得他一下犯了糊涂绑了仙女。也是因为善良,保润没有报复仙女十年牢狱一场小拉化解。保润这样引人善良的性格使他一次次陷入困境。 从小到大,即便经历过很多也能看出他“性本善”的性格。有句俗话叫“好人一生平安”,然而保润的善却是他一生命运的羁绊。甚至读来经常想,他要是多一点牙尖嘴利,多一点为自己,结局会不会就不是这样。在保润小时候他就不善言语,不争,所以人家说他他就听着,妈妈骂他两句他也是默默听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忠厚老实的人的形象。而因为他忠厚老实不善争辩,所以总是被骂,甚至后来影响他生命的走向。祖父住院他自己替父亲去照顾祖父,看到祖父被绑痛苦,自己摸索为祖父寻求减轻痛苦的办法。以至于“精诚所至”研究出多种绳结。这些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糙汉子”保润的心思细腻体贴的一面。体贴使得他在绳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绑了仙女,也是导致他成为悲剧的直接原因。面对仙女的无礼和羞耻以及种种挑衅,他觉得情绪难以控制,然而难以控制也仅仅是绑了她,并没有做出什么更进一步的过激之举。当他被捕入狱的时候,他也没有反抗很多,甚至更多只是默默接受了。读到此处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出狱之后,母亲抛弃他,家被自己的“仇人”“占领”。跳一支当年未完成的小拉结束自己对爱的女人的感情,而走向极端的复仇之路杀掉柳生。这整个环节给人一种程序化的感觉,即保润始终是没有较大的情感的波澜起伏而完成这个过程的。没有反抗,没有叫嚣,更给人一种悲哀的感觉,更让人心疼。或许这就是悲剧。如果保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我们并不会对他产生任何怜悯之心,而正是因为他是个“老好人”,所以我们则陷入了对他命运的沉思。
讽刺这一主题的至高诠释者是祖父,祖父从开场就带给读者很强的画面感:多次自杀却未果。祖父选取了种种方法都没有使他完结自己的生命,仔细回想这个细节,其实在全文最开始,作者就已经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想死的死不了,那么想活的注定活不了或者活不好。祖父怪异的行为被全村人耻笑,都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疯子,然而大家还是跟随疯子一起,挖遍全街,寻找所谓的宝贝。这里暗含着对世俗和时人的讽刺。作为大众,作为外界的标准的开端就是有失偏颇的,这与后来保润入狱柳生潜逃时世俗大众的看法又暗暗结合起来。即整个社会和舆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所以人的命运也注定会有失偏颇。祖父在精神病院住,保润研究出一套绳结,此情节直接让人哭笑不得,满满的讽刺之意溢于言表。本该成为一名厨师的保润,却在医院做起这些,所以后来出了事,不得不说是命运弄人,祖父想念保润,搁置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好像早已知道了保润入狱这个事实。最后仙女产下一名红脸婴儿,叫耻婴还是怒婴为人争论,但是唯一确定的是祖父将和这个孩子相伴很久。这里不得不说是最后的升华和总结,不想活下来的活到了最后,想活下来的却被命运捉弄不成样子。意外所产的婴儿竟然不同于正常人,世俗试图给出正确的评判,到底是羞耻还是愤怒,只有命运懂得,全都包含在时间的讽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