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怎么变味了?
我是看了以下这篇(摘自12月11日《扬子时评》,作者肖余恨的《重建互信,来证明南京不是“丛林城市”》)的文章,发出的疑问,现如今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全都变了味儿。
下面我先把这篇时评转贴上来:
重建互信,来证明南京不是“丛林城市”
12月10日扬子晚报有一条意味深长的报道:南京一司机怀疑遭“碰瓷”敲诈,跪求并跪谢乘客为自己作证。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拜天地与双亲。南京怎么啦?道德又是怎么啦?难道南京真的是一个道德稀缺的城市了吗?
11月15日,南京晨报报道,热心市民在火车站扶起孕妇却被指认为肇事者,幸亏摄像头还了清白。12月4日扬子晚报报道, 南京车主扶起倒地老太被指撞人,多亏交警及时判定并非“碰瓷”。12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两名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由于担心遭人误解,没有捡起钱,而是冒雨守着等警察……
现在看来,至今仍算“悬案”的彭宇案,确实给人们的道德坚守形成了冲击。必须承认,诸多类似的案例,放大了公众的道德焦虑和恐慌。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需要道德来维系的,如果道德水平下降,不仅仅是给这个社会带来冲击,还加大了每个人生活和生存的道德成本。
焦虑和恐慌的本身也说明我们对传统道德的依赖和留恋。道德会给人以温暖,更给人以安全。道德感的稀缺,会让这个社会,人人如同在丛林社会里挣扎。这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生成的感觉。而彭宇案,则不过是因为其冲击固有的道德律令的典型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已。显然,重建社会信任已刻不容缓。
“彭宇案”以及形形色色的道德争执案,都缘于社会互信的缺失。社会互信不足,则难免疑邻盗斧。而强化和重建社会互信,不仅需要大力呵护和弘扬传统的道德价值,更需要每个人都从小处着手,置身其中。以文首的新闻来说,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愿意作证的乘客,他们是在为这个司机作证,同时,他们也是在为自己作证。谁敢保证,自己不会陷于类似困境?所以,重建道德互信,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道德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
道德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而生活在一个道德贫困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幸福可言的。以人为壑的结果,是必须坠入无道德的无底深渊里呼号。我绝不相信南京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丛林城市,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热心人,那么多的好人,不能因为“彭宇案”,而让南京丢掉了温暖的底色。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为了重建南京,乃至整个社会的社会互信,我们每个人,每个南京人,都应自我做起。
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古训不会过时。有时候,见证本身,就是建立互信的重要条件。与其在叹息人心不古,与其在坐而清谈,何不用我们的热心用我们并不复杂的行为,去感染他人,帮助他人呢?
文章以上摘抄完毕
重建人们对文明的认识才是重中之重
我是深刻同意这篇时评的观点,但是互信不仅仅是这个层面,还有一些很微小,很细节的事情,也是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带着怀疑的态度。举一个发生在我自身的事例,我是出生于80年代初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非常传统的社会教育,我们这一代的在接受整个传统教育方面远胜过80后末的和90后的,因为我们的小学,乃至中学,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父母和老师两个方面都是严格要求,小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很淳朴,没有那么多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这样,我从小也是很遵守各方面的社会秩序啊,文明礼貌啊等等规则,加之我们家的教育也是非常传统的,所以,我对自己从来都是严格要求,从小到大,老师也都会在评语里写道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孩子。所以在道德观上,我也是非常传统一人,社会的文明礼数我是严格去执行的,并且还爱督促他人执行,所以没少遭白眼(现在的人越来越为自个儿嘞)。事情是这样的,重感冒的一个下午,要去医院输液,中午没什么胃口,我就买了自己爱吃的鸡蛋补丁,就是那种在甜点房卖的有带塑料盖子的小杯,坐在冬日阳光下的金轮新天地的门前长凳上,开始给自己的本来就没有饥饿感的胃进点食,我把布丁的盒盖拿下来,放在长凳上,我一般吃东西,怕吃不完,都会最后等吃完了,一起把盖子盖回原来的盒子上一起去扔了,这是我的习惯,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一来,吃不完的话,再盖上收起来不浪费,二来,一起去扔,也方便垃圾回收的时候工作人员省事儿。可就在我刚吃两口时,过来一扫地的老爷爷,就是再上岗的商场周边的环卫人员,他看到我放在长凳上的盖子,来了一句“垃圾不要随便扔”,其实我当时听了真是哭笑不得,我心想我又不会就这么把垃圾随便放,就因为看到我在非吃饭的地方吃东西,就这样问吗?请问作者之前提到的社会互信在这个上面不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吗?我直接对他说:“我从来都不乱扔垃圾,从小就这样!”。其实现在想来我那时的境遇根本上跟做了好事却被误认为贼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情况是我什么事也没做,却被误认为是不讲文明之人,仅仅是因为我在长凳上放着盒子的塑料盖子吗?被人这么说实在是让人愤愤不平。而且当时不仅仅放着盖子,还放着我自己会随身带的家里的汤匙,不是一次性的啊,太可笑了,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吃饭!最后搞得我一点胃口都没有了,临走看我可能对他说的话很生气,来了句“谢谢”,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好像乞求人家别扔垃圾,我谢谢你的意思。他这样理解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讲文明本来就是人的道德,你干嘛还跟别人说谢谢呢?看那个老年人的年龄,大概不到70的样子,那他跟我相比,应该是过来人,在他们那个年代,经历了新中国解放,应该更懂得文明道德,而且那个时候,人都比现在朴实的多,难道那个时候他们人与人之间也都是猜疑着的吗?我实在是不能理解。
所以我认为讲道德的面太大了,而应该从最小的讲文明开始教育,重建人们对文明的认识。而不是大谈特谈道德。如果人们连起码的不闯红灯,垃圾不要随手随地扔,公车让老弱病残坐这种文明都不懂,或是知道压根儿就不执行,那还谈什么道德?文明道德,不是有一句:“讲文明,讲道德,树新风”。文明是排在道德的前面的,不是吗?!
下面我先把这篇时评转贴上来:
重建互信,来证明南京不是“丛林城市”
12月10日扬子晚报有一条意味深长的报道:南京一司机怀疑遭“碰瓷”敲诈,跪求并跪谢乘客为自己作证。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拜天地与双亲。南京怎么啦?道德又是怎么啦?难道南京真的是一个道德稀缺的城市了吗?
11月15日,南京晨报报道,热心市民在火车站扶起孕妇却被指认为肇事者,幸亏摄像头还了清白。12月4日扬子晚报报道, 南京车主扶起倒地老太被指撞人,多亏交警及时判定并非“碰瓷”。12月9日扬子晚报报道,两名小伙子同时发现路边有一沓百元大钞,由于担心遭人误解,没有捡起钱,而是冒雨守着等警察……
现在看来,至今仍算“悬案”的彭宇案,确实给人们的道德坚守形成了冲击。必须承认,诸多类似的案例,放大了公众的道德焦虑和恐慌。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需要道德来维系的,如果道德水平下降,不仅仅是给这个社会带来冲击,还加大了每个人生活和生存的道德成本。
焦虑和恐慌的本身也说明我们对传统道德的依赖和留恋。道德会给人以温暖,更给人以安全。道德感的稀缺,会让这个社会,人人如同在丛林社会里挣扎。这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生成的感觉。而彭宇案,则不过是因为其冲击固有的道德律令的典型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已。显然,重建社会信任已刻不容缓。
“彭宇案”以及形形色色的道德争执案,都缘于社会互信的缺失。社会互信不足,则难免疑邻盗斧。而强化和重建社会互信,不仅需要大力呵护和弘扬传统的道德价值,更需要每个人都从小处着手,置身其中。以文首的新闻来说,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愿意作证的乘客,他们是在为这个司机作证,同时,他们也是在为自己作证。谁敢保证,自己不会陷于类似困境?所以,重建道德互信,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道德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
道德的贫困是最大的贫困,而生活在一个道德贫困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幸福可言的。以人为壑的结果,是必须坠入无道德的无底深渊里呼号。我绝不相信南京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丛林城市,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热心人,那么多的好人,不能因为“彭宇案”,而让南京丢掉了温暖的底色。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为了重建南京,乃至整个社会的社会互信,我们每个人,每个南京人,都应自我做起。
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古训不会过时。有时候,见证本身,就是建立互信的重要条件。与其在叹息人心不古,与其在坐而清谈,何不用我们的热心用我们并不复杂的行为,去感染他人,帮助他人呢?
文章以上摘抄完毕
重建人们对文明的认识才是重中之重
我是深刻同意这篇时评的观点,但是互信不仅仅是这个层面,还有一些很微小,很细节的事情,也是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带着怀疑的态度。举一个发生在我自身的事例,我是出生于80年代初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非常传统的社会教育,我们这一代的在接受整个传统教育方面远胜过80后末的和90后的,因为我们的小学,乃至中学,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父母和老师两个方面都是严格要求,小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很淳朴,没有那么多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就是因为这样,我从小也是很遵守各方面的社会秩序啊,文明礼貌啊等等规则,加之我们家的教育也是非常传统的,所以,我对自己从来都是严格要求,从小到大,老师也都会在评语里写道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孩子。所以在道德观上,我也是非常传统一人,社会的文明礼数我是严格去执行的,并且还爱督促他人执行,所以没少遭白眼(现在的人越来越为自个儿嘞)。事情是这样的,重感冒的一个下午,要去医院输液,中午没什么胃口,我就买了自己爱吃的鸡蛋补丁,就是那种在甜点房卖的有带塑料盖子的小杯,坐在冬日阳光下的金轮新天地的门前长凳上,开始给自己的本来就没有饥饿感的胃进点食,我把布丁的盒盖拿下来,放在长凳上,我一般吃东西,怕吃不完,都会最后等吃完了,一起把盖子盖回原来的盒子上一起去扔了,这是我的习惯,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一来,吃不完的话,再盖上收起来不浪费,二来,一起去扔,也方便垃圾回收的时候工作人员省事儿。可就在我刚吃两口时,过来一扫地的老爷爷,就是再上岗的商场周边的环卫人员,他看到我放在长凳上的盖子,来了一句“垃圾不要随便扔”,其实我当时听了真是哭笑不得,我心想我又不会就这么把垃圾随便放,就因为看到我在非吃饭的地方吃东西,就这样问吗?请问作者之前提到的社会互信在这个上面不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吗?我直接对他说:“我从来都不乱扔垃圾,从小就这样!”。其实现在想来我那时的境遇根本上跟做了好事却被误认为贼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情况是我什么事也没做,却被误认为是不讲文明之人,仅仅是因为我在长凳上放着盒子的塑料盖子吗?被人这么说实在是让人愤愤不平。而且当时不仅仅放着盖子,还放着我自己会随身带的家里的汤匙,不是一次性的啊,太可笑了,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吃饭!最后搞得我一点胃口都没有了,临走看我可能对他说的话很生气,来了句“谢谢”,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好像乞求人家别扔垃圾,我谢谢你的意思。他这样理解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讲文明本来就是人的道德,你干嘛还跟别人说谢谢呢?看那个老年人的年龄,大概不到70的样子,那他跟我相比,应该是过来人,在他们那个年代,经历了新中国解放,应该更懂得文明道德,而且那个时候,人都比现在朴实的多,难道那个时候他们人与人之间也都是猜疑着的吗?我实在是不能理解。
所以我认为讲道德的面太大了,而应该从最小的讲文明开始教育,重建人们对文明的认识。而不是大谈特谈道德。如果人们连起码的不闯红灯,垃圾不要随手随地扔,公车让老弱病残坐这种文明都不懂,或是知道压根儿就不执行,那还谈什么道德?文明道德,不是有一句:“讲文明,讲道德,树新风”。文明是排在道德的前面的,不是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