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需要怎样的精神?|致匠心
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价值在哪里?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如何越发强大?
到底需要怎样的“工业精神”?
中国制造业规模列居世界首位
但中国制造快速增长的模式正在面临挑战
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不再接受破坏
资源不再接受透支、员工家属呼唤爱与关怀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消退
那么,中国制造未来的竞争力靠什么支撑呢?
为何需要工业精神?
1中国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关注到日本精益管理,并持续20多年的探索,很多企业都发现中国企业至今没有将精益管理的从工具转变成文化与习惯,精益管理从中日文化的差别是精益管理推行困难的根源。
2中国制造的价值提升速度低于成本提升的速度,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家,但中国产品在世界上廉价、低质的形象依然没有改变,没有形成与世界制造强国抗衡的时代精神。
3中国制造业规模列居世界首位,但快速增长的模式正在面临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不再接受破坏、资源不再接受透支、员工家属呼唤爱与关怀,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消退。
“工业精神”主流思想
1、董明珠倡导的实干类“工业精神”论
董明珠在2003年就提出 “工业精神”
应该是指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全心全意关注消费者需求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
简单说就是“吃亏精神”
2、钟朋荣为代表的专业化“工业精神”论
钟朋荣在2006年8月《英才》杂志发表《稀缺的工业精神》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工业精神’包括专业化精神
务实精神;追求效率第一而不是规模第一
认为工业化的本质是深度分工和深度合作
3、孙健耀提出的科学化、规范化“工业精神”论
孙健耀发表《中国制造业需要塑造工业精神》
文章定义:“工业精神”“就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
以创造顾客为目的,以科学的态度
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为基础
追求不断进步的精神
4、赵云双对工业产业投入的“工业精神”论
赵云双在《美国“金融精神”取代“工业精神”的失败》指出
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在后来者的追赶压力下
逐渐让出自己的工业地盘,并很大程度上放弃制造业
放大的虚拟经济的能量,并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在这里“工业精神”不是指的企业的精神取向
而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待制造业的态度与价值观
工业精神是人们对工业产品赋予的积极态度
是一国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在企业层面则体现为对市场和产品本身的尊重
是设计和制造人员附着在产品上的情感和能量
以及对产品创新和制造过程精益求精
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是制造者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价值
而获得的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如何越发强大?
到底需要怎样的“工业精神”?
中国制造业规模列居世界首位
但中国制造快速增长的模式正在面临挑战
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不再接受破坏
资源不再接受透支、员工家属呼唤爱与关怀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消退
![]() |
那么,中国制造未来的竞争力靠什么支撑呢?
为何需要工业精神?
1中国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关注到日本精益管理,并持续20多年的探索,很多企业都发现中国企业至今没有将精益管理的从工具转变成文化与习惯,精益管理从中日文化的差别是精益管理推行困难的根源。
![]() |
2中国制造的价值提升速度低于成本提升的速度,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家,但中国产品在世界上廉价、低质的形象依然没有改变,没有形成与世界制造强国抗衡的时代精神。
![]() |
3中国制造业规模列居世界首位,但快速增长的模式正在面临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不再接受破坏、资源不再接受透支、员工家属呼唤爱与关怀,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消退。
![]() |
“工业精神”主流思想
1、董明珠倡导的实干类“工业精神”论
董明珠在2003年就提出 “工业精神”
应该是指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全心全意关注消费者需求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
简单说就是“吃亏精神”
2、钟朋荣为代表的专业化“工业精神”论
钟朋荣在2006年8月《英才》杂志发表《稀缺的工业精神》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工业精神’包括专业化精神
务实精神;追求效率第一而不是规模第一
认为工业化的本质是深度分工和深度合作
3、孙健耀提出的科学化、规范化“工业精神”论
孙健耀发表《中国制造业需要塑造工业精神》
文章定义:“工业精神”“就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
以创造顾客为目的,以科学的态度
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为基础
追求不断进步的精神
4、赵云双对工业产业投入的“工业精神”论
赵云双在《美国“金融精神”取代“工业精神”的失败》指出
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在后来者的追赶压力下
逐渐让出自己的工业地盘,并很大程度上放弃制造业
放大的虚拟经济的能量,并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在这里“工业精神”不是指的企业的精神取向
而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待制造业的态度与价值观
工业精神是人们对工业产品赋予的积极态度
是一国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在企业层面则体现为对市场和产品本身的尊重
是设计和制造人员附着在产品上的情感和能量
以及对产品创新和制造过程精益求精
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是制造者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价值
而获得的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