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独家记忆,记忆中的点滴却像老酒回味无穷
小时候,对冬天的记忆似乎只有寒冷。而现在,对于冬天的记忆除了雾霾......
几场西北风刮过,树叶凋零,地面冻硬,河水结冰,冬天的样儿就出来了。每到这个时候,小孩们穿上臃肿的棉衣,裹上厚厚的棉帽,围上长长的围脖,穿上妈妈纳的或买的棉窝窝,穿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不知从何时起,西安的冬天跟供暖周期划上了等号。走进了“暖冬”时代!除了枯干的树枝、裹成“粽子”的行人、数不清日子的的雾霾天气及寥寥几场雪,我们似乎找不到以往冬天带来的那种兴奋和愉悦的感觉了。在你的记忆中,西安的冬天是个什么样子呢?
打雪仗、堆雪人是冬天的娱乐活动之一。雪一停,家长基本上就拦不住了,约上三五好友到雪地乱打一通,冷不丁自己的脖领还会被小伙伴塞进一个雪团,弄得湿漉漉的,打累了就开始堆雪人。
而今再美的长安雪景也只是朋友圈里晒几张照片,很少有人愿意置身其中,享受冬日里的乐趣。
在西安,寒冷的冬天,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每天出现在阳台玻璃窗上的冰花,很好看……
小孩子最喜欢窗上冰花,他们趴在窗户边,淘气地在玻璃上的哈气上描绘着自己向往的冬天了。每天清晨,一层绚丽的冰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万花筒一般,引起无限的遐想……那是我们永远也忘不掉的经典。
小朋友们最开心的莫过于缠着妈妈到街上去蹦爆米花了。看着师傅把白花花的米倒进罐子,然后捂着耳朵,只等“嘭”一声巨响,一股热浪从锅里冲出,胖乎乎的爆米花直冲进那个长长的布袋里,然后就是香味扩散开来,孩子们忙不迭的冲上去,收着自家的这一锅爆米花。
这是寒冷的冬天很受欢迎的零食,等待的时候充满了乐趣。看着一碗米转眼就变成了一袋爆米花,这在小时候的心里就是最甜蜜的魔术。
小时候,在全家人的集体活动中,令人期待又略显神秘的一件事情莫过于“进城”。
西安人说的进城,是正儿八经的进城,却又有别于从农村到城市的进城;西安人说的进城,是从城墙外的各个区域诸如碑林、雁塔、未央等等进入到城墙范围内的过程,因为那时西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基本上都集中在城里,集中在以钟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及周边。
刚一进东门,离城墙几米远开外,有一家浆水面馆。家人领我进城的时候,经常会带我去这家吃浆水面。乍看上去有点像小说或电视剧里描绘的那种路边小酒馆,砖头搭起的房子,木头做的门和桌椅,就连窗户甚至好像也是用纸代替的玻璃。店主仿佛是一对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虽然我已不记得门口是否有招牌,但我始终觉得如果再插上一面写着“面”或者“酒”的旗子,简直就是完美标配了。而这样一种风格的小店,依偎在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脚下,本身就是毫无违和感的画面。更加难忘的是面的味道,那几乎是我对浆水面这种食物的原始味觉启蒙,以至于后来无论在哪里吃浆水面,都不会不自觉的和这家的味道相比,都会去搜寻那记忆中的味道。
吃完面,沿着小店出来拐个弯走几步到大路上,就到了西安著名的东大街。东大街东边正对着东门,西边则与钟楼相望。一路向钟楼方向走去,沿途会遇见多种业态集群,最开始的是一排出售化学试剂、实验器材、劳保用品以及办公用具的小店,是和浆水面馆一样的平房,紧密地分布在东大街的南北两侧,房上的瓦片中偶尔伸出来几根倔强的杂草,如果遇上下雨则会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形成一根线下来。
再往西走,一路上会经过菊花园、大差市、骡马市等几个不同的地段。这几个历史悠远的名字中,骡马市是最顾名思义的,也是大家经常会光顾的地方。骡马市作为早期西安服装市场的集散地之一,不但有鳞次栉比的服装店面,也有大批小商小贩聚集于此,以牛仔裤、T恤衫各式休闲服装为核心,夹杂着发卡、发箍、围巾、手套、帽子、袜子、指甲油等诸多小物件,深得年轻人欢迎。
紧邻骡马市的开元商城,是西安本土最早的大型购物中心之一,经过多年商海拼搏,依旧矗立于此;与开元齐名的民生百货,多年来则一直在不远处的解放路上扎根,与开元相望。这两座见证着西安消费变迁并承载西安人美好生活梦想的大楼,是这座城市关于时尚的记忆前沿。
现在,卖浆水面的小店、卖化学仪器和账本的小店以及早已成为回忆,这座城市升级换代的脚步,不曾停止。越来越多的综合性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中心出现在这座古老的城市,给这座古都带来了更多的光鲜、时尚、现代、摩登,但是记忆中的那些点滴却像老酒一样沉淀发酵、回味无穷。就像“进城”一样,已然久远,却成为抹不去的的光景,讲述着陈年的往事。
几场西北风刮过,树叶凋零,地面冻硬,河水结冰,冬天的样儿就出来了。每到这个时候,小孩们穿上臃肿的棉衣,裹上厚厚的棉帽,围上长长的围脖,穿上妈妈纳的或买的棉窝窝,穿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不知从何时起,西安的冬天跟供暖周期划上了等号。走进了“暖冬”时代!除了枯干的树枝、裹成“粽子”的行人、数不清日子的的雾霾天气及寥寥几场雪,我们似乎找不到以往冬天带来的那种兴奋和愉悦的感觉了。在你的记忆中,西安的冬天是个什么样子呢?
打雪仗、堆雪人是冬天的娱乐活动之一。雪一停,家长基本上就拦不住了,约上三五好友到雪地乱打一通,冷不丁自己的脖领还会被小伙伴塞进一个雪团,弄得湿漉漉的,打累了就开始堆雪人。
而今再美的长安雪景也只是朋友圈里晒几张照片,很少有人愿意置身其中,享受冬日里的乐趣。
在西安,寒冷的冬天,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每天出现在阳台玻璃窗上的冰花,很好看……
小孩子最喜欢窗上冰花,他们趴在窗户边,淘气地在玻璃上的哈气上描绘着自己向往的冬天了。每天清晨,一层绚丽的冰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万花筒一般,引起无限的遐想……那是我们永远也忘不掉的经典。
小朋友们最开心的莫过于缠着妈妈到街上去蹦爆米花了。看着师傅把白花花的米倒进罐子,然后捂着耳朵,只等“嘭”一声巨响,一股热浪从锅里冲出,胖乎乎的爆米花直冲进那个长长的布袋里,然后就是香味扩散开来,孩子们忙不迭的冲上去,收着自家的这一锅爆米花。
这是寒冷的冬天很受欢迎的零食,等待的时候充满了乐趣。看着一碗米转眼就变成了一袋爆米花,这在小时候的心里就是最甜蜜的魔术。
小时候,在全家人的集体活动中,令人期待又略显神秘的一件事情莫过于“进城”。
西安人说的进城,是正儿八经的进城,却又有别于从农村到城市的进城;西安人说的进城,是从城墙外的各个区域诸如碑林、雁塔、未央等等进入到城墙范围内的过程,因为那时西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基本上都集中在城里,集中在以钟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及周边。
刚一进东门,离城墙几米远开外,有一家浆水面馆。家人领我进城的时候,经常会带我去这家吃浆水面。乍看上去有点像小说或电视剧里描绘的那种路边小酒馆,砖头搭起的房子,木头做的门和桌椅,就连窗户甚至好像也是用纸代替的玻璃。店主仿佛是一对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虽然我已不记得门口是否有招牌,但我始终觉得如果再插上一面写着“面”或者“酒”的旗子,简直就是完美标配了。而这样一种风格的小店,依偎在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脚下,本身就是毫无违和感的画面。更加难忘的是面的味道,那几乎是我对浆水面这种食物的原始味觉启蒙,以至于后来无论在哪里吃浆水面,都不会不自觉的和这家的味道相比,都会去搜寻那记忆中的味道。
吃完面,沿着小店出来拐个弯走几步到大路上,就到了西安著名的东大街。东大街东边正对着东门,西边则与钟楼相望。一路向钟楼方向走去,沿途会遇见多种业态集群,最开始的是一排出售化学试剂、实验器材、劳保用品以及办公用具的小店,是和浆水面馆一样的平房,紧密地分布在东大街的南北两侧,房上的瓦片中偶尔伸出来几根倔强的杂草,如果遇上下雨则会顺着屋檐滴滴答答地形成一根线下来。
再往西走,一路上会经过菊花园、大差市、骡马市等几个不同的地段。这几个历史悠远的名字中,骡马市是最顾名思义的,也是大家经常会光顾的地方。骡马市作为早期西安服装市场的集散地之一,不但有鳞次栉比的服装店面,也有大批小商小贩聚集于此,以牛仔裤、T恤衫各式休闲服装为核心,夹杂着发卡、发箍、围巾、手套、帽子、袜子、指甲油等诸多小物件,深得年轻人欢迎。
紧邻骡马市的开元商城,是西安本土最早的大型购物中心之一,经过多年商海拼搏,依旧矗立于此;与开元齐名的民生百货,多年来则一直在不远处的解放路上扎根,与开元相望。这两座见证着西安消费变迁并承载西安人美好生活梦想的大楼,是这座城市关于时尚的记忆前沿。
现在,卖浆水面的小店、卖化学仪器和账本的小店以及早已成为回忆,这座城市升级换代的脚步,不曾停止。越来越多的综合性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中心出现在这座古老的城市,给这座古都带来了更多的光鲜、时尚、现代、摩登,但是记忆中的那些点滴却像老酒一样沉淀发酵、回味无穷。就像“进城”一样,已然久远,却成为抹不去的的光景,讲述着陈年的往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