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食终日难矣哉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通常的解读就是一个人整天混吃等死,啥也不干,是很难造就的。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个老人家痛心摇头的样子,他的面前一定站着一个富二代。
因为只有富二代才能做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是一个穷人,做到饱食终日都很难,更别提无所用心了。穷人早起第一件“用心”的事就考虑:“今天的饭在哪儿呢?”然后一天出去找食——我们现在把这种行为叫工作。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在物质不发达的古代,老夫子这句话应该这么说:“饱食终日难矣哉?”——吃饱饭太难了。
我爷爷说当年李自成小时候家里穷,每天就为“吃饱饭而用心”,他看见地主家里过年花天酒地,握紧了拳头:“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天天过年。”后来他终于有钱了——拉杆子打进了北京城,当上了皇帝。于是他就开始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天天吃饺子,放鞭炮——过年。我说:“李自成真好。”我爷爷说:“好啥啊?本来他该当十八年皇帝,天天过年,一天就是一年,结果当了十八天就完蛋了。”
这个民间故事流传得很广,后来我看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里说什么李自成腐化堕落导致失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故事,他不过是把民间传说里的过年换成了生活腐化而已。
这也不算什么新鲜的见解,三国时候诸葛亮就说过:“俭以养德”,李商隐当年看历史书,也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但这些都是口号,只是一种号召,口号的好处就是容易喊起来激情,坏处就是经不起推敲。
例如李自成进北京之前,他给他的部下讲:“同志们,有个来自三百年后的郭二河给我献了一本书,说我们将因为骄奢淫逸而灭亡,所以我们进城之后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时候刘宗敏如果问一句:“老大,要是艰苦奋斗咱们还造什么反啊,继续在家当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多好,不就是艰苦奋斗了吗?干嘛出来干这种把脑袋别裤腰带上的事啊?”李自成估计就会立刻语塞,说不上来,随之就会军心动乱,大家各奔前程回家“艰苦奋斗”去了,李自成肯定会把献书的郭二河当狗一样杀掉(本来就是犬儒嘛)。所以最能鼓舞人心的做法还是那句话:“杀进榆林城,一人一个女学生。”进城之后“天天过年”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认识到了口号的苍白无力,他们早就提出一种理念叫:“别看现在吃得欢,小心阎王拉清单。”——这不是危言耸听,阎王爷那里的确有一个饮食清单,名叫:食料簿。
一、 饮食的阀门
簿是账簿,食料簿其实核算食料的账簿,核算的对象就是每个人的饮食,详细列出了每个人的一生饮食明细,这个明细就像是后台的程序代码,代码怎么写就会在一个人具体界面上反馈出来——这就是人的口味。你口味重那一定是你的饮食清单上列的盐多,如果一个人偏食,那也肯定是清单上规定这种食物量大,如果一个人特别吃不了某种食物,那一定是饮食清单上没有这种食物。
《夷坚志》上说泉州这个地方老百姓都爱吃醋(真正的醋),但是有个姓李的妇女却闻见醋就头疼,一滴也吃不得。她的弟弟有事去阴间一趟,就恰好看见姐姐的饮食清单,规定的非常详细,但就是没有醋字。于是这小李四下看看无人,就提笔加了三个字:醋半升。回来之后就看见姐姐饮醋如同正常人了。
这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饮食清单谁都能翻看,难道就没有人管理吗?事实上也是有人管理的,但管理这人实在不太负责。
《玉堂闲话》上说有个叫朱仁忠的领导从来不吃酱,他的一个手下许生被阴曹地府抓进去了,结果到了衙门,有个拿着账本的书吏说:“你是抓错了,你在这里等一会,我去给领导说一声放你回去。”临走又嘱托:“不要乱翻我的账啊。”他不说这话反倒罢了,一说这话,许生更加好奇,四下看去,就看到了书架一本《食料簿》,就拿了出来。但作为一个家奴,他文化水平太差,看不懂上面写得是什么。正在这时候,书吏回来了,许生赶忙解释说:“我想要看看我们家老爷为啥不吃酱。”书吏翻看了一下,就在朱仁忠的名下加了三个字:大豆三升。许生回来之后,就见朱仁忠能吃酱了。
这书吏显然也知道食料簿的重要性,却不放入档案室中保管,随意放在办公室,还不落锁,这不是谁想看就看的,谁想改就改的?——这真让人生气,这还只是加了一点酱一点醋,口味稍微变化。万一被仇人看见,给加上一堆垃圾食品怎么办?我现在身为一个胖子,严重怀疑我的食料簿被人修改过。不光是我的,甚至我怀疑整个中国人的食料簿(除了有特供可吃的权贵们)都被海外敌对势力(咱也学学领导用词)修改过,给我们加了好多化学用品,要不,为啥我们吃了这么多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化学元素?
上面两个故事里有一个细节,他们在食料簿上加项目的时候,不但写清楚名称,还写了数量。李家弟弟给姐姐食料簿上写的也醋半升,书吏给朱仁忠的大豆是三升。这就是他们一生所能吃到这种食物之和。倘若这个李家姐姐特别爱吃醋,朱仁忠变得对酱十分钟爱,就会很快超过规定数目,一旦超过,就不是吃这两样东西的问题,而是所有东西都吃不了了:死掉。
这就涉及到食料簿上最重要的一个作用:限制你所有食物摄取的总量,在每一个让你出生之前,这一生所能获取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规定好了。这还不算,阴间就会在仓库里为你备足所有的食料,你每一次吃饭都是一次出库,仓库出空之日,就是生命完结之时。
这么说太抽象,我们看看李德裕的案例。
李德裕就是唐朝牛李党争中李党的老大,官至宰相。后来唐宣宗上台他就失势了,先被贬到洛阳。《宣室志》上说他找一个和尚算卦,和尚说:“你的灾难还没有结束,你还要到更南的地方去。”李德裕又问:“那我还能活着回来吗?”这和尚就说:“肯定能。”李德裕问:“为啥这么坚定?”和尚说:“你这一生要吃一万只羊,你现在才吃了九千五百只,还有五百只羊等着你吃呢?”李德裕听了大为高兴,他也想起来曾经做个一个梦,在梦里他看见一个人在山坡上放羊,放牧的人告诉他:“这都是你要吃的羊。”
现在听了老和尚这番话,他顿时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东山再起,但他只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到结局。突然有个节度使朋友给他送来了五百只羊。老和尚叹息一声:“你回不来了!你的食料已经用完了。”李德裕说:“我不吃还不行吗?”老和尚叹息一声:“羊到了你这儿,就算你的了。”——阴间已经为你出库了,你只有接受的份——可怜李德裕最终死在了海南岛。
在《可怜寒食潇潇雨》的文章结尾我引用了《夷坚志》中的一个故事,说人间浪费的粮食腐烂之后到了阴间还得吃,我以为这是一个制度漏洞,因为腐烂的食物毕竟也是食物,很可能会纵容一些人故意浪费好留着自己成鬼后吃。
而食料簿的设计完全弥补了这个漏洞,如果有人敢以身试法,试图通过浪费为自己积攒粮食——早早清空自己的食料库,他只能是自取灭亡。
《乐善录》中就写了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八字相同,但命却不同,一穷一富。结果富的那早早就死了,他给穷的那位托梦解释自己为什么早死;“是因为我家里有钱,吃好的,喝好的,仓库早早腾空了。而你家里穷,吃东西吃不好,仓库的东西细水长流,得以不死。”
注意,这个故事里有个前提两人食料库一样大,才造成富者先死,穷者长寿的现象,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越有钱,吃得越好就越短寿,家里越穷就越长寿。这当然讲不通,例如,西晋那位“日食万钱犹言无下箸处”的何曾活了七十九岁,而“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却只活了四十岁。一个人的寿命长段,与富贵无关,根本取决于你在阎王爷那儿的食料库有多大。
有些人食料库大得足够人家去浪费,像李德裕这样的食料库里有一万只羊,而他一共也就活了六十三岁,平均每年将近一百六十只羊,每个月十三只羊,要知道这可是全羊,羊杂羊肚羊下水全是他的,基本上他这一辈子不用吃粮食了,光靠羊肉也吃不完啊,面对这种情况,他想不浪费都不成啊。特别是最后一下子啊给他五百只羊,他怎么能吃得了,必须得吃一只扔三只啊。
但像葛朗台那样的富有而抠门之徒我们也不能怪他,他的吝啬很可能是因为他命中的食料库太小,不得已而为之。《广古今五行记》里说有个暴发户邓差,他因为挖地挖出好多铜而暴富,却不舍得吃穿。一天他在路边看见两个行商吃饭,十分铺张浪费。他就很好奇:“你们两个也就是个做小买卖的,估计也没啥钱,为啥吃这么好?”两个商人说:“人生苦短,不就图个吃穿吗?万一那天突然死了,岂不可惜。听说附近有个邓差家财万贯却不舍得吃喝,不过是个守财奴罢了。”这一番话让邓差大为感叹,回到家就杀了一只鹅吃,结果一块骨头卡在嗓子里,竟然就此死掉了——他的食料库里鹅这个明细项目下估计也就一只。
从心灵鸡汤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路,不要羡慕别人,如果你是一个守财奴,不必在乎那些人的嘲笑,继续守好自己的财,任何企图改正的想法都是很危险的。
但一个有钱人守着家财万贯却不能吃喝,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原化记》里《王叟》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这王叟是天宝年间的人,无儿无女,家里非常有钱,粮食有万斛。但老两口却不舍得吃穿。跟邓差一样有一天遇见了一个人,吃得非常好。王叟问他是干什么的?这人说说卖香料的。一个卖香料的吃这么好?王叟就很奇怪,怀疑人家是贼,这人解释说他有五千文的本钱,每天挣多挣少全部吃掉,留着本钱不动。王叟被这人生活方式深深打动了。回到家就跟媳妇说:“咱也吃喝。”结果刚吃了几天,晚上就梦见自己被抓入阴曹地府拷打,罪名是:糟蹋军粮。老两口莫名其妙,不久就死了。过了几年发生安史之乱,官军路过此地,将他们家的粮食充了公。
老两口地下有知,恐怕会哭得再死一次,原来这一生的富贵都是替官军守粮仓,而自己的食料簿不过一点点。吃点好的,就等于花费公款,立刻受到追究查办——他这角色其实跟我们现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一样。你位高权重,坐拥上千亿资产,不过是替国家看守钱财。按说应该是“手莫伸,伸必被捉。”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喝公款贪得无厌却不见死掉呢。
这是因为这些国企老板们已经掌握了阴间财务核算的一个原则。从李德裕最后那五百只羊的计量方式来看,阴间财务核算采取的原则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一旦事项发生,不管你什么时候消耗,我这里都要为你入账了。而李德裕以为我收到了不吃,不就没事了吗?这其实一种权责发生制核算概念,也就是以具体消耗的时间作为入账的节点。——在我国当前的财务核算体系中,一般企业都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政府机构都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很显然阎王爷那儿是个政府机构,肯定是采取收付实现制。
这些领导们显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吃饭从来不为自己点菜,傻乎乎的办公室主任常常鞍前马后到饭店耀武扬威地给领导点菜,阴间那记账的官吏本来就马虎,很可能就把食料出了办公室主任的库。
有些办公室主任显然明白领导的阴谋,但不能不点,就会设法将责任推回去,比如领导落座后,对营业员说:“给各位领导报一下菜,看看是否合口味。”领导当然不会上当,微微一笑说:“请客人们看看吧。”这时如果有个不知眉眼高低的客人真的指点一番,也算为办公室主任分担了一点食料库。
其实我倒有个主意,办公室主任可以请个有技术特长的人来点菜,这些技术人才阎王爷一般都会特殊照顾一下。《续定命录》里有个和尚法庆,他是个造佛像的技术人才,有一次他正在造一个大佛像,突然死掉了。到了阴间,就有地府领导说:“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怎么能这么就死掉了呢?”一看食料簿是食料用完了,于是就做了个特批,让这和尚复活,以后不要吃饭,只吃荷叶。法庆和尚果然复活之后,饭菜都吃不下,每天吃荷叶六枝。
可见有个一技之长到哪里都会受到青睐的,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干的是累死累活的工作,吃的饭就算不是荷叶,也好不到哪儿去,还不如早早清掉自己的食料库库,下辈子投胎当个领导。
实际上通过清理食料库还真是一个安乐死的方法。《子不语》有个老太太就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无痛死亡。有个县令的朋友林某死后当了土地爷,有一天林某告诉县令:“你妈妈命里该被雷击。”要知道一定干了很大的缺德事才会被判这种死法,传出去对家里名声也不大好。县令忙问怎么破?林某说只有一个办法了,从现在开始让你妈妈暴饮暴食,多多浪费,早早把食料库清了,就可以抢在雷神赶到之前死掉。于是县令就开始让妈妈和雷神抢时间,果然食料库耗尽,生命终结。过了三年,某日下雨,雷神绕着房子打雷,却找不到对象,气得把林某的土地庙给击毁了。
民国的时候,陕西的军阀陈树藩软禁了胡景翼,他不敢直接杀死胡景翼,于是就采取耗尽你的食料簿方法,将胡关上楼,每天只供应肥肉。但胡景翼这食料簿里的猪肉估计比李德裕的羊肉也不少,软禁了两年,胡景翼只是身体爆肥,变成了一个三百斤的大胖子,生命却没有结束。
当然这样的自杀方式属于富贵阶层,贫苦的老百姓吃饱还很困难,用这种方式自杀跟“何不食肉糜”一样愚蠢。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倒也不是完全把路子堵死了。如果你有一份工作,不用暴饮暴食,只要你不爱岗,不敬业,天天混日子,这个时候,你拿人家的工资,吃人家的饭也叫浪费。《北东园笔录》上说有个屡考不中的学子,靠当塾师为生。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死去的朋友说:“你食料库已经耗完,快要死了。”这位学子赶忙疑惑说我从不浪费,怎么这么快耗费完了呢?朋友说:“你是不浪费,但你当老师误人子弟,不配这份工资,要从你的食料库中扣除,所以你的食料库早早耗费完毕了。果然没多久这学子就死掉了——不敬业等于慢性自杀——这个故事应该被教育部列为师德教育内容。
但是如果反过来想想,如果一个人食料库里的东西太多,还没有吃完,生命却该结束了,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许多医生一旦发现患者是绝症,通常都会说:“该吃点啥吃点啥。”言外之意就是别把食料库给浪费了。
有的吃货到了阴间一看自己的食料没有吃完,就掉头又回来继续吃。例如《阅草堂笔记》里说有个叫张子仪的,得病死了,将要埋葬的时候,突然醒了过来,说:“我不死了。”家里忙问:“为啥?”他说:“我到了阴间,看见三大瓮子酒,上面都写着我的名字。这肯定是我的食料啊,但看看坛子,只喝了半坛,于是我就回来了。”从此以后狂饮二十余年,有一天突然说:“我的酒喝完了,我该走了。”随后就死掉了。
节选自《纸上寻仙记》,本人“处男书”,即将出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多谢多谢,同时再为我的专栏打个广告《牛蛇录》专谈牛鬼蛇神,http://read.douban.com/column/279538/
因为只有富二代才能做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是一个穷人,做到饱食终日都很难,更别提无所用心了。穷人早起第一件“用心”的事就考虑:“今天的饭在哪儿呢?”然后一天出去找食——我们现在把这种行为叫工作。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在物质不发达的古代,老夫子这句话应该这么说:“饱食终日难矣哉?”——吃饱饭太难了。
我爷爷说当年李自成小时候家里穷,每天就为“吃饱饭而用心”,他看见地主家里过年花天酒地,握紧了拳头:“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天天过年。”后来他终于有钱了——拉杆子打进了北京城,当上了皇帝。于是他就开始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天天吃饺子,放鞭炮——过年。我说:“李自成真好。”我爷爷说:“好啥啊?本来他该当十八年皇帝,天天过年,一天就是一年,结果当了十八天就完蛋了。”
这个民间故事流传得很广,后来我看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里说什么李自成腐化堕落导致失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故事,他不过是把民间传说里的过年换成了生活腐化而已。
这也不算什么新鲜的见解,三国时候诸葛亮就说过:“俭以养德”,李商隐当年看历史书,也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但这些都是口号,只是一种号召,口号的好处就是容易喊起来激情,坏处就是经不起推敲。
例如李自成进北京之前,他给他的部下讲:“同志们,有个来自三百年后的郭二河给我献了一本书,说我们将因为骄奢淫逸而灭亡,所以我们进城之后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时候刘宗敏如果问一句:“老大,要是艰苦奋斗咱们还造什么反啊,继续在家当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多好,不就是艰苦奋斗了吗?干嘛出来干这种把脑袋别裤腰带上的事啊?”李自成估计就会立刻语塞,说不上来,随之就会军心动乱,大家各奔前程回家“艰苦奋斗”去了,李自成肯定会把献书的郭二河当狗一样杀掉(本来就是犬儒嘛)。所以最能鼓舞人心的做法还是那句话:“杀进榆林城,一人一个女学生。”进城之后“天天过年”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认识到了口号的苍白无力,他们早就提出一种理念叫:“别看现在吃得欢,小心阎王拉清单。”——这不是危言耸听,阎王爷那里的确有一个饮食清单,名叫:食料簿。
一、 饮食的阀门
簿是账簿,食料簿其实核算食料的账簿,核算的对象就是每个人的饮食,详细列出了每个人的一生饮食明细,这个明细就像是后台的程序代码,代码怎么写就会在一个人具体界面上反馈出来——这就是人的口味。你口味重那一定是你的饮食清单上列的盐多,如果一个人偏食,那也肯定是清单上规定这种食物量大,如果一个人特别吃不了某种食物,那一定是饮食清单上没有这种食物。
《夷坚志》上说泉州这个地方老百姓都爱吃醋(真正的醋),但是有个姓李的妇女却闻见醋就头疼,一滴也吃不得。她的弟弟有事去阴间一趟,就恰好看见姐姐的饮食清单,规定的非常详细,但就是没有醋字。于是这小李四下看看无人,就提笔加了三个字:醋半升。回来之后就看见姐姐饮醋如同正常人了。
这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饮食清单谁都能翻看,难道就没有人管理吗?事实上也是有人管理的,但管理这人实在不太负责。
《玉堂闲话》上说有个叫朱仁忠的领导从来不吃酱,他的一个手下许生被阴曹地府抓进去了,结果到了衙门,有个拿着账本的书吏说:“你是抓错了,你在这里等一会,我去给领导说一声放你回去。”临走又嘱托:“不要乱翻我的账啊。”他不说这话反倒罢了,一说这话,许生更加好奇,四下看去,就看到了书架一本《食料簿》,就拿了出来。但作为一个家奴,他文化水平太差,看不懂上面写得是什么。正在这时候,书吏回来了,许生赶忙解释说:“我想要看看我们家老爷为啥不吃酱。”书吏翻看了一下,就在朱仁忠的名下加了三个字:大豆三升。许生回来之后,就见朱仁忠能吃酱了。
这书吏显然也知道食料簿的重要性,却不放入档案室中保管,随意放在办公室,还不落锁,这不是谁想看就看的,谁想改就改的?——这真让人生气,这还只是加了一点酱一点醋,口味稍微变化。万一被仇人看见,给加上一堆垃圾食品怎么办?我现在身为一个胖子,严重怀疑我的食料簿被人修改过。不光是我的,甚至我怀疑整个中国人的食料簿(除了有特供可吃的权贵们)都被海外敌对势力(咱也学学领导用词)修改过,给我们加了好多化学用品,要不,为啥我们吃了这么多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化学元素?
上面两个故事里有一个细节,他们在食料簿上加项目的时候,不但写清楚名称,还写了数量。李家弟弟给姐姐食料簿上写的也醋半升,书吏给朱仁忠的大豆是三升。这就是他们一生所能吃到这种食物之和。倘若这个李家姐姐特别爱吃醋,朱仁忠变得对酱十分钟爱,就会很快超过规定数目,一旦超过,就不是吃这两样东西的问题,而是所有东西都吃不了了:死掉。
这就涉及到食料簿上最重要的一个作用:限制你所有食物摄取的总量,在每一个让你出生之前,这一生所能获取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规定好了。这还不算,阴间就会在仓库里为你备足所有的食料,你每一次吃饭都是一次出库,仓库出空之日,就是生命完结之时。
这么说太抽象,我们看看李德裕的案例。
李德裕就是唐朝牛李党争中李党的老大,官至宰相。后来唐宣宗上台他就失势了,先被贬到洛阳。《宣室志》上说他找一个和尚算卦,和尚说:“你的灾难还没有结束,你还要到更南的地方去。”李德裕又问:“那我还能活着回来吗?”这和尚就说:“肯定能。”李德裕问:“为啥这么坚定?”和尚说:“你这一生要吃一万只羊,你现在才吃了九千五百只,还有五百只羊等着你吃呢?”李德裕听了大为高兴,他也想起来曾经做个一个梦,在梦里他看见一个人在山坡上放羊,放牧的人告诉他:“这都是你要吃的羊。”
现在听了老和尚这番话,他顿时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东山再起,但他只猜到了开始,却没猜到结局。突然有个节度使朋友给他送来了五百只羊。老和尚叹息一声:“你回不来了!你的食料已经用完了。”李德裕说:“我不吃还不行吗?”老和尚叹息一声:“羊到了你这儿,就算你的了。”——阴间已经为你出库了,你只有接受的份——可怜李德裕最终死在了海南岛。
在《可怜寒食潇潇雨》的文章结尾我引用了《夷坚志》中的一个故事,说人间浪费的粮食腐烂之后到了阴间还得吃,我以为这是一个制度漏洞,因为腐烂的食物毕竟也是食物,很可能会纵容一些人故意浪费好留着自己成鬼后吃。
而食料簿的设计完全弥补了这个漏洞,如果有人敢以身试法,试图通过浪费为自己积攒粮食——早早清空自己的食料库,他只能是自取灭亡。
《乐善录》中就写了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八字相同,但命却不同,一穷一富。结果富的那早早就死了,他给穷的那位托梦解释自己为什么早死;“是因为我家里有钱,吃好的,喝好的,仓库早早腾空了。而你家里穷,吃东西吃不好,仓库的东西细水长流,得以不死。”
注意,这个故事里有个前提两人食料库一样大,才造成富者先死,穷者长寿的现象,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越有钱,吃得越好就越短寿,家里越穷就越长寿。这当然讲不通,例如,西晋那位“日食万钱犹言无下箸处”的何曾活了七十九岁,而“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却只活了四十岁。一个人的寿命长段,与富贵无关,根本取决于你在阎王爷那儿的食料库有多大。
有些人食料库大得足够人家去浪费,像李德裕这样的食料库里有一万只羊,而他一共也就活了六十三岁,平均每年将近一百六十只羊,每个月十三只羊,要知道这可是全羊,羊杂羊肚羊下水全是他的,基本上他这一辈子不用吃粮食了,光靠羊肉也吃不完啊,面对这种情况,他想不浪费都不成啊。特别是最后一下子啊给他五百只羊,他怎么能吃得了,必须得吃一只扔三只啊。
但像葛朗台那样的富有而抠门之徒我们也不能怪他,他的吝啬很可能是因为他命中的食料库太小,不得已而为之。《广古今五行记》里说有个暴发户邓差,他因为挖地挖出好多铜而暴富,却不舍得吃穿。一天他在路边看见两个行商吃饭,十分铺张浪费。他就很好奇:“你们两个也就是个做小买卖的,估计也没啥钱,为啥吃这么好?”两个商人说:“人生苦短,不就图个吃穿吗?万一那天突然死了,岂不可惜。听说附近有个邓差家财万贯却不舍得吃喝,不过是个守财奴罢了。”这一番话让邓差大为感叹,回到家就杀了一只鹅吃,结果一块骨头卡在嗓子里,竟然就此死掉了——他的食料库里鹅这个明细项目下估计也就一只。
从心灵鸡汤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路,不要羡慕别人,如果你是一个守财奴,不必在乎那些人的嘲笑,继续守好自己的财,任何企图改正的想法都是很危险的。
但一个有钱人守着家财万贯却不能吃喝,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原化记》里《王叟》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这王叟是天宝年间的人,无儿无女,家里非常有钱,粮食有万斛。但老两口却不舍得吃穿。跟邓差一样有一天遇见了一个人,吃得非常好。王叟问他是干什么的?这人说说卖香料的。一个卖香料的吃这么好?王叟就很奇怪,怀疑人家是贼,这人解释说他有五千文的本钱,每天挣多挣少全部吃掉,留着本钱不动。王叟被这人生活方式深深打动了。回到家就跟媳妇说:“咱也吃喝。”结果刚吃了几天,晚上就梦见自己被抓入阴曹地府拷打,罪名是:糟蹋军粮。老两口莫名其妙,不久就死了。过了几年发生安史之乱,官军路过此地,将他们家的粮食充了公。
老两口地下有知,恐怕会哭得再死一次,原来这一生的富贵都是替官军守粮仓,而自己的食料簿不过一点点。吃点好的,就等于花费公款,立刻受到追究查办——他这角色其实跟我们现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一样。你位高权重,坐拥上千亿资产,不过是替国家看守钱财。按说应该是“手莫伸,伸必被捉。”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喝公款贪得无厌却不见死掉呢。
这是因为这些国企老板们已经掌握了阴间财务核算的一个原则。从李德裕最后那五百只羊的计量方式来看,阴间财务核算采取的原则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一旦事项发生,不管你什么时候消耗,我这里都要为你入账了。而李德裕以为我收到了不吃,不就没事了吗?这其实一种权责发生制核算概念,也就是以具体消耗的时间作为入账的节点。——在我国当前的财务核算体系中,一般企业都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政府机构都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很显然阎王爷那儿是个政府机构,肯定是采取收付实现制。
这些领导们显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吃饭从来不为自己点菜,傻乎乎的办公室主任常常鞍前马后到饭店耀武扬威地给领导点菜,阴间那记账的官吏本来就马虎,很可能就把食料出了办公室主任的库。
有些办公室主任显然明白领导的阴谋,但不能不点,就会设法将责任推回去,比如领导落座后,对营业员说:“给各位领导报一下菜,看看是否合口味。”领导当然不会上当,微微一笑说:“请客人们看看吧。”这时如果有个不知眉眼高低的客人真的指点一番,也算为办公室主任分担了一点食料库。
其实我倒有个主意,办公室主任可以请个有技术特长的人来点菜,这些技术人才阎王爷一般都会特殊照顾一下。《续定命录》里有个和尚法庆,他是个造佛像的技术人才,有一次他正在造一个大佛像,突然死掉了。到了阴间,就有地府领导说:“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怎么能这么就死掉了呢?”一看食料簿是食料用完了,于是就做了个特批,让这和尚复活,以后不要吃饭,只吃荷叶。法庆和尚果然复活之后,饭菜都吃不下,每天吃荷叶六枝。
可见有个一技之长到哪里都会受到青睐的,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干的是累死累活的工作,吃的饭就算不是荷叶,也好不到哪儿去,还不如早早清掉自己的食料库库,下辈子投胎当个领导。
实际上通过清理食料库还真是一个安乐死的方法。《子不语》有个老太太就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无痛死亡。有个县令的朋友林某死后当了土地爷,有一天林某告诉县令:“你妈妈命里该被雷击。”要知道一定干了很大的缺德事才会被判这种死法,传出去对家里名声也不大好。县令忙问怎么破?林某说只有一个办法了,从现在开始让你妈妈暴饮暴食,多多浪费,早早把食料库清了,就可以抢在雷神赶到之前死掉。于是县令就开始让妈妈和雷神抢时间,果然食料库耗尽,生命终结。过了三年,某日下雨,雷神绕着房子打雷,却找不到对象,气得把林某的土地庙给击毁了。
民国的时候,陕西的军阀陈树藩软禁了胡景翼,他不敢直接杀死胡景翼,于是就采取耗尽你的食料簿方法,将胡关上楼,每天只供应肥肉。但胡景翼这食料簿里的猪肉估计比李德裕的羊肉也不少,软禁了两年,胡景翼只是身体爆肥,变成了一个三百斤的大胖子,生命却没有结束。
当然这样的自杀方式属于富贵阶层,贫苦的老百姓吃饱还很困难,用这种方式自杀跟“何不食肉糜”一样愚蠢。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倒也不是完全把路子堵死了。如果你有一份工作,不用暴饮暴食,只要你不爱岗,不敬业,天天混日子,这个时候,你拿人家的工资,吃人家的饭也叫浪费。《北东园笔录》上说有个屡考不中的学子,靠当塾师为生。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死去的朋友说:“你食料库已经耗完,快要死了。”这位学子赶忙疑惑说我从不浪费,怎么这么快耗费完了呢?朋友说:“你是不浪费,但你当老师误人子弟,不配这份工资,要从你的食料库中扣除,所以你的食料库早早耗费完毕了。果然没多久这学子就死掉了——不敬业等于慢性自杀——这个故事应该被教育部列为师德教育内容。
但是如果反过来想想,如果一个人食料库里的东西太多,还没有吃完,生命却该结束了,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许多医生一旦发现患者是绝症,通常都会说:“该吃点啥吃点啥。”言外之意就是别把食料库给浪费了。
有的吃货到了阴间一看自己的食料没有吃完,就掉头又回来继续吃。例如《阅草堂笔记》里说有个叫张子仪的,得病死了,将要埋葬的时候,突然醒了过来,说:“我不死了。”家里忙问:“为啥?”他说:“我到了阴间,看见三大瓮子酒,上面都写着我的名字。这肯定是我的食料啊,但看看坛子,只喝了半坛,于是我就回来了。”从此以后狂饮二十余年,有一天突然说:“我的酒喝完了,我该走了。”随后就死掉了。
节选自《纸上寻仙记》,本人“处男书”,即将出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多谢多谢,同时再为我的专栏打个广告《牛蛇录》专谈牛鬼蛇神,http://read.douban.com/column/27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