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you lost ?
關注貝爾特魯奇的契機,并不是他獲得了9項奧斯卡獎的【末代皇帝】,卻是留學期間的一個夏夜在租回家的錄像帶里面發現的一部引起莫名極大興趣,同時又不甚消化的一部作品:『Last Tango in Paris-巴黎最后的探戈』。這部奠定老貝世界名導地位的驚世之作。當然這肯定不是一個剛剛從結束文革10年不到國家來到資本主義世界的,25歲中國憤青能深刻體會和共鳴的作品。但是,這個片子就是,那樣,不可思議地強烈的吸引我,在黑夜的榻榻米上仰望木質的天花板,讓頭腦里面浮現的圖像一遍遍地投射在那上面:冬天的巴黎,橋上飛馳過的火車,馬蘭白龍度不知所措的驚慌踟躕;陰濕寒冷的老公寓,初次相遇的美國男人和法國女人和一把被拿錯的鑰匙;驚慌失措的電話鈴聲,階梯,咖啡館,激烈之后的死亡。我沒有在電影中找到探戈,而是在這之后跑到東京很多個錄影帶租賃店尋找他的各種作品來浸淫.此后至今,始終注目這個1940年誕生在美國的意大利裔導演的每一個新片。
總的來說,貝爾特魯奇有兩個揮之不去的題目:異文化(特別是與東方文化的交織)與男女之愛與性的掙扎。他的作品,總是用極端的故事或人物關系,在廣闊或縱橫的社會、階級、對抗與尖銳中,單獨或交錯探討這兩個主題。『末代皇帝』,『小活佛』等屬前者,后者的代表除了上面『巴黎最后的探戈』外,『Luan』,『戲夢巴黎』等都是好例。
在后來20來年的歲月里面,老貝老是遠遠地在某個地方,漸漸地成為自己一個的導師和標的。他不是一個授業解惑型的,或試圖解決問題的主,倒不如說像是個開箱子的師傅。只是,他打開的是一個又一個潘多拉的箱子而已,一定讓很多觀眾看過反而更加憂郁遲疑,心驚肉跳,閉燈沉思。他的電影就像是許許多多不同高矮,大小和品種的樹,根植在我的內心和記憶里面,伴隨我的人生體驗與成長或隨風搖逸,或滌蕩掃討。能停留在記憶里面的,都是這些大小樹木的某些枝條或葉子,抑或是風過后的簌簌聲響---那些人物的表情,情節的片段,激烈的對峙場面和美好深邃的音樂。唯有一部,據說是大賣,但肯定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莫名其妙地讓我在很多人生的拐點,沖動地翻出來,找到我曾經多次揣摩過的情節,對里面人物說的臺詞,反復咀嚼。
這部片子,叫做『The Sheltering Sky』,是根據也是音樂家的紐約人保罗·鲍尔斯(1910年-1999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改編。中文翻譯多為【情陷沙哈拉】或【遮蔽的天空】。故事講述一对结婚十年的美国夫妇,作曲家Port和妻子,作家Kit,以及被妻子指責是被Port執意邀請,“cannot trust”,實則是強烈吸引她的年輕瀟灑的友人Tunner三人在二戰剛剛結束后的一次北非撒哈拉旅行。自稱half and half的旅人與游客Kit與秉奉〝My only plan is,I have no plan〞丈夫Port的婚姻生活,就像絕大多數試圖認真對待生活與情感的夫婦或長時間相處的男女一樣,本是危機四伏.在或許對他們而言是確認,修復,尋找之旅的過程中,老貝安排他們各自掙扎.
當然起結果如同你我現實一般,肯定是事与愿违,他们在旅行中处处意见相左,Port嫖妓,Kit與Tunner同床共寢.男主人公被沙漠的原始力量和美景不斷吸引,忘记了潜在的危险(我們可以想象,這也是在紐約或其他地方Port這類男人的性格和生活內容本身),不断深入沙漠腹地,最终染上不治之症,命喪沙哈拉。Kit因剧痛而神智恍惚,跟着一队骆驼帮走进了撒哈拉沙漠的深处,成为酋長的女人,在土屋,長袍和干燥沙漠里面阿拉伯男人濕潤的舌頭下不知所在;后脱离骆驼帮流浪在集镇上,沦为乞丐。最終被美国大使馆找到,被重新帶到他們出發的那個咖啡館.
單線結構,公路電影的味道,異邦人,女性視角,撒哈拉的自然神秘壯闊與干燥,木床與沙床之間往復的男女之愛與不愛。顯然,這是『末代皇帝』獲得絕大成功之后,老貝極具野心的一部作品。尤其值得一書的是,在這部片子里面,老貝再次與坂本龍一合作,后者創作出了獲得金球獎,旋律肯定超過『末代皇帝』的電影主題曲。
讓我不能忘懷的,除了音樂,還有幾段臺詞。很奇怪,主人公的對話,以及電影里面提綱挈領人物,一個老者的旁白自語,總是在那以后頭腦空白,心慌意亂不知所措的時刻涌入腦海。
現在仔細想想,吸引我的,是在這次的箱子里面,老貝開啟了濃烈彌漫的命運與非命,日常與非常,自以為是的無限與冷酷無情的有限之”黑霧”,撲朔迷離,卻牽扯自己的苦悶與苦惱,并永遠成為不能忘懷,套在內心上的一處枷鎖.他展示了男女的征戰與掙扎,在命運的鎖定中,有怎樣的意義.
電影一開始,在到達看上去像是阿爾及利亞的北非港口的那天,三人之間有過一場對各自命運和結局暗示性的對話。Tunner一邊給Kit拍照,一邊說到:
“We must be the first tourists since the War.”
Kit微笑且寬容地:“We´re not tourists, we´re travelers!”.
依舊洋溢天真表情的 Tunner 略好奇地:
“what´s the difference?”
此時,Port不失時機回頭接答:
“A tourist think about going home the moment they arrive, Tunner!”.
不容喘息,Kit補充到:
“Whereas a traveler might not come back at all!”.
之后的故事展開,讓這里一语成谶。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是沒有歸程之旅,就算你有機會重新踏上出發的地方.
電影有個重要的舞臺,就是他們上岸后進入的咖啡館.在里面充斥30年代美國的爵士聲中,報童高喊叫賣.這里,Port不顧妻子Kit的激烈阻止,抑制不住對自稱” Dreams are my cup of tea”的Tunner講了一個夢.用他的話說,不講出來,就會遺忘.他夢見一列就要相撞的火車,只要他喊出來,就可以阻止這次事故.可是,Port覺得自己的牙齒好像石膏一樣紛紛碎去,就是喊不出來.面對Kit羞怒地離席而去,對大張嘴巴不知所以的Tunner,Port做了如下說明:
“Kit has days when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 sign for something else. Everything is an omen, Nothing can just be what it is”
…….世界上本没有孤立的事情,每一次发生,都是另外人或事的前兆。如果在現實中忽然有人跑過來這么跟你說,你會被釘在那里,后背發涼嗎?
是什么力量讓這對夫婦變成這個樣子,又讓他們非要來到非洲這個地方不可?我們一生中有幾多事情,內心的恐懼讓我們試圖逃跑,最終又不得不回來面對的?在咖啡館,老貝透過他刻意安排在旁邊位子上以復雜的目光注視三人對話的一個命運老人之口,試圖探迷:
“ Because neither Kit nor Port had ever lived a life of any kind of regularity”.
誰能逃脫日常之磨礪與消耗?但問題是:
“They both had made the fatal error of coming to regard time as nonexistent”。
無論枯燥還是平靜,你能猜到在下一秒等待你的是什么嗎?在重復之后的重復背后。
“One year was like another, eventually, everything would happen ”!!
電影的最后,老貝用他比較罕見的超長鏡頭,記錄在喪失了Port的肉身與放棄了和Tunner的靈魂交匯之后,恍惚的Kit,從美國大使館的車上渾然不覺地走下,隔著窗子,看到他們出發的咖啡館里面Port與Tunner做過的椅子。此刻,爵士樂與報童的叫賣恍如昨日,余溫尚存。
一股力量吸引Kit快速走進咖啡館,此時,那個命運老人已經在等著她的到來。
Old man : are you lost?
Kit : yes.
Old man : Because we do not know when we will die…
. We go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Things happen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An afternoon so deeply a part of you that you cannot b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moon rise?
Perhaps 20。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没有什么是无限和无尽的。
即使在看似日复一日的交替中,生命和情感也是如此。
電影在此刻戛然終止。
總的來說,貝爾特魯奇有兩個揮之不去的題目:異文化(特別是與東方文化的交織)與男女之愛與性的掙扎。他的作品,總是用極端的故事或人物關系,在廣闊或縱橫的社會、階級、對抗與尖銳中,單獨或交錯探討這兩個主題。『末代皇帝』,『小活佛』等屬前者,后者的代表除了上面『巴黎最后的探戈』外,『Luan』,『戲夢巴黎』等都是好例。
在后來20來年的歲月里面,老貝老是遠遠地在某個地方,漸漸地成為自己一個的導師和標的。他不是一個授業解惑型的,或試圖解決問題的主,倒不如說像是個開箱子的師傅。只是,他打開的是一個又一個潘多拉的箱子而已,一定讓很多觀眾看過反而更加憂郁遲疑,心驚肉跳,閉燈沉思。他的電影就像是許許多多不同高矮,大小和品種的樹,根植在我的內心和記憶里面,伴隨我的人生體驗與成長或隨風搖逸,或滌蕩掃討。能停留在記憶里面的,都是這些大小樹木的某些枝條或葉子,抑或是風過后的簌簌聲響---那些人物的表情,情節的片段,激烈的對峙場面和美好深邃的音樂。唯有一部,據說是大賣,但肯定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莫名其妙地讓我在很多人生的拐點,沖動地翻出來,找到我曾經多次揣摩過的情節,對里面人物說的臺詞,反復咀嚼。
這部片子,叫做『The Sheltering Sky』,是根據也是音樂家的紐約人保罗·鲍尔斯(1910年-1999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改編。中文翻譯多為【情陷沙哈拉】或【遮蔽的天空】。故事講述一对结婚十年的美国夫妇,作曲家Port和妻子,作家Kit,以及被妻子指責是被Port執意邀請,“cannot trust”,實則是強烈吸引她的年輕瀟灑的友人Tunner三人在二戰剛剛結束后的一次北非撒哈拉旅行。自稱half and half的旅人與游客Kit與秉奉〝My only plan is,I have no plan〞丈夫Port的婚姻生活,就像絕大多數試圖認真對待生活與情感的夫婦或長時間相處的男女一樣,本是危機四伏.在或許對他們而言是確認,修復,尋找之旅的過程中,老貝安排他們各自掙扎.
當然起結果如同你我現實一般,肯定是事与愿违,他们在旅行中处处意见相左,Port嫖妓,Kit與Tunner同床共寢.男主人公被沙漠的原始力量和美景不斷吸引,忘记了潜在的危险(我們可以想象,這也是在紐約或其他地方Port這類男人的性格和生活內容本身),不断深入沙漠腹地,最终染上不治之症,命喪沙哈拉。Kit因剧痛而神智恍惚,跟着一队骆驼帮走进了撒哈拉沙漠的深处,成为酋長的女人,在土屋,長袍和干燥沙漠里面阿拉伯男人濕潤的舌頭下不知所在;后脱离骆驼帮流浪在集镇上,沦为乞丐。最終被美国大使馆找到,被重新帶到他們出發的那個咖啡館.
單線結構,公路電影的味道,異邦人,女性視角,撒哈拉的自然神秘壯闊與干燥,木床與沙床之間往復的男女之愛與不愛。顯然,這是『末代皇帝』獲得絕大成功之后,老貝極具野心的一部作品。尤其值得一書的是,在這部片子里面,老貝再次與坂本龍一合作,后者創作出了獲得金球獎,旋律肯定超過『末代皇帝』的電影主題曲。
讓我不能忘懷的,除了音樂,還有幾段臺詞。很奇怪,主人公的對話,以及電影里面提綱挈領人物,一個老者的旁白自語,總是在那以后頭腦空白,心慌意亂不知所措的時刻涌入腦海。
現在仔細想想,吸引我的,是在這次的箱子里面,老貝開啟了濃烈彌漫的命運與非命,日常與非常,自以為是的無限與冷酷無情的有限之”黑霧”,撲朔迷離,卻牽扯自己的苦悶與苦惱,并永遠成為不能忘懷,套在內心上的一處枷鎖.他展示了男女的征戰與掙扎,在命運的鎖定中,有怎樣的意義.
電影一開始,在到達看上去像是阿爾及利亞的北非港口的那天,三人之間有過一場對各自命運和結局暗示性的對話。Tunner一邊給Kit拍照,一邊說到:
“We must be the first tourists since the War.”
Kit微笑且寬容地:“We´re not tourists, we´re travelers!”.
依舊洋溢天真表情的 Tunner 略好奇地:
“what´s the difference?”
此時,Port不失時機回頭接答:
“A tourist think about going home the moment they arrive, Tunner!”.
不容喘息,Kit補充到:
“Whereas a traveler might not come back at all!”.
之后的故事展開,讓這里一语成谶。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是沒有歸程之旅,就算你有機會重新踏上出發的地方.
電影有個重要的舞臺,就是他們上岸后進入的咖啡館.在里面充斥30年代美國的爵士聲中,報童高喊叫賣.這里,Port不顧妻子Kit的激烈阻止,抑制不住對自稱” Dreams are my cup of tea”的Tunner講了一個夢.用他的話說,不講出來,就會遺忘.他夢見一列就要相撞的火車,只要他喊出來,就可以阻止這次事故.可是,Port覺得自己的牙齒好像石膏一樣紛紛碎去,就是喊不出來.面對Kit羞怒地離席而去,對大張嘴巴不知所以的Tunner,Port做了如下說明:
“Kit has days when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 sign for something else. Everything is an omen, Nothing can just be what it is”
…….世界上本没有孤立的事情,每一次发生,都是另外人或事的前兆。如果在現實中忽然有人跑過來這么跟你說,你會被釘在那里,后背發涼嗎?
是什么力量讓這對夫婦變成這個樣子,又讓他們非要來到非洲這個地方不可?我們一生中有幾多事情,內心的恐懼讓我們試圖逃跑,最終又不得不回來面對的?在咖啡館,老貝透過他刻意安排在旁邊位子上以復雜的目光注視三人對話的一個命運老人之口,試圖探迷:
“ Because neither Kit nor Port had ever lived a life of any kind of regularity”.
誰能逃脫日常之磨礪與消耗?但問題是:
“They both had made the fatal error of coming to regard time as nonexistent”。
無論枯燥還是平靜,你能猜到在下一秒等待你的是什么嗎?在重復之后的重復背后。
“One year was like another, eventually, everything would happen ”!!
電影的最后,老貝用他比較罕見的超長鏡頭,記錄在喪失了Port的肉身與放棄了和Tunner的靈魂交匯之后,恍惚的Kit,從美國大使館的車上渾然不覺地走下,隔著窗子,看到他們出發的咖啡館里面Port與Tunner做過的椅子。此刻,爵士樂與報童的叫賣恍如昨日,余溫尚存。
一股力量吸引Kit快速走進咖啡館,此時,那個命運老人已經在等著她的到來。
Old man : are you lost?
Kit : yes.
Old man : Because we do not know when we will die…
. We go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Things happen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An afternoon so deeply a part of you that you cannot b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moon rise?
Perhaps 20。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没有什么是无限和无尽的。
即使在看似日复一日的交替中,生命和情感也是如此。
電影在此刻戛然終止。
![]() |
-
Junche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21 09: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