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
1968年初农历岁末天门·截河
阴冷阴雨的天,泥浆泥泞的路,和八岁的弟弟从岳口下船,往故乡的湾子走,结果迷了路,走了快一整天,后来被人指引总算是走到了截河,一个离老家湾子不远曾经繁荣过的老镇,祖父常来的一个地方,我去的那年,走的就是镇里的这一条长街,满铺青色的长石,两边青瓦白墙的木石老宅——老式的商埠,木头扇门,进店堂,迎面木头高柜台,仰头看柜台内的店主,又累又饿又渴,买两块硬发饼,讨一碗热开水(乡间称为“茶”),随我们(姐弟)到来小镇而来店里的三两位镇上的居民(因为听说汉口有人来了),问是到“张家湾找章婆(我祖母)的”,说:“啊,原来是品章老人家(音ga)的孙伢子呀!”
祖父胡品章,逝于20世纪三十年代初,那时日本人还没打到江汉平原,没想到四十年后,居然还有人记得他。所以今天再来截河,就是因为1968年我的非常狼狈的颠沛流离的那一年的回乡的经历,重要的是在这街边老店铺里听到的那一句暖心的话:“原来是品章老人家的孙伢子呀!”这一句话,就把我和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因为在我的意识里,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过他的存在.对于一个你认为不存在的人,你不可能有感觉,可是,就在说话的这一分钟之内,这个陌生的人的血真正地流向了我.
2001平安夜汉口·京汉大道
今年的圣诞平安夜来得突兀,一下子就这么来了,一整座城市的灯就这么一下子亮了,商店里一下子涌满了人,大街上被各种车辆挤得水泄不通,街边摆满了各种小摊,买小吃买水果买玩具,烤得焦黄的肉串,鲜嫩的草莓,五彩缤纷的气球。
穿过光华如白昼的闹哄哄乱糟糟的都市的中心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情,不然只会觉得很烦。
街上的人群更加拥挤了,好像一整个城市的居民都从家里涌出来,涌到了大街上。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年轻的男孩和女孩,花一样艳丽的脸和衣服,铃铛一样的笑声------我为什么要来到大街上?街灯更加辉煌了,街道两边商店的橱窗缤纷得像一扇扇打开了的童话故事的大门------里面是不是都有一个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2002夏末武汉-南京·高速公路
“你来了吗?”
“是的,我在公路上。”
司机说:“前方修路,塞车了!”
等吧,一块儿等吧?谁知道谁比谁着急?
西斜的阳光如同熏醉的妇人,肥硕而热辣地铺洒着软软的金色,身子两边,绵延着没入天际的翠碧的农田,山在远方,淡烟似的一抹……闭上眼睛,空调的凉风夹杂着车厢的人的气息。
邓丽君,在我前方的电视屏幕上,她陪了我一路,清歌婉转,乌发红颜,令你想象不出她已经是一个死了的女人……
2006冬 汉阳·翠微路· 归元寺.
冬日,昏暮如暗夜,车至钟家村,街面灯光的,衬着空间的黝暗,非常的美,而且,这美是和冬天寒冷的空气融在一起,同时融入的,还有温润的街市,街市上压抑了喧哗的人群。黑色的、五色的、寒冷的、温暖的、喧嚣的、安静的,一起融入我昨天的夜晚。而我,看着它们,然后飞快的将我的视觉变成我的感觉,留下来一组非平面的印象。
忘了去归元寺的路。
已经属于历史。半世纪前,从脚下的这一条路走过,土路和石板路,路边青瓦木户的民居,“完全的乡下”,发黄的泛旧的色泽在记忆中也是很模糊的。后几年也不是没来过,但是记忆中的最后一次也许也是二十多年之前了吧。
人就这么老去的。
昏暮的夜色中陌生的街道边,问两个放学晚归的小女孩:“归元寺是否从这路条上走?”心里也好笑自己。
翠微路横在眼前安静得如同荒野,一直喜欢这路的名字,李白诗:“暮从碧山下……苍苍横翠微……”,
2006冬至 汉阳·王家湾
冬至后一日,凌晨三点,凉台上有光亮耀如白昼,先以为是邻居家或是街面有强光源射进屋内,转过凉台转角,感觉不是.只见一大片冷光如雪,亮闪闪地从天顶直泻而下,把半间凉台照射得通透光明,真可说是"耀若白昼".抬头,看见一个似圆非圆的月悬在高而又高的灰灰蓝蓝的天顶——原来是月光。
2006年初农历岁末 上海
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冬天的末尾,天阴着,阔大的停机坪上滴着细细冷雨,空气湿漉漉的冰冷。刚才在从飞机的舷窗往下看,上海西郊新建起的住宅楼群,在几千公尺之下广漠的灰色原野上如一大片新生的树林。一个本来就已经其大无比的城市正在飞快地向四围膨胀型地扩张着。
你,永远也跟不上这个城市的步子。
从西面到东面,南面到北面,宽的路,窄的路、由远到近,由近到远,一直通到海边,一直连到天边,高架桥、立交桥,虹桥、青埔、闽行、徐汇、闸北、新起的高楼,一幢连着一幢,从车窗外,闪过去,闪过去,风光景物,和几年前来上海时不同,和几个月前来上海也不同。
从光线明澈的白天,直到四下昏朦的夜晚。
车开进市区,街道热闹起来,街灯也亮多了,徐家汇,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四十年前,我来过这里。但是,今晚,我一点也认不出车外的景色,何况是夜里。那晚看到,街道很宽,很漂亮,街边的建筑物并不太高,很美的轮廓,被灯光映着,在丝绒般的深黑的夜幕里。
2006年1月的这一个周六,腊月二十二,明天腊月二十三,中国长江以北地区过农历小年;后天腊月二十四,长江以南地区,准确地说,是港澳台地区过农历小年。
民间祭灶,是在过小年这一天的晚上,焚香、叩拜、烧纸马、供麦芽糖、放鞭。
腊月二十二这天很寒冷,头一天是大寒,农历乙酉年最后一个节气,上海的气温笔直往下落,冷的风,冷的雨,灰的天空,灰的市区,长长的一条卖场标语条幅,鲜亮的红色,车窗外忽地一闪而过,旧历年的味道,在这个巨大的东方城市的上空,一下子便浓得化不开了。
金色的灯,红色的灯,室内的灯光映在落地窗玻璃上,街上的灯光也映在落地窗玻璃上,里外相映,闪烁光亮如星如月,外边风很冷,这里边很暖和。感觉有点奇怪,一天之内经历了许多的事……
阴冷阴雨的天,泥浆泥泞的路,和八岁的弟弟从岳口下船,往故乡的湾子走,结果迷了路,走了快一整天,后来被人指引总算是走到了截河,一个离老家湾子不远曾经繁荣过的老镇,祖父常来的一个地方,我去的那年,走的就是镇里的这一条长街,满铺青色的长石,两边青瓦白墙的木石老宅——老式的商埠,木头扇门,进店堂,迎面木头高柜台,仰头看柜台内的店主,又累又饿又渴,买两块硬发饼,讨一碗热开水(乡间称为“茶”),随我们(姐弟)到来小镇而来店里的三两位镇上的居民(因为听说汉口有人来了),问是到“张家湾找章婆(我祖母)的”,说:“啊,原来是品章老人家(音ga)的孙伢子呀!”
祖父胡品章,逝于20世纪三十年代初,那时日本人还没打到江汉平原,没想到四十年后,居然还有人记得他。所以今天再来截河,就是因为1968年我的非常狼狈的颠沛流离的那一年的回乡的经历,重要的是在这街边老店铺里听到的那一句暖心的话:“原来是品章老人家的孙伢子呀!”这一句话,就把我和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因为在我的意识里,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过他的存在.对于一个你认为不存在的人,你不可能有感觉,可是,就在说话的这一分钟之内,这个陌生的人的血真正地流向了我.
2001平安夜汉口·京汉大道
今年的圣诞平安夜来得突兀,一下子就这么来了,一整座城市的灯就这么一下子亮了,商店里一下子涌满了人,大街上被各种车辆挤得水泄不通,街边摆满了各种小摊,买小吃买水果买玩具,烤得焦黄的肉串,鲜嫩的草莓,五彩缤纷的气球。
穿过光华如白昼的闹哄哄乱糟糟的都市的中心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情,不然只会觉得很烦。
街上的人群更加拥挤了,好像一整个城市的居民都从家里涌出来,涌到了大街上。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年轻的男孩和女孩,花一样艳丽的脸和衣服,铃铛一样的笑声------我为什么要来到大街上?街灯更加辉煌了,街道两边商店的橱窗缤纷得像一扇扇打开了的童话故事的大门------里面是不是都有一个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2002夏末武汉-南京·高速公路
“你来了吗?”
“是的,我在公路上。”
司机说:“前方修路,塞车了!”
等吧,一块儿等吧?谁知道谁比谁着急?
西斜的阳光如同熏醉的妇人,肥硕而热辣地铺洒着软软的金色,身子两边,绵延着没入天际的翠碧的农田,山在远方,淡烟似的一抹……闭上眼睛,空调的凉风夹杂着车厢的人的气息。
邓丽君,在我前方的电视屏幕上,她陪了我一路,清歌婉转,乌发红颜,令你想象不出她已经是一个死了的女人……
2006冬 汉阳·翠微路· 归元寺.
冬日,昏暮如暗夜,车至钟家村,街面灯光的,衬着空间的黝暗,非常的美,而且,这美是和冬天寒冷的空气融在一起,同时融入的,还有温润的街市,街市上压抑了喧哗的人群。黑色的、五色的、寒冷的、温暖的、喧嚣的、安静的,一起融入我昨天的夜晚。而我,看着它们,然后飞快的将我的视觉变成我的感觉,留下来一组非平面的印象。
忘了去归元寺的路。
已经属于历史。半世纪前,从脚下的这一条路走过,土路和石板路,路边青瓦木户的民居,“完全的乡下”,发黄的泛旧的色泽在记忆中也是很模糊的。后几年也不是没来过,但是记忆中的最后一次也许也是二十多年之前了吧。
人就这么老去的。
昏暮的夜色中陌生的街道边,问两个放学晚归的小女孩:“归元寺是否从这路条上走?”心里也好笑自己。
翠微路横在眼前安静得如同荒野,一直喜欢这路的名字,李白诗:“暮从碧山下……苍苍横翠微……”,
2006冬至 汉阳·王家湾
冬至后一日,凌晨三点,凉台上有光亮耀如白昼,先以为是邻居家或是街面有强光源射进屋内,转过凉台转角,感觉不是.只见一大片冷光如雪,亮闪闪地从天顶直泻而下,把半间凉台照射得通透光明,真可说是"耀若白昼".抬头,看见一个似圆非圆的月悬在高而又高的灰灰蓝蓝的天顶——原来是月光。
2006年初农历岁末 上海
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冬天的末尾,天阴着,阔大的停机坪上滴着细细冷雨,空气湿漉漉的冰冷。刚才在从飞机的舷窗往下看,上海西郊新建起的住宅楼群,在几千公尺之下广漠的灰色原野上如一大片新生的树林。一个本来就已经其大无比的城市正在飞快地向四围膨胀型地扩张着。
你,永远也跟不上这个城市的步子。
从西面到东面,南面到北面,宽的路,窄的路、由远到近,由近到远,一直通到海边,一直连到天边,高架桥、立交桥,虹桥、青埔、闽行、徐汇、闸北、新起的高楼,一幢连着一幢,从车窗外,闪过去,闪过去,风光景物,和几年前来上海时不同,和几个月前来上海也不同。
从光线明澈的白天,直到四下昏朦的夜晚。
车开进市区,街道热闹起来,街灯也亮多了,徐家汇,一个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四十年前,我来过这里。但是,今晚,我一点也认不出车外的景色,何况是夜里。那晚看到,街道很宽,很漂亮,街边的建筑物并不太高,很美的轮廓,被灯光映着,在丝绒般的深黑的夜幕里。
2006年1月的这一个周六,腊月二十二,明天腊月二十三,中国长江以北地区过农历小年;后天腊月二十四,长江以南地区,准确地说,是港澳台地区过农历小年。
民间祭灶,是在过小年这一天的晚上,焚香、叩拜、烧纸马、供麦芽糖、放鞭。
腊月二十二这天很寒冷,头一天是大寒,农历乙酉年最后一个节气,上海的气温笔直往下落,冷的风,冷的雨,灰的天空,灰的市区,长长的一条卖场标语条幅,鲜亮的红色,车窗外忽地一闪而过,旧历年的味道,在这个巨大的东方城市的上空,一下子便浓得化不开了。
金色的灯,红色的灯,室内的灯光映在落地窗玻璃上,街上的灯光也映在落地窗玻璃上,里外相映,闪烁光亮如星如月,外边风很冷,这里边很暖和。感觉有点奇怪,一天之内经历了许多的事……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