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1
烙印
在很小的时候,就想要像作家一样用文字记录下身边的人。总觉得老舍、高尔基、朱自清……那些个大作家笔下的父亲母亲不正是我的父亲母亲吗?这个想法一直都有,却一直没有实践起来。今天便开始,以“烙印”为专题,说说那些成就如今的我的那些人事。
昨天是爷爷生日,家人齐聚一堂,却没有我。于是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便勾起了许多回忆,想来,如果要动笔写写身边的亲人,爷爷必然是第一个,我从小陪着爷爷变老,他应该是对我价值观构成影响最大的人,我也是他最心疼的小孙女。
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九岁就在地主家当长工,17岁离家当兵,那时候的日子苦啊。”但我从来我想象不出来爷爷在儿女成家立业前受过多少苦,因为从我记事起,爷爷每天都是喜乐祥和满足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基本都是爷爷接我上下学。小时候的我很自闭,不敢跟同学说话,就默默的坐在爷爷自行车坐后面。爷爷却一路与小朋友开玩闹,与小孩子比赛双手脱把骑车,吓得我哇哇叫,引的周围的小孩子们一阵坏笑。那时虽然怕,但看到爷爷这么受同龄的小朋友欢迎,心里还是偷偷窃喜的。渐渐的,我竟也变得开朗起来。
爷爷六十多的时候,村里要有什么公干的活(比如挖水渠、开河道)找不到人愿意干的时候,大队长就会很不好意思的过来找爷爷。
“大大,明天有功夫伐,挖沟少两个人,20块一天。”
“没的人啊,那好的喂。”
奶奶就常为这事与爷爷闹小脾气,公干的活每天没几个钱还往往一拖几年不说,六十多的岁数还要去做壮年干的体力活,奶奶和家里人总归是不愿意的。所以,每次爷爷一口应承下来的时候,奶奶就会嘟囔:“你小伙子哦,烂好人!”爷爷也不从来反驳。
后来,我稍微懂点事的时候就会跟我说:“我们这种没权没势的农民,就要知道吃亏是福。你出去念书一定要主动点打扫卫生。”我虽然不知缘由,但我看的到全村老小对爷爷的敬重,也会似懂非懂照模学样。离开家,才发现,愿意吃亏的人,几乎是没有,心里全是委屈的时候便会埋怨爷爷给我注入了早已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价值观。但直到现在每周给他电话,他还是那句:“办公室的卫生要主动打扫干净。”罢了,已成习惯,吃亏是不是福就不去想了。
我没有种过地,在城市里的呆了十来年,但仍怀有一个庄稼人对于自然最原始的敬畏和最睿智的顺从。每每到了春种秋收的时候,村里就会陆续有人过来问爷爷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给田蓄水,什么时候开始收割。爷爷便翻翻黄历,细数24个节气,数出日子告诉大家。虽然,现在村里基本没人种地了,农业机械化后也很少有人再来问日子了,但对于土地的敬重、对于自然的顺应就我心里扎根了。
闺蜜们都在聊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的时候,我一点奢望都没有,只愿遇到一个像爷爷那样的人,守一份像爷爷奶奶那样的亲情我便够知足了。朋友会好奇问我为什么会以爷爷为模板找对象,总嫌弃我眼光太守旧。我便说:“我奶奶几乎不下地干活,不刷碗洗锅,剩饭全是爷爷吃;不管奶奶的菜做的咸了淡了,爷爷都说正好;身体硬朗,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奶奶;从来不与奶奶顶嘴,奶奶一喊十秒内就会出现…”结果,所有闺蜜的白马王子都变成了我爷爷那样的。谁说的,陪伴是最好的爱情。对于他们携手走过的五十年,风风雨雨里,他一如继往的纵容奶奶的小脾气,即便日子过好了,好吃的还是全留给奶奶,奶奶发福了,爷爷依旧是那样的精瘦干练。
近些年失去了一些老人,也会逼自己去接受每个亲人都会离去的理念,但唯有对爷爷,一想到就固执的耍小脾气的想他要走了,我也不活了。所有人都没有办法想象失去爷爷的场景,就觉得他会一直干练的早上下地收菜,下午听戏午休,晚上泡脚看新闻。每次离家,奶奶总让我拜拜家里的菩萨保佑我出门平安,但我跪下的时候只求菩萨保佑让两个独自在家的老人康健。
在很小的时候,就想要像作家一样用文字记录下身边的人。总觉得老舍、高尔基、朱自清……那些个大作家笔下的父亲母亲不正是我的父亲母亲吗?这个想法一直都有,却一直没有实践起来。今天便开始,以“烙印”为专题,说说那些成就如今的我的那些人事。
昨天是爷爷生日,家人齐聚一堂,却没有我。于是一个人独自在异乡便勾起了许多回忆,想来,如果要动笔写写身边的亲人,爷爷必然是第一个,我从小陪着爷爷变老,他应该是对我价值观构成影响最大的人,我也是他最心疼的小孙女。
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九岁就在地主家当长工,17岁离家当兵,那时候的日子苦啊。”但我从来我想象不出来爷爷在儿女成家立业前受过多少苦,因为从我记事起,爷爷每天都是喜乐祥和满足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基本都是爷爷接我上下学。小时候的我很自闭,不敢跟同学说话,就默默的坐在爷爷自行车坐后面。爷爷却一路与小朋友开玩闹,与小孩子比赛双手脱把骑车,吓得我哇哇叫,引的周围的小孩子们一阵坏笑。那时虽然怕,但看到爷爷这么受同龄的小朋友欢迎,心里还是偷偷窃喜的。渐渐的,我竟也变得开朗起来。
爷爷六十多的时候,村里要有什么公干的活(比如挖水渠、开河道)找不到人愿意干的时候,大队长就会很不好意思的过来找爷爷。
“大大,明天有功夫伐,挖沟少两个人,20块一天。”
“没的人啊,那好的喂。”
奶奶就常为这事与爷爷闹小脾气,公干的活每天没几个钱还往往一拖几年不说,六十多的岁数还要去做壮年干的体力活,奶奶和家里人总归是不愿意的。所以,每次爷爷一口应承下来的时候,奶奶就会嘟囔:“你小伙子哦,烂好人!”爷爷也不从来反驳。
后来,我稍微懂点事的时候就会跟我说:“我们这种没权没势的农民,就要知道吃亏是福。你出去念书一定要主动点打扫卫生。”我虽然不知缘由,但我看的到全村老小对爷爷的敬重,也会似懂非懂照模学样。离开家,才发现,愿意吃亏的人,几乎是没有,心里全是委屈的时候便会埋怨爷爷给我注入了早已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价值观。但直到现在每周给他电话,他还是那句:“办公室的卫生要主动打扫干净。”罢了,已成习惯,吃亏是不是福就不去想了。
我没有种过地,在城市里的呆了十来年,但仍怀有一个庄稼人对于自然最原始的敬畏和最睿智的顺从。每每到了春种秋收的时候,村里就会陆续有人过来问爷爷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给田蓄水,什么时候开始收割。爷爷便翻翻黄历,细数24个节气,数出日子告诉大家。虽然,现在村里基本没人种地了,农业机械化后也很少有人再来问日子了,但对于土地的敬重、对于自然的顺应就我心里扎根了。
闺蜜们都在聊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的时候,我一点奢望都没有,只愿遇到一个像爷爷那样的人,守一份像爷爷奶奶那样的亲情我便够知足了。朋友会好奇问我为什么会以爷爷为模板找对象,总嫌弃我眼光太守旧。我便说:“我奶奶几乎不下地干活,不刷碗洗锅,剩饭全是爷爷吃;不管奶奶的菜做的咸了淡了,爷爷都说正好;身体硬朗,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奶奶;从来不与奶奶顶嘴,奶奶一喊十秒内就会出现…”结果,所有闺蜜的白马王子都变成了我爷爷那样的。谁说的,陪伴是最好的爱情。对于他们携手走过的五十年,风风雨雨里,他一如继往的纵容奶奶的小脾气,即便日子过好了,好吃的还是全留给奶奶,奶奶发福了,爷爷依旧是那样的精瘦干练。
近些年失去了一些老人,也会逼自己去接受每个亲人都会离去的理念,但唯有对爷爷,一想到就固执的耍小脾气的想他要走了,我也不活了。所有人都没有办法想象失去爷爷的场景,就觉得他会一直干练的早上下地收菜,下午听戏午休,晚上泡脚看新闻。每次离家,奶奶总让我拜拜家里的菩萨保佑我出门平安,但我跪下的时候只求菩萨保佑让两个独自在家的老人康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