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地理】集鸥渚:奏出西湖浩气的夫子之琴
惠州西湖不仅有湖山胜概,大大小小的洲渚,也是惠州西湖的一大亮点之一。在古代,有史可查的西湖洲渚有14处之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当属点翠洲、芳华洲、百花洲、丰渚、红棉水榭等。时过境迁,西湖的大多数洲渚已经与陆地相连,真正意义上的岛已经不多,而集鸥渚就是其中一个。
集鸥渚形成于宋代。在古代,西湖只是东江南岸的一片洼地,是由横槎、新村、水帘、天螺诸泉水入江冲刷而成的蓄洪区。直到汉晋之际,西湖才呈现雏形。一直到了北宋咸平、治平年间,地方官才开始关注西湖建设。北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太守陈偁看到这个大湖泊丰水时有水患,枯水时又湖涸而无鱼,但民众仍要交纳鱼税,负担很重。于是,陈偁“领经画,筑堤截水”,筑平湖堤和拱北桥,改变了西湖山泉任其自然付诸东流的状态。自此,西湖“广袤十里”,汪洋一片,因地形而隆起的小高地,也因此成为湖中洲渚。
更为难得的是,陈偁还倾心打造西湖人文景观,在湖上修筑亭台甚多,修筑在集鸥渚上的忘机亭就是其一。
然而,“集鸥渚”一名的形成是在明代。入明以后,西湖景观屡废屡修,集鸥渚亦然。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钱塘进士顾言任惠州知府。顾言颇多善政,史志称其 “恭俭平恕,政令有体”。在任期间,顾言重建了忘机亭,意寓登临此岛,倚亭望湖山胜景,陶然忘机。到了万历年间,归善举人陈运赋诗颂大通桥(圆通桥的古称),集鸥渚已如蓬壶仙境:
源有桃花涧有蒲,翛然一望恍蓬壶。忘机亭上群鸥集,堪作人间水墨图。
在陈运的笔下,群鸥毕集的忘机亭犹如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集鸥渚”一名也因此得来,故古时西湖有“鸥波试浴”一景,可惜此景已随着忘机亭的消失而不复存在了。
在清代,集鸥渚和忘机亭仍是文人雅客游历西湖时的必到之处。顺德诗人何绛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寓居西湖时,就有《后西湖曲》组诗,其一写道:“忘机亭接集鸥涯,秋月秋风事事佳。世上忘机忘不了,不知何事复伤怀?”
名字由来
前朝遗民抚琴表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之所
单单从陈运与何绛的诗意来看,我们尚不能将集鸥渚和“夫子之琴”联系起来。那么为什么把西湖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称为 “夫子之琴”呢?
据张友仁所编著的《惠州西湖志》,集鸥渚“疑即今红花墩,俗称夫子之琴”。《惠州西湖志》成书于民国时期,可见“夫子之琴”的名字在民间已广为流传。但根据记者手头上的资料,并没有哪本史志对“夫子之琴”有过专门解释。夫子是哪个夫子,琴是哪把琴,一直以来都是惠州文史界热议的谜题之一。
一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夫子之琴”是指广东四大名琴之首——— 绿绮台,而与绿绮台相关联的“夫子”,则是一群有着浓郁爱国主义情结的士子。
绿绮台是唐代名琴,琴形为仲尼式,制于唐武德二年(619),是唐武宗李炎的御用品。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为明武宗朱厚照所藏,后赐予一刘姓者。明末,绿绮台为南海人邝露所得。清顺治七年(1650),清兵入粤,时任明朝中书舍人的邝露与诸将死守广州十余月,城破之后,邝露抱绿绮台端坐所居海雪堂中,从容就死。绿绮台落入清兵之手后被兜售于市,被惠州人、叶梦熊之孙、明末世袭锦衣卫的叶维城所发现。在叶维城看来,绿绮台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古物,更是对邝露民族气节的象征。于是,叶维城解百金购得古琴,藏于惠州的祖业地叶氏泌园。
明亡后,叶维城隐居泌园,与岭南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陈子升、澹归等著名遗民诗人交谊深厚,常常抱琴泛湖,以诗明志。屈大均与邝露相识,一见绿绮台便禁不住感伤流涕,并作《绿绮琴歌》:“以君(指叶维城)高义赎此琴,黄金如山难比心。我友(指邝露)忠魂今有托,先朝法物不同沉。”在清初,绿绮台成了流连惠州的前朝遗民的心中圣物,他们创作了大量与绿绮台有关的爱国诗歌,因此绿绮台也深深地记刻在惠州老百姓的心中。
据史载,当年的泌园范围很大,包括了荔晴园、西新园、披云岛以及丰湖书院等大半个丰湖的区域。叶维城及前朝遗民们抱琴泛湖的地点,主要就是在丰湖一带,而集鸥渚恰恰在这范围之中。由此可见,集鸥渚被称为“夫子之琴”,与这段浩气长存的历史有着莫大的关联。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绿绮台又从家道中落的叶家流出,归番禺陈昙,而后又归马平杨氏。咸丰八年(1858),杨氏子孙杨子遂为避兵灾,将琴托付朋友保存,而这位朋友却把琴售于东莞张氏。1914年,张氏家道中落,绿绮台被邓尔雅以千元购得,至今仍存于香港邓尔雅后人家中。对惠州人来说,虽然无缘得见绿绮台,但仍能从集鸥渚的外形感受到一代名琴的风韵。
集鸥渚形成于宋代。在古代,西湖只是东江南岸的一片洼地,是由横槎、新村、水帘、天螺诸泉水入江冲刷而成的蓄洪区。直到汉晋之际,西湖才呈现雏形。一直到了北宋咸平、治平年间,地方官才开始关注西湖建设。北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太守陈偁看到这个大湖泊丰水时有水患,枯水时又湖涸而无鱼,但民众仍要交纳鱼税,负担很重。于是,陈偁“领经画,筑堤截水”,筑平湖堤和拱北桥,改变了西湖山泉任其自然付诸东流的状态。自此,西湖“广袤十里”,汪洋一片,因地形而隆起的小高地,也因此成为湖中洲渚。
更为难得的是,陈偁还倾心打造西湖人文景观,在湖上修筑亭台甚多,修筑在集鸥渚上的忘机亭就是其一。
然而,“集鸥渚”一名的形成是在明代。入明以后,西湖景观屡废屡修,集鸥渚亦然。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钱塘进士顾言任惠州知府。顾言颇多善政,史志称其 “恭俭平恕,政令有体”。在任期间,顾言重建了忘机亭,意寓登临此岛,倚亭望湖山胜景,陶然忘机。到了万历年间,归善举人陈运赋诗颂大通桥(圆通桥的古称),集鸥渚已如蓬壶仙境:
源有桃花涧有蒲,翛然一望恍蓬壶。忘机亭上群鸥集,堪作人间水墨图。
在陈运的笔下,群鸥毕集的忘机亭犹如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集鸥渚”一名也因此得来,故古时西湖有“鸥波试浴”一景,可惜此景已随着忘机亭的消失而不复存在了。
在清代,集鸥渚和忘机亭仍是文人雅客游历西湖时的必到之处。顺德诗人何绛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寓居西湖时,就有《后西湖曲》组诗,其一写道:“忘机亭接集鸥涯,秋月秋风事事佳。世上忘机忘不了,不知何事复伤怀?”
名字由来
前朝遗民抚琴表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之所
单单从陈运与何绛的诗意来看,我们尚不能将集鸥渚和“夫子之琴”联系起来。那么为什么把西湖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称为 “夫子之琴”呢?
据张友仁所编著的《惠州西湖志》,集鸥渚“疑即今红花墩,俗称夫子之琴”。《惠州西湖志》成书于民国时期,可见“夫子之琴”的名字在民间已广为流传。但根据记者手头上的资料,并没有哪本史志对“夫子之琴”有过专门解释。夫子是哪个夫子,琴是哪把琴,一直以来都是惠州文史界热议的谜题之一。
一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夫子之琴”是指广东四大名琴之首——— 绿绮台,而与绿绮台相关联的“夫子”,则是一群有着浓郁爱国主义情结的士子。
绿绮台是唐代名琴,琴形为仲尼式,制于唐武德二年(619),是唐武宗李炎的御用品。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为明武宗朱厚照所藏,后赐予一刘姓者。明末,绿绮台为南海人邝露所得。清顺治七年(1650),清兵入粤,时任明朝中书舍人的邝露与诸将死守广州十余月,城破之后,邝露抱绿绮台端坐所居海雪堂中,从容就死。绿绮台落入清兵之手后被兜售于市,被惠州人、叶梦熊之孙、明末世袭锦衣卫的叶维城所发现。在叶维城看来,绿绮台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古物,更是对邝露民族气节的象征。于是,叶维城解百金购得古琴,藏于惠州的祖业地叶氏泌园。
明亡后,叶维城隐居泌园,与岭南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陈子升、澹归等著名遗民诗人交谊深厚,常常抱琴泛湖,以诗明志。屈大均与邝露相识,一见绿绮台便禁不住感伤流涕,并作《绿绮琴歌》:“以君(指叶维城)高义赎此琴,黄金如山难比心。我友(指邝露)忠魂今有托,先朝法物不同沉。”在清初,绿绮台成了流连惠州的前朝遗民的心中圣物,他们创作了大量与绿绮台有关的爱国诗歌,因此绿绮台也深深地记刻在惠州老百姓的心中。
据史载,当年的泌园范围很大,包括了荔晴园、西新园、披云岛以及丰湖书院等大半个丰湖的区域。叶维城及前朝遗民们抱琴泛湖的地点,主要就是在丰湖一带,而集鸥渚恰恰在这范围之中。由此可见,集鸥渚被称为“夫子之琴”,与这段浩气长存的历史有着莫大的关联。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绿绮台又从家道中落的叶家流出,归番禺陈昙,而后又归马平杨氏。咸丰八年(1858),杨氏子孙杨子遂为避兵灾,将琴托付朋友保存,而这位朋友却把琴售于东莞张氏。1914年,张氏家道中落,绿绮台被邓尔雅以千元购得,至今仍存于香港邓尔雅后人家中。对惠州人来说,虽然无缘得见绿绮台,但仍能从集鸥渚的外形感受到一代名琴的风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