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艺术实验室 访谈 | 陈浩洋:另一半
艺术家陈浩洋的首次个展《另一半》于2015年10月在BETWEEN艺术实验室上海空间举办,此次展览没有选择陈浩洋常驻的北京,而是放在了上海。若按照习惯把中国分成南方和北方,上海则恰好属于“另一半”。
深呼吸,机械装置,60 x 60 cm,12组,气泵,控制阀,2015
Dynamic Installation, yoga ball, stainless steel, pump, control valve, 60 x 60 x 60 cm x 12,2015
温柔中暗含隐性的暴力,在极限的条件下才会颠覆惯性的认知与可能,事物的状态都有双向性,从一种维度的极限改变到另一维度,在不确定的性中滋长。
Underneath the tenderness lies violence. Only under extreme circumstances will understanding and possibilities that are too much taken for granted get challenged and revolutionized. There is duality of direction in Everything. From one dimensional extreme to another, the shift promises growth from indeterminacy.
在解释“另一半”这个主题的时候,陈浩洋借用了阿里斯托芬形容的远古世界,无论异性还是同性,人的身体都是成双成对地绑定在一起,直到有一天神将人类劈开,于是世界上有了男人和女人,于是人类开始了对“另一半”的寻找。随着历史的前进,“另一半”从身体变成了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微观世界,这个从已知到未知的“另一半”似乎就是链接新与旧的契机。然而在面对寻找的过去式时,我们又很难用自身的经验去置换前人的结果。在宏大的历史观中,仅存的迷思只能看作是时间坐标轴上暧昧的陪衬,大概只有从文学式的文字中才能找到寻找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关于此,陈浩洋的湖南前辈沈从文在一篇没有完成的文章(《抽象的抒情》)中有过描述:“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张嘉元
深呼吸,机械装置 局部,60 x 60 cm,12组,气泵、控制阀,2015
Dynamic Installation, yoga ball, stainless steel, pump, control valve, 60 x 60 x 60 cm x 12,2015
访谈:陈浩洋(艺术家)张嘉元、阎玉婷(策展人)
一:你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做创作吗?
2007年我从美院毕业,毕业后我闲了三年,既没有马上找工作,也没有选择直接进入艺术创作,而是自己把自己关起来,看了几年书,写了几年剧本,从2010到2015年里中间也断断续续拍过电影,2010年开始拿出一部分精力做艺术创作,我艺术创作的方式,基本上是根据自身的生活轨迹走,作品对我来说并非只是要表达什么,更多的是通过作品来了解自己。我个人觉得,表达对于作品来说只是作品的借口而已,个人体验会更迷恋我,更接近本质。
温床,摄影灯箱片装裱,120 x 180 cm,2015
Warm Bed, photography light box panels framed, 120 x 180 cm,2015
二: 你之前做电影,现在做当代艺术,两者之间会有冲突吗?或者说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说实话,我一直很迷恋电影,上美院后决定要做电影,2010年到2015年间我基本是在电影和当代艺术之间不停的切换,起初是觉得很吃力,因为精力很有限,电影是一种非常综合的创作方式,在这种切换之中,很大的经历都放在电影的拍摄上,我基本是用有限的时间在做艺术创作,两者之间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确实很不一样,需要极强的能力去平衡两者的精力分配和思维转换,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才把重心放到艺术创作这边。实际上,最终我发现电影的积累对做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许多交集的部分,后来我就反思,其实这两者根本就构不成冲突,都是在表达,只是媒介语言不一样,电影也一样可以在画廊和美术馆放映,反过来让我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更为综合的艺术语言,以及基于我对电影和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我可以试图去突破已有电影的传统模式,挖掘电影与艺术存在新的可能性,并在这种切换之中,找到我自身的艺术创作方式。
和,木头、一张桌子和四把椅子,尺寸可变,2015
Peace, wood、a table and four chairs,size variable,2015
表相未必是真相,锋利不一定锐力,越强也越弱,凶散温聚。
The appearance is not necessarily the truth. Being sharp is not necessarily piercing. What is stronger is actually weaker. The fierce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mild.
三:作品中隐含着一种较为凝重甚至残酷的温度,其中有是否矛盾的情感冲突,作品的现场感充满了危险和暴力感,能谈谈这个吗?
其实生命体就是温度构成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隐形的危险之中,只是我认为人性的温度比生命的温度更可怕,生命的温度有底线,人性的温度是没有底线的,你说的暴力感,其实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社会系统在这个节点上让人变得极其焦躁,人际关系的复杂,信仰的缺失,人人利益至上,人与人的关系中暗含着微妙而隐性的暴力。然而,抛开社会系统,回到生命本身,其实生命的过程就是暴力的,它就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暴力一直陪伴着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我们除了要对抗疾病,对抗社会的不平衡,以及生存处境、灾难等,也有自我的矛盾和救赎,所以很多人最后会选择通过寻求信仰来平衡自己。
世界地图,灯箱、观念摄影、木炭,160 x 210 cm,2011
World Map, Cnceptual photography, Light box,160 x 210 cm,2011
四:在艺术语言的角度,你是如何将自己的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的?在最初的摄影系列至最新的装置作品,有创作方式的转变,也有化繁为简的变化,从极其复杂大量的操作过程进入到一种更为概念的创作方式,你如何来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
对于艺术语言,我一直保持感性和直觉的态度,想到方案就动手做,做的过程中去判断我要的结果,我尊重创作的偶然性,这种未知感很过瘾。创作过程的转变是和我的生活体验平行的,之前的摄影系列作品过程和制作难度以及劳动量都非常大,有点像修行,它让我自己慢下来,让我与社会节奏保持较大的距离,只有慢下来我才会进入深度思考。另一方面,我认为好的作品到最后一定是做减法,我尽量让自己的作品语言做到精简,能够剩下的部分,往往最接近本质,做装置作品,是在我2011就开始就有方案想要做,一方面是我精力不够,电影太耗精力,另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去制作,一直搁置到去年才开始动手,和装置创作基本是同时的,只是在制作上有先后,当然也有经验和体验的积累。
离地一公分,木头、镜子,40 x 60 x 500 cm,2015
One Centimeter Above The Ground, wood, mirror, 40 x 60 x 500 cm,2015
及近的事物,其实很远,怎能样掌控距离是一件及有挑战的事,想象和克制需要冷静与智慧。
Those looking close are actually far. To take distance in control is always a challenge. Imagination and restraint demand calmness and wisdom.
五:你的作品很多与植物相关,据我所知你很会养植物,是否可以谈谈你对植物的感受和理解?
养植物对我来说体验最深的是,让我从日常的生活进入到微观的体验中去,水、阳光、风等构成植物生长的要素,不同的环境和因素会改变并影响它的外在特征以及生命力,我觉得植物的生物性要比人敏感很多,任何一个生命体的生存法则都是与大自然和现实处境的一种对抗,不仅仅是人,动物和植物都一样,是一种生命能量和精神的对抗,以及生物疾病等,很多人惊讶我养植物那么好,客观讲我并没有花太多心思,我只是尊重每颗植物的性格而已,如果它的生长违背这点,它一定让你失望,它最终会愤怒的离你而去,另外植物也是有精神性的,你给它足够的爱,给它好的能量信号,你去了解它,放在什么的气氛和空间里它会出现更好的状态,它的能量场会给你意外的回馈,这是一种微观的体验,心和万物一定是有感应的。我认为人在当代社会的语境里完全偏离了人性最原始的部分,不仅仅是人的身体,生存环境、生存法则以及精神诉求都是产生了病态的扭曲。在我看来,人类的复杂和智慧成就了今天的“文明”,同时也在构建另一种野蛮与毁灭。
花鸟05号,灯箱、观念艺术、综合材料、摄影,100 x100cm,2015
Painting of flowers and 05,Light box,Conceptual photography,Comprehensive material 100 x100cm, 2015
六:在你的作品中隐含着对物质性的思考,这些物质世界的基础构成。在这个概念上,“另一半”同时也是个体与世界的一种对话与对抗。个体基于人性的基础,都是在对缺失自我的寻找过程,这里也暗含着一种个体与宇宙意识的链接,可以谈谈这个问题吗?
人的本性是简单的,但生命体是个复杂的过程,面对复杂的环境,人的感性和理性有时候会出现交差,错乱,甚至迷失,我们时刻需要方向。如果我们还想尊重个体感知处境的真实,我们需要一面不经变形的镜子,不止是去照我们的正面,也无需在镜子里修饰和调整我们的形象,因为很可能我们一直被这个形象欺骗着,也许镜子里面隐藏着无数个镜子,致使无法认识看清自己的另一面,现实的部分往往会扭曲清晰的部分,怎么相信镜子里面还会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足够清晰,会本能的反抗,在挣扎和暴力中寻找平衡找一种真实的存在。但要做到真实是危险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分不清肉体自身是自己,还是镜子里是真实的自己。
卯,摄影三明治装裱,100 x 150 cm x 3,2015,展览现场
Mortise,photography sandwich framed, 100 x 150 cm,2015
七:你的作品具有一种比较自然与野生的感觉,以及在这种状态中所指向的文化态度,你是否在创作过程中还原到一种更为原始,野生的状态?
这个问题很好,一直以来我在想,当我们习惯眼睛看到的一切时,都会被所见事物的表面习惯化,即便有很多非正常的问题瞬间会把这些问题日常化,但是人是很局限的,对惰性是有依赖的,有一天,当常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反而有种不适应,会把正常的状态当作热闹和儿戏。我们只有放下眼睛看到的,回到源头想问题才会有所醒悟,野生是对我们麻木而焦躁的反应,暴力是对麻木和习惯最直接的回馈,同时暴力也是一种觉醒的暗示。 对于艺术形式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先确保人格独立,艺术语言自然会独立,在此我们并不需要去借鉴和受别的艺术形式的影响。
守望者,木头,枯枝,铜板,2015
Watchman, branches, stakes, copper plate, size variable,2015
每天早上八点我去捡被荒废的死树枯枝,我用充满希望的行为方式去祭奠我心中的理想花园。
I go to pick dead wood at eight every morning. Full of hope, I take it as my memorial for the ideal garden in my inner world.
八:你的作品中有对物质性的关注与尊重,其中具有很强的宗教感,但是又并非是基督教,佛教等比较成熟的宗教形式,更向是一种更为原始宗教的意识,仪式感、能量转化意识、物质性的方面,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我一直以来有意地将自己与任何权威和真理保持距离,不单单是书本,也包括宗教。我尽量尊重人的感知力,只有我们真正尊重感知的时候,灵性才会与我们对话,有时候我们被一种理论和知识阻碍了,绝对的理性不见得是最佳的答案,人是感情动物,感知有时候会大于真理和理性,觉悟也是因人的个体而独立。其实创造宗教的先知们一定是感知的先觉着,基督教,佛教也是人类智慧长河的产物,它们像是智慧长河里的一件件艺术品,拥有其强的生命力并不断渗透和滋长,都是人类智慧悟道而生的产物,它们确实让我们对个人、世界,以及宇宙的关系看得更加透彻,但宗教产生之前,我们的先辈智者们,同样可以通过别的智慧解答许多问题和困境,并已经有了极高的智慧,而我们会把痛苦习惯性的都寄托在已有宗教上,认为宗教是人类一切痛苦和烦恼的最终归宿,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宗教,我对宗教的智慧是敬仰的,我只是从人类智慧的源头来谈这个问题,觉悟应该是有多样性的。
2\1,木头,镜子,尺寸可变,2015
One half, wood, mirrors, carbon powder, size variable,2015
放大物质转化的过程,是过去还是未来,时间节点凝固我们精神的方向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s magnified. Is it the past or the future? The temporal point is the solidified direction of our spiritual pursuit.
九:我觉得你的作品从兰亭到最新的系列,有一种变化,创作方式更为开放,是如何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一方面,之前我的生活方式以及创作表达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和封闭,这跟那段时间我的生活状态也有关系;另一方面,我一直试图通过多媒介的方式创作作品,最终统一到我所希望传达的核心,一种通过感知所集成的物质化、形态化的表达。我认为,艺术的建构方式有很多种,我更加希望自己回归到一种真诚的状态,将自我成为一种通感的媒介,由此将我所感知的万物、情绪、态度转化为我的艺术表达。之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电影上了,今年把精力做了一些调整,自然可以多做些类型的尝试和转变。
兰亭序, 宣纸装裱; 观念摄影, 80 X 256 cm, 2010
Orchid Pavilion, The paper framed, Conceptual photography, 80 X 256 cm, 2010
十:中国的艺术从中国当下矛盾的社会结构之中夹杂而生,在多元的化的价值取向之中所挤压而成的多种形态,是对西方单向度社会结构以及价值取向的置若罔闻,将西方中心走向分散、作品表达从语义转向修辞、精英与大众二元对立而成的多元文化的艺术转变。我觉得你的作品的东方性既不是中国社会政治,也不是单纯传统文化的再生,而是一直新的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混生所形成的结果,你如和认为?
中国当下矛盾的社会结构通过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挤压下形而成多种形态,是目前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艺术家在这种多元语境里怎么样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对其作出敏锐而有效的反应是对当代艺术家能力的新考验。一方面,在过去30年的艺术实践里,多数中国艺术家是在全球文化消费中利用政治身份获取成果和对外影响力,另外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性再生看似是中国文化用当代艺术的语言从新读解与创造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实质上是进入了一种模式化与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当下的考验是如何在已有的成功模式或者审美标准之上找到新的可能性,这个角度也是我近两年的实验方向,创作方式和语言以及作品形态,我做了新的的调整和探索,我知道这条路即便是危险的,但很有挑战。
兰亭序,局部,宣纸装裱,观念摄影,80 X 256 cm, 2010
Orchid Pavilion,detail,The paper framed, Conceptual photography, 80 X256 cm,2010
十一:“另一半”是你个展的名字,又是你另一件作品的名字,但个展开幕并没有这件作品,个展结束这天这件作品才开始,能谈谈这件作品吗?
这件作品和其它作品不一样,是个展结束那天才开始做,作品结束的时候,作品也结束,是个通过摄影进行行为传递的项目,这个项目和宝丽来摄影结合起来。很久前我就玩宝丽来摄影,但发现这种传统的摄影手段已经慢慢消逝了,据说宝丽来公司都停产了,我一直琢磨想用宝丽来做件作品,好纪念这种摄影媒介的消逝,刚好和我个展作品《另一半》主题稳合,这个项目我分五年完成,是个很好玩的项目,因为这个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甚至它是不是一件作品都有带争议,但是对于我而言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其它作品的一个核心延展,并且在这个项目中能给参与过的人带来什么,也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部分。有关这个项目的制作以及进度我会具体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和大家进行交流。
地心引力,石头、钢丝,尺寸可变,2015
Gravity, pebbles, reinforced steel bar, 20 x 30 cm 4.5m, size variable, 2015
力和力的较量,看似平衡,又藏着不确定的危险
Under the the seemingly balanced battle between forces lies the danger of uncertainty.
陈浩洋
1980年出生,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住工作于北京
展览
2015
另一半,BETWEEN艺术实验室,上海
K11艺术都市博览会, 上海
意中当代艺术展,卡普里艺术中心,意大利
图像的重构,卡塞雷斯博物馆,意大利
炼金术,BETWEEN艺术实验室, 上海
风向东•亚洲艺术汇, 博鳌亚洲风情园, 北京
2014
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 上海
龙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 上海
2011
电影《杨梅洲》编剧,执行导演,获3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故事片单元金火鸟奖,海参威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
xxx下一个当代艺术十年,今日美术馆
2010
2010影像档案展, 宋庄美术馆
2009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7
毕业短片《月夜》入选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
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短片电影节,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shadows电影节邀请
关于BETWEEN艺术实验室
BETWEEN艺术实验室为中国首家艺术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建立于北京与上海。作为一个替代性的艺术空间,致力于拓展当代艺术的延展性,促进新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探索。BETWEEN艺术实验室将通过展览项目联通多平台之间的互动,推动艺术与跨领域之间的交流。以鲜活的态度,为策展人、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提供一个中间平台,并将努力提供多重信息交流,积极联通科学技术、建筑、设计、多媒体等跨领域信息的导入。在一个正在到来的新世界认识体系中,伴随艺术家推动新艺术形式的产生。
诚邀您参观BETWEEN艺术实验室展览,如需更多艺术家陈浩洋资料请致电 8610-84200042,或联系 info@betweenartlab.com ,期待您的莅临!
![]() |
深呼吸,机械装置,60 x 60 cm,12组,气泵,控制阀,2015
Dynamic Installation, yoga ball, stainless steel, pump, control valve, 60 x 60 x 60 cm x 12,2015
温柔中暗含隐性的暴力,在极限的条件下才会颠覆惯性的认知与可能,事物的状态都有双向性,从一种维度的极限改变到另一维度,在不确定的性中滋长。
Underneath the tenderness lies violence. Only under extreme circumstances will understanding and possibilities that are too much taken for granted get challenged and revolutionized. There is duality of direction in Everything. From one dimensional extreme to another, the shift promises growth from indeterminacy.
在解释“另一半”这个主题的时候,陈浩洋借用了阿里斯托芬形容的远古世界,无论异性还是同性,人的身体都是成双成对地绑定在一起,直到有一天神将人类劈开,于是世界上有了男人和女人,于是人类开始了对“另一半”的寻找。随着历史的前进,“另一半”从身体变成了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微观世界,这个从已知到未知的“另一半”似乎就是链接新与旧的契机。然而在面对寻找的过去式时,我们又很难用自身的经验去置换前人的结果。在宏大的历史观中,仅存的迷思只能看作是时间坐标轴上暧昧的陪衬,大概只有从文学式的文字中才能找到寻找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关于此,陈浩洋的湖南前辈沈从文在一篇没有完成的文章(《抽象的抒情》)中有过描述:“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张嘉元
![]() |
深呼吸,机械装置 局部,60 x 60 cm,12组,气泵、控制阀,2015
Dynamic Installation, yoga ball, stainless steel, pump, control valve, 60 x 60 x 60 cm x 12,2015
访谈:陈浩洋(艺术家)张嘉元、阎玉婷(策展人)
一:你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做创作吗?
2007年我从美院毕业,毕业后我闲了三年,既没有马上找工作,也没有选择直接进入艺术创作,而是自己把自己关起来,看了几年书,写了几年剧本,从2010到2015年里中间也断断续续拍过电影,2010年开始拿出一部分精力做艺术创作,我艺术创作的方式,基本上是根据自身的生活轨迹走,作品对我来说并非只是要表达什么,更多的是通过作品来了解自己。我个人觉得,表达对于作品来说只是作品的借口而已,个人体验会更迷恋我,更接近本质。
![]() |
温床,摄影灯箱片装裱,120 x 180 cm,2015
Warm Bed, photography light box panels framed, 120 x 180 cm,2015
二: 你之前做电影,现在做当代艺术,两者之间会有冲突吗?或者说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说实话,我一直很迷恋电影,上美院后决定要做电影,2010年到2015年间我基本是在电影和当代艺术之间不停的切换,起初是觉得很吃力,因为精力很有限,电影是一种非常综合的创作方式,在这种切换之中,很大的经历都放在电影的拍摄上,我基本是用有限的时间在做艺术创作,两者之间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确实很不一样,需要极强的能力去平衡两者的精力分配和思维转换,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才把重心放到艺术创作这边。实际上,最终我发现电影的积累对做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许多交集的部分,后来我就反思,其实这两者根本就构不成冲突,都是在表达,只是媒介语言不一样,电影也一样可以在画廊和美术馆放映,反过来让我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更为综合的艺术语言,以及基于我对电影和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我可以试图去突破已有电影的传统模式,挖掘电影与艺术存在新的可能性,并在这种切换之中,找到我自身的艺术创作方式。
![]() |
![]() |
和,木头、一张桌子和四把椅子,尺寸可变,2015
Peace, wood、a table and four chairs,size variable,2015
表相未必是真相,锋利不一定锐力,越强也越弱,凶散温聚。
The appearance is not necessarily the truth. Being sharp is not necessarily piercing. What is stronger is actually weaker. The fierce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mild.
三:作品中隐含着一种较为凝重甚至残酷的温度,其中有是否矛盾的情感冲突,作品的现场感充满了危险和暴力感,能谈谈这个吗?
其实生命体就是温度构成的,现实是残酷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隐形的危险之中,只是我认为人性的温度比生命的温度更可怕,生命的温度有底线,人性的温度是没有底线的,你说的暴力感,其实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社会系统在这个节点上让人变得极其焦躁,人际关系的复杂,信仰的缺失,人人利益至上,人与人的关系中暗含着微妙而隐性的暴力。然而,抛开社会系统,回到生命本身,其实生命的过程就是暴力的,它就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暴力一直陪伴着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我们除了要对抗疾病,对抗社会的不平衡,以及生存处境、灾难等,也有自我的矛盾和救赎,所以很多人最后会选择通过寻求信仰来平衡自己。
![]() |
世界地图,灯箱、观念摄影、木炭,160 x 210 cm,2011
World Map, Cnceptual photography, Light box,160 x 210 cm,2011
四:在艺术语言的角度,你是如何将自己的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的?在最初的摄影系列至最新的装置作品,有创作方式的转变,也有化繁为简的变化,从极其复杂大量的操作过程进入到一种更为概念的创作方式,你如何来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
对于艺术语言,我一直保持感性和直觉的态度,想到方案就动手做,做的过程中去判断我要的结果,我尊重创作的偶然性,这种未知感很过瘾。创作过程的转变是和我的生活体验平行的,之前的摄影系列作品过程和制作难度以及劳动量都非常大,有点像修行,它让我自己慢下来,让我与社会节奏保持较大的距离,只有慢下来我才会进入深度思考。另一方面,我认为好的作品到最后一定是做减法,我尽量让自己的作品语言做到精简,能够剩下的部分,往往最接近本质,做装置作品,是在我2011就开始就有方案想要做,一方面是我精力不够,电影太耗精力,另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去制作,一直搁置到去年才开始动手,和装置创作基本是同时的,只是在制作上有先后,当然也有经验和体验的积累。
![]() |
![]() |
离地一公分,木头、镜子,40 x 60 x 500 cm,2015
One Centimeter Above The Ground, wood, mirror, 40 x 60 x 500 cm,2015
及近的事物,其实很远,怎能样掌控距离是一件及有挑战的事,想象和克制需要冷静与智慧。
Those looking close are actually far. To take distance in control is always a challenge. Imagination and restraint demand calmness and wisdom.
五:你的作品很多与植物相关,据我所知你很会养植物,是否可以谈谈你对植物的感受和理解?
养植物对我来说体验最深的是,让我从日常的生活进入到微观的体验中去,水、阳光、风等构成植物生长的要素,不同的环境和因素会改变并影响它的外在特征以及生命力,我觉得植物的生物性要比人敏感很多,任何一个生命体的生存法则都是与大自然和现实处境的一种对抗,不仅仅是人,动物和植物都一样,是一种生命能量和精神的对抗,以及生物疾病等,很多人惊讶我养植物那么好,客观讲我并没有花太多心思,我只是尊重每颗植物的性格而已,如果它的生长违背这点,它一定让你失望,它最终会愤怒的离你而去,另外植物也是有精神性的,你给它足够的爱,给它好的能量信号,你去了解它,放在什么的气氛和空间里它会出现更好的状态,它的能量场会给你意外的回馈,这是一种微观的体验,心和万物一定是有感应的。我认为人在当代社会的语境里完全偏离了人性最原始的部分,不仅仅是人的身体,生存环境、生存法则以及精神诉求都是产生了病态的扭曲。在我看来,人类的复杂和智慧成就了今天的“文明”,同时也在构建另一种野蛮与毁灭。
![]() |
花鸟05号,灯箱、观念艺术、综合材料、摄影,100 x100cm,2015
Painting of flowers and 05,Light box,Conceptual photography,Comprehensive material 100 x100cm, 2015
六:在你的作品中隐含着对物质性的思考,这些物质世界的基础构成。在这个概念上,“另一半”同时也是个体与世界的一种对话与对抗。个体基于人性的基础,都是在对缺失自我的寻找过程,这里也暗含着一种个体与宇宙意识的链接,可以谈谈这个问题吗?
人的本性是简单的,但生命体是个复杂的过程,面对复杂的环境,人的感性和理性有时候会出现交差,错乱,甚至迷失,我们时刻需要方向。如果我们还想尊重个体感知处境的真实,我们需要一面不经变形的镜子,不止是去照我们的正面,也无需在镜子里修饰和调整我们的形象,因为很可能我们一直被这个形象欺骗着,也许镜子里面隐藏着无数个镜子,致使无法认识看清自己的另一面,现实的部分往往会扭曲清晰的部分,怎么相信镜子里面还会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足够清晰,会本能的反抗,在挣扎和暴力中寻找平衡找一种真实的存在。但要做到真实是危险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分不清肉体自身是自己,还是镜子里是真实的自己。
![]() |
卯,摄影三明治装裱,100 x 150 cm x 3,2015,展览现场
Mortise,photography sandwich framed, 100 x 150 cm,2015
七:你的作品具有一种比较自然与野生的感觉,以及在这种状态中所指向的文化态度,你是否在创作过程中还原到一种更为原始,野生的状态?
这个问题很好,一直以来我在想,当我们习惯眼睛看到的一切时,都会被所见事物的表面习惯化,即便有很多非正常的问题瞬间会把这些问题日常化,但是人是很局限的,对惰性是有依赖的,有一天,当常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反而有种不适应,会把正常的状态当作热闹和儿戏。我们只有放下眼睛看到的,回到源头想问题才会有所醒悟,野生是对我们麻木而焦躁的反应,暴力是对麻木和习惯最直接的回馈,同时暴力也是一种觉醒的暗示。 对于艺术形式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先确保人格独立,艺术语言自然会独立,在此我们并不需要去借鉴和受别的艺术形式的影响。
![]() |
![]() |
守望者,木头,枯枝,铜板,2015
Watchman, branches, stakes, copper plate, size variable,2015
每天早上八点我去捡被荒废的死树枯枝,我用充满希望的行为方式去祭奠我心中的理想花园。
I go to pick dead wood at eight every morning. Full of hope, I take it as my memorial for the ideal garden in my inner world.
八:你的作品中有对物质性的关注与尊重,其中具有很强的宗教感,但是又并非是基督教,佛教等比较成熟的宗教形式,更向是一种更为原始宗教的意识,仪式感、能量转化意识、物质性的方面,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我一直以来有意地将自己与任何权威和真理保持距离,不单单是书本,也包括宗教。我尽量尊重人的感知力,只有我们真正尊重感知的时候,灵性才会与我们对话,有时候我们被一种理论和知识阻碍了,绝对的理性不见得是最佳的答案,人是感情动物,感知有时候会大于真理和理性,觉悟也是因人的个体而独立。其实创造宗教的先知们一定是感知的先觉着,基督教,佛教也是人类智慧长河的产物,它们像是智慧长河里的一件件艺术品,拥有其强的生命力并不断渗透和滋长,都是人类智慧悟道而生的产物,它们确实让我们对个人、世界,以及宇宙的关系看得更加透彻,但宗教产生之前,我们的先辈智者们,同样可以通过别的智慧解答许多问题和困境,并已经有了极高的智慧,而我们会把痛苦习惯性的都寄托在已有宗教上,认为宗教是人类一切痛苦和烦恼的最终归宿,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宗教,我对宗教的智慧是敬仰的,我只是从人类智慧的源头来谈这个问题,觉悟应该是有多样性的。
![]() |
2\1,木头,镜子,尺寸可变,2015
One half, wood, mirrors, carbon powder, size variable,2015
放大物质转化的过程,是过去还是未来,时间节点凝固我们精神的方向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s magnified. Is it the past or the future? The temporal point is the solidified direction of our spiritual pursuit.
九:我觉得你的作品从兰亭到最新的系列,有一种变化,创作方式更为开放,是如何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一方面,之前我的生活方式以及创作表达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和封闭,这跟那段时间我的生活状态也有关系;另一方面,我一直试图通过多媒介的方式创作作品,最终统一到我所希望传达的核心,一种通过感知所集成的物质化、形态化的表达。我认为,艺术的建构方式有很多种,我更加希望自己回归到一种真诚的状态,将自我成为一种通感的媒介,由此将我所感知的万物、情绪、态度转化为我的艺术表达。之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电影上了,今年把精力做了一些调整,自然可以多做些类型的尝试和转变。
![]() |
兰亭序, 宣纸装裱; 观念摄影, 80 X 256 cm, 2010
Orchid Pavilion, The paper framed, Conceptual photography, 80 X 256 cm, 2010
十:中国的艺术从中国当下矛盾的社会结构之中夹杂而生,在多元的化的价值取向之中所挤压而成的多种形态,是对西方单向度社会结构以及价值取向的置若罔闻,将西方中心走向分散、作品表达从语义转向修辞、精英与大众二元对立而成的多元文化的艺术转变。我觉得你的作品的东方性既不是中国社会政治,也不是单纯传统文化的再生,而是一直新的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混生所形成的结果,你如和认为?
中国当下矛盾的社会结构通过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挤压下形而成多种形态,是目前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艺术家在这种多元语境里怎么样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对其作出敏锐而有效的反应是对当代艺术家能力的新考验。一方面,在过去30年的艺术实践里,多数中国艺术家是在全球文化消费中利用政治身份获取成果和对外影响力,另外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性再生看似是中国文化用当代艺术的语言从新读解与创造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实质上是进入了一种模式化与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当下的考验是如何在已有的成功模式或者审美标准之上找到新的可能性,这个角度也是我近两年的实验方向,创作方式和语言以及作品形态,我做了新的的调整和探索,我知道这条路即便是危险的,但很有挑战。
![]() |
兰亭序,局部,宣纸装裱,观念摄影,80 X 256 cm, 2010
Orchid Pavilion,detail,The paper framed, Conceptual photography, 80 X256 cm,2010
十一:“另一半”是你个展的名字,又是你另一件作品的名字,但个展开幕并没有这件作品,个展结束这天这件作品才开始,能谈谈这件作品吗?
这件作品和其它作品不一样,是个展结束那天才开始做,作品结束的时候,作品也结束,是个通过摄影进行行为传递的项目,这个项目和宝丽来摄影结合起来。很久前我就玩宝丽来摄影,但发现这种传统的摄影手段已经慢慢消逝了,据说宝丽来公司都停产了,我一直琢磨想用宝丽来做件作品,好纪念这种摄影媒介的消逝,刚好和我个展作品《另一半》主题稳合,这个项目我分五年完成,是个很好玩的项目,因为这个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甚至它是不是一件作品都有带争议,但是对于我而言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其它作品的一个核心延展,并且在这个项目中能给参与过的人带来什么,也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部分。有关这个项目的制作以及进度我会具体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和大家进行交流。
![]() |
地心引力,石头、钢丝,尺寸可变,2015
Gravity, pebbles, reinforced steel bar, 20 x 30 cm 4.5m, size variable, 2015
力和力的较量,看似平衡,又藏着不确定的危险
Under the the seemingly balanced battle between forces lies the danger of uncertainty.
陈浩洋
1980年出生,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住工作于北京
展览
2015
另一半,BETWEEN艺术实验室,上海
K11艺术都市博览会, 上海
意中当代艺术展,卡普里艺术中心,意大利
图像的重构,卡塞雷斯博物馆,意大利
炼金术,BETWEEN艺术实验室, 上海
风向东•亚洲艺术汇, 博鳌亚洲风情园, 北京
2014
博罗那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 上海
龙美术馆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 上海
2011
电影《杨梅洲》编剧,执行导演,获3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故事片单元金火鸟奖,海参威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
xxx下一个当代艺术十年,今日美术馆
2010
2010影像档案展, 宋庄美术馆
2009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7
毕业短片《月夜》入选法国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
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短片电影节,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shadows电影节邀请
关于BETWEEN艺术实验室
BETWEEN艺术实验室为中国首家艺术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建立于北京与上海。作为一个替代性的艺术空间,致力于拓展当代艺术的延展性,促进新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探索。BETWEEN艺术实验室将通过展览项目联通多平台之间的互动,推动艺术与跨领域之间的交流。以鲜活的态度,为策展人、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提供一个中间平台,并将努力提供多重信息交流,积极联通科学技术、建筑、设计、多媒体等跨领域信息的导入。在一个正在到来的新世界认识体系中,伴随艺术家推动新艺术形式的产生。
诚邀您参观BETWEEN艺术实验室展览,如需更多艺术家陈浩洋资料请致电 8610-84200042,或联系 info@betweenartlab.com ,期待您的莅临!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9 16: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