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私塾课堂:刘邦为何能够战胜项羽
项羽与刘邦,一个是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个是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最终刘邦却打败了项羽。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本文郑大私塾课堂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冷看刘邦惜项羽
作为一部史书,《史记》同时也是一部纪传体文学作品。郑大私塾课堂认为,《史记》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作品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史书中,包括《战国策》、《左传》、《春秋》等,都是简单地记述人物在事件中的活动轨迹,而对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没有记述。在《史记》中,司马迁首次关注个人命运,将人物个体存在感作为塑造历史人物的手段,以人的体验来完成这部伟大的作品。”这跟司马迁的个人遭遇有关。
公元前98年,名将李陵讨伐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官员都认为李陵全家该杀。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可来往并不多。他就事论事,为李陵的处境辩解,结果被下狱,处以宫刑。“司马迁觉得这是一大耻辱,本该一死了之,但为了撰写《史记》这个夙愿,宁愿隐忍苟活。《史记》就是在如此悲愤的心境下创作的,充满了主观精神和生命激情,表现了强烈的文学色彩。同时,也正因为他觉得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书中对项羽、刘邦等个体的命运十分关注。”
按照《史记》的写作体例,本纪是天子的传记,世家是诸侯王的传记,项羽却是以本纪出现。从历史上看,项羽虽曾号令天下,但并未成为帝王,只是自封西楚霸王,还是一方诸侯,可为什么会列入本纪呢?在郑大私塾课堂看来,这是因为司马迁冷看刘邦惜项羽,对项羽特别偏爱,所以破例提升一格。司马迁此举可能有跟刘汉王朝过不去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对项羽这位凄楚的英雄的敬重。而在《史记》中,能享受这样待遇的还有孔子。孔子没做过诸侯王,可司马迁同样将他列入世家来记述,也是对孔子的肯定。
内心的天真和政治上的幼稚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郑大私塾课堂认为,由于司马迁对于个体命运的异常关注,所以特别留意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最终决定其命运。
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史记》中的大段描述,认为项羽是一个没有明确目标、随心所欲,又不失天真、有着强烈的自由意志的人物。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兵破釜沉舟,通常被当作是策略。郑大私塾课堂却有着不同的解读,认为没有后路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赌博,谈不上什么策略,是项羽无所顾忌的性格使然。“项羽本人缺乏规划,无所眷念,只是跟着意志行事,不需激励而生命力自然迸发。但背水一战却激发了将士的求生本能。当他们面临死亡的一刹那,也没了顾忌,突然间感受到一种自由意志,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激情,进而令人敬畏。所以,胆战心惊的不只是敌人,就连前来救赵的诸侯军也惶恐不已。”。
“自由的意志、天真的性情,以及蕴藏其中的巨大的生命能量,是项羽成功的关键因素。”凡事都有两面性,自由的意志,是以缺少政治判断能力为前提的,而这又给项羽的前程和命运带来巨大的威胁。
在项羽的军队强大之时,谋士范增曾提醒说刘邦有称帝的大志,建议杀掉刘邦。不过,在鸿门宴上,刘邦的低姿态却解除了项羽由意志受阻所感到的不快,甚至认为刘邦是一个被人误解而值得同情的人,对其倾心相待。范增说项羽不够残忍,其实是范增不理解项羽。“项羽杀人无数,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只是他杀刘邦的动机消失了,从中不难看出项羽内心的天真和政治上的幼稚。”
此后项羽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殿,这些都是项羽对无所顾忌的性情的放纵。在范增因被离间而去,韩信加入刘邦集团后,命运的天平开始向刘邦倾斜。最终,项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失败。
“项羽的命运悲剧,是他的自由意志造成的。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意志能不能自由,所以没有仇恨,没有谋略。难怪范增会怒吼‘竖子不足与谋’。”
“大人长者”遮掩的真性情
大汉王朝成就了司马迁作为史官的光荣,给了他追随孔子著《春秋》而立言以不朽的希望,也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司马迁是怀着很复杂的心情来写的。
“就《史记》全书而言,刘邦给人留下了性格模糊、特征不很清晰的印象,它反映了司马迁的复杂心态。但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却很好地梳理了刘邦的多层次性格,使其形象鲜明,具有启发性。”
刘邦是什么样的个性?“《高祖本纪》说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少学者认定司马迁要讽刺刘邦,所以这个‘仁而爱人’只是不得已而写出的官样文字。这个说法不对,如果刘邦没有突出的品质,光靠玄虚的传说是不可能登上帝位的。”这里的“仁而爱人”指的是喜施,即不吝啬。比如,刘邦能在半道将所押解的徒众释放,在战争中慷慨地割地封王,跟项羽比起来,确实算得上是喜施。
说刘邦“大度”,还说明了其气象不同
凡响。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高祖本纪》记载其在咸阳看到秦始皇仪仗巍峨,于是喟然叹息:“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话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与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不同,项羽的话只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意志和自信,说说而已,并不当真。
在战乱年代,刘邦没有王侯贵胄的血统,冲锋陷阵比不上项羽、韩信,出谋划策比不上张良、范增,那么他凭什么能赢得各方拥戴,从逐鹿的群雄中脱颖而出呢?在郑大私塾课堂看来,刘邦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特别却很有效的面具——“大人长者”。
当楚王要从项羽和刘邦两人中选择一人带兵入关时,“诸老将”推荐了刘邦,说刘邦是“宽大长者”。“战乱年代,安全感十分珍稀,即使在楚国内部,面对项羽的目无他人,楚怀王和‘诸老将’能从刘邦的大度中感受到安全感,这就是宽大长者的含义。”这种宽容的面具,笼络了人心,所以受到欢迎。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在《史记》中,刘邦自己的理解就是能用人。“刘邦能用人,这确实是他最终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笼络人才,也依赖‘大人长者’的面具以及‘喜施’的市井性格。”
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史记》中的一对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双子星座”,司马迁都写得十分生动。用明代茅坤的话就是:“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本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郑大私塾课堂,秉承“尊重传统、敬畏经典”的核心理念,汇聚国宝级文化泰斗及国学大家,全国首推最正宗的传统学习模式,360度全景还原古代私塾课堂,让睿智的您在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中,品味古圣先贤德性智慧,提升个人远见、决策、悟性、洞察力,从容把握仕途商道,展现超凡气魄。
郑大私塾课堂的教学地点,大都择清雅境地,于山水间博学广游,修身养性,实现内心的平和、独立与丰富。您可品味先圣先贤的德行和智慧,以国学为缘,以大师为机,以社会精英为伴,同心、同德、同道,结缘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体悟中华传统文化智慧,透视现代商业真理,解读当下为政经商之道。
![]() |
司马迁冷看刘邦惜项羽
作为一部史书,《史记》同时也是一部纪传体文学作品。郑大私塾课堂认为,《史记》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作品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史书中,包括《战国策》、《左传》、《春秋》等,都是简单地记述人物在事件中的活动轨迹,而对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没有记述。在《史记》中,司马迁首次关注个人命运,将人物个体存在感作为塑造历史人物的手段,以人的体验来完成这部伟大的作品。”这跟司马迁的个人遭遇有关。
公元前98年,名将李陵讨伐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官员都认为李陵全家该杀。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可来往并不多。他就事论事,为李陵的处境辩解,结果被下狱,处以宫刑。“司马迁觉得这是一大耻辱,本该一死了之,但为了撰写《史记》这个夙愿,宁愿隐忍苟活。《史记》就是在如此悲愤的心境下创作的,充满了主观精神和生命激情,表现了强烈的文学色彩。同时,也正因为他觉得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书中对项羽、刘邦等个体的命运十分关注。”
按照《史记》的写作体例,本纪是天子的传记,世家是诸侯王的传记,项羽却是以本纪出现。从历史上看,项羽虽曾号令天下,但并未成为帝王,只是自封西楚霸王,还是一方诸侯,可为什么会列入本纪呢?在郑大私塾课堂看来,这是因为司马迁冷看刘邦惜项羽,对项羽特别偏爱,所以破例提升一格。司马迁此举可能有跟刘汉王朝过不去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对项羽这位凄楚的英雄的敬重。而在《史记》中,能享受这样待遇的还有孔子。孔子没做过诸侯王,可司马迁同样将他列入世家来记述,也是对孔子的肯定。
![]() |
内心的天真和政治上的幼稚
常言道:性格决定命运。郑大私塾课堂认为,由于司马迁对于个体命运的异常关注,所以特别留意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最终决定其命运。
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史记》中的大段描述,认为项羽是一个没有明确目标、随心所欲,又不失天真、有着强烈的自由意志的人物。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兵破釜沉舟,通常被当作是策略。郑大私塾课堂却有着不同的解读,认为没有后路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赌博,谈不上什么策略,是项羽无所顾忌的性格使然。“项羽本人缺乏规划,无所眷念,只是跟着意志行事,不需激励而生命力自然迸发。但背水一战却激发了将士的求生本能。当他们面临死亡的一刹那,也没了顾忌,突然间感受到一种自由意志,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激情,进而令人敬畏。所以,胆战心惊的不只是敌人,就连前来救赵的诸侯军也惶恐不已。”。
“自由的意志、天真的性情,以及蕴藏其中的巨大的生命能量,是项羽成功的关键因素。”凡事都有两面性,自由的意志,是以缺少政治判断能力为前提的,而这又给项羽的前程和命运带来巨大的威胁。
在项羽的军队强大之时,谋士范增曾提醒说刘邦有称帝的大志,建议杀掉刘邦。不过,在鸿门宴上,刘邦的低姿态却解除了项羽由意志受阻所感到的不快,甚至认为刘邦是一个被人误解而值得同情的人,对其倾心相待。范增说项羽不够残忍,其实是范增不理解项羽。“项羽杀人无数,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只是他杀刘邦的动机消失了,从中不难看出项羽内心的天真和政治上的幼稚。”
此后项羽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殿,这些都是项羽对无所顾忌的性情的放纵。在范增因被离间而去,韩信加入刘邦集团后,命运的天平开始向刘邦倾斜。最终,项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失败。
“项羽的命运悲剧,是他的自由意志造成的。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意志能不能自由,所以没有仇恨,没有谋略。难怪范增会怒吼‘竖子不足与谋’。”
“大人长者”遮掩的真性情
大汉王朝成就了司马迁作为史官的光荣,给了他追随孔子著《春秋》而立言以不朽的希望,也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司马迁是怀着很复杂的心情来写的。
“就《史记》全书而言,刘邦给人留下了性格模糊、特征不很清晰的印象,它反映了司马迁的复杂心态。但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却很好地梳理了刘邦的多层次性格,使其形象鲜明,具有启发性。”
刘邦是什么样的个性?“《高祖本纪》说其‘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少学者认定司马迁要讽刺刘邦,所以这个‘仁而爱人’只是不得已而写出的官样文字。这个说法不对,如果刘邦没有突出的品质,光靠玄虚的传说是不可能登上帝位的。”这里的“仁而爱人”指的是喜施,即不吝啬。比如,刘邦能在半道将所押解的徒众释放,在战争中慷慨地割地封王,跟项羽比起来,确实算得上是喜施。
![]() |
说刘邦“大度”,还说明了其气象不同
凡响。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高祖本纪》记载其在咸阳看到秦始皇仪仗巍峨,于是喟然叹息:“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话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与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不同,项羽的话只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意志和自信,说说而已,并不当真。
在战乱年代,刘邦没有王侯贵胄的血统,冲锋陷阵比不上项羽、韩信,出谋划策比不上张良、范增,那么他凭什么能赢得各方拥戴,从逐鹿的群雄中脱颖而出呢?在郑大私塾课堂看来,刘邦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特别却很有效的面具——“大人长者”。
当楚王要从项羽和刘邦两人中选择一人带兵入关时,“诸老将”推荐了刘邦,说刘邦是“宽大长者”。“战乱年代,安全感十分珍稀,即使在楚国内部,面对项羽的目无他人,楚怀王和‘诸老将’能从刘邦的大度中感受到安全感,这就是宽大长者的含义。”这种宽容的面具,笼络了人心,所以受到欢迎。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在《史记》中,刘邦自己的理解就是能用人。“刘邦能用人,这确实是他最终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笼络人才,也依赖‘大人长者’的面具以及‘喜施’的市井性格。”
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史记》中的一对冤家,也是缺一不可的“双子星座”,司马迁都写得十分生动。用明代茅坤的话就是:“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本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 |
郑大私塾课堂,秉承“尊重传统、敬畏经典”的核心理念,汇聚国宝级文化泰斗及国学大家,全国首推最正宗的传统学习模式,360度全景还原古代私塾课堂,让睿智的您在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中,品味古圣先贤德性智慧,提升个人远见、决策、悟性、洞察力,从容把握仕途商道,展现超凡气魄。
郑大私塾课堂的教学地点,大都择清雅境地,于山水间博学广游,修身养性,实现内心的平和、独立与丰富。您可品味先圣先贤的德行和智慧,以国学为缘,以大师为机,以社会精英为伴,同心、同德、同道,结缘人生中的良师益友,体悟中华传统文化智慧,透视现代商业真理,解读当下为政经商之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