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歌声是清醒后的迷醉
十四岁,不会怀念,才怀念。
家里有张超级迷幻文艺的CD,但自我买来到现在六、七年,只听过一遍。我还记得是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封面,全纸质质地,Cocteau Twins的碟。后来才知道王菲的《怀念》是翻唱自他们的《Rilkean Heart》。不确定会不会因为这个原因重新认识Cocteau Twins进而爱上,抑或同Tori Amos 一样束之高阁也难说。好吧,这篇,说的是王菲。
我怀念少年时代那段日子,除了永远阳光灿烂的操场、少年,还有就是满满一箱子的碟,和每一张碟背后的故事。从前阿鹏音乐站是每个休息日必去的据点,简陋的小两层,木制的楼梯,走起来会有咯吱声。一楼狭小的里外两间,外间摆放着琳琅满目国语CD,里间是杂七杂八随意林乱着的外语CD;楼上是一些盗版车载CD,运气好的话可以找到一些打口原版碟。年轻的店老板的样子已经和很多回忆一样,被冲淡到无法勾勒出大概形状。唯一还能记起的情节,是在我买卡百利时,他问我你听卡百利,肯定也喜欢王菲吧。我回答他话那傲娇的神情我到现在都记得,我说,我一点都不喜欢王菲。
我没有骗阿鹏的老板,但后来也确实不咸不淡听着王菲。
能够回忆起最早接触的作品就是《怀念》,十四岁。洋洋洒洒的吉他伴奏和少年怎么都发不完的短信,陪伴入眠 也变成了记忆里的怀念。直到近几年偶然发现,作词人是黄伟文。都是心头爱。原来很多事急不得。你种得了树,树开得了花,却种不出春风;你种下了树,树开了花,招来了春风,你又发现爱上了春风。哦,原来这叫如沐春风。
真正大面积接触王菲是在大学期间,用我那会儿的话来说,就是成天和黄黄听王菲、陈奕迅来缅怀夕爷的凄美爱情。黄黄是王菲的死忠粉,喊她我菲。我不是粉,不喜欢这种空灵的唱腔、不喜欢通透干脆的声音。但是她的东西和这个人本身让我着迷过。
我总说,和窦唯在一起的王菲是浑身充满灵气的。
96年《浮躁》让王菲一下出现在所有人视野,整张专辑制作也是窦唯,可惜窦唯到头来也并没有给这个曾经的妻子写过多少歌。《浮躁》的概念,挺喜欢的,各种迷幻电子和细腻性感的哼唱,怎么都会让人想起站在台上不自觉跟着拍子踮脚却一副不屑扑克脸的王菲,很诱惑,像极了坏东西,又无限让人神往的坏东西。我想,大概只有她唱出“九月里 平淡无聊 一切都好 只缺烦恼”这种话不会被喷子喷死,又慵懒得讨人喜欢吧。
随后的《王菲97》也是养分很高的一张碟,伴随过我很多个想睡睡不着、不想睡也睡不着的夜晚。《怀念》便出自于此,以及传唱度很广的《人间》、《闷》、《扑火》、《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但上面都没办法成为我的正中红心,99年发行的《只爱陌生人》才是!
很难找得到一张专辑里,十首歌或是十二首歌全都爱的碟,但,《只爱陌生人》就给了我这样的惊喜。
-《开到荼蘼》,大学那会儿,去KTV有黄黄在场,毫无意外的都会点这首歌。夕爷说,觉得自己写得最好的词就是这首开到荼蘼。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
-《当时的月亮》,一直觉得这是首幸福的歌,虽然它的词看起来挺不幸的。七城会排练的两个月,每天晚上都在老校区偌大的操场度过,反复踩点位,记动作。每天耳机里循环的都是这首歌,现在想起来都是怎么都不会疲倦的青春。太美好。
-《催眠》,刚从模拟换数字信号那会儿,每天锁定的一个音乐节目的开场就是王菲的催眠,现在只要一响起这旋律,眼前都是那些片头在走马灯。
-《百年孤寂》(《守望麦田》),好多人说,林夕给王菲写的百年孤寂是对王菲和窦唯离婚最好的安慰和解读。在前湖那会儿曾经循环这歌循环到室友已经开始会哼唱,觉得旋律和内容都很酷,说开到荼蘼好,我觉得百年孤寂更好。
-《蝴蝶》(《邮差》),和上面一对歌一样,都是一曲双语双词,个人偏爱《邮差》粤语这个版本的,一是词写的更好,二是粤语本身就是我的爱,即便王菲的粤语咬字不是非常好听。“你是千堆雪 我是长街 怕日出一到 彼此瓦解”,现在看这种酸溜溜偏矫情偶尔被作为签名档的词,却也有说出不少成不了果的男男女女的心事。
-《过眼云烟》,袁惟仁的曲,个人挺喜欢这个胖子做的曲,有卖点也有动人的情节。
-《哔一声之后》,想想也是前年的事吧,认识在生活里一闪而过的人,在社交软件里发表“请在哔一声之后留下自己的秘密”,ta回复的是“我是傻B”,谁知后来一语成谶,自己倒成了那条评论里的傻B。但抛开结果去看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和《哔一声之后》一样,旋律太过迷幻,让人晕眩。
-《推翻》,我想,我听推翻的时候,是我最喜欢你的时候,因为恍惚记得,在前湖那空荡的单人床,静静望着白墙的那一个礼拜,我总是默默流眼泪,没有缘由。我不善表达情感,但这也是我能表达出的极限。
-《只爱陌生人》、《精彩》不错。(好随意)
不知道是不是影评、乐评看多了写多了,已经没有办法好好正经写下点东西,还不如草草结个尾放进《只爱陌生人》的评论里算了。无奈状。。
阔别十四岁,懂了怀念,又不怎么敢听怀念。
也许喜欢怀念你,多于看见你。我也许喜欢想象你,受不了真在一起。
家里有张超级迷幻文艺的CD,但自我买来到现在六、七年,只听过一遍。我还记得是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封面,全纸质质地,Cocteau Twins的碟。后来才知道王菲的《怀念》是翻唱自他们的《Rilkean Heart》。不确定会不会因为这个原因重新认识Cocteau Twins进而爱上,抑或同Tori Amos 一样束之高阁也难说。好吧,这篇,说的是王菲。
我怀念少年时代那段日子,除了永远阳光灿烂的操场、少年,还有就是满满一箱子的碟,和每一张碟背后的故事。从前阿鹏音乐站是每个休息日必去的据点,简陋的小两层,木制的楼梯,走起来会有咯吱声。一楼狭小的里外两间,外间摆放着琳琅满目国语CD,里间是杂七杂八随意林乱着的外语CD;楼上是一些盗版车载CD,运气好的话可以找到一些打口原版碟。年轻的店老板的样子已经和很多回忆一样,被冲淡到无法勾勒出大概形状。唯一还能记起的情节,是在我买卡百利时,他问我你听卡百利,肯定也喜欢王菲吧。我回答他话那傲娇的神情我到现在都记得,我说,我一点都不喜欢王菲。
我没有骗阿鹏的老板,但后来也确实不咸不淡听着王菲。
能够回忆起最早接触的作品就是《怀念》,十四岁。洋洋洒洒的吉他伴奏和少年怎么都发不完的短信,陪伴入眠 也变成了记忆里的怀念。直到近几年偶然发现,作词人是黄伟文。都是心头爱。原来很多事急不得。你种得了树,树开得了花,却种不出春风;你种下了树,树开了花,招来了春风,你又发现爱上了春风。哦,原来这叫如沐春风。
真正大面积接触王菲是在大学期间,用我那会儿的话来说,就是成天和黄黄听王菲、陈奕迅来缅怀夕爷的凄美爱情。黄黄是王菲的死忠粉,喊她我菲。我不是粉,不喜欢这种空灵的唱腔、不喜欢通透干脆的声音。但是她的东西和这个人本身让我着迷过。
我总说,和窦唯在一起的王菲是浑身充满灵气的。
96年《浮躁》让王菲一下出现在所有人视野,整张专辑制作也是窦唯,可惜窦唯到头来也并没有给这个曾经的妻子写过多少歌。《浮躁》的概念,挺喜欢的,各种迷幻电子和细腻性感的哼唱,怎么都会让人想起站在台上不自觉跟着拍子踮脚却一副不屑扑克脸的王菲,很诱惑,像极了坏东西,又无限让人神往的坏东西。我想,大概只有她唱出“九月里 平淡无聊 一切都好 只缺烦恼”这种话不会被喷子喷死,又慵懒得讨人喜欢吧。
随后的《王菲97》也是养分很高的一张碟,伴随过我很多个想睡睡不着、不想睡也睡不着的夜晚。《怀念》便出自于此,以及传唱度很广的《人间》、《闷》、《扑火》、《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但上面都没办法成为我的正中红心,99年发行的《只爱陌生人》才是!
很难找得到一张专辑里,十首歌或是十二首歌全都爱的碟,但,《只爱陌生人》就给了我这样的惊喜。
-《开到荼蘼》,大学那会儿,去KTV有黄黄在场,毫无意外的都会点这首歌。夕爷说,觉得自己写得最好的词就是这首开到荼蘼。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
-《当时的月亮》,一直觉得这是首幸福的歌,虽然它的词看起来挺不幸的。七城会排练的两个月,每天晚上都在老校区偌大的操场度过,反复踩点位,记动作。每天耳机里循环的都是这首歌,现在想起来都是怎么都不会疲倦的青春。太美好。
-《催眠》,刚从模拟换数字信号那会儿,每天锁定的一个音乐节目的开场就是王菲的催眠,现在只要一响起这旋律,眼前都是那些片头在走马灯。
-《百年孤寂》(《守望麦田》),好多人说,林夕给王菲写的百年孤寂是对王菲和窦唯离婚最好的安慰和解读。在前湖那会儿曾经循环这歌循环到室友已经开始会哼唱,觉得旋律和内容都很酷,说开到荼蘼好,我觉得百年孤寂更好。
-《蝴蝶》(《邮差》),和上面一对歌一样,都是一曲双语双词,个人偏爱《邮差》粤语这个版本的,一是词写的更好,二是粤语本身就是我的爱,即便王菲的粤语咬字不是非常好听。“你是千堆雪 我是长街 怕日出一到 彼此瓦解”,现在看这种酸溜溜偏矫情偶尔被作为签名档的词,却也有说出不少成不了果的男男女女的心事。
-《过眼云烟》,袁惟仁的曲,个人挺喜欢这个胖子做的曲,有卖点也有动人的情节。
-《哔一声之后》,想想也是前年的事吧,认识在生活里一闪而过的人,在社交软件里发表“请在哔一声之后留下自己的秘密”,ta回复的是“我是傻B”,谁知后来一语成谶,自己倒成了那条评论里的傻B。但抛开结果去看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和《哔一声之后》一样,旋律太过迷幻,让人晕眩。
-《推翻》,我想,我听推翻的时候,是我最喜欢你的时候,因为恍惚记得,在前湖那空荡的单人床,静静望着白墙的那一个礼拜,我总是默默流眼泪,没有缘由。我不善表达情感,但这也是我能表达出的极限。
-《只爱陌生人》、《精彩》不错。(好随意)
不知道是不是影评、乐评看多了写多了,已经没有办法好好正经写下点东西,还不如草草结个尾放进《只爱陌生人》的评论里算了。无奈状。。
阔别十四岁,懂了怀念,又不怎么敢听怀念。
也许喜欢怀念你,多于看见你。我也许喜欢想象你,受不了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