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淺吟清唱安塵夢
淺吟清唱安塵夢
撰文:張世華
李建傧居士又出了新專輯,繼《草木一生》、《月照空花》後,聽到的新歌便是這張《一塵半夢》。
http://www.xiami.com/album/2100244610?spm=a1z1s.3061781.6856533.8.a4EN9q
他是離世而又不棄世之人,看這歌名,便能參得其中的消息:一生草木——空花、塵夢······
技術上講,這張專輯的歌曲在結構和編曲上都並不煩難,或許是他有意為之,為了保留民謠質樸單純的特色。然而,這在處理上會更加困難,因為少了渲染,便不易藏拙;譬如人生,真誠做人是要付出代價的,少了虛僞,也就少了許多掩蓋。
一如既往的,作為西北地區民謠的代表人物,他也在強化著地域的特色,歌詞中偶爾使用地方方言,如《一塵半夢》中的“呻喚”、“撒展”等等,這是蘭州人一聽就明白的意思。然而,單純的地方方言的加入,似乎並不能讓他滿足,他開始追溯民間音樂的源流,開始了音樂學家式的考據,譬如《阿幹之歌》。 聽《阿幹之歌》,有沉郁蒼涼之感,蒙古族的曲調加上馬頭琴的應和,他的演唱又很淡然,這反而顯得更加沉郁蒼涼了。“阿幹”在鮮卑語中為兄長,鮮卑首領慕容廆與吐谷渾兄弟阋牆,吐谷渾怒而去。後廆追思兄長,作‘阿幹之歌’,“歲暮窮思,常歌之”!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的《從軍行》是邊塞的寫實,而古來所有的殺伐決斷、功成骨枯,似乎總難敵淺吟清唱、繞指情柔。所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聽他的《低眉撫琴歌聲咽》,讓人心緒低回、寂寥悱恻,歌好,詞更好:http://www.xiami.com/song/1775374098?spm=a1z1s.6659513.0.0.Lj6aNa
天青雲薄空回首,
閑事虛名何所謀?
低眉撫琴歌聲咽,
清商止息為誰安?
秋風獨語行不歸,
殘鍾收聲喚不回。
舊琴彈破江湖夢,
寂然忘憂思妙聲。
俨然一首七律,古意很濃,讓我想起阮籍,想起曹雪芹,想起蘇曼殊。阮籍大醉六十日,仍“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雪芹卓絕,遺世獨立,卻曾清晨質刀,沽酒而歌;曼殊清癯,才情橫溢,仍是春日樓頭,尺八蕭瑟。《蘭亭序》末雲: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才分大小,人有先後,然內心之情志,總不分高下。只是建傧居士持戒精嚴,早已不飲酒,自然也從不說醉話罷了。
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所謂佛教,須信、願、行三具足,即仰信、發願、修為,事事從真心中來,處處向實際中去。于是,專輯中有了《文殊菩薩心咒》、《蓮花生大士心咒》這樣的歌曲,歌曲的好壞,我想,早已不能用世俗的標準去評判,清濁利鈍,因緣淺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從這一點說,會發現他經常願意使用“白馬”的意象,從早年《前世的印記》到而今《迷失的腳印》。白馬,是佛教當中一個重要象征,中國佛教,正是起自于漢明帝劉莊的“白馬馱經”。他念念不忘唱著白馬,或許是在意會著內心返祖溯源的頂禮之情吧!
人生如歌,歌如人生,他在用生命歌唱,他在用生命修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或許在他看來,唱歌是他的“器世界”,修行才是他的“法世界”,得魚而忘荃,得意而忘言,執象而求,總不免咫尺天涯。
正如他在《一塵半夢》的後面寫道:一塵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你我只不過是這虛幻世界裏的夢中人,說書的、唱戲的···走進去就當真了,迷不知返。醒來的與醉夢的,也就隔著一花一塵。
(張世華,鋼琴老師,七十年代生於甘肅蘭州。年少時即對音樂及古典文學、詩歌辭賦生起摯愛。近十年間,張世華老師潛心於鋼琴教育及傳統文化的傳播。)
蝦米音樂人網址:http://i.xiami.com/lijianbin712
《一塵半夢》:http://www.xiami.com/album/2100244610?spm=a1z1s.6843761.226669510.10.zlG7xI&from=search_popup_album
撰文:張世華
李建傧居士又出了新專輯,繼《草木一生》、《月照空花》後,聽到的新歌便是這張《一塵半夢》。
http://www.xiami.com/album/2100244610?spm=a1z1s.3061781.6856533.8.a4EN9q
他是離世而又不棄世之人,看這歌名,便能參得其中的消息:一生草木——空花、塵夢······
技術上講,這張專輯的歌曲在結構和編曲上都並不煩難,或許是他有意為之,為了保留民謠質樸單純的特色。然而,這在處理上會更加困難,因為少了渲染,便不易藏拙;譬如人生,真誠做人是要付出代價的,少了虛僞,也就少了許多掩蓋。
一如既往的,作為西北地區民謠的代表人物,他也在強化著地域的特色,歌詞中偶爾使用地方方言,如《一塵半夢》中的“呻喚”、“撒展”等等,這是蘭州人一聽就明白的意思。然而,單純的地方方言的加入,似乎並不能讓他滿足,他開始追溯民間音樂的源流,開始了音樂學家式的考據,譬如《阿幹之歌》。 聽《阿幹之歌》,有沉郁蒼涼之感,蒙古族的曲調加上馬頭琴的應和,他的演唱又很淡然,這反而顯得更加沉郁蒼涼了。“阿幹”在鮮卑語中為兄長,鮮卑首領慕容廆與吐谷渾兄弟阋牆,吐谷渾怒而去。後廆追思兄長,作‘阿幹之歌’,“歲暮窮思,常歌之”!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的《從軍行》是邊塞的寫實,而古來所有的殺伐決斷、功成骨枯,似乎總難敵淺吟清唱、繞指情柔。所謂: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聽他的《低眉撫琴歌聲咽》,讓人心緒低回、寂寥悱恻,歌好,詞更好:http://www.xiami.com/song/1775374098?spm=a1z1s.6659513.0.0.Lj6aNa
天青雲薄空回首,
閑事虛名何所謀?
低眉撫琴歌聲咽,
清商止息為誰安?
秋風獨語行不歸,
殘鍾收聲喚不回。
舊琴彈破江湖夢,
寂然忘憂思妙聲。
俨然一首七律,古意很濃,讓我想起阮籍,想起曹雪芹,想起蘇曼殊。阮籍大醉六十日,仍“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雪芹卓絕,遺世獨立,卻曾清晨質刀,沽酒而歌;曼殊清癯,才情橫溢,仍是春日樓頭,尺八蕭瑟。《蘭亭序》末雲: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才分大小,人有先後,然內心之情志,總不分高下。只是建傧居士持戒精嚴,早已不飲酒,自然也從不說醉話罷了。
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所謂佛教,須信、願、行三具足,即仰信、發願、修為,事事從真心中來,處處向實際中去。于是,專輯中有了《文殊菩薩心咒》、《蓮花生大士心咒》這樣的歌曲,歌曲的好壞,我想,早已不能用世俗的標準去評判,清濁利鈍,因緣淺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從這一點說,會發現他經常願意使用“白馬”的意象,從早年《前世的印記》到而今《迷失的腳印》。白馬,是佛教當中一個重要象征,中國佛教,正是起自于漢明帝劉莊的“白馬馱經”。他念念不忘唱著白馬,或許是在意會著內心返祖溯源的頂禮之情吧!
人生如歌,歌如人生,他在用生命歌唱,他在用生命修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或許在他看來,唱歌是他的“器世界”,修行才是他的“法世界”,得魚而忘荃,得意而忘言,執象而求,總不免咫尺天涯。
正如他在《一塵半夢》的後面寫道:一塵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你我只不過是這虛幻世界裏的夢中人,說書的、唱戲的···走進去就當真了,迷不知返。醒來的與醉夢的,也就隔著一花一塵。
(張世華,鋼琴老師,七十年代生於甘肅蘭州。年少時即對音樂及古典文學、詩歌辭賦生起摯愛。近十年間,張世華老師潛心於鋼琴教育及傳統文化的傳播。)
![]() |
蝦米音樂人網址:http://i.xiami.com/lijianbin712
《一塵半夢》:http://www.xiami.com/album/2100244610?spm=a1z1s.6843761.226669510.10.zlG7xI&from=search_popup_albu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