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可是作者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一辈子只是个伤残的军士,潦倒的文人。这是在杨绛先生译注的《堂吉诃德》序言的第一句话。只有真正经历过最深的绝望的作家,才会创造出充满希望的作品。同样,我相信,只有那个一生历尽人世沧桑与坎坷的塞万提斯,才能创造出这样“可笑”的惊世之作——《堂吉诃德》。
那么《堂吉诃德》究竟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是一个疯子、妄想症患者去冒险的故事?是一个批判者,嘲笑这个世界的罪恶与黑暗的故事?还是一个讽刺者,嘲讽那些没有理想的人的故事?在这本书刚出版时,大多数人都将它当成一个笑话来看,认为这是个让人捧腹大笑的跳梁小丑,而作者更是遭到批评——“塞万提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其讽刺意味之浓,溢于言表。很久以后,堂吉诃德似乎才渐渐被人理解,有人给他安了个“讽刺者”的头衔,于是堂吉诃德才从被讽刺的对象变成了讽刺者。再到后来,他又被人理解为悲剧者,批判者等等。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关于他的不同描述,各种称号加在他的头上,使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变得十分复杂。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我想,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因自己的人生际遇,文学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应该都会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堂吉诃德。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自己对于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一点小小见解。
记得初次接触《堂吉诃德》是在高中时期。它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读本的名著导读里,于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这部影片。初看这部影片同学们都笑了,看到有些部分时很多同学甚至捧腹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好笑,心里就想“这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啊,看小说竟然能看到如此走火入魔的地步!”后来看完了影片听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后,我才明白——原来这是用来讽刺当时西班牙盛行的骑士小说的。
真正阅读这本书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在图书馆里偶然与之相遇,于是静静地坐下来,不知不觉就从下午看到了晚上。由于看得有些匆忙,所以有些部分看的不是很详细,但是这一次阅读却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对于堂吉诃德的疯狂行为我不再觉得好笑了,而是感到了深深的痛心与悲哀。
堂吉诃德是疯子吗?不,绝不是!我们从小说里可以看到,只要不涉及骑士道,他就是最清醒、最勇敢、最高尚、最纯良的形象,性格中还不时闪耀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堂吉诃德不是疯子,而是对理想的忠诚信仰者与追寻者。这是我的结论。正如屠格涅夫所评价的堂吉诃德的最大特点是“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事物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信仰。”可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追寻理想者却只因为与那个道德荒芜的时代格格不入,而被人们视为了疯子。那么,到底是堂吉诃德是疯子,还是那些视堂吉诃德为疯子的人是疯子?我不禁想问。
我渐渐地明白,这本书真正要表达的不是逗笑,而是泪与深深的痛苦。作者写《堂吉诃德》,不仅仅是为了讽刺当时的骑士小说,也不仅仅是为了反映当时西班牙社会现实的黑暗,而是为了要展现在人类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这个喜剧化的悲剧人物形象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也许这部作品刚开始真的只是为了讽刺骑士小说,但到后来,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作者的预料了。就像杨先生所言:“据作者一再声明,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其实,作品的客观效果超出作者主观意图,已是文学史上的常谈。而且小说作者的声明,像小说里的故事一样,未可全信。”
书中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独斗羊群等等情节表面上看令人发笑,深入去看却让人想流泪。风车和绵羊在常人眼中虽然只是风车和绵羊,但在堂吉诃德眼中,那是巨人,那是军队,那是迫害和奴役人们的恶势力,所以他要打倒它,只为正义!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理想啊!这一路下来我为他历经种种挫折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用骑士道拯救这个世界的高贵理想而感动。可是,现实却毫不留情地给了他致命一击,让他成为了众人的笑柄。或许,他也只能成为一个笑柄,因为现实之脆弱实在难以承载太多的理想,尤其是这个理想还直刺到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看到书的最后我感到十分心痛,不仅仅是为了堂吉诃德的过世,更是为了他临终前的幡然醒悟。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这个疯狂的骑士终于清醒了过来?不!这是一件最让人痛心的事情,因为,随着死亡的降临,那位骑士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了。终于,现实战胜了理想,那苦苦挣扎的灵魂在最后一击下化为尘埃,成为现实之下的又一个祭奠者。
最后让我们回过头去想一想,《堂吉诃德》到底讽刺了什么?讽刺堂吉诃德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家?讽刺骑士小说?还是讽刺当时西班牙黑暗的社会现实?抑或是讽刺世人的悲哀,活得竟然连做梦的能力都失去了?我更偏向于最后一种。
当然,可能由于我目前的人生阅历,文学涵养,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我可能还难以品味出来,因此在这里只能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但是,以后我一定还会重温这本经典,相信那时我会收获更多的感悟。
那么《堂吉诃德》究竟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是一个疯子、妄想症患者去冒险的故事?是一个批判者,嘲笑这个世界的罪恶与黑暗的故事?还是一个讽刺者,嘲讽那些没有理想的人的故事?在这本书刚出版时,大多数人都将它当成一个笑话来看,认为这是个让人捧腹大笑的跳梁小丑,而作者更是遭到批评——“塞万提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其讽刺意味之浓,溢于言表。很久以后,堂吉诃德似乎才渐渐被人理解,有人给他安了个“讽刺者”的头衔,于是堂吉诃德才从被讽刺的对象变成了讽刺者。再到后来,他又被人理解为悲剧者,批判者等等。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关于他的不同描述,各种称号加在他的头上,使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变得十分复杂。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我想,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因自己的人生际遇,文学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应该都会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堂吉诃德。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自己对于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一点小小见解。
记得初次接触《堂吉诃德》是在高中时期。它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读本的名著导读里,于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这部影片。初看这部影片同学们都笑了,看到有些部分时很多同学甚至捧腹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好笑,心里就想“这简直就是一个疯子啊,看小说竟然能看到如此走火入魔的地步!”后来看完了影片听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后,我才明白——原来这是用来讽刺当时西班牙盛行的骑士小说的。
真正阅读这本书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在图书馆里偶然与之相遇,于是静静地坐下来,不知不觉就从下午看到了晚上。由于看得有些匆忙,所以有些部分看的不是很详细,但是这一次阅读却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对于堂吉诃德的疯狂行为我不再觉得好笑了,而是感到了深深的痛心与悲哀。
堂吉诃德是疯子吗?不,绝不是!我们从小说里可以看到,只要不涉及骑士道,他就是最清醒、最勇敢、最高尚、最纯良的形象,性格中还不时闪耀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堂吉诃德不是疯子,而是对理想的忠诚信仰者与追寻者。这是我的结论。正如屠格涅夫所评价的堂吉诃德的最大特点是“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事物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信仰。”可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追寻理想者却只因为与那个道德荒芜的时代格格不入,而被人们视为了疯子。那么,到底是堂吉诃德是疯子,还是那些视堂吉诃德为疯子的人是疯子?我不禁想问。
我渐渐地明白,这本书真正要表达的不是逗笑,而是泪与深深的痛苦。作者写《堂吉诃德》,不仅仅是为了讽刺当时的骑士小说,也不仅仅是为了反映当时西班牙社会现实的黑暗,而是为了要展现在人类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这个喜剧化的悲剧人物形象有着超越时空的意义。也许这部作品刚开始真的只是为了讽刺骑士小说,但到后来,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作者的预料了。就像杨先生所言:“据作者一再声明,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骑士小说。其实,作品的客观效果超出作者主观意图,已是文学史上的常谈。而且小说作者的声明,像小说里的故事一样,未可全信。”
书中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独斗羊群等等情节表面上看令人发笑,深入去看却让人想流泪。风车和绵羊在常人眼中虽然只是风车和绵羊,但在堂吉诃德眼中,那是巨人,那是军队,那是迫害和奴役人们的恶势力,所以他要打倒它,只为正义!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理想啊!这一路下来我为他历经种种挫折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用骑士道拯救这个世界的高贵理想而感动。可是,现实却毫不留情地给了他致命一击,让他成为了众人的笑柄。或许,他也只能成为一个笑柄,因为现实之脆弱实在难以承载太多的理想,尤其是这个理想还直刺到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看到书的最后我感到十分心痛,不仅仅是为了堂吉诃德的过世,更是为了他临终前的幡然醒悟。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这个疯狂的骑士终于清醒了过来?不!这是一件最让人痛心的事情,因为,随着死亡的降临,那位骑士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了。终于,现实战胜了理想,那苦苦挣扎的灵魂在最后一击下化为尘埃,成为现实之下的又一个祭奠者。
最后让我们回过头去想一想,《堂吉诃德》到底讽刺了什么?讽刺堂吉诃德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家?讽刺骑士小说?还是讽刺当时西班牙黑暗的社会现实?抑或是讽刺世人的悲哀,活得竟然连做梦的能力都失去了?我更偏向于最后一种。
当然,可能由于我目前的人生阅历,文学涵养,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我可能还难以品味出来,因此在这里只能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但是,以后我一定还会重温这本经典,相信那时我会收获更多的感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