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鸽巡游记
不是一个喜欢读游记的人,坚信世界需要自己去探索,尤其是旅行这种事,看太多攻略游记,往往让旅行本身散失意义。旅行于我,不过是换一个地方思考,假如心里参杂了过多别人的思想,自己便少了思考的乐趣。上次看游记还是《去印度学倒立》, 一个来自姑苏边城的江南女子,只身行走在异国他乡,因着追索内心的彷徨孤寂,清丽细腻的文字,内观禅修时的绝望、抑郁经历,行走在别处的美妙奇遇和怅然若失,无一不令人动容。自此之后,便再未看过游记,执着地认为再也不会有更好的游记,值得一读。
大多数知道傅真的人都是源于她以网名最好金龟换酒创建的博客,想必读《泛若不系之舟》的众多作者也都追过她的博客。在这众多的读者当中,我是那少数一部分,因为在网上看到一段话“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不是疯狂消费的痛快淋漓,也不是放弃社会责任的美妙滋味。真正的自由是自由意志的自律,敢于运用理智的勇气战胜原始的欲望,自己为自己制定法则,主宰自己的人生。” 内心惊叹不已,便去查阅此句的出处。看着精美的装帧,文艺的封面,诗意的文字,捧起过这本书就再也放不下。似是游记,却非游记。读完只觉得心中有惊鸿略过,涟漪阵阵荡漾。惊觉世间还有此文采,将东南亚各国的本土风情和世俗文化精准描绘,异国的婆娑丽影,琼楼玉宇一一栩栩如生的呈现。
有文采的作者不算少数,傅真最让我惊叹的是,她对中国古代诗词如数家珍,不管是诗经还是多生涩的古代诗词,皆是随手拈来,其中的文学底蕴可见一斑。中国诗词之美,大多数人皆无心思去细细品味。包括我,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我也从未想过去读一读中国的古诗词。用平常语言难以描绘出的美,换作诗词来形容,竟是如此贴切,恰到好处地挠到读者的心里去,一种爽意生起,余韵久久未能散去。如书名“泛若不系之舟”,乍看之下,不知其中的意味,细品之,便解其深意。似是浩瀚的大海上的没有系绳的一叶扁舟,四处飘浮,无所归,无所去。寥寥数字,却道不尽,意不明,只剩一片留白。最喜读她的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古色古香的韵味,似有一缕藏香在屋内萦绕,不由得贪婪地去嗅。她的文字,清丽中夹杂婉约,其中参杂着的诗词,如行云流水,挥挥洒洒地倾泻在山间中,叫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细腻,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二印象。游记自然是要记录作者在旅途中的各种见闻,这本游记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不同于其他作者的描写,傅真对其旅途上所遇之人、所见之物,刻画之细腻,使得我读毕这本书,这些都卷轴成一帧帧电影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来回放映。似乎我也曾走过那一个个陌生的国度,跟随他们颠沛流离, 仁爱之家的27号,在大学修读法律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女生 ,开着tutu车对未来既绝望又充满希望的少年……我和他们从未相见,可是我的脑海里可以想象出他们的面孔,就如我曾见过他们一般.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这一切诚实的记录。她真实的记录着这些她遇见的小人物,即使是自己的内心剖析,她也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不存在丝毫的保留。
她对生活有着其独到非凡的见解,这是吸引我读完这本书的重要原因。读这本书的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是在读游记,不如说是在读哲理书。比读哲理书更甚,只道自己似乎经历了一场修行。原本困在雾霾中,一切都是混沌不清,因着这书,却是走出迷雾神清气爽。曾经的困惑不解,也许依然没有得到答案,但已经有了脉络;曾经的执念,也许还是没有放下,但盘根于此的参天大树开始松动;曾经的痛楚与伤痕,不会消逝,但开始得到治愈。作者一直难以回答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她现在是否有答案,仅从我狭义的感觉来谈,这次旅行使她变得更加宽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完整。 如她在书中提到的在泰国禅修的经历,她原先对禅修心里是抵触的,然而在坚持了十天的禅修课程之后,她有了新的省悟,“可以微笑接纳生活中的一切,面对任何境遇都能保持平等心。不再起贪爱或嗔恨的反应,不再执着,不再痛苦。”什么是旅行的意义,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假如对旅行这件事予以平常心,这问题就相当于在问吃饭的意义是什么。很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 我想,旅行最重要的是,它让自身的世界变得更加完整。
对这本书的评价已经高到一个级别了,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吧,大许是我太早读了这本书。一方面它让我晦暗的内心变得更加澄澈清明,另一方面它剥夺了我自己对某些事物的感悟机会 。不过正如作者所言,“所有的答案早就在心里,但我们就是很容易忘记,所以有时需要去到遥远的地方挖掘自己的记忆。” 愿自己有一日,也能泛若不系之舟,在这浩瀚星球行走。
大多数知道傅真的人都是源于她以网名最好金龟换酒创建的博客,想必读《泛若不系之舟》的众多作者也都追过她的博客。在这众多的读者当中,我是那少数一部分,因为在网上看到一段话“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不是疯狂消费的痛快淋漓,也不是放弃社会责任的美妙滋味。真正的自由是自由意志的自律,敢于运用理智的勇气战胜原始的欲望,自己为自己制定法则,主宰自己的人生。” 内心惊叹不已,便去查阅此句的出处。看着精美的装帧,文艺的封面,诗意的文字,捧起过这本书就再也放不下。似是游记,却非游记。读完只觉得心中有惊鸿略过,涟漪阵阵荡漾。惊觉世间还有此文采,将东南亚各国的本土风情和世俗文化精准描绘,异国的婆娑丽影,琼楼玉宇一一栩栩如生的呈现。
有文采的作者不算少数,傅真最让我惊叹的是,她对中国古代诗词如数家珍,不管是诗经还是多生涩的古代诗词,皆是随手拈来,其中的文学底蕴可见一斑。中国诗词之美,大多数人皆无心思去细细品味。包括我,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我也从未想过去读一读中国的古诗词。用平常语言难以描绘出的美,换作诗词来形容,竟是如此贴切,恰到好处地挠到读者的心里去,一种爽意生起,余韵久久未能散去。如书名“泛若不系之舟”,乍看之下,不知其中的意味,细品之,便解其深意。似是浩瀚的大海上的没有系绳的一叶扁舟,四处飘浮,无所归,无所去。寥寥数字,却道不尽,意不明,只剩一片留白。最喜读她的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古色古香的韵味,似有一缕藏香在屋内萦绕,不由得贪婪地去嗅。她的文字,清丽中夹杂婉约,其中参杂着的诗词,如行云流水,挥挥洒洒地倾泻在山间中,叫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细腻,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二印象。游记自然是要记录作者在旅途中的各种见闻,这本游记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不同于其他作者的描写,傅真对其旅途上所遇之人、所见之物,刻画之细腻,使得我读毕这本书,这些都卷轴成一帧帧电影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来回放映。似乎我也曾走过那一个个陌生的国度,跟随他们颠沛流离, 仁爱之家的27号,在大学修读法律却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女生 ,开着tutu车对未来既绝望又充满希望的少年……我和他们从未相见,可是我的脑海里可以想象出他们的面孔,就如我曾见过他们一般.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这一切诚实的记录。她真实的记录着这些她遇见的小人物,即使是自己的内心剖析,她也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不存在丝毫的保留。
她对生活有着其独到非凡的见解,这是吸引我读完这本书的重要原因。读这本书的最大的感受是,与其说是在读游记,不如说是在读哲理书。比读哲理书更甚,只道自己似乎经历了一场修行。原本困在雾霾中,一切都是混沌不清,因着这书,却是走出迷雾神清气爽。曾经的困惑不解,也许依然没有得到答案,但已经有了脉络;曾经的执念,也许还是没有放下,但盘根于此的参天大树开始松动;曾经的痛楚与伤痕,不会消逝,但开始得到治愈。作者一直难以回答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她现在是否有答案,仅从我狭义的感觉来谈,这次旅行使她变得更加宽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完整。 如她在书中提到的在泰国禅修的经历,她原先对禅修心里是抵触的,然而在坚持了十天的禅修课程之后,她有了新的省悟,“可以微笑接纳生活中的一切,面对任何境遇都能保持平等心。不再起贪爱或嗔恨的反应,不再执着,不再痛苦。”什么是旅行的意义,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假如对旅行这件事予以平常心,这问题就相当于在问吃饭的意义是什么。很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 我想,旅行最重要的是,它让自身的世界变得更加完整。
对这本书的评价已经高到一个级别了,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吧,大许是我太早读了这本书。一方面它让我晦暗的内心变得更加澄澈清明,另一方面它剥夺了我自己对某些事物的感悟机会 。不过正如作者所言,“所有的答案早就在心里,但我们就是很容易忘记,所以有时需要去到遥远的地方挖掘自己的记忆。” 愿自己有一日,也能泛若不系之舟,在这浩瀚星球行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