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穿越指南·第六篇·汉式婚礼
三书六礼、凤冠霞帔,详尽的礼仪和各种的吉庆的喻意
汉式婚礼
走完一次满式的婚礼,我们再来体验一次清代北京的汉式婚礼吧。
根据清人的说法,一般认为京旗婚俗重排场,而民人婚俗重礼节。这大概是因为京旗官宦人家比较多,所以讲究体面、排场,而民人有三书六礼这种详尽的传统婚俗,所以更加注重程式礼仪。不过在北京由于旗人和民人交往较多,所以满、汉婚俗也是不断交融,偶尔出现一些互相借鉴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不要太惊讶。
总之,让我们来进行一次汉式婚礼吧!
(由于满汉婚礼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重叠,重叠部分在本节均快进带过,主要体现不同的地方。)
鉴于上次参加满式婚礼的穿女士现在腰肌劳损住院中,我们换一位穿越团的女士来进行汉式婚礼的穿越吧……啊!别跑啊!给您打折啊!!!
(抓来一位)
来,坐上我们的穿越机器……
kucha~~~~
啊,这位女士您很精神,竟然没有昏过去,真好。给您介绍一下背景:现在是同治时期,您姓越,原籍江西,您父亲越大人进士出身,现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您今年芳龄十四,待字闺中。我们给您安排的对象是韦家的公子。韦家原籍江南,韦公子的父亲韦大人也是进士出身,现任直隶总督,家眷都在北京居住。您两家都是书香门第,又同朝为官,韦大人听说越家有位小姐待字闺中,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若,便有了联姻的意思,于是便特地请刑部尚书崔大人来说媒。
什么?您问为什么必须要有媒人?孟子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汉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呢。清代民间比较盛行的“媒婆”,便是专门四处保媒拉纤的职业女性。但是一般来说媒婆很少给世家子女主动做媒。一般民人官宦世家做媒,都是请一位跟双方都熟识的有身份的人物,就如崔大人一般。
大媒崔大人受命之后,在一次私下的场合跟您父亲越大人提及此事,越大人初步表示这门亲事不错,这事儿就算有了眉目。韦大人得知消息,便准备了一大套礼物,让崔大人来“提亲”。
老规矩,来,随我来偷窥一下……
只见崔大人穿着一身吉服袍褂进入您家客厅,后面跟着十多个仆人,捧着各种漆盒的礼物。其中居首的仆人手中捧的就是汉式婚俗六礼的第一礼——“纳采”的传统礼物——雁。据说古人认为动物之中坚守一夫一妻制度的只有雁,所以要以雁作为婚礼的象征,故而也叫奠雁礼。
什么?“这个雁长得有点奇怪啊……”?恩……您发现了啊……因为到了清代,城市里已经很少能够找到雁,所以一般结婚时候用到的雁被替换为一种更加常见的动物——鹅!这可不是以次充好哦,主要是清代人认为鹅就是家养的雁……
因为事先得到了您父亲的同意,这纳采自然是顺利的。接着,您父亲将准备好的一个帖子拿了出来,恭恭敬敬的交给了大媒崔大人,崔大人也从身后仆役的手里拿出一个帖子,交给您的父亲。这个环节就是六礼中的第二礼——“问名”。据说古时候,纳采和问名是分两次进行的,但是在清代已经都简化了。
您父亲交出去的帖子里,写的是您的出身,如籍贯,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的职官,嫡曾祖母、嫡祖母、嫡母三代的姓氏,以及您的生辰八字。同样,您家获得的帖子里写的则是韦公子相关的信息,这是为了让双方有正式的家世了解。
韦家拿到您的生辰八字,就去找风水先生测算运程,这个不需要详细说,总之在我们精心安排之下,测算出来的结果也是吉利的啦!
韦家看到测算结果不错,于是便准备再确认一下婚姻对象的问题。这一步民间称之为“相看”。什么意思呢?这时候除了您因为是穿越来的,心理早就知道要嫁人之外,当事人小两口儿其实见都还没见过。不仅小两口儿没见过,对方家长可能都没见过您,您家家长可能也没见过韦公子。所以正式订婚之前,要想办法“亲眼看看”才好。但是由于汉族世家多数有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俗,这种“相看”就得用特殊的方法。一般来讲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韦夫人以日常走动的名义来您家拜访,然后您父母特地让您出来见一见客人,甚至设一个局面让您“偶然”的被看到。同样的,韦公子也会被这样安排一次。第二种是您母亲以出去串门的名义,带着您去韦家做客,这样就能让双方家长都看到。不过您别多想,您和韦公子两位当事人互相可是见不着面儿的,而且现在您俩应该还都没被告知有订婚的事情呢。
总之,“相看”结束了,双方家长没有什么异议,便可以跟子女“摊牌”了。没办法,旧时代嘛,婚姻不自主啊。
您被“摊牌”没几天,大媒崔大人就又来您家了,他是来进行六礼的第三礼——“纳吉”的。满式婚礼的“小定”环节,就是根据汉俗的纳吉来的,不过也有些不同啦。来,随我去偷看则个……
只见这次大媒崔大人带着自己的嫡妻崔夫人一起来到了您家的客厅,后面是比第一次来的时候更多捧着礼物的仆人。双方行礼毕。崔大人对您父亲说着,“合婚大吉,两家大喜”,随后从身边仆人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的帖子,这就是“三书”里面的第一书——“聘书”,表示两家正式订下了婚姻关系。
好了,快,现在我带您回闺房。
您回到闺房,早就有丫鬟、仆妇慌忙走上来,一边跟您道喜一边让您在闺房内坐好。不一会儿,崔夫人在仆妇的引领和丫鬟的搀扶下走了进来,满脸堆笑的走到您身前,说声“小姐大喜”,打开身后仆妇端着的盒子。与旗人小定用如意不同,崔夫人首先拿出了一金一银两个戒指,上面都刻着“喜”字,给您戴在手上,之后又拿出耳环、手镯给您佩戴上。接着,崔夫人又从仆妇的手里接过一把精美的檀香扇子,笑着对您说:“不敢说是贺礼,祝小姐幸福圆满”,这就是“公”、“私”两道礼。这时您自己的仆妇走上前来,搀着您给崔夫人叩拜一下,这纳吉就算圆满结束了。
经过纳吉之后,您就已经算是人家韦家的人了。跟满式婚礼一样,订婚之后要等年纪大一些才能成婚,这之后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一般对于汉人世家而言,这时会让您进一步学一些女红之类的手艺,以堪称“妇功”。虽然真正嫁过去之后,您可能一生都不用碰这些事情,不过还会还是要会的,这也是旗民世家比较不同的一点。
来,让我们快进一下时间……
kucha……
好了,现在您十八岁,韦公子十九岁,差不多是结婚的年纪了。根据风水先生的计算,本年四月一日是结婚的最佳日期。于是在三月内,韦公子便派人来进行六礼的第四礼——“纳征”,也就是满式婚礼里“大定”的由来。
三月内的某日,韦公子家里派出一个长队伍。打头的是大媒崔大人夫妻,接着是两位全科人儿,一位是兵部侍郎张大人的夫人,一位是光禄寺卿王大人的夫人。崔大人是一套吉服袍褂,三位夫人都是身穿八团红青褂子、百褶大红裙子。他们之后,是40排80人的执事,每两人为一“抬”,上有各种礼品。与满式婚礼不同的是,这些礼物中没有旗人喜爱的如意,也没有特别制作的喜字馒头,布料、首饰、肉类、食盒等等也少于旗人,但取而代之的是龙凤喜饼、鸡蛋、鸭蛋、茶叶,以及枣、栗、藕、花生、糖等等有喜庆讲究的物品,所以整体“抬”数反比旗人还要多。
一行人到了您的家,大媒崔大人等人径直进入客厅,与您父母互相行礼后,从仆人手里接过一张红色大帖,这就是“三书”里的第二书——“礼书”,其中详细记录了礼品的种类和数量。您父母越大人夫妻表示接受礼物,并且致谢。互相寒暄完毕,崔大人再次从仆人手里接过一个略小一些的红色帖子,这在北京叫“龙凤大贴”,上面写明了何日何时娶亲等等细节,交予您父母,这就是六礼里的第五礼——“请期”。比较早的朝代,“纳征”和“请期”是分两次进行的,但是在清代已经合为一次,而且都是事先商量好的,征求女方家族意见只是形式上的。
接下来两位全科人儿到您闺房里贺喜,并且嘱咐一番,这一行人就告辞回去了。之后,您家就要广发请帖,通知亲朋好友家里要办喜事。到了三月三十一号,婚礼的前一天,与旗俗一样,女方家要过嫁妆。不过在嫁妆上,旗民差异是挺大的。旗人婚礼的“新房”,男方只需要准备“房”,并且将房内刷好即可,可以说是一间“空房”,房内所有的家具陈设,应用物品,都是由女方准备。反之,民人婚礼的“新房”,男方不仅准备“房”,房内的家具也都是准备好了的,女方只需要准备衣料、首饰、日常用品等等即可。所以清代北京民人的嫁妆远比旗人的简单。
四月一日婚礼这天。清代北京的汉人世家一般是傍晚发轿,比旗人略微早一点。因为不用“坐财”,您也不用像旗人那样严格禁食。至于娶亲的队伍,同样是执事,只是旗人用“牛角灯”,而民人用圆形的“金灯”,数量也只有十二个。旗人用大红官轿作为喜轿,而民人则用花轿,花轿装饰华丽,用各种彩绸,秀有百子图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当然最不同的,是旗人只靠娶亲老爷和娶亲太太来娶亲,而民人则要履行六礼里的最后一礼——“亲迎”,即韦公子亲自迎娶。
自傍晚发轿,过了半个多时辰,韦公子便率领着娶亲的一干人等到达您家。韦公子到了正厅,向您父母行了大礼,奉上“三书”里的最后一书——“迎书”。这时的您,穿上凤冠霞帔,踩上绿色的绣花鞋,由全科人儿盖上盖头,领到父母之前。父母对您说两句“克己守礼”的话,您便被搀进了花轿。
接着,韦公子再次向您父母行大礼便辞行。骑着马直接回到韦宅,剩下您坐在花轿里,随着队伍慢慢往韦宅走。
老半天,终于到了韦宅。您还没下轿,从轿帘外伸进一只手,将一个碟子递给您抱住,取“递子”之意。然后,全科人儿搀扶着您下轿,跨过门槛上的马鞍,取“平安”之意。接着走过一段特殊的地毯,毯下有布料和高粱,取“步步高升”之意。
接下来就是新人拜堂,无甚可述。拜过堂之后,您在全科人儿的搀扶下,和韦公子前去新房“坐帐”。坐帐的环节和旗人相似,但是一来民人不使用萨满,所以时间短很多,二来民人坐帐时帐内有很多瓜果,如花生、枣、栗等等,都是取吉利含义。坐完了帐,韦公子将您的盖头挑下来,您小夫妻俩这才第一次见面。接着在全科人儿的帮助下喝交杯酒,之后便可以上喜床了。
上喜床之前,两位全科人儿抱来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让他们俩在床上待一会儿,作为吉祥寓意。什么?您说有个小娃娃尿了?先别急着叫唤,清代人认为这反而是最好的兆头呢……不一会儿,两个小娃娃被抱走,全科人儿在喜床上又撒了一些花生、枣、栗之类的吉祥果子,就纷纷退出去了。终于,您两位可以洞房花烛夜了……
是的,不同于旗人要“坐财”,民人婚礼的话,当晚就可以成其好事。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您喜床前面有两根红烛,样子很明显,被叫做“喜烛”。汉俗认为,两根喜烛分别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福寿运势,所以您动作一定要小,万一把谁的喜烛给弄灭了……
到了第二天起床,有专门的全科人儿进来给您梳头、“开脸”,将您的抓髻都拆掉,改梳已婚女性的发饰。这标志着您已经正式成为了“妇人”。之后便是下地拜佛、拜祖先、拜长辈,然后圆饭等等。
同时,韦家这时还会派人去您家“报喜”。这个报喜要求从进胡同便开始高呼“报喜来咯”,不但要让您家人知道,还要让街坊邻居也知道。其实,这个报喜直指着女性的贞洁问题,如果新娘在新婚当晚被确定有贞洁,便会正常报喜。如果被夫家正式确定新娘没贞洁……报喜自然是没有了……估计吵闹一番是少不了咯……甚至还有因此退婚的呢。
怎么样?您觉得清代世家贵族的婚礼如何?无论满汉,其实都挺累人的……其实现在的婚礼也是一样的吧……说多了都是一本心酸账……
汉式婚礼
走完一次满式的婚礼,我们再来体验一次清代北京的汉式婚礼吧。
根据清人的说法,一般认为京旗婚俗重排场,而民人婚俗重礼节。这大概是因为京旗官宦人家比较多,所以讲究体面、排场,而民人有三书六礼这种详尽的传统婚俗,所以更加注重程式礼仪。不过在北京由于旗人和民人交往较多,所以满、汉婚俗也是不断交融,偶尔出现一些互相借鉴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不要太惊讶。
总之,让我们来进行一次汉式婚礼吧!
(由于满汉婚礼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重叠,重叠部分在本节均快进带过,主要体现不同的地方。)
鉴于上次参加满式婚礼的穿女士现在腰肌劳损住院中,我们换一位穿越团的女士来进行汉式婚礼的穿越吧……啊!别跑啊!给您打折啊!!!
(抓来一位)
来,坐上我们的穿越机器……
kucha~~~~
啊,这位女士您很精神,竟然没有昏过去,真好。给您介绍一下背景:现在是同治时期,您姓越,原籍江西,您父亲越大人进士出身,现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您今年芳龄十四,待字闺中。我们给您安排的对象是韦家的公子。韦家原籍江南,韦公子的父亲韦大人也是进士出身,现任直隶总督,家眷都在北京居住。您两家都是书香门第,又同朝为官,韦大人听说越家有位小姐待字闺中,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若,便有了联姻的意思,于是便特地请刑部尚书崔大人来说媒。
什么?您问为什么必须要有媒人?孟子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汉式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呢。清代民间比较盛行的“媒婆”,便是专门四处保媒拉纤的职业女性。但是一般来说媒婆很少给世家子女主动做媒。一般民人官宦世家做媒,都是请一位跟双方都熟识的有身份的人物,就如崔大人一般。
大媒崔大人受命之后,在一次私下的场合跟您父亲越大人提及此事,越大人初步表示这门亲事不错,这事儿就算有了眉目。韦大人得知消息,便准备了一大套礼物,让崔大人来“提亲”。
老规矩,来,随我来偷窥一下……
只见崔大人穿着一身吉服袍褂进入您家客厅,后面跟着十多个仆人,捧着各种漆盒的礼物。其中居首的仆人手中捧的就是汉式婚俗六礼的第一礼——“纳采”的传统礼物——雁。据说古人认为动物之中坚守一夫一妻制度的只有雁,所以要以雁作为婚礼的象征,故而也叫奠雁礼。
什么?“这个雁长得有点奇怪啊……”?恩……您发现了啊……因为到了清代,城市里已经很少能够找到雁,所以一般结婚时候用到的雁被替换为一种更加常见的动物——鹅!这可不是以次充好哦,主要是清代人认为鹅就是家养的雁……
因为事先得到了您父亲的同意,这纳采自然是顺利的。接着,您父亲将准备好的一个帖子拿了出来,恭恭敬敬的交给了大媒崔大人,崔大人也从身后仆役的手里拿出一个帖子,交给您的父亲。这个环节就是六礼中的第二礼——“问名”。据说古时候,纳采和问名是分两次进行的,但是在清代已经都简化了。
您父亲交出去的帖子里,写的是您的出身,如籍贯,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的职官,嫡曾祖母、嫡祖母、嫡母三代的姓氏,以及您的生辰八字。同样,您家获得的帖子里写的则是韦公子相关的信息,这是为了让双方有正式的家世了解。
韦家拿到您的生辰八字,就去找风水先生测算运程,这个不需要详细说,总之在我们精心安排之下,测算出来的结果也是吉利的啦!
韦家看到测算结果不错,于是便准备再确认一下婚姻对象的问题。这一步民间称之为“相看”。什么意思呢?这时候除了您因为是穿越来的,心理早就知道要嫁人之外,当事人小两口儿其实见都还没见过。不仅小两口儿没见过,对方家长可能都没见过您,您家家长可能也没见过韦公子。所以正式订婚之前,要想办法“亲眼看看”才好。但是由于汉族世家多数有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俗,这种“相看”就得用特殊的方法。一般来讲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韦夫人以日常走动的名义来您家拜访,然后您父母特地让您出来见一见客人,甚至设一个局面让您“偶然”的被看到。同样的,韦公子也会被这样安排一次。第二种是您母亲以出去串门的名义,带着您去韦家做客,这样就能让双方家长都看到。不过您别多想,您和韦公子两位当事人互相可是见不着面儿的,而且现在您俩应该还都没被告知有订婚的事情呢。
总之,“相看”结束了,双方家长没有什么异议,便可以跟子女“摊牌”了。没办法,旧时代嘛,婚姻不自主啊。
您被“摊牌”没几天,大媒崔大人就又来您家了,他是来进行六礼的第三礼——“纳吉”的。满式婚礼的“小定”环节,就是根据汉俗的纳吉来的,不过也有些不同啦。来,随我去偷看则个……
只见这次大媒崔大人带着自己的嫡妻崔夫人一起来到了您家的客厅,后面是比第一次来的时候更多捧着礼物的仆人。双方行礼毕。崔大人对您父亲说着,“合婚大吉,两家大喜”,随后从身边仆人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的帖子,这就是“三书”里面的第一书——“聘书”,表示两家正式订下了婚姻关系。
好了,快,现在我带您回闺房。
您回到闺房,早就有丫鬟、仆妇慌忙走上来,一边跟您道喜一边让您在闺房内坐好。不一会儿,崔夫人在仆妇的引领和丫鬟的搀扶下走了进来,满脸堆笑的走到您身前,说声“小姐大喜”,打开身后仆妇端着的盒子。与旗人小定用如意不同,崔夫人首先拿出了一金一银两个戒指,上面都刻着“喜”字,给您戴在手上,之后又拿出耳环、手镯给您佩戴上。接着,崔夫人又从仆妇的手里接过一把精美的檀香扇子,笑着对您说:“不敢说是贺礼,祝小姐幸福圆满”,这就是“公”、“私”两道礼。这时您自己的仆妇走上前来,搀着您给崔夫人叩拜一下,这纳吉就算圆满结束了。
经过纳吉之后,您就已经算是人家韦家的人了。跟满式婚礼一样,订婚之后要等年纪大一些才能成婚,这之后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一般对于汉人世家而言,这时会让您进一步学一些女红之类的手艺,以堪称“妇功”。虽然真正嫁过去之后,您可能一生都不用碰这些事情,不过还会还是要会的,这也是旗民世家比较不同的一点。
来,让我们快进一下时间……
kucha……
好了,现在您十八岁,韦公子十九岁,差不多是结婚的年纪了。根据风水先生的计算,本年四月一日是结婚的最佳日期。于是在三月内,韦公子便派人来进行六礼的第四礼——“纳征”,也就是满式婚礼里“大定”的由来。
三月内的某日,韦公子家里派出一个长队伍。打头的是大媒崔大人夫妻,接着是两位全科人儿,一位是兵部侍郎张大人的夫人,一位是光禄寺卿王大人的夫人。崔大人是一套吉服袍褂,三位夫人都是身穿八团红青褂子、百褶大红裙子。他们之后,是40排80人的执事,每两人为一“抬”,上有各种礼品。与满式婚礼不同的是,这些礼物中没有旗人喜爱的如意,也没有特别制作的喜字馒头,布料、首饰、肉类、食盒等等也少于旗人,但取而代之的是龙凤喜饼、鸡蛋、鸭蛋、茶叶,以及枣、栗、藕、花生、糖等等有喜庆讲究的物品,所以整体“抬”数反比旗人还要多。
一行人到了您的家,大媒崔大人等人径直进入客厅,与您父母互相行礼后,从仆人手里接过一张红色大帖,这就是“三书”里的第二书——“礼书”,其中详细记录了礼品的种类和数量。您父母越大人夫妻表示接受礼物,并且致谢。互相寒暄完毕,崔大人再次从仆人手里接过一个略小一些的红色帖子,这在北京叫“龙凤大贴”,上面写明了何日何时娶亲等等细节,交予您父母,这就是六礼里的第五礼——“请期”。比较早的朝代,“纳征”和“请期”是分两次进行的,但是在清代已经合为一次,而且都是事先商量好的,征求女方家族意见只是形式上的。
接下来两位全科人儿到您闺房里贺喜,并且嘱咐一番,这一行人就告辞回去了。之后,您家就要广发请帖,通知亲朋好友家里要办喜事。到了三月三十一号,婚礼的前一天,与旗俗一样,女方家要过嫁妆。不过在嫁妆上,旗民差异是挺大的。旗人婚礼的“新房”,男方只需要准备“房”,并且将房内刷好即可,可以说是一间“空房”,房内所有的家具陈设,应用物品,都是由女方准备。反之,民人婚礼的“新房”,男方不仅准备“房”,房内的家具也都是准备好了的,女方只需要准备衣料、首饰、日常用品等等即可。所以清代北京民人的嫁妆远比旗人的简单。
四月一日婚礼这天。清代北京的汉人世家一般是傍晚发轿,比旗人略微早一点。因为不用“坐财”,您也不用像旗人那样严格禁食。至于娶亲的队伍,同样是执事,只是旗人用“牛角灯”,而民人用圆形的“金灯”,数量也只有十二个。旗人用大红官轿作为喜轿,而民人则用花轿,花轿装饰华丽,用各种彩绸,秀有百子图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当然最不同的,是旗人只靠娶亲老爷和娶亲太太来娶亲,而民人则要履行六礼里的最后一礼——“亲迎”,即韦公子亲自迎娶。
自傍晚发轿,过了半个多时辰,韦公子便率领着娶亲的一干人等到达您家。韦公子到了正厅,向您父母行了大礼,奉上“三书”里的最后一书——“迎书”。这时的您,穿上凤冠霞帔,踩上绿色的绣花鞋,由全科人儿盖上盖头,领到父母之前。父母对您说两句“克己守礼”的话,您便被搀进了花轿。
接着,韦公子再次向您父母行大礼便辞行。骑着马直接回到韦宅,剩下您坐在花轿里,随着队伍慢慢往韦宅走。
老半天,终于到了韦宅。您还没下轿,从轿帘外伸进一只手,将一个碟子递给您抱住,取“递子”之意。然后,全科人儿搀扶着您下轿,跨过门槛上的马鞍,取“平安”之意。接着走过一段特殊的地毯,毯下有布料和高粱,取“步步高升”之意。
接下来就是新人拜堂,无甚可述。拜过堂之后,您在全科人儿的搀扶下,和韦公子前去新房“坐帐”。坐帐的环节和旗人相似,但是一来民人不使用萨满,所以时间短很多,二来民人坐帐时帐内有很多瓜果,如花生、枣、栗等等,都是取吉利含义。坐完了帐,韦公子将您的盖头挑下来,您小夫妻俩这才第一次见面。接着在全科人儿的帮助下喝交杯酒,之后便可以上喜床了。
上喜床之前,两位全科人儿抱来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让他们俩在床上待一会儿,作为吉祥寓意。什么?您说有个小娃娃尿了?先别急着叫唤,清代人认为这反而是最好的兆头呢……不一会儿,两个小娃娃被抱走,全科人儿在喜床上又撒了一些花生、枣、栗之类的吉祥果子,就纷纷退出去了。终于,您两位可以洞房花烛夜了……
是的,不同于旗人要“坐财”,民人婚礼的话,当晚就可以成其好事。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您喜床前面有两根红烛,样子很明显,被叫做“喜烛”。汉俗认为,两根喜烛分别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福寿运势,所以您动作一定要小,万一把谁的喜烛给弄灭了……
到了第二天起床,有专门的全科人儿进来给您梳头、“开脸”,将您的抓髻都拆掉,改梳已婚女性的发饰。这标志着您已经正式成为了“妇人”。之后便是下地拜佛、拜祖先、拜长辈,然后圆饭等等。
同时,韦家这时还会派人去您家“报喜”。这个报喜要求从进胡同便开始高呼“报喜来咯”,不但要让您家人知道,还要让街坊邻居也知道。其实,这个报喜直指着女性的贞洁问题,如果新娘在新婚当晚被确定有贞洁,便会正常报喜。如果被夫家正式确定新娘没贞洁……报喜自然是没有了……估计吵闹一番是少不了咯……甚至还有因此退婚的呢。
怎么样?您觉得清代世家贵族的婚礼如何?无论满汉,其实都挺累人的……其实现在的婚礼也是一样的吧……说多了都是一本心酸账……
橘玄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也谈“穷顺王”:顺承郡王府的罚款与经济 (26人喜欢)
- 清代部分闲散宗室的市井化——以“自甘堕落”的敦氏兄弟为例 (1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