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十年
2007-04-03,我的豆瓣上显示,我在这一天注册了豆瓣。
这篇文章源于我在前几天一键推送了36氪的一篇豆瓣十年到kindle上,那篇文章缘起于豆瓣新推的app3.0版。昨晚才有空看完。突然之间这些年间与豆瓣的种种一下子涌现出来,我开始感叹,居然在网上没有一个给我写长文的地方。(我日日以码字为生,平时的点滴基本手写,很久没有过手指打字是为了自己的时候了)昨天晚上,我想到我应该为豆瓣写些什么,当然其实不是为豆瓣,只能是为我自己。
的确豆瓣于我还不到十年,不能反复使用“十年”这个词,那就用这些年吧。
这些年来,我登陆豆瓣的频率有时是每天,有时是每周,但是我觉得平均下来一定超过一周一次。因为我每看完一本书都要上来保存一下,每看完一部电影也是,这里,就像是我生命的行车记录仪。当然最近,也可能是去年开始,我会在记录自己读过的每本书的时候顺便写上一句话,这是我和这本书的缘分,以及当时的心境。而且可能是从17岁起?还是20岁?我每年会在豆瓣那个介绍自己的地方,写一些今年的自己的状态和展望。俨然成了一个仪式。(也许很多人用豆瓣社交,这里有他们认识的好友,而我的豆瓣里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出现在我真实生活中的人,这让我觉得安心。这是豆瓣给我的安心,所以我基本不使用微博,然后从微信里的好友已经庞杂到无法理清之后,我也放弃了朋友圈,也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在网络上使用的感情出口。)感谢豆瓣,这些年一直都是在索取的。还有一个一定要说,基于豆瓣而建的readfree.me成了我每天必刷的网站,这里开阔了我的“视野”,真的,因为自身的懒惰和狭隘,基本不知道好书在哪里,每天像逛商场一样看这个网站,给我提供了好多的hint。前几天,这里突然坏掉,我怅然若失了很久很久,我很害怕,这样一个免费下书的网站会被查封,然后可以说,我又会像一只小船,开始孤零零漂泊了。(去逛书店的时候都没有去这个网站的感觉好,无聊时南京那个很有名的书店(忘记叫什么),台北的那个(哦,那个什么书店,我又想不起来了就是很有名那个),日本的各大有名书店,上海韩寒的书店,我都找不到那种放松的感觉,还不如我深圳书城呢,特别是罗湖老书城,虽然现在去是觉得那里又脏又旧,可是我觉得那里藏着我要的书。上海的书城太垃圾了,说不出什么来。)
我花在豆瓣上的时间并不多,那些从豆瓣走出来的名人,我可能听说过,但是在豆瓣上,我和他们毫无交集。
豆瓣给我的感动在于,在年少时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来自于陌生人世界的真实感。
先说诗集。
记得之前初中都会看读者杂志,后来几乎不看,偶然在高二吧,在里面看到过一首小诗,叫做在世上做安娜。这首诗鼓舞了我很久很久,直到现在,特别是在我受到挫折自我怀疑的时候。我想买这本诗集,然而可想而知的是,这本不有名的书已经绝版了,那时候并没有想到去淘宝搜搜,也许那时候搜搜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故事了。我豆邮了一个豆瓣上有书的人,我忘记我们之间说了什么,也许是我很喜欢这个书啊什么的,或者是我让TA打几首给我?然后TA向我要了我的地址,一个高中的孩子,第一次收到了一本复印后装订起来的书,那时候觉得好新奇(就像大家的毕业论文那样的)。地址是吉林大学某个实验室。我很想去信感谢,我甚至没有在豆瓣上回复收到了(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我)。然后我默默收下这本书,连那个邮寄的袋子都还留着,翻了翻里面的诗, 就这样一直保存在了我家里,偶尔拿出来看看,觉得诗集都是有温度的。
我想,我现在一定不敢把自己的地址告诉别人,更不敢,在豆瓣上随随便便联系一个人。我记得上小鱼的课的时候,他说80年代,诗歌爱好者都会在报纸上查到诗人的地址,然后前去拜访,说哎呀我好喜欢你的诗,然后吃点花生米喝点小酒,即便这两个人从来不认识,更没有见过。我觉得这种事,这种单凭爱好而带来的信任感,如今实在罕见了。
心里谢过你千万次,你别介意,我从没给你发过一句谢谢。(天,我好怂)
向阳的故事
高中的时候,去华侨城city inn顶楼咖啡店,看向阳花组织的电影播放,大家看完了还说上两句。我一直想去,但是高中嘛,总是拖延写作业的我并不是那么有空的。去了一次,看了一个叫《狮子座》的电影,导演我已经完全忘记是谁了。黑白片,然后节奏非常慢,我记得当时,我面前的桌子上,还放了一杯不知道是谁点的白水。后来,大学时候,有一次也是想去看电影,发现向阳花还在,然后坐车过去,无奈,那边有两个city inn,然后我下错站,然后我一个人默默走回来,错过了那场电影。(这里似乎可以扯到,我完全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我比较喜欢小众一点的,人少一点的,有点私人空间的,和能够酝酿感情的地方)。上次看到上海图书馆那里的季风也在放电影,觉得熟悉却真的恍如隔世。
(说到向阳花有些感慨,很想回到深圳去,这些年出来外面,深圳离我越来越远了。每次都是短暂的停留,来不及去看向阳花还在不在)
重头戏是我和旗。(你问我为什么叫 旗 ,这个我不会告诉你,我这里写这句,意义在于,我怕我忘了其他几个,比如道……)
其实我才是叫“旗”的那个。而这个女人就是这样找到我的,她好像是想找一个叫“旗”的男人。然后呢。她找到我,高三的时候断断续续有聊,然后是大一,还会聊短信,她说,她24岁的时候回来南方找我,那一年我18。(我比较倾向于这个版本,虽然我不记得到底是她24岁,还是我24岁的时候,她要来找我,那一年她大概21、2吧)。而今,我已经24岁了,你在哪里?
我记不清我们聊过些什么了,那些过去的豆邮,我从来没敢再翻开过。我叫她 旗 ,她也这样叫我。她跟我说她的生活,她的病。她的很多东西,并不是让我见识到了一个有趣的世界,而是让你觉得是一种 莫名其妙 的缘分。然后,有一天,她跟我说再见,她注销了。再也没有出现过。停留在我的豆瓣里的,从此就变成了那个已注销的名字。因为我的豆瓣基本没有东西,所以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弹出来她对我说的 也许是最后一句话吧,她说,你在哪里 我需要你。
旗走了,后面又来了一个男人,说她跟旗在一起过?还是喜欢旗?然后向我要一些,旗和我聊天的内容,说旗和他提起过我。男人提起他的病,说他要去住院了云云。我没有同意,后来男人就消失了。
这又让我想起小鱼上课的时候说的,他说他大学的时候,只有BBS,大家一个网名,就开始在上面聊天,他每天甚至花上十几个小时和一个人聊天,他说他的世界观都是那个人帮他形成的之类,聊所有的一切。然而,他完全不知道那个人是谁,只知道一个网名。那个平台不在了后,或者是大家的成长环境变了后,一下子,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对方了。就像renren。
我和旗的感觉,我觉得和这个故事很像,我们聊得很少,但是觉得我们认识,而且很聊得来。特别是,你并不喜欢和陌生人交友,有这样一个人出现,真是有趣。我会想,我们可曾有一天,擦肩而过。
(突然由这个故事想起另外一个人,高一那年,有一本书非常火,现在也在排行榜上可循,我见书上留了译者的hotmail,就加了他的MSN,和他聊天,聊书,那时我叫大我10岁的他叔叔,所以没有什么暧昧,就是觉得是长辈。译者生活在上海,与其交流的过程全部省略,我想说,有时候我其实我想见见他)
突然看到我的头像,这是一张,莫名其妙的照片,没什么主题。我选这张,是因为这张照片和我一起成长。这是某个外国人,是不是艺术家什么的我已经不记得。他每天用立拍得拍一张像,这张摄于我生日的那天。就像有些人买自己出生当天的报纸一样。意义和仪式感,大于内容。如今大家都用手机,每天都拍照,可是那个年代的这样一张照片,会让人觉得,更有味道。
我觉得我的整个青春时光,都是攀着豆瓣在走的,我认识的那些人,就不比如了,但是还是要比如一下,读库,最近买了读库的蛮多东西,大概除了出于对其物件的认可,也出于当年免费赠书的情谊。第一次知道 暗恋桃花源也是在读库上。然而,这么多年了,票都没买到过。不停的错过。但是也是这部话剧,让我和xxx也算有个一个共同的爱好。而我们却几乎没在这方面延伸出去过。这里听想说一句话的,我买了一夫二主的票,要去看了。
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太慢,质量太差,到今年终于快要到300本了。除以8年,似乎,成绩也不算太差。有一天,无意识地意识到,我把瓦尔登湖加入 在读的书,已经八年了,不禁觉得惭愧,又是好笑。
我从没有下载过豆瓣的app,觉得不太需要。都是用网页,你说我不可能用手机敲这么长的文吧。
在豆瓣里找到自己每一部看过的剧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还能加入点自己的想法,记录自己生命。
其实我最近老是在想,我记录自己的生命,意义何在。
似乎也没有答案。
回到主题,豆瓣你太美好了,虽然现在好多商业化的东西充斥其中,但是豆瓣呀,我真的还没找到你的替代品。你加油啊,不会离开你。(想想第一次知道左小祖咒也是在豆瓣)
真的好没有勇气发出来。
想想自己真实地 野蛮的生长的时光,若是没有豆瓣会变成怎样。
这篇文章源于我在前几天一键推送了36氪的一篇豆瓣十年到kindle上,那篇文章缘起于豆瓣新推的app3.0版。昨晚才有空看完。突然之间这些年间与豆瓣的种种一下子涌现出来,我开始感叹,居然在网上没有一个给我写长文的地方。(我日日以码字为生,平时的点滴基本手写,很久没有过手指打字是为了自己的时候了)昨天晚上,我想到我应该为豆瓣写些什么,当然其实不是为豆瓣,只能是为我自己。
的确豆瓣于我还不到十年,不能反复使用“十年”这个词,那就用这些年吧。
这些年来,我登陆豆瓣的频率有时是每天,有时是每周,但是我觉得平均下来一定超过一周一次。因为我每看完一本书都要上来保存一下,每看完一部电影也是,这里,就像是我生命的行车记录仪。当然最近,也可能是去年开始,我会在记录自己读过的每本书的时候顺便写上一句话,这是我和这本书的缘分,以及当时的心境。而且可能是从17岁起?还是20岁?我每年会在豆瓣那个介绍自己的地方,写一些今年的自己的状态和展望。俨然成了一个仪式。(也许很多人用豆瓣社交,这里有他们认识的好友,而我的豆瓣里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出现在我真实生活中的人,这让我觉得安心。这是豆瓣给我的安心,所以我基本不使用微博,然后从微信里的好友已经庞杂到无法理清之后,我也放弃了朋友圈,也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在网络上使用的感情出口。)感谢豆瓣,这些年一直都是在索取的。还有一个一定要说,基于豆瓣而建的readfree.me成了我每天必刷的网站,这里开阔了我的“视野”,真的,因为自身的懒惰和狭隘,基本不知道好书在哪里,每天像逛商场一样看这个网站,给我提供了好多的hint。前几天,这里突然坏掉,我怅然若失了很久很久,我很害怕,这样一个免费下书的网站会被查封,然后可以说,我又会像一只小船,开始孤零零漂泊了。(去逛书店的时候都没有去这个网站的感觉好,无聊时南京那个很有名的书店(忘记叫什么),台北的那个(哦,那个什么书店,我又想不起来了就是很有名那个),日本的各大有名书店,上海韩寒的书店,我都找不到那种放松的感觉,还不如我深圳书城呢,特别是罗湖老书城,虽然现在去是觉得那里又脏又旧,可是我觉得那里藏着我要的书。上海的书城太垃圾了,说不出什么来。)
我花在豆瓣上的时间并不多,那些从豆瓣走出来的名人,我可能听说过,但是在豆瓣上,我和他们毫无交集。
豆瓣给我的感动在于,在年少时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来自于陌生人世界的真实感。
先说诗集。
记得之前初中都会看读者杂志,后来几乎不看,偶然在高二吧,在里面看到过一首小诗,叫做在世上做安娜。这首诗鼓舞了我很久很久,直到现在,特别是在我受到挫折自我怀疑的时候。我想买这本诗集,然而可想而知的是,这本不有名的书已经绝版了,那时候并没有想到去淘宝搜搜,也许那时候搜搜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故事了。我豆邮了一个豆瓣上有书的人,我忘记我们之间说了什么,也许是我很喜欢这个书啊什么的,或者是我让TA打几首给我?然后TA向我要了我的地址,一个高中的孩子,第一次收到了一本复印后装订起来的书,那时候觉得好新奇(就像大家的毕业论文那样的)。地址是吉林大学某个实验室。我很想去信感谢,我甚至没有在豆瓣上回复收到了(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我)。然后我默默收下这本书,连那个邮寄的袋子都还留着,翻了翻里面的诗, 就这样一直保存在了我家里,偶尔拿出来看看,觉得诗集都是有温度的。
我想,我现在一定不敢把自己的地址告诉别人,更不敢,在豆瓣上随随便便联系一个人。我记得上小鱼的课的时候,他说80年代,诗歌爱好者都会在报纸上查到诗人的地址,然后前去拜访,说哎呀我好喜欢你的诗,然后吃点花生米喝点小酒,即便这两个人从来不认识,更没有见过。我觉得这种事,这种单凭爱好而带来的信任感,如今实在罕见了。
心里谢过你千万次,你别介意,我从没给你发过一句谢谢。(天,我好怂)
向阳的故事
高中的时候,去华侨城city inn顶楼咖啡店,看向阳花组织的电影播放,大家看完了还说上两句。我一直想去,但是高中嘛,总是拖延写作业的我并不是那么有空的。去了一次,看了一个叫《狮子座》的电影,导演我已经完全忘记是谁了。黑白片,然后节奏非常慢,我记得当时,我面前的桌子上,还放了一杯不知道是谁点的白水。后来,大学时候,有一次也是想去看电影,发现向阳花还在,然后坐车过去,无奈,那边有两个city inn,然后我下错站,然后我一个人默默走回来,错过了那场电影。(这里似乎可以扯到,我完全不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我比较喜欢小众一点的,人少一点的,有点私人空间的,和能够酝酿感情的地方)。上次看到上海图书馆那里的季风也在放电影,觉得熟悉却真的恍如隔世。
(说到向阳花有些感慨,很想回到深圳去,这些年出来外面,深圳离我越来越远了。每次都是短暂的停留,来不及去看向阳花还在不在)
重头戏是我和旗。(你问我为什么叫 旗 ,这个我不会告诉你,我这里写这句,意义在于,我怕我忘了其他几个,比如道……)
其实我才是叫“旗”的那个。而这个女人就是这样找到我的,她好像是想找一个叫“旗”的男人。然后呢。她找到我,高三的时候断断续续有聊,然后是大一,还会聊短信,她说,她24岁的时候回来南方找我,那一年我18。(我比较倾向于这个版本,虽然我不记得到底是她24岁,还是我24岁的时候,她要来找我,那一年她大概21、2吧)。而今,我已经24岁了,你在哪里?
我记不清我们聊过些什么了,那些过去的豆邮,我从来没敢再翻开过。我叫她 旗 ,她也这样叫我。她跟我说她的生活,她的病。她的很多东西,并不是让我见识到了一个有趣的世界,而是让你觉得是一种 莫名其妙 的缘分。然后,有一天,她跟我说再见,她注销了。再也没有出现过。停留在我的豆瓣里的,从此就变成了那个已注销的名字。因为我的豆瓣基本没有东西,所以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弹出来她对我说的 也许是最后一句话吧,她说,你在哪里 我需要你。
旗走了,后面又来了一个男人,说她跟旗在一起过?还是喜欢旗?然后向我要一些,旗和我聊天的内容,说旗和他提起过我。男人提起他的病,说他要去住院了云云。我没有同意,后来男人就消失了。
这又让我想起小鱼上课的时候说的,他说他大学的时候,只有BBS,大家一个网名,就开始在上面聊天,他每天甚至花上十几个小时和一个人聊天,他说他的世界观都是那个人帮他形成的之类,聊所有的一切。然而,他完全不知道那个人是谁,只知道一个网名。那个平台不在了后,或者是大家的成长环境变了后,一下子,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对方了。就像renren。
我和旗的感觉,我觉得和这个故事很像,我们聊得很少,但是觉得我们认识,而且很聊得来。特别是,你并不喜欢和陌生人交友,有这样一个人出现,真是有趣。我会想,我们可曾有一天,擦肩而过。
(突然由这个故事想起另外一个人,高一那年,有一本书非常火,现在也在排行榜上可循,我见书上留了译者的hotmail,就加了他的MSN,和他聊天,聊书,那时我叫大我10岁的他叔叔,所以没有什么暧昧,就是觉得是长辈。译者生活在上海,与其交流的过程全部省略,我想说,有时候我其实我想见见他)
突然看到我的头像,这是一张,莫名其妙的照片,没什么主题。我选这张,是因为这张照片和我一起成长。这是某个外国人,是不是艺术家什么的我已经不记得。他每天用立拍得拍一张像,这张摄于我生日的那天。就像有些人买自己出生当天的报纸一样。意义和仪式感,大于内容。如今大家都用手机,每天都拍照,可是那个年代的这样一张照片,会让人觉得,更有味道。
我觉得我的整个青春时光,都是攀着豆瓣在走的,我认识的那些人,就不比如了,但是还是要比如一下,读库,最近买了读库的蛮多东西,大概除了出于对其物件的认可,也出于当年免费赠书的情谊。第一次知道 暗恋桃花源也是在读库上。然而,这么多年了,票都没买到过。不停的错过。但是也是这部话剧,让我和xxx也算有个一个共同的爱好。而我们却几乎没在这方面延伸出去过。这里听想说一句话的,我买了一夫二主的票,要去看了。
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太慢,质量太差,到今年终于快要到300本了。除以8年,似乎,成绩也不算太差。有一天,无意识地意识到,我把瓦尔登湖加入 在读的书,已经八年了,不禁觉得惭愧,又是好笑。
我从没有下载过豆瓣的app,觉得不太需要。都是用网页,你说我不可能用手机敲这么长的文吧。
在豆瓣里找到自己每一部看过的剧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还能加入点自己的想法,记录自己生命。
其实我最近老是在想,我记录自己的生命,意义何在。
似乎也没有答案。
回到主题,豆瓣你太美好了,虽然现在好多商业化的东西充斥其中,但是豆瓣呀,我真的还没找到你的替代品。你加油啊,不会离开你。(想想第一次知道左小祖咒也是在豆瓣)
真的好没有勇气发出来。
想想自己真实地 野蛮的生长的时光,若是没有豆瓣会变成怎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