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可辜负,特别是蟹子
快到中秋了,说说螃蟹吧,正是肥的时候呢
山东沿海的螃蟹是三疣梭子蟹,学名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俗名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小门子、蝎子、盖鱼、三点蟹、童蟹、飞蟹、烟蟀,英文名Swimming crab。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海域。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三疣梭子蟹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主要输往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懒,摘自百度百科)
我们的方言叫它蟹子,莱州湾的蟹子尤其有名。
小时候很爱吃这东西,毕竟买的次数少。还是活的蟹子买回来立马上锅,味道特别鲜。我们这蟹子的做法极其简单,撒点盐直接蒸,为的就是吃到蟹子本身的鲜味,甚至不加盐都可以。只有真正新鲜的东西才能经得起纯清蒸的考验,一旦加了重料,螃蟹的味道就变了。
后来条件越来越好,吃蟹子的次数渐渐就多了,五一、十一节日的时候更多,平时不是产蟹旺季的时候也能吃到,尤其是婚宴、寿宴上,蟹子、海参、鲍鱼几乎是标配。然而现在的蟹子却金贵了起来,也是无节制靠海吃海的后果。
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这东西很不值钱,那时候螃蟹还多得很,吃蟹子是挺平常的一件事。捕上来的卖不出去,就堆着等它臭了烂了做肥料,脑补中的我一阵肉疼。
莱州这里有种很生猛的吃法,俗话叫“呛蟹子”,家家户户都会做。螃蟹直到吃的时候都是生的,那种味道仅凭一个鲜美是无法形容出的。
从前的呛蟹子用料很讲究,水里加花椒、大料、大粒儿海盐什么的很多东西,我也知道的不多,现在省事很多,并不拘于原本流传下来的方法,用虾油的、用味极鲜的、用葱姜盐水的都有,愿意加糖可以,愿意加辣椒也可以,只要蟹子够新鲜,不管是怎么做出来的,味道都很好。有点涩的蟹黄摸到馒头尖上,吃一大口,剩下的蟹肉软软滑滑的,直接就能吸出来,从小到大,我理解的入口即化,就是吃呛蟹子的感觉。
吃完了蟹子连剩下的汁儿都是极品,我妈是个心灵手巧又奇思妙想的女人,去年把剩下的汁儿重新熬了一遍杀菌,腌了一小桶姜芽,我这个吃不了姜的人愣是跟着吃了半桶姜芽,有点辣,有点鲜,有点脆,又有点轻微的姜味,总之,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虐虐的鲜爽感。
习惯了呛蟹子味道的人,一旦离开了家,这种鲜味就成了牵挂(舌尖体),吃货就是这么炼成的(一句话毁掉小清新)。在济南定居了的姑奶奶,每次回家探亲,临走的时候就会收到各家送来的呛蟹子,大家都知道她好这口。送别的给她,会嫌沉嫌大,会说不方便拿,但“真爱”送到眼前,绝不会推辞,有多少,带多少。从小吃到老,都快成了信仰。
我妈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在家里又做了呛蟹子,问我回家以后想吃么,我说你们做的太早,等我回家早就吃完了,妈说再做。
真好,亲妈。
————————————————————————————————
想把新浪的东西搬到豆瓣来,这是15年夏天刚到北京来不久,刚开始工作,离开了一开始打死也不去,去了也没死,走了还想念的济南,来了当时可想来,没来也没怎么样的帝·都,除了舍友,什么都陌生的要死要活,虽然有老妈陪着一起来,还跟我住了几天,依然觉得这个地方几乎零归属感,送老妈坐上回家的车,自己一个人坐地铁回去,一转身眼泪就下来了。其实我是个很早就独立的人,初中住校半个月不见爹妈没觉得孤独,大学去另一个城市半年不见爹妈也没觉得委屈,反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不仅没长进,似乎还退不了不少,只觉得自己被抛在了这里,最亲近的人就要走了。当时不敢擦眼泪,老妈在车上看着呢,进了地铁站,大概也被风干了。
其实来北京也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依然会在电视剧那种俗套的亲情梗里哭的嗞哇乱叫,一个人坐地铁回家的时候会想念家里的晚饭,所幸暂时还没后悔,所幸爹妈虽然不看好我自己在外面漂着,依然无条件的支持我,撒浪嘿哟。
山东沿海的螃蟹是三疣梭子蟹,学名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俗名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小门子、蝎子、盖鱼、三点蟹、童蟹、飞蟹、烟蟀,英文名Swimming crab。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海域。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三疣梭子蟹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主要输往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懒,摘自百度百科)
我们的方言叫它蟹子,莱州湾的蟹子尤其有名。
小时候很爱吃这东西,毕竟买的次数少。还是活的蟹子买回来立马上锅,味道特别鲜。我们这蟹子的做法极其简单,撒点盐直接蒸,为的就是吃到蟹子本身的鲜味,甚至不加盐都可以。只有真正新鲜的东西才能经得起纯清蒸的考验,一旦加了重料,螃蟹的味道就变了。
后来条件越来越好,吃蟹子的次数渐渐就多了,五一、十一节日的时候更多,平时不是产蟹旺季的时候也能吃到,尤其是婚宴、寿宴上,蟹子、海参、鲍鱼几乎是标配。然而现在的蟹子却金贵了起来,也是无节制靠海吃海的后果。
听妈妈说,她们小时候,这东西很不值钱,那时候螃蟹还多得很,吃蟹子是挺平常的一件事。捕上来的卖不出去,就堆着等它臭了烂了做肥料,脑补中的我一阵肉疼。
莱州这里有种很生猛的吃法,俗话叫“呛蟹子”,家家户户都会做。螃蟹直到吃的时候都是生的,那种味道仅凭一个鲜美是无法形容出的。
从前的呛蟹子用料很讲究,水里加花椒、大料、大粒儿海盐什么的很多东西,我也知道的不多,现在省事很多,并不拘于原本流传下来的方法,用虾油的、用味极鲜的、用葱姜盐水的都有,愿意加糖可以,愿意加辣椒也可以,只要蟹子够新鲜,不管是怎么做出来的,味道都很好。有点涩的蟹黄摸到馒头尖上,吃一大口,剩下的蟹肉软软滑滑的,直接就能吸出来,从小到大,我理解的入口即化,就是吃呛蟹子的感觉。
吃完了蟹子连剩下的汁儿都是极品,我妈是个心灵手巧又奇思妙想的女人,去年把剩下的汁儿重新熬了一遍杀菌,腌了一小桶姜芽,我这个吃不了姜的人愣是跟着吃了半桶姜芽,有点辣,有点鲜,有点脆,又有点轻微的姜味,总之,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虐虐的鲜爽感。
习惯了呛蟹子味道的人,一旦离开了家,这种鲜味就成了牵挂(舌尖体),吃货就是这么炼成的(一句话毁掉小清新)。在济南定居了的姑奶奶,每次回家探亲,临走的时候就会收到各家送来的呛蟹子,大家都知道她好这口。送别的给她,会嫌沉嫌大,会说不方便拿,但“真爱”送到眼前,绝不会推辞,有多少,带多少。从小吃到老,都快成了信仰。
我妈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在家里又做了呛蟹子,问我回家以后想吃么,我说你们做的太早,等我回家早就吃完了,妈说再做。
真好,亲妈。
————————————————————————————————
想把新浪的东西搬到豆瓣来,这是15年夏天刚到北京来不久,刚开始工作,离开了一开始打死也不去,去了也没死,走了还想念的济南,来了当时可想来,没来也没怎么样的帝·都,除了舍友,什么都陌生的要死要活,虽然有老妈陪着一起来,还跟我住了几天,依然觉得这个地方几乎零归属感,送老妈坐上回家的车,自己一个人坐地铁回去,一转身眼泪就下来了。其实我是个很早就独立的人,初中住校半个月不见爹妈没觉得孤独,大学去另一个城市半年不见爹妈也没觉得委屈,反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不仅没长进,似乎还退不了不少,只觉得自己被抛在了这里,最亲近的人就要走了。当时不敢擦眼泪,老妈在车上看着呢,进了地铁站,大概也被风干了。
其实来北京也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依然会在电视剧那种俗套的亲情梗里哭的嗞哇乱叫,一个人坐地铁回家的时候会想念家里的晚饭,所幸暂时还没后悔,所幸爹妈虽然不看好我自己在外面漂着,依然无条件的支持我,撒浪嘿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