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主义
我特别喜欢的电影《Saving Mr.Banks》里有个情节,Emma Thompson饰演一位著名作家,写了部卓越的作品,但她却没做到小说里构建的情节。读者都信奉她写的内容,她自己反而没实践。其实是,她在某个时刻写了对的东西,但被遗忘了。
我一直对人的记忆与遗忘机制感兴趣。比如Mad Men里的Don,“hanuted by his past”是他的混乱之源,阻碍他正常爱别人,怀疑自己,也怀疑爱本身,造成他与Sally父女关系不正常等等。在他那里,记忆是非常不好的东西,挥之不去的梦魇。他最应该做的,就是斩断过往,重构自己的人生。我们能记忆的,其实很有限。把大脑比作硬盘的话,生活里那么多事件,那么多的人,不可能都记住。
但我觉得,如果未来会受过去牵碍的话,那么反过来也会有一种可能,未来会受过去的助力。现实里曾接触过的富二代,和三流媒体上经常看到的傻白蠢形象不一样,都是些主动、精明、积进、敢想敢为的主。当然,他们也会付一些不遵常规的代价。吸引我的是,他们和普通人(没有划分阶层的意思,纯粹为逻辑表述)在经历同样事件之后的结果与影响的正负反馈。一般人会后悔、懊丧等等,他们往往不是,还会继续。我认识的有所成就的同学,都是越挫越勇,经历常人数倍风雨的人。但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更愿意简单的相信结果是天生的命运。也有人是不愿意想。我尊重后者的个人选择。无知也是种幸福。
我认为,有选择的感知与记录当下,就是在塑造未来。理论上说,黄金过去就等于黄金未来。这也是我所想的,解决当下出身也好,环境也好,不平等的终极个人方案。但我对体制与组织本身的整体建设性意义深信不疑,只是目前偏好这种个人发展理论。
纯粹直线式的极限是不可能的,人的精神受不了,但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把个人心智能量收纳、整合成条近似直线,或某种向上的模型。这里我借鉴了Herbert Simon关于“有限理性”的阐述。他的信息经济学、不同个体理性价值观的生成方式、决策理论、大师与普通人的差别及原因、直觉(快速判断)的依据,对我影响很大。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rbert_A._Simon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这半年我在做人生第二个实验,起了个名叫“豆瓣主义”。许一部分人胡编乱造,自然也许我自个儿摸索。基本算成功。“主义”这玩意其实就是个核儿。构建之初,我预设的重心是基调,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与体悟,用自我框架来形容更贴切,或者说精神高原,还有点基座与图腾柱的味道。
这期间我不回头,也矫正自我的修正意念,不管身后是不是黄金落叶。它要解决的,是心的谎言,自我意念精聚的力度与准度的练习,语言的收汁。对错好坏倒在其次,关键是真伪和重量。比肯定更重要的是,迫切地认清自己,迷障与谬误在哪。
我一直对人的记忆与遗忘机制感兴趣。比如Mad Men里的Don,“hanuted by his past”是他的混乱之源,阻碍他正常爱别人,怀疑自己,也怀疑爱本身,造成他与Sally父女关系不正常等等。在他那里,记忆是非常不好的东西,挥之不去的梦魇。他最应该做的,就是斩断过往,重构自己的人生。我们能记忆的,其实很有限。把大脑比作硬盘的话,生活里那么多事件,那么多的人,不可能都记住。
但我觉得,如果未来会受过去牵碍的话,那么反过来也会有一种可能,未来会受过去的助力。现实里曾接触过的富二代,和三流媒体上经常看到的傻白蠢形象不一样,都是些主动、精明、积进、敢想敢为的主。当然,他们也会付一些不遵常规的代价。吸引我的是,他们和普通人(没有划分阶层的意思,纯粹为逻辑表述)在经历同样事件之后的结果与影响的正负反馈。一般人会后悔、懊丧等等,他们往往不是,还会继续。我认识的有所成就的同学,都是越挫越勇,经历常人数倍风雨的人。但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更愿意简单的相信结果是天生的命运。也有人是不愿意想。我尊重后者的个人选择。无知也是种幸福。
我认为,有选择的感知与记录当下,就是在塑造未来。理论上说,黄金过去就等于黄金未来。这也是我所想的,解决当下出身也好,环境也好,不平等的终极个人方案。但我对体制与组织本身的整体建设性意义深信不疑,只是目前偏好这种个人发展理论。
纯粹直线式的极限是不可能的,人的精神受不了,但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把个人心智能量收纳、整合成条近似直线,或某种向上的模型。这里我借鉴了Herbert Simon关于“有限理性”的阐述。他的信息经济学、不同个体理性价值观的生成方式、决策理论、大师与普通人的差别及原因、直觉(快速判断)的依据,对我影响很大。
![]()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rbert_A._Simon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这半年我在做人生第二个实验,起了个名叫“豆瓣主义”。许一部分人胡编乱造,自然也许我自个儿摸索。基本算成功。“主义”这玩意其实就是个核儿。构建之初,我预设的重心是基调,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与体悟,用自我框架来形容更贴切,或者说精神高原,还有点基座与图腾柱的味道。
这期间我不回头,也矫正自我的修正意念,不管身后是不是黄金落叶。它要解决的,是心的谎言,自我意念精聚的力度与准度的练习,语言的收汁。对错好坏倒在其次,关键是真伪和重量。比肯定更重要的是,迫切地认清自己,迷障与谬误在哪。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