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人
王朔写过小说《橡皮人》,说的是一群自我迷失的都市年轻人,一个“行尸走肉、寡廉鲜耻、没有血肉、没有情感、丧失了精神生活”的群体。他们一如工艺品,“被高高在上的观赏者轮流捏拿玩弄,被生活的泥匠用压力捏成各种形态”。
越来越觉得,我就是一个橡皮人。
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橡皮人是谁?】
他总是坐在会议圆桌的10点钟方向,因为这个位置既不显眼也不担心被提问;他的QQ MSN上的头像总是忙碌,因为他害怕被人发现他正在无所事事;他总是一个人在茶水间抽烟,因为此时他的工作座机正响个不休。
他早晨可以准时起床,但感觉像一晚上没睡般疲乏;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善良,但从不见义勇为,甚至连围观群众也不会去做;他不是不懂得尊老爱幼,但却从不让座;他也有一颗温柔的心,但在致电父母时总找不到语言;他有些孤独,但坚信沉默是金;他洞悉情趣的学问,对着爱人却懒得说一句甜言蜜语;他不是不渴望爱情,却总是在冷漠中逃避。
橡皮人没有病,只是心很累。为了不会不开心,他连快乐都不要了。他的形象模糊,有时隐藏在这个时代的人潮之中,有时就在每个人的镜子里——他面无表情地塞在拥挤的电梯中,他不起眼地混入地铁站汹涌的人潮中,他默默地站在斑马线前等待通过的整齐队伍中,他疲惫地沉睡在夜晚的公交车座位上,他活在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之中,活在职场的金科玉律之下,活在世故的人际关系网之中,活在阶层板结的崛起大国之中,活在周遭变化速度让人皮肤都感到麻木的国度之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在最近30年,一下子就是一个时代。橡皮人不是淡定,只是漠然。疲惫不堪的他们如同王家卫电影里的人物,对新事物的出现与消亡见怪不怪,对原则与信仰实属朝三暮四。在“急”之中国,他们视淡漠为生活之禅。
我试图修身养性,在喧嚣的都市中开辟一方心灵净土,于是乎我翻开《儒家修身九讲》,试图补一补我那欠缺的国学底蕴,却也见到连这样的国学书籍也在煽情:“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心灵上班,带着深刻的焦虑下班,感情、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哀叹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时,也许该问一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教会我们一门生活的艺术,让我们从小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把握正确的生活方向,创造精神的幸福和快乐?”我擦!当时就有砸书的冲动!从小到大,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充满了这样煽情又无意义的论述,中国人确实病入膏肓了。
【橡皮人没有梦想】
林语堂说,中国人是世界最现实化的民族,并且对中国人作了成分分析:四份现实十一份梦想+三份幽默感+三份敏感=中国人。在这样的时代,现实的中国人还有谁敢谈论梦想?
当理想照进现实,是将现实点缀得更加多彩?亦或是将现实映衬得更加苍白?
我们活在悖论之中——在最讲效率的时代,不耐烦的我们心生对慢的向往;在最讲个人发展的时代,我们因为无法快速成功而日益消极。橡皮人无梦,不代表他过去没有梦想;橡皮无趣,不代表他不想做有趣的事;橡皮人无痛,只因残酷现实让人对痛感必须习以为常。
或许应寄望社会变好,顺便改善个人处境。但在整个“橡皮中国”找回热望、情趣与痛感之前,橡皮人不妨先进行“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自我复健——你可以和父母聊些家长里短,你可以与爱人共进烛光晚餐,你可以边听摇滚乐边擦洗地板,你可以边做饭边大声歌唱,不妨暂把厨房当做K房,你也可以与同样大腹便便的同事新组乐队……中国前所未有地需要生活的艺术,因为我们都如同《1Q84》里塞着车的的士司机:“因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到任何地方,所以到这地步,只好彼此觉悟。”
越来越觉得,我就是一个橡皮人。
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橡皮人是谁?】
他总是坐在会议圆桌的10点钟方向,因为这个位置既不显眼也不担心被提问;他的QQ MSN上的头像总是忙碌,因为他害怕被人发现他正在无所事事;他总是一个人在茶水间抽烟,因为此时他的工作座机正响个不休。
他早晨可以准时起床,但感觉像一晚上没睡般疲乏;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善良,但从不见义勇为,甚至连围观群众也不会去做;他不是不懂得尊老爱幼,但却从不让座;他也有一颗温柔的心,但在致电父母时总找不到语言;他有些孤独,但坚信沉默是金;他洞悉情趣的学问,对着爱人却懒得说一句甜言蜜语;他不是不渴望爱情,却总是在冷漠中逃避。
橡皮人没有病,只是心很累。为了不会不开心,他连快乐都不要了。他的形象模糊,有时隐藏在这个时代的人潮之中,有时就在每个人的镜子里——他面无表情地塞在拥挤的电梯中,他不起眼地混入地铁站汹涌的人潮中,他默默地站在斑马线前等待通过的整齐队伍中,他疲惫地沉睡在夜晚的公交车座位上,他活在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之中,活在职场的金科玉律之下,活在世故的人际关系网之中,活在阶层板结的崛起大国之中,活在周遭变化速度让人皮肤都感到麻木的国度之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在最近30年,一下子就是一个时代。橡皮人不是淡定,只是漠然。疲惫不堪的他们如同王家卫电影里的人物,对新事物的出现与消亡见怪不怪,对原则与信仰实属朝三暮四。在“急”之中国,他们视淡漠为生活之禅。
我试图修身养性,在喧嚣的都市中开辟一方心灵净土,于是乎我翻开《儒家修身九讲》,试图补一补我那欠缺的国学底蕴,却也见到连这样的国学书籍也在煽情:“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的心灵上班,带着深刻的焦虑下班,感情、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哀叹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时,也许该问一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教会我们一门生活的艺术,让我们从小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把握正确的生活方向,创造精神的幸福和快乐?”我擦!当时就有砸书的冲动!从小到大,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充满了这样煽情又无意义的论述,中国人确实病入膏肓了。
【橡皮人没有梦想】
林语堂说,中国人是世界最现实化的民族,并且对中国人作了成分分析:四份现实十一份梦想+三份幽默感+三份敏感=中国人。在这样的时代,现实的中国人还有谁敢谈论梦想?
当理想照进现实,是将现实点缀得更加多彩?亦或是将现实映衬得更加苍白?
我们活在悖论之中——在最讲效率的时代,不耐烦的我们心生对慢的向往;在最讲个人发展的时代,我们因为无法快速成功而日益消极。橡皮人无梦,不代表他过去没有梦想;橡皮无趣,不代表他不想做有趣的事;橡皮人无痛,只因残酷现实让人对痛感必须习以为常。
或许应寄望社会变好,顺便改善个人处境。但在整个“橡皮中国”找回热望、情趣与痛感之前,橡皮人不妨先进行“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自我复健——你可以和父母聊些家长里短,你可以与爱人共进烛光晚餐,你可以边听摇滚乐边擦洗地板,你可以边做饭边大声歌唱,不妨暂把厨房当做K房,你也可以与同样大腹便便的同事新组乐队……中国前所未有地需要生活的艺术,因为我们都如同《1Q84》里塞着车的的士司机:“因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到任何地方,所以到这地步,只好彼此觉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