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国学馆2016年春季周末读经班开始招生了!
云南国学馆2016年春季周末读经班开始招生了!
2015-11-07 教学中心 昆明国学俱乐部
云南国学馆2016年春季周末读经班开始预约报名了!
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预约报名。
云南国学馆(儒行)是云南首家专业国学馆,专业从事青少年国学教育,国学传播工作。本馆周末读经班作为【儒行书院】全日制私塾前端体验班,为有志于读经之家庭打开方便之门。本馆周末读经班以王财贵教授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为核心理念,让孩子收摄身心,潜心读书,打开他与天地之精神往来的心灵潜能,开启本具的智慧,提高孩子识字能力,学习能力和专注力,培养深厚的德行与文化素养,使孩子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奠定其一生的大智慧,大格局,大境界!
天下每一位父母都渴望给孩子最好的爱,提供最好的教育。“我的孩子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忧虑的是父母的心,受累受苦的是我们的孩子。那么,有没有一种教育是简单而轻松的,孩子的成长是快乐而喜悦的呢?建议您耐心地看完《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您心中便有答案了,而且您可以看完一遍再看一遍,因为“每看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什么是「经典」?又怎么「诵读」呢?而且又何必强调「教儿童」去读呢?在现代的社会中,这是颇为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其实,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举而对个人与社会有多种利益,又合乎人类学习心理的自然发展。
吾人所推广的「儿童读经」理念,包含三个重点:从教材方面说,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教法方面说,就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从教学对象说,则以儿童为主。这样的「教材」是重要而现成的,这样的「教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儿童的心灵发展而「施教」。
儿童读经的教育方法,是相当合乎人性且顺乎自然的教育法,尤其在语文教育方面,更是简便而高效。古时的中国和西方不约而同地都采取了这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出许多人才,只要对中西的教育传统略作回顾,即可证明。
——全球儿童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
现行体制的教育,多以简单的知识为主;而儿童读经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根基。
学习时间:2016年2月---2016年7月
体验时间:2015年11月—2015年1月每周六下午14:30分---17:30分
主讲老师:辛豪杰老师(云南国学馆馆长)
曹军老师(云南国学馆国学教师)
教材设置:全球儿童经典教育读经会通用教材
学术督导:王议祥老师(云南省教育厅国学教育课题组组长,云南国学馆名誉馆长,云南少儿经典教育发起人)
助教设置:杨天正(云南国学馆馆长助理)
费用明细:每学期1600元每人,不折不扣。
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预约报名。
教学目标:
1.经典教育,树人为本。周末课程在于激发儿童兴趣,引导学员将本民族文化视为终身信仰,矢志不渝。
2 每学期至少熟练背诵1部经典。识字量和阅读量大幅提升,6岁以前儿童至少熟练认得3000-4000汉字。
3 视野开阔,具备当代公民基本素质。
未来前途:
1.在体制内正常毕业,参加高考,走向社会,从事普通公民所从事工作。
2.专业方向:推荐报读全日制私塾,进入【儒行书院】全日制读经,16岁左右报考国内大学国学特长生。
3.才艺方向:专业学习才艺,如古琴。中医,茶道,香道等,独立创业。
报名流程:
1.家长第一次课程试听须陪同,家长需仔细看完《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光盘以及家长公约。
2.试听完毕后与馆长或督导亲自沟通。
3.审核通过后,缴费学习。一次性须缴纳一学期学费。未通过者,引导家长先行学习传统文化。
北辰校区地址:北辰财富中心D2栋B座3楼
咨询电话:087165633350 15187415126 杨天正
儒行国学馆家长公约:
读书志在圣贤,存心只为教育。季谦先生曰教育乃开发人性之工程。学馆念兹在兹,任重而道远,所倚靠者,家长之支持也。《礼记》曰: 礼闻来学,未闻往教。然当今之世,师道尽丧,明理者少,功利者多。故学馆特制定十条公约,以聚志同道合之家长,信守公约者,方可进来。
1,认同理念。
读经教育理念纷纭,本学馆以“老实大量读经”为最简易最有效之方法。然能臻于最佳效果,学馆和家长需有共同之认识,若认为另有更高明者,请往别处去。
2,信任学馆。
教育乃良心工程,读经教育乃千秋万代之事业。学馆全体老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力求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然天地犹有所憾,学馆岂无缺失?故需家长特别体谅支持。信为定本,疑乃乱源,老师家长不可不知也。
3,尊重老师。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学馆欲出德才兼备之学生,父母欲求孝亲兴家之子弟,当留心于此道。学馆并非特别标榜师道尊严,实乃教化之所需,据经验所得:大凡信任尊重老师之家长者,其孩子最易进步,反之亦最难。故古德云:“一分恭敬,则一分感应,一分实益”。
4,信心坚定。
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西方亦有谚:信心比黄金还贵!读经教育,尤其是大量读经之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信心之有无。学馆老师如是,家长亦如是,有顾虑者,请勿尝试。
5,长期就读。
东坡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世间事业,贵在持之以恒,读经教育尤其如此,学馆和家长用心需绵密,期待需宽松,切忌急功近利。故学馆规定:无深入了解读经教育思想之家长,勿送孩子就读;中途退学或请假,恕不退费。
6,真爱孩子。
法无定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学馆以读经内化为教育目的,以赞叹鼓励为主要手段,但不排除适当之惩诫。故此处最需家长支持,务必与学馆一致,如此老师方能捏拿分寸,尽心负责。
7,配合学馆。
孤掌难鸣,一拍即合;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长要善于配合学馆,相互呼应。一般来说,老师经验较为丰富,家长最好言听计从 ,积极配合,如此孩子鲜有不进步者也。
8,深情不执。
父子天性,母女连心,亲子情深,理应体谅,然情执不可过重。据学馆实践证明:家长放心平和者,孩子易于适应学馆生活,放不下者,孩子亦难进入状态,故学馆的自信乐观和家长的理性欣慰乃孩子情绪安稳之岛屿。
9,依价付价。
学馆本着收费合情合理的原则,尽量完善学馆的环境和安稳老师的身心,以保证教学质量。《增广贤文》曰: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为公平起见,学馆不作学费打折,实有困难者,可申请学馆老师之职,以减经济压力。
10,培养兴趣。
学馆周末班实施家长与儿童共修模式,即学生在一处学习,家长在隔壁教室学习。学馆鼓励家长在日常带领学员积极学习,学馆开设之课程为鼓励学生兴趣,从而进入【儒行书院】继续深造学习。
附:《父母的家庭职责》
1、修己以安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加紧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多提高自己,少要求孩子,你提高一分,孩子就长进一分,安定一分。
2、远离污染,减少诱惑。尽量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和打电子游戏,家庭内拒绝麻将等赌博活动。休息放假时,多带孩子到户外和自然优美的环境进行活动、锻炼,多去高雅的艺术场所、博物馆和人文名胜处参观欣赏。
3、有条件的,家里立祖先牌位或老人遗像,父母和孩子一起虔诚祭拜、追思和感恩。
民国大师与私塾教育
时下,许多人质疑,民国时期为什么能出一批思想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家,而今天少见?
笔者以为,除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跟当时的教育格局有关。
据资料统计,1922年,南京有私塾五六百所,广州有一千多所,全国加起来有一万多所,遍布广大乡间的三家村式的蒙塾更是无以计数。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当时全国的新式小学,形成蔚为大观、新旧并存的格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那么,这一格局对当时的人才成长起了什么作用?
检索史料,我们发现一个有意味的事实:民国时期的那一批文化大家,童蒙时几乎无一例外接受过私塾教育。陈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周树人,6岁入塾,12岁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钱穆,9岁入私塾,熟读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早年所受的“落后”、“封建”的私塾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日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进而成为融通中西的一代文化巨子。而陈、胡、周三人,更被公认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不仅如此,即便是当时培养出来的一代科学大家,也可以从他们早年求学经历中找到私塾教育的轨迹。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乃钱穆之侄,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杨振宁幼时在厦门上过私塾,背过《龙文鞭影》等,后在清华上初中的暑期,时任清华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先生特地请了清华历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教他《孟子》,花了两个暑假才把一部《孟子》讲完。无独有偶,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高锟,从小在上海长大,每到寒暑假,其父专门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指导他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并且都要背诵。
今天,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培养不出如民国那一代的大家?那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新旧并存、活泼多元的教育格局,为他们这一代人提供了后来者再也不可能有的黄金时代;而新旧、中西两种教育的交汇融通,也奠定了他们日后成为一代学术大家的深厚根基,更熔铸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襟怀。
任继愈是最后一代完整接受过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学者。他6岁左右入私塾开蒙,9岁进当时济南市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后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念书,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诸教授。在他生前,笔者曾与他有较多交往。从任继愈先生身上,笔者真切感受到一代儒者的精神风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厚德载物,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这样的精神气度,在当今学者身上已鲜见矣。
一个人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脉里,滋养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让儿童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扎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这样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日后在治学上的气象与格局,以及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
今天,当我们追问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出现一批思想学术大家时,不能不联系到他们早年所受的私塾教育。当然,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后来在此基础上接受的现代西方教育的熏陶有关。在民国一代大家身上,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果。
唐晓敏教授: 《民国的大师,先读私塾,后进新式学校》
查看民国时期杰出人物的教育经历,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他们多是先读私塾,后进新式的小学或中学。如傅斯年6岁入私塾,10岁入东昌府立小学馆。顾颉刚5岁入私塾读《四书》,13岁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孔城高小,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朱湘6岁开始在家读书,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朱东润六岁入私塾。读《龙文鞭影》等蒙学书。九岁入初等小学,十岁入官办高等小学预备班。臧克家八岁时上私塾,12岁的时候上本村的初级小学校。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他背熟了六十多篇古文。包括《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李陵答苏武书》。叶嘉莹6岁随家庭教师读《论语》,读《唐诗三百首》并吟诵。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唐圭璋幼读私塾,13岁入南京立奇望街小学。姜亮夫12岁以前在私塾饱读诗书,16岁以后到昆明,入云南第二中学读书。顾随4岁时进入家塾,学四书五经,10岁入广平府中学馆。丰子恺9岁时进私塾读书,12岁入石门湾西溪小学。16岁时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潘天寿6岁入村中私塾读书。13岁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接受西式学校教育。周一良8岁在天津入家塾读书,读了10年,后来连高中也没读,直接考的大学。
不仅是人文学科的杰出人物是这样,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人物有很多也是如此。如茅以升5岁读私塾,7岁入新型小学,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馆,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馆。李四光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入读高等小学馆。陈从周5岁读私塾,10岁进入一所美国人开的教会小学上学,插入三年级。邓稼先5岁上学读一年级。但课余,父亲命他去陆老先生家馆中借读,特请王老先生教孩子们读《左传》、《论语》、《诗经》、《尔雅》。
当时,有少数人读新式学校,有条件限制的原因,但多数家庭,则是主动的选择。显然,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私塾教育和新式学校教育各自的特点,是有较深认识的。那时的父母对西方传来的新式学校教育是认同的。但他们也知道,新式的学校教育在人文学科教学方面是有不足之处的。相比之下,私塾教育的人文教学更具有高质高效的特点,能够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一个人文的基础。因此,许多家庭让自己的孩子先读私塾,后上新式的学校。
2015-11-07 教学中心 昆明国学俱乐部
云南国学馆2016年春季周末读经班开始预约报名了!
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预约报名。
云南国学馆(儒行)是云南首家专业国学馆,专业从事青少年国学教育,国学传播工作。本馆周末读经班作为【儒行书院】全日制私塾前端体验班,为有志于读经之家庭打开方便之门。本馆周末读经班以王财贵教授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为核心理念,让孩子收摄身心,潜心读书,打开他与天地之精神往来的心灵潜能,开启本具的智慧,提高孩子识字能力,学习能力和专注力,培养深厚的德行与文化素养,使孩子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奠定其一生的大智慧,大格局,大境界!
天下每一位父母都渴望给孩子最好的爱,提供最好的教育。“我的孩子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忧虑的是父母的心,受累受苦的是我们的孩子。那么,有没有一种教育是简单而轻松的,孩子的成长是快乐而喜悦的呢?建议您耐心地看完《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您心中便有答案了,而且您可以看完一遍再看一遍,因为“每看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什么是「经典」?又怎么「诵读」呢?而且又何必强调「教儿童」去读呢?在现代的社会中,这是颇为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其实,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举而对个人与社会有多种利益,又合乎人类学习心理的自然发展。
吾人所推广的「儿童读经」理念,包含三个重点:从教材方面说,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教法方面说,就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从教学对象说,则以儿童为主。这样的「教材」是重要而现成的,这样的「教法」是简单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儿童的心灵发展而「施教」。
儿童读经的教育方法,是相当合乎人性且顺乎自然的教育法,尤其在语文教育方面,更是简便而高效。古时的中国和西方不约而同地都采取了这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出许多人才,只要对中西的教育传统略作回顾,即可证明。
——全球儿童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
现行体制的教育,多以简单的知识为主;而儿童读经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根基。
学习时间:2016年2月---2016年7月
体验时间:2015年11月—2015年1月每周六下午14:30分---17:30分
主讲老师:辛豪杰老师(云南国学馆馆长)
曹军老师(云南国学馆国学教师)
教材设置:全球儿童经典教育读经会通用教材
学术督导:王议祥老师(云南省教育厅国学教育课题组组长,云南国学馆名誉馆长,云南少儿经典教育发起人)
助教设置:杨天正(云南国学馆馆长助理)
费用明细:每学期1600元每人,不折不扣。
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预约报名。
教学目标:
1.经典教育,树人为本。周末课程在于激发儿童兴趣,引导学员将本民族文化视为终身信仰,矢志不渝。
2 每学期至少熟练背诵1部经典。识字量和阅读量大幅提升,6岁以前儿童至少熟练认得3000-4000汉字。
3 视野开阔,具备当代公民基本素质。
未来前途:
1.在体制内正常毕业,参加高考,走向社会,从事普通公民所从事工作。
2.专业方向:推荐报读全日制私塾,进入【儒行书院】全日制读经,16岁左右报考国内大学国学特长生。
3.才艺方向:专业学习才艺,如古琴。中医,茶道,香道等,独立创业。
报名流程:
1.家长第一次课程试听须陪同,家长需仔细看完《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光盘以及家长公约。
2.试听完毕后与馆长或督导亲自沟通。
3.审核通过后,缴费学习。一次性须缴纳一学期学费。未通过者,引导家长先行学习传统文化。
北辰校区地址:北辰财富中心D2栋B座3楼
咨询电话:087165633350 15187415126 杨天正
儒行国学馆家长公约:
读书志在圣贤,存心只为教育。季谦先生曰教育乃开发人性之工程。学馆念兹在兹,任重而道远,所倚靠者,家长之支持也。《礼记》曰: 礼闻来学,未闻往教。然当今之世,师道尽丧,明理者少,功利者多。故学馆特制定十条公约,以聚志同道合之家长,信守公约者,方可进来。
1,认同理念。
读经教育理念纷纭,本学馆以“老实大量读经”为最简易最有效之方法。然能臻于最佳效果,学馆和家长需有共同之认识,若认为另有更高明者,请往别处去。
2,信任学馆。
教育乃良心工程,读经教育乃千秋万代之事业。学馆全体老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力求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然天地犹有所憾,学馆岂无缺失?故需家长特别体谅支持。信为定本,疑乃乱源,老师家长不可不知也。
3,尊重老师。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学馆欲出德才兼备之学生,父母欲求孝亲兴家之子弟,当留心于此道。学馆并非特别标榜师道尊严,实乃教化之所需,据经验所得:大凡信任尊重老师之家长者,其孩子最易进步,反之亦最难。故古德云:“一分恭敬,则一分感应,一分实益”。
4,信心坚定。
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西方亦有谚:信心比黄金还贵!读经教育,尤其是大量读经之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信心之有无。学馆老师如是,家长亦如是,有顾虑者,请勿尝试。
5,长期就读。
东坡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世间事业,贵在持之以恒,读经教育尤其如此,学馆和家长用心需绵密,期待需宽松,切忌急功近利。故学馆规定:无深入了解读经教育思想之家长,勿送孩子就读;中途退学或请假,恕不退费。
6,真爱孩子。
法无定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学馆以读经内化为教育目的,以赞叹鼓励为主要手段,但不排除适当之惩诫。故此处最需家长支持,务必与学馆一致,如此老师方能捏拿分寸,尽心负责。
7,配合学馆。
孤掌难鸣,一拍即合;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长要善于配合学馆,相互呼应。一般来说,老师经验较为丰富,家长最好言听计从 ,积极配合,如此孩子鲜有不进步者也。
8,深情不执。
父子天性,母女连心,亲子情深,理应体谅,然情执不可过重。据学馆实践证明:家长放心平和者,孩子易于适应学馆生活,放不下者,孩子亦难进入状态,故学馆的自信乐观和家长的理性欣慰乃孩子情绪安稳之岛屿。
9,依价付价。
学馆本着收费合情合理的原则,尽量完善学馆的环境和安稳老师的身心,以保证教学质量。《增广贤文》曰: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为公平起见,学馆不作学费打折,实有困难者,可申请学馆老师之职,以减经济压力。
10,培养兴趣。
学馆周末班实施家长与儿童共修模式,即学生在一处学习,家长在隔壁教室学习。学馆鼓励家长在日常带领学员积极学习,学馆开设之课程为鼓励学生兴趣,从而进入【儒行书院】继续深造学习。
附:《父母的家庭职责》
1、修己以安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加紧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多提高自己,少要求孩子,你提高一分,孩子就长进一分,安定一分。
2、远离污染,减少诱惑。尽量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和打电子游戏,家庭内拒绝麻将等赌博活动。休息放假时,多带孩子到户外和自然优美的环境进行活动、锻炼,多去高雅的艺术场所、博物馆和人文名胜处参观欣赏。
3、有条件的,家里立祖先牌位或老人遗像,父母和孩子一起虔诚祭拜、追思和感恩。
民国大师与私塾教育
时下,许多人质疑,民国时期为什么能出一批思想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家,而今天少见?
笔者以为,除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跟当时的教育格局有关。
据资料统计,1922年,南京有私塾五六百所,广州有一千多所,全国加起来有一万多所,遍布广大乡间的三家村式的蒙塾更是无以计数。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当时全国的新式小学,形成蔚为大观、新旧并存的格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那么,这一格局对当时的人才成长起了什么作用?
检索史料,我们发现一个有意味的事实:民国时期的那一批文化大家,童蒙时几乎无一例外接受过私塾教育。陈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周树人,6岁入塾,12岁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钱穆,9岁入私塾,熟读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早年所受的“落后”、“封建”的私塾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日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进而成为融通中西的一代文化巨子。而陈、胡、周三人,更被公认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不仅如此,即便是当时培养出来的一代科学大家,也可以从他们早年求学经历中找到私塾教育的轨迹。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乃钱穆之侄,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杨振宁幼时在厦门上过私塾,背过《龙文鞭影》等,后在清华上初中的暑期,时任清华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先生特地请了清华历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教他《孟子》,花了两个暑假才把一部《孟子》讲完。无独有偶,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高锟,从小在上海长大,每到寒暑假,其父专门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指导他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并且都要背诵。
今天,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培养不出如民国那一代的大家?那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新旧并存、活泼多元的教育格局,为他们这一代人提供了后来者再也不可能有的黄金时代;而新旧、中西两种教育的交汇融通,也奠定了他们日后成为一代学术大家的深厚根基,更熔铸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襟怀。
任继愈是最后一代完整接受过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学者。他6岁左右入私塾开蒙,9岁进当时济南市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后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念书,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诸教授。在他生前,笔者曾与他有较多交往。从任继愈先生身上,笔者真切感受到一代儒者的精神风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厚德载物,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这样的精神气度,在当今学者身上已鲜见矣。
一个人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脉里,滋养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让儿童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扎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这样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日后在治学上的气象与格局,以及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
今天,当我们追问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出现一批思想学术大家时,不能不联系到他们早年所受的私塾教育。当然,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后来在此基础上接受的现代西方教育的熏陶有关。在民国一代大家身上,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果。
唐晓敏教授: 《民国的大师,先读私塾,后进新式学校》
查看民国时期杰出人物的教育经历,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他们多是先读私塾,后进新式的小学或中学。如傅斯年6岁入私塾,10岁入东昌府立小学馆。顾颉刚5岁入私塾读《四书》,13岁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朱光潜少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私塾,15 岁上孔城高小,半年后升入桐城中学。朱湘6岁开始在家读书,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朱东润六岁入私塾。读《龙文鞭影》等蒙学书。九岁入初等小学,十岁入官办高等小学预备班。臧克家八岁时上私塾,12岁的时候上本村的初级小学校。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他背熟了六十多篇古文。包括《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李陵答苏武书》。叶嘉莹6岁随家庭教师读《论语》,读《唐诗三百首》并吟诵。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唐圭璋幼读私塾,13岁入南京立奇望街小学。姜亮夫12岁以前在私塾饱读诗书,16岁以后到昆明,入云南第二中学读书。顾随4岁时进入家塾,学四书五经,10岁入广平府中学馆。丰子恺9岁时进私塾读书,12岁入石门湾西溪小学。16岁时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潘天寿6岁入村中私塾读书。13岁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接受西式学校教育。周一良8岁在天津入家塾读书,读了10年,后来连高中也没读,直接考的大学。
不仅是人文学科的杰出人物是这样,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人物有很多也是如此。如茅以升5岁读私塾,7岁入新型小学,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馆,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馆。李四光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入读高等小学馆。陈从周5岁读私塾,10岁进入一所美国人开的教会小学上学,插入三年级。邓稼先5岁上学读一年级。但课余,父亲命他去陆老先生家馆中借读,特请王老先生教孩子们读《左传》、《论语》、《诗经》、《尔雅》。
当时,有少数人读新式学校,有条件限制的原因,但多数家庭,则是主动的选择。显然,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私塾教育和新式学校教育各自的特点,是有较深认识的。那时的父母对西方传来的新式学校教育是认同的。但他们也知道,新式的学校教育在人文学科教学方面是有不足之处的。相比之下,私塾教育的人文教学更具有高质高效的特点,能够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一个人文的基础。因此,许多家庭让自己的孩子先读私塾,后上新式的学校。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