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蜀绣图猜主人,一秒识别年代|文创造物
![]() |
看蜀绣图猜绣娘
![]() |
曾经看到绣品,古人脑海就会浮现一身居闺中,穿针引线的曼妙少女 ;
现在,我们脑海捆绑的形象是,满手老茧,满脸皱纹,劳苦艺人 !
不禁想问——
1
社会越进步
年轻姑娘越不贤惠?
如今,哪个姑娘没手机,不追热点?
哪个姑娘没个聚会,不开party,不握麦唱k?
哪个姑娘不是抽空才抱另一半?
蜀绣?捻线穿针?
![]() |
别说现代人厚古薄今,别批判姑娘们丢掉传统文化习俗,因为
古代女子刺绣是被逼的
未出嫁的女子生活区域只有阁楼那一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身边常见的就是亲戚姐妹,哪有什么社交?
悲催的是,出阁时间一般在13~20岁,最集中的14~18岁。
也就是说,最早也要过13年,113880小时,6832800分,无人身自由的日子。谁能受得了啊?
![]() |
于是,史上出现了一批贤良淑德的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文人赞赏撰文,媒人夸其大家闺秀,其实,她们只是太无聊,太寂寞。
不信?你看,除了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主题多是少女情怀,“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欹”,晨起“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晚睡“红烛背,绣廉垂”,少女情怀总是诗啊!
总说走进艺术殿堂,正儿八经讲起源
艺术其实没那么讲究,也许怪我浅薄
思想大解放,女人翻身把歌唱,人自由了,地方大了,选择多了,消遣花样层出不穷,刺绣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不是必备的选择,因为——
不赶潮流的一小撮人
逃不过潮流大军的大腔调
刺绣不生活了,刺绣不经济了,刺绣被当遗产了,刺绣成艺术了,刺绣成冷门职业了。
![]() |
曾经兴盛一时的刺绣学堂
![]() |
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丝绸,看不穿几千年的刺绣记忆
2
我发现了另一个冷知识
为何史上没有
人尽皆知刺绣大师?
诗歌代表有李白;作画代表有板桥;风流才子有唐伯虎,哪怕名妓都有李师师。那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上,为何就出不了一个人尽皆知的蜀绣大师?
![]() |
扒开历史,最早的蜀绣名家还是在清代。我想了想,或许只有一个解释:
虽曾号称“蜀中之宝”,但没人愿意以蜀绣大师行走江湖,因为闺中女子绣品太多,当地作品太全,蜀中人家家户户都有。考取功名比混个蜀绣名头更重要!
于是,我们记住了“蜀绣”,没寻得一个刺绣大师!
呀,现代,蜀绣大师突突突冒出来,女人几乎不玩针线了,做蜀绣的都剩下老手艺人了。
![]() |
史上最难招生当属“蜀绣新人培养”,全国每年那么多就业特困生,要是真有人,冲出人海,呆在闺中,穿针捻线,哪里还有就业难题呢?
说不定,真就成现代版“大家闺秀”,分分钟上头条呢?
前提是,无焦躁症,无多动症,耐得住寂寞,拿得了针!
3
不 一 样 的 蜀 绣 人
还记得开头那幅花旦绣品吗?
这个作品出自文创造物老朋友何杨。目前,她已求学八载。
养 眼 的 作 品
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头,不评“作品等级”,不带你们“走进艺术殿堂”,
就养眼悦目看吧——
![]() |
装逼需要修炼,咱只说人话!
8年之久,看过她作品的,有人称赞叫好,有人称她“大师”“行家”。
对于传统物件敬畏感,我只看着不言语。
她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人贵自知,我知道自个处于什么阶段,什么水平。不骄不躁,不急功不近利,前路还长。我心向之。”
![]() |
穿针,捻线,穿匹,缠绕,织图,一幅锦绣品,缝制人心。
说完了作品,是时候知道
蜀绣背后的绣娘是谁?
就是她,何杨,90后活力少女。
一个晃着日子、听着戏曲、推广蜀绣文化的小年轻。
一个掌控岁月节奏,把蜀锦编织生命的蜀绣人。
![]() |
另一个身份,我成都的地导。谭谭曾提到的,开门,听戏,喝茶的悦来客栈,就是她常去的地方。
![]() |
别人自拍晒照玩cosplay
这姑娘秀起了“针”
就这一根针,变化出100种以上针法,套针、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斜滚针、族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E针、扣针……
针有功夫啊!举个例子——
![]() |
这是一幅双面蜀绣!姑娘解释——
选一块透明双面绣料子,在相同的整体外形下,设计出a、b两面不同的内容,以反映三异(异针、异色、异形)原理。a、b两面设计要体现出一个“巧”字,既要形成两个不同的意境,又要相辅相成反映同一主题。
我终于正儿八经讲完了一套针法!
听不懂就麻溜看下一幅作品——
![]() |
再回到开头,细看这花旦眉眼,手势,神情,再看这头饰,丝丝缕缕,万般缠绕,究竟多少针法,可想而知!倘若不是真人在身边,真不敢相信是90后小姑娘的杰作,再次叹服。
![]() |
![]() |
聊了这么久,只想说一句,蜀绣是传统的,蜀绣也是现代的,蜀绣是老手艺人的魂,也是小年轻的宝。
也许,以前,蜀绣是消遣,现在却不能是业余!
你爱,你就来!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