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理由》读后感
钱理群先生在这本书中仍然以一贯的思考力度对“活着”与“承担”的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活着”讲现实的生命存在,“承担”讲追寻存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思考了文化的重建,尤其是对教育的重建是关乎我之类的很多人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的。
“活着”或是“死亡”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命题,对于死亡的恐惧,生命的短暂性使得宗教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宗教确然是对死亡最好的慰藉,它使得现实中的人对于死去时的恐惧得以削减,甚至有人超脱于它。鲁迅的《孤独者》是对“活着”的问题中国式的回应。他告诉我们活着的理由有三层,第一层为“为自己活着”,这时候人关注的是自身的尊严、价值以及理想等。在当今社会,理想的趋同化使得人迷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自身的困惑以及挣扎在社会这个牢笼中难以解脱,自身尊严的丧失,生命也随之失去色彩,于是活着的意义不再彰显。第二层为“为爱我者活着”,为父母、丈夫、妻子,为儿女而活着。假如一个人失却第一层活着的意义,自然而然会转移到第二层。第二层活着的意义所提供的,是生命的避风港,人活在理性的世界,更多会用理性去控制感性,但感性无疑是人的本质所在,我思故我在强调的无非是这种观念。感情是感性的诗意化表现,在自我迷失时,感情是最能在此时成为你的救赎的。第三层为“为敌人活着”,这是鲁迅式的“反抗绝望”,是惊心动魄的。文革时期前两层的生存意义全部被彻底否定,人丧失了为人的人性,人的情感被无限制的压抑而不得宣扬,使人活得不像人却称之为改造。在那样一个人性极度扭曲的时代,能够以第三种方式活下来的人,是民族的勇士,是在沉默中爆发的人。冲破前两层,反抗绝望是自我精神世界极度升华的展现,必不是常人所及。
反观我们今日的教育界,从小时候的黑板报看起,“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类的话语反而成为教师口中的自我调侃。这种自我调侃是对自身的为人的认识,而不是超脱出人性。王栋生的教育随笔很能触动人心,而两年之后,对于他所描述的问题将成为我们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些为学生为工作牺牲亲情的人,反而是一种极端变态的个人主义。试想一下,一个人假设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他又如何能以一个人的身份去爱学生呢?这种不人道的方式如何成为教育的旋律?人道伦常人性的不被提倡性,仅存这点足以显现。而今日,社会重利主义导致极端的利己主义,那些流香淌浓汗的人鼓动这样的宣传更显虚伪性,其实质不过是为了对流血流汗的人强调奉献。虚伪可笑的程度不亚于教育界的十大谎言。而教师所做的是什么呢,不过是做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赚取生活费获取人生价值而已。当代中国“伪教育理论”与“安贫乐道论”盛行,这种权利的操控术如何使得教育还原其本质?从一个合格的教师层面来讲,怎样在这样的体制下进行一个教师的职责迫在眉睫。中学教师被应试教育绑架,训练一批批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教师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活着,而不是打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旗号日益利己化奴隶化。假若在中学的教育中,老师能做到对学生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便是最大的成功。在这中间,为了在这个体制中生存,应该会去选择帮助学生通过应试教育,这是让学生进入更好的大学学习,形成自己思想的基础,但是最基础的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是不能被忘却的。当然,前提是,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这其中,需要我们去做的,还有太多。
“活着”或是“死亡”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命题,对于死亡的恐惧,生命的短暂性使得宗教成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宗教确然是对死亡最好的慰藉,它使得现实中的人对于死去时的恐惧得以削减,甚至有人超脱于它。鲁迅的《孤独者》是对“活着”的问题中国式的回应。他告诉我们活着的理由有三层,第一层为“为自己活着”,这时候人关注的是自身的尊严、价值以及理想等。在当今社会,理想的趋同化使得人迷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自身的困惑以及挣扎在社会这个牢笼中难以解脱,自身尊严的丧失,生命也随之失去色彩,于是活着的意义不再彰显。第二层为“为爱我者活着”,为父母、丈夫、妻子,为儿女而活着。假如一个人失却第一层活着的意义,自然而然会转移到第二层。第二层活着的意义所提供的,是生命的避风港,人活在理性的世界,更多会用理性去控制感性,但感性无疑是人的本质所在,我思故我在强调的无非是这种观念。感情是感性的诗意化表现,在自我迷失时,感情是最能在此时成为你的救赎的。第三层为“为敌人活着”,这是鲁迅式的“反抗绝望”,是惊心动魄的。文革时期前两层的生存意义全部被彻底否定,人丧失了为人的人性,人的情感被无限制的压抑而不得宣扬,使人活得不像人却称之为改造。在那样一个人性极度扭曲的时代,能够以第三种方式活下来的人,是民族的勇士,是在沉默中爆发的人。冲破前两层,反抗绝望是自我精神世界极度升华的展现,必不是常人所及。
反观我们今日的教育界,从小时候的黑板报看起,“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类的话语反而成为教师口中的自我调侃。这种自我调侃是对自身的为人的认识,而不是超脱出人性。王栋生的教育随笔很能触动人心,而两年之后,对于他所描述的问题将成为我们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那些为学生为工作牺牲亲情的人,反而是一种极端变态的个人主义。试想一下,一个人假设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他又如何能以一个人的身份去爱学生呢?这种不人道的方式如何成为教育的旋律?人道伦常人性的不被提倡性,仅存这点足以显现。而今日,社会重利主义导致极端的利己主义,那些流香淌浓汗的人鼓动这样的宣传更显虚伪性,其实质不过是为了对流血流汗的人强调奉献。虚伪可笑的程度不亚于教育界的十大谎言。而教师所做的是什么呢,不过是做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赚取生活费获取人生价值而已。当代中国“伪教育理论”与“安贫乐道论”盛行,这种权利的操控术如何使得教育还原其本质?从一个合格的教师层面来讲,怎样在这样的体制下进行一个教师的职责迫在眉睫。中学教师被应试教育绑架,训练一批批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教师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活着,而不是打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旗号日益利己化奴隶化。假若在中学的教育中,老师能做到对学生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便是最大的成功。在这中间,为了在这个体制中生存,应该会去选择帮助学生通过应试教育,这是让学生进入更好的大学学习,形成自己思想的基础,但是最基础的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是不能被忘却的。当然,前提是,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这其中,需要我们去做的,还有太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