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琴童较为合理地学习一首难度适中的钢琴作品
如何让琴童较为合理地学习一首难度适中的钢琴作品
陈学元
很多琴童在家练琴,虽然把曲子都看似准确无误地弹出来了,但殊不知,从新学一首作品直至掌握这首作品,中间还是有一定学问的。一般来说,一位合格的老师会把布置下去的新乐曲为学生示范一遍,并同时指出作品中的重点和难点段落,告知家长回去督促孩子格外多多练习。有条件的家长同时可以把这一过程摄像或者录音,以便回去反复琢磨。
当孩子回家真正开始接触新曲子时,家长应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可以是10~15分钟)先读谱子,而不是盲目地从头至尾认音——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读谱子如同读一本书或者看一幅画,把音符、节奏、力度等等字里行间的内容一一通读,并尽量找出哪儿和哪儿完全相同,哪儿和哪儿相似,哪儿和哪儿不同。这样的方法是为了事半功倍,因为只有当你掌握了对乐曲的最基本的形象上认知后再去练习,你会发现一首看似很复杂的作品其实只是一个“纸老虎”,看似很长的曲子其实只有几行,更多的其实是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从音符角度),所以切记不要毫无目的地死练琴。
当孩子真正上手练习时,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先分手慢练,然后等分手非常熟练后再合手。如果以一周为一个周期,底子比较一般的琴童可以尝试先练2天分手,3天合手,2天上速。当然这个不是绝对、因人而异的,但是一定的数量和时间去练习是绝对必要的。
学习者把音与音之间的关系看成一幅画,是有助于提高对一首作品的认知熟练度。此时,乐理知识派上很大程度,如两个音符之间可能是大小二度级进上行、级进下行、原地不动(《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第I级有这一部分讲解)——音阶;也有可能是有规律的跳进——连在一起或许就是一个大三和弦、小三和弦或属七和弦等等——分解和弦;双音或三个音连续进行叠置在一起,很有可能是传统的和弦的变体(乐理知识)。
然而,很多钢琴老师几乎从不提,或者只是一带而过地说一点或者仅仅说一次那些最基本的乐理常识,比如八平、十六平、附点节奏(大和小)、切分节奏都是什么等等,这是绝对不足矣的。往往这些知识是孩子们必须掌握的要领。初学阶段可以接触地浅一点,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这同时也是考核一位老师是否全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音乐都绝对是作曲者或作曲家有逻辑、有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进行的创作,它所表现出来的音响,可以是让听众感性地认知这可能是什么,也可以是那个,因人而异。乐曲所用的素材,比如动机、乐句、乐汇、音符时值、音与音之间关系(音程)等等都会有正常的内在逻辑。
一般来说,传统的乐曲里的重复是符合正常人的心理创作,即交代一个元素(呈示),然后不能总啰嗦,需要继续往下进行(发展),但是等这个元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回归(再现)并再次陈述,说明你要说明的观点,类似于总结。这也是西方人的一个重要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复杂一点的音乐还有“起承转合”内在逻辑。这个术语虽然体现于诗歌,但是就连电影这门艺术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逻辑发展:交代基本元素,一层层铺垫——起;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人的好坏、事情的发展等等慢慢揭示出来——承;故事有了变化,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时刻,好人和坏人打起来——转;故事一般会有结局的交代,或者留下悬念,或者人与人有合好——合。音乐上的结构一般是四句型乐段:aa'ba'/aba'a'/abb'c/abcc'等等(曲式知识)。
一般来说,一首乐曲会有完全重复和近似重复(对称结构),这是西方音乐结构的典型特点(建筑亦如此)。一般来说,一首篇幅不长的曲子遵循的是ABA(')结构,即便是奏鸣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大型的ABA(')结构。打一个比方:你从你家(A)出门到一个地方(B)最终还是要回来的(A)。地点A可以是你家,B也可以理解成接触一个抽象的事物、到达的地点、见一个人、所做的事情等等。那么A有可能是完全一样(D.C. al Fine),即回到的家还是你的家,没有变;也可以是带有变化的A,即你回来时候的心情可能是不同的(同样的地点,现在和10年后你去看的心情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以上几种方式对于初学或者有一定基础的学琴者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是不是绝对的,还有很多方式适合不同层次的人,仅供参考。除了多看乐谱,让孩子多听(听自己的演奏)、多唱(唱出乐曲的主旋律)、多写(尝试把旋律部分誊写在五线谱上)、多背(把所学的乐曲背下来)等等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陈学元
很多琴童在家练琴,虽然把曲子都看似准确无误地弹出来了,但殊不知,从新学一首作品直至掌握这首作品,中间还是有一定学问的。一般来说,一位合格的老师会把布置下去的新乐曲为学生示范一遍,并同时指出作品中的重点和难点段落,告知家长回去督促孩子格外多多练习。有条件的家长同时可以把这一过程摄像或者录音,以便回去反复琢磨。
当孩子回家真正开始接触新曲子时,家长应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可以是10~15分钟)先读谱子,而不是盲目地从头至尾认音——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读谱子如同读一本书或者看一幅画,把音符、节奏、力度等等字里行间的内容一一通读,并尽量找出哪儿和哪儿完全相同,哪儿和哪儿相似,哪儿和哪儿不同。这样的方法是为了事半功倍,因为只有当你掌握了对乐曲的最基本的形象上认知后再去练习,你会发现一首看似很复杂的作品其实只是一个“纸老虎”,看似很长的曲子其实只有几行,更多的其实是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从音符角度),所以切记不要毫无目的地死练琴。
当孩子真正上手练习时,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先分手慢练,然后等分手非常熟练后再合手。如果以一周为一个周期,底子比较一般的琴童可以尝试先练2天分手,3天合手,2天上速。当然这个不是绝对、因人而异的,但是一定的数量和时间去练习是绝对必要的。
学习者把音与音之间的关系看成一幅画,是有助于提高对一首作品的认知熟练度。此时,乐理知识派上很大程度,如两个音符之间可能是大小二度级进上行、级进下行、原地不动(《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第I级有这一部分讲解)——音阶;也有可能是有规律的跳进——连在一起或许就是一个大三和弦、小三和弦或属七和弦等等——分解和弦;双音或三个音连续进行叠置在一起,很有可能是传统的和弦的变体(乐理知识)。
然而,很多钢琴老师几乎从不提,或者只是一带而过地说一点或者仅仅说一次那些最基本的乐理常识,比如八平、十六平、附点节奏(大和小)、切分节奏都是什么等等,这是绝对不足矣的。往往这些知识是孩子们必须掌握的要领。初学阶段可以接触地浅一点,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这同时也是考核一位老师是否全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音乐都绝对是作曲者或作曲家有逻辑、有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进行的创作,它所表现出来的音响,可以是让听众感性地认知这可能是什么,也可以是那个,因人而异。乐曲所用的素材,比如动机、乐句、乐汇、音符时值、音与音之间关系(音程)等等都会有正常的内在逻辑。
一般来说,传统的乐曲里的重复是符合正常人的心理创作,即交代一个元素(呈示),然后不能总啰嗦,需要继续往下进行(发展),但是等这个元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回归(再现)并再次陈述,说明你要说明的观点,类似于总结。这也是西方人的一个重要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复杂一点的音乐还有“起承转合”内在逻辑。这个术语虽然体现于诗歌,但是就连电影这门艺术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逻辑发展:交代基本元素,一层层铺垫——起;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人的好坏、事情的发展等等慢慢揭示出来——承;故事有了变化,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时刻,好人和坏人打起来——转;故事一般会有结局的交代,或者留下悬念,或者人与人有合好——合。音乐上的结构一般是四句型乐段:aa'ba'/aba'a'/abb'c/abcc'等等(曲式知识)。
一般来说,一首乐曲会有完全重复和近似重复(对称结构),这是西方音乐结构的典型特点(建筑亦如此)。一般来说,一首篇幅不长的曲子遵循的是ABA(')结构,即便是奏鸣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大型的ABA(')结构。打一个比方:你从你家(A)出门到一个地方(B)最终还是要回来的(A)。地点A可以是你家,B也可以理解成接触一个抽象的事物、到达的地点、见一个人、所做的事情等等。那么A有可能是完全一样(D.C. al Fine),即回到的家还是你的家,没有变;也可以是带有变化的A,即你回来时候的心情可能是不同的(同样的地点,现在和10年后你去看的心情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以上几种方式对于初学或者有一定基础的学琴者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但是不是绝对的,还有很多方式适合不同层次的人,仅供参考。除了多看乐谱,让孩子多听(听自己的演奏)、多唱(唱出乐曲的主旋律)、多写(尝试把旋律部分誊写在五线谱上)、多背(把所学的乐曲背下来)等等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