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予我的成长
电影真是个好东西!
前段时间,看了《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被里面时隔三十多年的一封信感动得一塌糊涂,还记下了英文版,抄写了几遍,默写下来了。或许相濡以沫真的很让人羡慕,我却以为不能够在一起的漫长牵挂才是永恒的爱情。他们在漫长岁月的等待里,始终没有去找对方。一个留在原地,收不到信,以为对方过得很幸福,没想着去破坏,孤独终老。而另一个,天天去当时约定的地方等,同样孤独终老。这一切,最美的还是在他看到她孙女的时候,掺杂着久远年代的无限思绪的那一刹那。记得很久以前,看到一句话:只有时间懂得爱的伟大。
再看了《念念》,第一次看的时候根本静不下心来,快进看了一点,还是没有特别想全部看完。后来的一个晚上,任自己不作思考,看完了。再后来的一个晚上,又看了一遍。留在我印象里最深的是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之深之切,而在这种残缺的条件下成长的人,面对生活的困苦,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就会一直消极下去。电影的最后是暖心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因为《念念》更了解了一些张艾嘉。在这之前,看中国好声音的时候,听到陈洁仪演唱《心动》,就去看了同名电影。问世间情为何物?我以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释,但是问自己,我却讲不出一个字。我猜,关于听说过的那么多种解释里,于我,我始终扮演的是一个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可能是我还没遇到自己的爱情吧,这一切的滋味,似乎都还未尝到。
对《红楼梦》还是铙有兴致的,于是便也看了张艾嘉与林青霞主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最先看的是2010版的电视剧,每每看到他们两个的结局都禁不住大哭,可能这种结果已是最好的,观看的人不能释怀而已。并没有看完书,站在作者的角度,我异常认同悲剧的结局。
后来看了《黄金时代》和《她认出了风暴》,了解到萧红。她从反抗封建包办婚礼开始,就不受任何束缚,日后的选择都是她最大限度的自由。回顾过去,每一种回顾过去的描述,都是带上一种不同于当下经历的心情与思考铸就的,我希望自己可以跳出这种我认为不好的圈套,找到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倒也方便自己释怀,而不是过多地陷入泥淖。
比起第一时间看她的作品,我更想看传记。所以第一本想买的书是《端木与萧红》,而不是《呼兰河传》。为什么想看?我可是不大爱看书的,可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才想着去找别的方法来舒缓。结果是这两本都买了,还外带《我有着青春的时候》和《孤独的生活》。
片尾是骆宾基吃着糖,哭了。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通过电影,我看到了那种深刻的苦。
昨天看了《小王子》,上映的时候很想去看的,但苦于太晚了,还是没去成。在网上搜了一下,看到一些句子写得很好。但是电影看下来,有点杂乱的感觉。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样,可能我潜意识里最想要的是一种悲剧美吧。
今天看了《冲上云霄》,讲了四对不同的恋人,说实话,前几天一直在看电视剧版的《冲上云霄》,现在看电影,真的没有多大感触,我想电影里讲国语对我的直观感受是有影响的。吴镇宇的确不年轻了,老演员演绎的爱情,真的看不太懂。看到后面,原来是新年的时候上映的。
新浪微博刚面世不久,就注册了帐号,从最初经常刷微博到后来的不管不顾,当时的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平台面对的是更大的人群。后来我也胡乱写过一些东西,时不时在空间和微信发表,却一直都少人问津。我当然知道自己的文字功底,但完全没有人关心我写的那些支离破碎,我便渐渐灰下心来。况且我也不是那种能写得出大文章的人,也时时懒惰,迟迟拿起笔又放下。我没有写作的天赋,自然也不会奢想着一下子就要写出个所以然。我只能说,自始自终,都是拥有着一个文字梦,不是文学梦,是文字梦。只需要写字就行了,鉴于日渐明显的心中郁郁结,我只想通过文字来准确地表达自己。
当我真正感觉到,我身边的人都没有与我一样对文字有执念的时候,我放弃了在他们面前发表任何想法。我到这个平台,没有认识我的人,自顾自地写着,不停地写着。我相信,明确地相信,只要写得多了,心自然会开朗起来,故事自然跃然纸上。
这两天看了《端木与萧红》,大概看了一半了,看到他们都是那种真正搞创作的人,真正有创作才能的人。
关于故事创作,目前真的没有办法下笔。我想,在我年迈的时候,怎样都应该可以为自己写些什么了,又或者可以真正为他人写些有用的什么。
如果这么一直深究下去,我是不是就能顺利找到心灵深处最真最诚的自己?
前段时间,看了《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被里面时隔三十多年的一封信感动得一塌糊涂,还记下了英文版,抄写了几遍,默写下来了。或许相濡以沫真的很让人羡慕,我却以为不能够在一起的漫长牵挂才是永恒的爱情。他们在漫长岁月的等待里,始终没有去找对方。一个留在原地,收不到信,以为对方过得很幸福,没想着去破坏,孤独终老。而另一个,天天去当时约定的地方等,同样孤独终老。这一切,最美的还是在他看到她孙女的时候,掺杂着久远年代的无限思绪的那一刹那。记得很久以前,看到一句话:只有时间懂得爱的伟大。
再看了《念念》,第一次看的时候根本静不下心来,快进看了一点,还是没有特别想全部看完。后来的一个晚上,任自己不作思考,看完了。再后来的一个晚上,又看了一遍。留在我印象里最深的是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之深之切,而在这种残缺的条件下成长的人,面对生活的困苦,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就会一直消极下去。电影的最后是暖心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因为《念念》更了解了一些张艾嘉。在这之前,看中国好声音的时候,听到陈洁仪演唱《心动》,就去看了同名电影。问世间情为何物?我以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释,但是问自己,我却讲不出一个字。我猜,关于听说过的那么多种解释里,于我,我始终扮演的是一个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可能是我还没遇到自己的爱情吧,这一切的滋味,似乎都还未尝到。
对《红楼梦》还是铙有兴致的,于是便也看了张艾嘉与林青霞主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最先看的是2010版的电视剧,每每看到他们两个的结局都禁不住大哭,可能这种结果已是最好的,观看的人不能释怀而已。并没有看完书,站在作者的角度,我异常认同悲剧的结局。
后来看了《黄金时代》和《她认出了风暴》,了解到萧红。她从反抗封建包办婚礼开始,就不受任何束缚,日后的选择都是她最大限度的自由。回顾过去,每一种回顾过去的描述,都是带上一种不同于当下经历的心情与思考铸就的,我希望自己可以跳出这种我认为不好的圈套,找到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倒也方便自己释怀,而不是过多地陷入泥淖。
比起第一时间看她的作品,我更想看传记。所以第一本想买的书是《端木与萧红》,而不是《呼兰河传》。为什么想看?我可是不大爱看书的,可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才想着去找别的方法来舒缓。结果是这两本都买了,还外带《我有着青春的时候》和《孤独的生活》。
片尾是骆宾基吃着糖,哭了。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通过电影,我看到了那种深刻的苦。
昨天看了《小王子》,上映的时候很想去看的,但苦于太晚了,还是没去成。在网上搜了一下,看到一些句子写得很好。但是电影看下来,有点杂乱的感觉。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样,可能我潜意识里最想要的是一种悲剧美吧。
今天看了《冲上云霄》,讲了四对不同的恋人,说实话,前几天一直在看电视剧版的《冲上云霄》,现在看电影,真的没有多大感触,我想电影里讲国语对我的直观感受是有影响的。吴镇宇的确不年轻了,老演员演绎的爱情,真的看不太懂。看到后面,原来是新年的时候上映的。
新浪微博刚面世不久,就注册了帐号,从最初经常刷微博到后来的不管不顾,当时的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平台面对的是更大的人群。后来我也胡乱写过一些东西,时不时在空间和微信发表,却一直都少人问津。我当然知道自己的文字功底,但完全没有人关心我写的那些支离破碎,我便渐渐灰下心来。况且我也不是那种能写得出大文章的人,也时时懒惰,迟迟拿起笔又放下。我没有写作的天赋,自然也不会奢想着一下子就要写出个所以然。我只能说,自始自终,都是拥有着一个文字梦,不是文学梦,是文字梦。只需要写字就行了,鉴于日渐明显的心中郁郁结,我只想通过文字来准确地表达自己。
当我真正感觉到,我身边的人都没有与我一样对文字有执念的时候,我放弃了在他们面前发表任何想法。我到这个平台,没有认识我的人,自顾自地写着,不停地写着。我相信,明确地相信,只要写得多了,心自然会开朗起来,故事自然跃然纸上。
这两天看了《端木与萧红》,大概看了一半了,看到他们都是那种真正搞创作的人,真正有创作才能的人。
关于故事创作,目前真的没有办法下笔。我想,在我年迈的时候,怎样都应该可以为自己写些什么了,又或者可以真正为他人写些有用的什么。
如果这么一直深究下去,我是不是就能顺利找到心灵深处最真最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