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未来三十年将要发生什么
by桃花石上书生
地铁从安德门到小行,是在高架桥上行驶的,到小行的时候,视野非常开阔,远望出去,高楼的缺口里有山,山的缺口里有青灰色的地平线,令人幻想那缺口处是大海。在地铁上,我用kindle读凯文·凯利的《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感觉非常震撼。
凯文·凯利(绰号KK)的作品,甚至一次都不能读太多,因为会累……每次都有过量的新观点涌入大脑!所以很适合在地铁上读!KK从未排斥过kindle,也从未排斥过碎片化的阅读——他从不排斥科技的进步。他最新的书《必然》是以网络众筹的方式出版的,中译本也是。
在KK开始写作《失控》的90年代,真正的互联网还没有成形,你可以说KK他是靠着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可以说他是靠着想象力在写作,而且他居然还有种古典时期的、热情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他的预言是那样大胆,也是那样准确,在二十年间一一实现。你简直可以说,他就是我们时代的儒勒·凡尔纳。
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姐弟了……)在拍摄《骇客帝国》的时候,给每个工作人员都买了一本《失控》。当我们回顾经典科幻电影《骇客帝国》三部曲的时候,除去那种对人类未来的极其深刻的无力感和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其余每一处,无不贯穿着KK的科技精神。
《科技想要什么》是《失控》的延伸,在这本书里,KK向我们讲述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和这个时间中的位置:我们在创造科技,在使用科技,但我们不是科技的主宰。就像一条河,我们从中取水,但我们不是河流的主宰。适当的发现和发明会出现在适当的时候,被谁发现或发明却往往是随机的(这世界上有好多天才在竞争!)。进化论是拉马克还是达尔文提出的?微积分是莱布尼茨还是牛顿发明的?更不要说现在,有多少实验室在进行白热化的竞争。KK在《失控》中提出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智能生命,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提出,科技亦可以视作一种有生命的系统。
KK对人类、对科技的信心,来自于他信任像有机体这样的系统的力量:混沌、看似低效,但是极有弹性和张力。在《必然》里,他对自己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必然”,这个强有力的词,表达的是他对世界的洞见:什么是必然?
我们注意力不集中,每五分钟发一条微信,这是必然吗?ISIS通过网络招兵买马,这是必然的吗?这些不是KK所说的必然。他的预言是框架式的。他说的不是我们会用哪一种网络媒体,来消耗我们的“容易被廉价商品劫持的猿猴大脑”的注意力;也不是哪一个极端组织会使用网络来扩张他们的恐怖主义。“因特网的形态——由网络组成的遍布全球的网络——是一种必然,但我们所采用的具体实现就不是必然。”
变化也是必然。现代生活的变化的核心,是科技的变化。在新时代,流程完胜工业产品。我们会继续使用有形的物体,但是产品也将会变成服务和流程。比如,汽车会变成一种运输服务。(罗辑思维的罗胖把私家车给卖了!现在出门只用Uber。这是因为他看了《必然》吗?)曾经的固定的世界,在分崩离析,科技在迅速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以极其明晰的、但多少也带点儿神秘色彩的方式,KK把他的《必然》分成了十二章,每一章的标题是一个动词的现在分词: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ert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以这十二个词为关键,他画了一张未来三十年的蓝图。
一、形成(Becoming):网络时代的信息以爆炸的速度递增和传播,技术永远在不断升级,我们的归宿,按照KK的乐观的看法,是“进托邦”((protopia,中译本误作protobia))。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
二、知化(Cognifying):人工智能将在各个方面取得发展。比如摄影,现在的手机相机通过算法和智能成分,取代了巨大而笨重的镜头;虚拟化学实验可以取代实验室里危险的瓶瓶罐罐;知化的投资,用人工智能分析股指、优化避税方案、优化投资组合。KK意识到,谷歌公司是一家做人工智能的公司,他们利用每一次搜索来强化人工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思考方式不尽相同,会带给我们惊喜;在我们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也在重新定义人类。KK还列举了未来新的心智的种类(也许这就是他设想的“心智分类学”的开端)。
三、流动(Flowing):KK断言,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无法阻止大规模的自由复制。早先我们的经济建立在实体货品之上,而现在则建立在“流”(the Flows)之上。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你很容易找到复制的、免费的东西!那么,我们将来还靠什么赚钱呢?
“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定理:一旦某样东西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比如以前电是奢侈品,穷人都使用蜡烛,可现在电力无处不在,烛光晚餐才是奢侈品。KK列举出八种我们愿意从口袋付钱的东西的特点:1即时性;2个性化;3解释性(也就是你免费下个软件,但是技术支持有偿提供);4可靠性;5获取权(有时候,方便比免费重要!);6实体化(音乐是免费下载的,演唱会要花钱);7可赞助(众筹、粉丝见面会);8可寻性(线索和想找到东西的能力,这个我愿意花钱)。
这一章说到纸质书的四种优秀品质:1书页一成不变,十分可靠;2版本一成不变;3介质一成不变;4完成度一成不变。这些品质使得书成为书,让人喜爱和信赖,可以一页页翻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子书有四种相反的优秀品质:1 书页是流动的。内容会自动匹配你的阅读设备和喜好;2版本是流动的,是个性化的;3介质是流动的;4改进是流动的,内容可以随时修正,一直更新(一个名人去世的第二天,维基百科就把他的卒年月日加上去了……)。
我们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电子书就是无所不在的电力,而纸质书就会成为那道奢侈的烛光晚餐。电影和音乐的情况也是类似。
四、屏读(Screening):在没有书的时代,文化围绕着言语;后来,文化围绕着文本;将来,则围绕着电子屏。超过50亿张屏幕在我们生活中闪烁,将来还会有更多。我们是屏幕之民,我们的阅读变得社会化,是流动和分享的(此刻我正在一个联网的笔记本上写书评,分享阅读这本书的心得)。网络正在形成一个超链接的万能图书馆。(也许书籍让我们深思慎言,而屏读却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和着急。然而,我想了下,自己用电脑和手机阅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阅读纸书的时间,不知道你是否也是呢……)
五、使用(Accessing):Uber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Facebook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是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可却没有任何库存。我们可以观看一部电影,却无须拥有录影带、碟片之类;读电子书,而书却保存在亚马逊的云端。我们使用的东西,远远大过我们拥有。一切产品都在减物质化,变得更轻盈、更便宜,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趋势。如此这般,使用变得越来越即时、按需、方便。世界也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比如,比特币是对各国央行的去中心化)。我们使用平台(如itunes、谷歌、百度)来分配和得到资源。大量的资源都保存在云端。
KK给出了很确定的预言:“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持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对事物的使用将会胜过对其拥有。”在本章中,KK以他的科幻小说家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的美妙公寓。
六、共享(Sharing):在这一章里,KK谈到了分享的力量在网络世界的发扬光大。医疗服务被带到最贫困的地区,免费的高校教材被编写出来,维基百科、影视档案、救援信息……然而,既然每一个人可以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作品,编辑,这个纸质书时代的古老的夕阳行业,还有用处吗?
以前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怕”。因为我是做内容的,不是做纸的。很高兴在KK这里找到了理论支持:“当100万人在一周内进行了100万次写作(或写博客、贴图)时,对这些文字洪流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自上而下的选择将会随着用户生成内容的增加而逐渐凸显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提供用户生产内容的企业将不得不开始向素材的海洋里添加编辑、筛选和管理等功能,以维持人们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在底层的纯粹无政府状态之外,必须要有一些其他东西。”
在共享经济之下,创作者以何为生呢?KK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众筹,而且他确实就这么做了!就是这么言行合一!
七、过滤(Filtering):在这样规模空前的信息流面前,如何过滤、挑选,不仅仅是你本人的事。把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塞给你,使用你的注意力,这需要算法的不断改进。在网上随便逛一个小时,你觉得自己只是虚度时间,可是这些虚度的一小时里对商品的注意力,加起来,就是一门巨大的生意了!将来,你也将可以用自己的注意力挣钱:你看广告,广告商就付钱给你。
八、重混(Remixing):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是来自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原有的资源重新安排,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就是”重混“。同人小说、同人电影,就是重混。KK认为:“未来三十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九、互动(Interacting):我们为什么喜欢IMAX电影?因为它带给我们最好的视听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日新月异,在不远的未来,科幻电影里面那些场景,也说不定会出现吧!(大概会最先出现在炫酷的互动电脑游戏里面……)
KK留意到现在的小孩已经把互动当作物品本该有的属性,比如他观察到一个家里只有电脑的孩子第一次见到电视,反应是“鼠标在哪呢?”一个孩子点击店里商品的标签。还有个小孩,看到纸质照片的时候,努力用手指拖动,却很惊讶照片无法放大!
十、追踪(Tracking):书中列了一张“一个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追踪手段”清单,里面包括信用卡、汽车活动、高速公路交通、拼车软件、手机通话记录、电子钱包、社交媒体、搜索浏览器等等,几乎一切网络时代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技术手段。
十一、提问(Questionning):网络上充满了“不可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从佛罗里达的80岁老翁到雅加达的12岁男孩,编辑了连美国最高法院也要援引的维基百科;群众不是被定性为懒散和被动的吗,可是每天有几万小时的视频被制作出来,有无数的文字被写出来;交易不是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吗,可是我们竟和千里之外的陌生做起买卖。社会工具在技术元素的参与之下不断变化,而人类改变社会交往方式的步伐才刚启动。
我们都认为在网上闲逛是浪费时间,对此痛恨不已,然而KK反驳说:“我珍视对时间的‘有益浪费’,这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工作和娱乐的合并、严肃地思考和严肃地娱乐的结合,是互联网带来的最伟大的创新之一。高度演化的先进社会的理念不就是使人们不再需要工作吗?”
十二、开始(Beginning):请注意,这一章是科幻小说!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叫“霍洛斯”的超级人工智能,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创造物。他的演化,正是来自于你一次又一次漫无目的的点击。他不会像聪明的坏人一样,试图奴役人类;他只是和一切技术手段相结合,和人类形成复杂的依存关系。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KK在二十年前的预言,如今已经实现了。他对未来三十年的预言,也是遵循同样的思路,令人信服。不过,不要功利地思考问题,以为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掌握到新世界的动态;未来也许并不是如KK设想的这样。然而我也相信,我们在越来越熟悉、享用、离不开的这个网络世界,正是一个新的广阔世界的开端;这广阔的信息之海,这越来越浩瀚的信息之海,里面,将会孕育出人工智能的巨兽。
不安,而且期待。未来就这样扑面而来,让我们以各自的方式,来迎接它吧。
ps,也许有人要问,我们刚拿到书,你怎么就读完了……因为我是从11月8日开始读《必然》的…《必然》的译者董理,送给我一本KK签名本。再次感谢!
地铁从安德门到小行,是在高架桥上行驶的,到小行的时候,视野非常开阔,远望出去,高楼的缺口里有山,山的缺口里有青灰色的地平线,令人幻想那缺口处是大海。在地铁上,我用kindle读凯文·凯利的《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感觉非常震撼。
凯文·凯利(绰号KK)的作品,甚至一次都不能读太多,因为会累……每次都有过量的新观点涌入大脑!所以很适合在地铁上读!KK从未排斥过kindle,也从未排斥过碎片化的阅读——他从不排斥科技的进步。他最新的书《必然》是以网络众筹的方式出版的,中译本也是。
在KK开始写作《失控》的90年代,真正的互联网还没有成形,你可以说KK他是靠着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可以说他是靠着想象力在写作,而且他居然还有种古典时期的、热情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他的预言是那样大胆,也是那样准确,在二十年间一一实现。你简直可以说,他就是我们时代的儒勒·凡尔纳。
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姐弟了……)在拍摄《骇客帝国》的时候,给每个工作人员都买了一本《失控》。当我们回顾经典科幻电影《骇客帝国》三部曲的时候,除去那种对人类未来的极其深刻的无力感和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其余每一处,无不贯穿着KK的科技精神。
《科技想要什么》是《失控》的延伸,在这本书里,KK向我们讲述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和这个时间中的位置:我们在创造科技,在使用科技,但我们不是科技的主宰。就像一条河,我们从中取水,但我们不是河流的主宰。适当的发现和发明会出现在适当的时候,被谁发现或发明却往往是随机的(这世界上有好多天才在竞争!)。进化论是拉马克还是达尔文提出的?微积分是莱布尼茨还是牛顿发明的?更不要说现在,有多少实验室在进行白热化的竞争。KK在《失控》中提出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智能生命,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提出,科技亦可以视作一种有生命的系统。
KK对人类、对科技的信心,来自于他信任像有机体这样的系统的力量:混沌、看似低效,但是极有弹性和张力。在《必然》里,他对自己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必然”,这个强有力的词,表达的是他对世界的洞见:什么是必然?
我们注意力不集中,每五分钟发一条微信,这是必然吗?ISIS通过网络招兵买马,这是必然的吗?这些不是KK所说的必然。他的预言是框架式的。他说的不是我们会用哪一种网络媒体,来消耗我们的“容易被廉价商品劫持的猿猴大脑”的注意力;也不是哪一个极端组织会使用网络来扩张他们的恐怖主义。“因特网的形态——由网络组成的遍布全球的网络——是一种必然,但我们所采用的具体实现就不是必然。”
变化也是必然。现代生活的变化的核心,是科技的变化。在新时代,流程完胜工业产品。我们会继续使用有形的物体,但是产品也将会变成服务和流程。比如,汽车会变成一种运输服务。(罗辑思维的罗胖把私家车给卖了!现在出门只用Uber。这是因为他看了《必然》吗?)曾经的固定的世界,在分崩离析,科技在迅速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以极其明晰的、但多少也带点儿神秘色彩的方式,KK把他的《必然》分成了十二章,每一章的标题是一个动词的现在分词: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ert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以这十二个词为关键,他画了一张未来三十年的蓝图。
一、形成(Becoming):网络时代的信息以爆炸的速度递增和传播,技术永远在不断升级,我们的归宿,按照KK的乐观的看法,是“进托邦”((protopia,中译本误作protobia))。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
二、知化(Cognifying):人工智能将在各个方面取得发展。比如摄影,现在的手机相机通过算法和智能成分,取代了巨大而笨重的镜头;虚拟化学实验可以取代实验室里危险的瓶瓶罐罐;知化的投资,用人工智能分析股指、优化避税方案、优化投资组合。KK意识到,谷歌公司是一家做人工智能的公司,他们利用每一次搜索来强化人工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思考方式不尽相同,会带给我们惊喜;在我们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也在重新定义人类。KK还列举了未来新的心智的种类(也许这就是他设想的“心智分类学”的开端)。
三、流动(Flowing):KK断言,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无法阻止大规模的自由复制。早先我们的经济建立在实体货品之上,而现在则建立在“流”(the Flows)之上。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你很容易找到复制的、免费的东西!那么,我们将来还靠什么赚钱呢?
“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定理:一旦某样东西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比如以前电是奢侈品,穷人都使用蜡烛,可现在电力无处不在,烛光晚餐才是奢侈品。KK列举出八种我们愿意从口袋付钱的东西的特点:1即时性;2个性化;3解释性(也就是你免费下个软件,但是技术支持有偿提供);4可靠性;5获取权(有时候,方便比免费重要!);6实体化(音乐是免费下载的,演唱会要花钱);7可赞助(众筹、粉丝见面会);8可寻性(线索和想找到东西的能力,这个我愿意花钱)。
这一章说到纸质书的四种优秀品质:1书页一成不变,十分可靠;2版本一成不变;3介质一成不变;4完成度一成不变。这些品质使得书成为书,让人喜爱和信赖,可以一页页翻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子书有四种相反的优秀品质:1 书页是流动的。内容会自动匹配你的阅读设备和喜好;2版本是流动的,是个性化的;3介质是流动的;4改进是流动的,内容可以随时修正,一直更新(一个名人去世的第二天,维基百科就把他的卒年月日加上去了……)。
我们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电子书就是无所不在的电力,而纸质书就会成为那道奢侈的烛光晚餐。电影和音乐的情况也是类似。
四、屏读(Screening):在没有书的时代,文化围绕着言语;后来,文化围绕着文本;将来,则围绕着电子屏。超过50亿张屏幕在我们生活中闪烁,将来还会有更多。我们是屏幕之民,我们的阅读变得社会化,是流动和分享的(此刻我正在一个联网的笔记本上写书评,分享阅读这本书的心得)。网络正在形成一个超链接的万能图书馆。(也许书籍让我们深思慎言,而屏读却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和着急。然而,我想了下,自己用电脑和手机阅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阅读纸书的时间,不知道你是否也是呢……)
五、使用(Accessing):Uber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Facebook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是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可却没有任何库存。我们可以观看一部电影,却无须拥有录影带、碟片之类;读电子书,而书却保存在亚马逊的云端。我们使用的东西,远远大过我们拥有。一切产品都在减物质化,变得更轻盈、更便宜,更少的物质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趋势。如此这般,使用变得越来越即时、按需、方便。世界也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比如,比特币是对各国央行的去中心化)。我们使用平台(如itunes、谷歌、百度)来分配和得到资源。大量的资源都保存在云端。
KK给出了很确定的预言:“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持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对事物的使用将会胜过对其拥有。”在本章中,KK以他的科幻小说家般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的美妙公寓。
六、共享(Sharing):在这一章里,KK谈到了分享的力量在网络世界的发扬光大。医疗服务被带到最贫困的地区,免费的高校教材被编写出来,维基百科、影视档案、救援信息……然而,既然每一个人可以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作品,编辑,这个纸质书时代的古老的夕阳行业,还有用处吗?
以前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怕”。因为我是做内容的,不是做纸的。很高兴在KK这里找到了理论支持:“当100万人在一周内进行了100万次写作(或写博客、贴图)时,对这些文字洪流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自上而下的选择将会随着用户生成内容的增加而逐渐凸显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提供用户生产内容的企业将不得不开始向素材的海洋里添加编辑、筛选和管理等功能,以维持人们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在底层的纯粹无政府状态之外,必须要有一些其他东西。”
在共享经济之下,创作者以何为生呢?KK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众筹,而且他确实就这么做了!就是这么言行合一!
七、过滤(Filtering):在这样规模空前的信息流面前,如何过滤、挑选,不仅仅是你本人的事。把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塞给你,使用你的注意力,这需要算法的不断改进。在网上随便逛一个小时,你觉得自己只是虚度时间,可是这些虚度的一小时里对商品的注意力,加起来,就是一门巨大的生意了!将来,你也将可以用自己的注意力挣钱:你看广告,广告商就付钱给你。
八、重混(Remixing):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是来自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原有的资源重新安排,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就是”重混“。同人小说、同人电影,就是重混。KK认为:“未来三十年里,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九、互动(Interacting):我们为什么喜欢IMAX电影?因为它带给我们最好的视听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日新月异,在不远的未来,科幻电影里面那些场景,也说不定会出现吧!(大概会最先出现在炫酷的互动电脑游戏里面……)
KK留意到现在的小孩已经把互动当作物品本该有的属性,比如他观察到一个家里只有电脑的孩子第一次见到电视,反应是“鼠标在哪呢?”一个孩子点击店里商品的标签。还有个小孩,看到纸质照片的时候,努力用手指拖动,却很惊讶照片无法放大!
十、追踪(Tracking):书中列了一张“一个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追踪手段”清单,里面包括信用卡、汽车活动、高速公路交通、拼车软件、手机通话记录、电子钱包、社交媒体、搜索浏览器等等,几乎一切网络时代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技术手段。
十一、提问(Questionning):网络上充满了“不可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从佛罗里达的80岁老翁到雅加达的12岁男孩,编辑了连美国最高法院也要援引的维基百科;群众不是被定性为懒散和被动的吗,可是每天有几万小时的视频被制作出来,有无数的文字被写出来;交易不是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吗,可是我们竟和千里之外的陌生做起买卖。社会工具在技术元素的参与之下不断变化,而人类改变社会交往方式的步伐才刚启动。
我们都认为在网上闲逛是浪费时间,对此痛恨不已,然而KK反驳说:“我珍视对时间的‘有益浪费’,这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工作和娱乐的合并、严肃地思考和严肃地娱乐的结合,是互联网带来的最伟大的创新之一。高度演化的先进社会的理念不就是使人们不再需要工作吗?”
十二、开始(Beginning):请注意,这一章是科幻小说!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叫“霍洛斯”的超级人工智能,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创造物。他的演化,正是来自于你一次又一次漫无目的的点击。他不会像聪明的坏人一样,试图奴役人类;他只是和一切技术手段相结合,和人类形成复杂的依存关系。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KK在二十年前的预言,如今已经实现了。他对未来三十年的预言,也是遵循同样的思路,令人信服。不过,不要功利地思考问题,以为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掌握到新世界的动态;未来也许并不是如KK设想的这样。然而我也相信,我们在越来越熟悉、享用、离不开的这个网络世界,正是一个新的广阔世界的开端;这广阔的信息之海,这越来越浩瀚的信息之海,里面,将会孕育出人工智能的巨兽。
不安,而且期待。未来就这样扑面而来,让我们以各自的方式,来迎接它吧。
ps,也许有人要问,我们刚拿到书,你怎么就读完了……因为我是从11月8日开始读《必然》的…《必然》的译者董理,送给我一本KK签名本。再次感谢!
桃花石上书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她是美容大王,也是疯批小妹,华语娱乐圈话题女王的陨落 (32人喜欢)
- 凌晨3点半起床的妈妈,和《再见爱人》里被困住的儿子 (36人喜欢)
- “如果羞耻也有立场的话,那么今天羞耻的立场必须改变。” (403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