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十集# 可笑的愛
《可笑的愛》米蘭昆德拉寫於1968年,離他最著名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還有16年。
我喜歡這個名字,總覺得無論誰唸起來,嘴角應該都學著作者一般微微上揚。書裡講了七個故事《搭便車遊戲》《舊鬼讓位給新鬼》《沒有人會笑》《代表永恆慾望的金蘋果》《談話集》《二十年之後的哈維爾醫生》《愛德華和上帝》。
之前看過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他講了一個詩人如夢似幻的生活,夢境與現實纏繞分不開。“雅羅米爾創造了一個叫澤維爾的任務,作為他在幻想世界的替身。澤維爾的生命是一個夢,他睡著了,做了個夢,在夢中他又睡著了,又做了個夢,從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前一個夢裡,從一種生活過度到另一種生活。”他帶著哲學意味去探討一個人生活的本質和意義在哪裡。在《可笑的愛》裡面也是這樣。
這裡的七個故事,其中人物不複雜,但是在僅限的人物和場景之間,作者動用對話之中的情感互動,把人物推向“不得不”的有限選擇中去。
第一篇《搭便車遊戲》最精彩,寫一堆情侶在旅途開始的時候打算扮演搭便車的女人和公路上的司機,所以兩個人的角色就在兩套身份里錯綜轉換。旅途的地點場景都被虛化,最重要的是兩人情緒和身份的變化。而主人公身處其中卻不能感受到整體環境的變化,而是應激性地反應。就像我們走路如果只看著腳下,就會漸漸迷路,抬起頭來已經不知道走到了哪裡。所以小說里的人物反應過來之後,那慢一拍的錯愕表現又會催生新的故事。
所以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從不是作者想要賦予小說人物什麼樣的結局,事實上小說人物和作者都面臨著“不得不”,對話中的主人公是情節的操縱者,也被情節操縱著。
而米蘭昆德拉又是一個話嘮,小說時間總會被強行停止,他要發表人生感慨,或者切個主人公腦海里的分鏡給讀者看。這個作者,就像是木偶戲的操控員,但卻只能去操控戲劇進行或者停止。作者對人物應激性的對話中分析出的社會和心裡因素,不禁讓人感歎,原來每個人說每句話都是大有文章。就是這種相互制衡的對話關係把故事往前推,推到一個無法預料又恰到好處的結局。
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我最佩服的是他對人性的觀察,最喜歡的是他的人性的感慨。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從來不給我們答案,他只是呈現,呈現給我們人內在思想的矛盾性,一切虛物的努力都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與本質。最後都只能付諸一死,或者一個微笑。
人人都有病。
我喜歡這個名字,總覺得無論誰唸起來,嘴角應該都學著作者一般微微上揚。書裡講了七個故事《搭便車遊戲》《舊鬼讓位給新鬼》《沒有人會笑》《代表永恆慾望的金蘋果》《談話集》《二十年之後的哈維爾醫生》《愛德華和上帝》。
之前看過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他講了一個詩人如夢似幻的生活,夢境與現實纏繞分不開。“雅羅米爾創造了一個叫澤維爾的任務,作為他在幻想世界的替身。澤維爾的生命是一個夢,他睡著了,做了個夢,在夢中他又睡著了,又做了個夢,從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在前一個夢裡,從一種生活過度到另一種生活。”他帶著哲學意味去探討一個人生活的本質和意義在哪裡。在《可笑的愛》裡面也是這樣。
這裡的七個故事,其中人物不複雜,但是在僅限的人物和場景之間,作者動用對話之中的情感互動,把人物推向“不得不”的有限選擇中去。
第一篇《搭便車遊戲》最精彩,寫一堆情侶在旅途開始的時候打算扮演搭便車的女人和公路上的司機,所以兩個人的角色就在兩套身份里錯綜轉換。旅途的地點場景都被虛化,最重要的是兩人情緒和身份的變化。而主人公身處其中卻不能感受到整體環境的變化,而是應激性地反應。就像我們走路如果只看著腳下,就會漸漸迷路,抬起頭來已經不知道走到了哪裡。所以小說里的人物反應過來之後,那慢一拍的錯愕表現又會催生新的故事。
所以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從不是作者想要賦予小說人物什麼樣的結局,事實上小說人物和作者都面臨著“不得不”,對話中的主人公是情節的操縱者,也被情節操縱著。
而米蘭昆德拉又是一個話嘮,小說時間總會被強行停止,他要發表人生感慨,或者切個主人公腦海里的分鏡給讀者看。這個作者,就像是木偶戲的操控員,但卻只能去操控戲劇進行或者停止。作者對人物應激性的對話中分析出的社會和心裡因素,不禁讓人感歎,原來每個人說每句話都是大有文章。就是這種相互制衡的對話關係把故事往前推,推到一個無法預料又恰到好處的結局。
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我最佩服的是他對人性的觀察,最喜歡的是他的人性的感慨。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從來不給我們答案,他只是呈現,呈現給我們人內在思想的矛盾性,一切虛物的努力都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與本質。最後都只能付諸一死,或者一個微笑。
人人都有病。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