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全传》小感
![]() |
快三十岁的人了,却刚开始真正的人生学习路程。中国应试教育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被推向社会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接受的教育基本烟消云散,此时对生存更有用的不再是应试技巧,而是应试以外的一切东西,学识,教养,性情,爱好,幽默,而这些我一无所知。三十岁奋起,生念读书以明志,希望多见识中国历史上的才女气质,暂且压一压自己的平庸。阴差阳错,第一次便选中了宋美龄。
陈延一的这一套书有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三本,传说中的宋氏三姐妹。在书架前徘徊许久,只有这本宋美龄,封面破败不堪。在周围,还有很多个版本的宋美龄,但略翻翻看,便坚定的选择了这本。一是因为文体是叙事体,从宋美龄的父亲成长之路开始写起,更适合我单线思维。二是内容并非溢美之词,里面的宋美龄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女人,更符合我的性格。
六个小时的火车,竟看了一大半去。内容像小说一样,从宋美龄的父亲宋查理躲在航海船上写起,到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受到宗教教育,以传教为使命回国却走上了投机的经商路。在宋父开明的思想下,宋家三姐妹自小便被送到美国接受教育,特别是美龄,九岁就跟着姐姐一起到了美国,和寄宿学校校长的女儿一起玩耍。19岁在父亲的逼迫下,忍痛回国。她的青春期,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美国度过,从我们还在需要父母接送的小学二年级的年龄,便开始孤身在海外漂泊。人的气质,一是来自教育,二是来自阅历,宋美龄身上的大气、胆识,大约与这自小独立也是分不开的。可能因为政治的考虑,蒋介石在书中的角色便不是那么正派。好色的连找三房小妾,为了追宋美龄不择手段的全都抛下。人生的每一项选择,以政治利益来衡量,这也不是我喜欢的。
沉沉的有些困意了。宋美龄作为气质女性的代表,她的气质首当其冲来源于教养。中国名媛风范,就像英国贵族一样。但她也不是完美的人,因为喜欢第一夫人的身份嫁给蒋介石,也会为了蒋介石的出轨焚鞋落泪,但那举手投足之间的优雅,危难当头的沉着,名媛当之无愧。二是来源于胆识。蒋介石几次身处险境,宋美龄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蒋介石派宋美龄去前线提升斗志,宋美龄就算途中遭遇车祸,也在清醒之后继续去前线完成使命,最终晕倒在演讲台上,她那一句“很抱歉今天出了点事故,我今天不能以完美的形象面对大家”真的震撼到了我。在车祸当头,宋美龄尚能如此,在日常中我何以能够如此草率的处理自己的形象!真是对自己太大的不尊重!当张学良逼蒋抗日时候,她一方面压制住重庆何应钦的谋杀阴谋,一方面不顾西安的局势危急,几乎是只身赶赴西安救出蒋介石,这是何等的胆识!三是来自于智慧。宋美龄空口从罗斯福总统那里搬来了飞虎队的无偿援助,在抗日的生死关头带来最终的希望。她是一个太聪明的女人,只要她在前线动动嘴,战士的斗志就能高昂的像打了鸡血一样。她是一个太聪明的女人,知道怎么运用女性特有的优势去帮助她深爱的丈夫。她是一个太聪明的女人,能通过演讲说服罗斯福,说服美国两院,说服美国民众主动向地狱中的中国伸出援手。要向她学的太多了。
最后,向老一辈的翻译家致敬。宋美龄在美国演讲期间美方评价,居然能够翻译为流利的古文,以简单精炼的词汇传达精髓,足以让大批当代翻译人士羞愧。“不仅盛极一时,抑且举世无双”、“蒋夫人演讲时态度之优雅,解释世界局势之透彻,运用英语之流利灵巧,不但使每一听众能了解其意义,且能与其抱取同一见解,莅美外宾之影响美国民众者,从无若蒋夫人之甚”、“预料国会必能实际援华,不徒以空言塞责”。老一辈的翻译家,能够让我感受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言简意赅。白话文虽然让生活变得便利,但总觉得老祖宗的东西,丢的太多了……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6 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