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石涛:壁立一枝僧
![]() |
明末清初,天崩地解。满清立国,明遗民,复明希望逐渐破灭。遗民画家,分裂两派,一派继承董其昌衣钵,因袭模仿,为清统治者青睐。另一派八大山人,石涛等,隐居山林,拒不从清,抑郁之情,寄托画中,奇肆豪放,不遵古法,开创中国画,全新生面。
石涛(1642-1707)将禅理融入画理,笔下山水,萧瑟孤高,其画风画理,孕育出扬州八怪、郑板桥等优秀画家,此脉相传,历三百年,传至齐白石,张大千。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生于广西桂林。是朱元璋之孙,靖江王朱守谦十世孙。清军入关,号召明藩“识时知命,削号来归”,石涛父王朱亨嘉无重兵在手,蓦然自称监国,惹来杀身之祸。不等清军入桂,实力略强的同宗唐王朱聿键,派兵攻破桂林,抓住朱亨嘉送到附件,囚杀了他。此时石涛,年仅两岁,为宫中老仆背出,逃往武昌。对清室,石涛是不肯归顺的藩王;对南明朝廷,他是反叛的宗室之后。无论大清还是大明律令,都会受到严厉制裁。天地之大,无处容身。两岁的石涛只能削发为僧,遁入空门。
石涛,在武昌,渡过少年时代,读书,并学习书画。
石涛十岁时,喜收集古书,然而却不读。人对其语“不读书,收集有什么用”。石涛才勉强读一些。闲暇时,临古帖,心里喜欢颜真卿书法,人对其语“为什么不学董其昌,时人都喜欢他的书法”,石涛因此改学董其昌,但内心并不喜欢董。又学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湖北士人都喜欢他的画。他性格奇特,遇到不平事,很快就会释怀。得到钱财,立即就会花掉,并不积蓄。
三十岁时,石涛离开武昌,去安徽宣城,居于敬亭山旁,广教寺中,自号小乘客。他广为参阅古人法帖,看到苏东坡法帖,感悟到“丑字法”的妙谛“宁拙毋安排”,于是弃学董其昌,在书法中,上溯魏晋,追至秦汉,融入缓涩生拙的古法,形成非隶、非楷、非行、非草的风格。
石涛曾带寺中僧众,同游黄山。他在始信峰北崖边上,攀援松树的松枝,来往于南侧卧云峰山崖,走过独木桥,只为一观始信峰的真容。在黄山停留了一个月,终于在茫茫云海里见到。那奇松怪石,千变万化,有如鬼神不可把握。石涛狂喜大悟,画,自此精进。
![]() |
黄山有士人,用书来换石涛的画,石涛在七十二张宣纸上,每张各画黄山一峰,画好的七十二峰,每一幅,有宋元名家之意,但笔法却没有定式,时浓烈,时清远,画意皆从石涛心中而出,神到,笔随,与古画不谋而合。他还画过一张横幅,是佛教十六尊者,可匹敌北宋大画家,龙眠居士李伯元,因而此画上,镌有“前有龙眠”之章。
石涛在宣城住十五年,离开前,打开自己寝室,把书橱钥匙,交给平素常常往来之友,生平所藏的书画、古玩、玉器,任凭友人拿走。
石涛孤身前往金陵,养病于长干寺中,他常坐于高处的佛龛里。佛龛南向,石涛自题“壁立一枝”,意为,自己深处半山之上,与树顶齐平,像鸟儿蹲枝一般。金陵人闻石涛之名,络绎前来拜访,石涛都闭目而拒。唯有隐者张南村到时,他才走出佛龛,与之交谈,有时,和张南村骑着驴子,游走于钟山之中,在明孝陵,松下,沉默,叩首。此时石涛自号“苦瓜和尚”。
居金陵,一枝阁时,石涛曾写“庚中闰八月初得长干一枝七首”,钤印:支下人
得少一枝足,半间无所藏,孤云也宿去,破被晚余凉。敢择余生计,难寻明日方。山禽应笑我,犹是住山忙。
神既同云水,名山信有枝。篱疏星护野,堂静月来期。半榻悬空稳,孤铛就地支。辛勤谢余事,或可息憨痴。
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一贫从到骨,太寂敢招魂。句泠辞烟火,肠枯断菜根。何人知此意,欲笑且声吞。
楼阁峥嵘遍,龛伸一草拳。路穷形迹外,山近卧游边。松自何年折,篱从昨夜编。放憨凭枕石,目极小乘禅。
倦客投茅扑,枯延病后身。文辞非所任,壁立是何人。秋冷云中树,霜明砌外筠。法堂尘不扫,无处觅疏亲。
门有秋高树,扶篱出草根。老乌巢夹子,修竹岁添孙。淮水东流止,钟山当槛蹲。月明人静后,孤影历霜痕。
多少南朝寺,还留夜半钟。晓风难倚榻,寒月好扶筇。梦定随孤鹤,心亲见毒龙。若能解禅悦,何地不高峰。
石涛在金陵,住了九年。在金陵言行举止,纵观其生平,亦是奇中之奇。为何终日呆在高处佛龛之中,那佛龛又离地数尺,与树齐平。为何佛龛朝南。为何在金陵所作的书画和诗中,反复出现“一枝”。为何疏于与人来往,又自号苦瓜和尚。看他所题的诗,清寂,禅意中,又有悲凄。
金陵,是明王朝开国建都之处。钟山明孝陵,是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石涛自幼被迫为僧,作为明宗室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游历金陵,内心必感惨烈悲痛。以“一枝”安身,既有绝不事清,不忘前朝之意;又“闭门千丈雪,寄命一枝灯”,在佛法中参透领悟禅境。他自称苦瓜和尚,正是为了潜心修持,以期脱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离开金陵后,石涛渡江而北,在北京停留四年,南归,于扬州大东门外,临水而居,自题“大涤堂”。终老于此。
![]() |
![]() |
明教光明顶:高冷文艺的跑者笔记,扫描二维码订阅:mjgmdm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