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教育在上海
目前,在上海的外地户籍孩子要上学很麻烦。
父母亲有本科学历,有工作的,通过办理程序复杂的积分及其居住证,可以入学。
父母亲是企业法人,或者个体户老板的,可以办理居住证,入学。
没有学历,不是老板的,进不了小学。
没有明确的理由,民间的说法是上海的学校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在上海,初三年段人最多的时候,每年是12万人,现在每年是7万人。
也就是说,其实是有5万人的名额空在那里。
这是一个供需矛盾,教育是个公共产品。
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
在上海生活的九百万外地户籍人口,都是上海的纳税人,哪怕工资收入没有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只要在上海生活就会有消费,有消费就在缴纳17%的增值税。
现在的情况是,外地户籍人口缴纳了税收,可是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公共产品服务。
好吧,第一等的公平得不到,第二等的公平也可以。
如果上海的学校不够,民间愿意出资办学可以吗?
或者是缴纳赞助费,小学阶段每年五千元,初中阶段每年一万元,现在连这种第二等的公平,花钱再买一道公共产品的途径,也没有。
上海的民工子弟学校,2012年被拆了一批,留下一部分,政府予以补助。之后没有新建的。
倒是有民办的私立双语学校,每年收费十万元。
现在探讨的是,可不可以兴建一批硬件一般,收费外地户籍者能承受的起的,比如每年学费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一万一、一万二的。
教育局不要从硬件上卡,而是从成果上来评价,比如小学毕业考,通过率没有达到百分之六十的学校,要求整改,甚至关闭。
九百万外地户籍人口,有大学本科,或者当老板的不会超过一半。
留守儿童成年后还是要回到上海来的,那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没有一技之长的百万之众,找不到工作,家乡不愿回,上海融不入,必将成为社会不稳定收入,犯罪率飙升。
这正是现在发生在法国,荷兰的事情。
如果他们能在上海受教育,哪怕初中毕业也能进入职校,毕业之后也能找到一份工作。
有学者做过预测,如果美国的黑人子弟受教育水平能达到白人孩子的水平,那么美国的GDP会上升百分之十。
这样的测算也可以用于上海、北京、广州。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大多数会是生活在农村的最后一代人。
这个过程,可以采取堵的方式,就像发生在巴西圣保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那样,但是收效甚微。也可以采取积极的,帮助移民融入的方式,就像巴西后来采取的方式。一正一负,效果大不相同。
父母亲有本科学历,有工作的,通过办理程序复杂的积分及其居住证,可以入学。
父母亲是企业法人,或者个体户老板的,可以办理居住证,入学。
没有学历,不是老板的,进不了小学。
没有明确的理由,民间的说法是上海的学校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在上海,初三年段人最多的时候,每年是12万人,现在每年是7万人。
也就是说,其实是有5万人的名额空在那里。
这是一个供需矛盾,教育是个公共产品。
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
在上海生活的九百万外地户籍人口,都是上海的纳税人,哪怕工资收入没有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只要在上海生活就会有消费,有消费就在缴纳17%的增值税。
现在的情况是,外地户籍人口缴纳了税收,可是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公共产品服务。
好吧,第一等的公平得不到,第二等的公平也可以。
如果上海的学校不够,民间愿意出资办学可以吗?
或者是缴纳赞助费,小学阶段每年五千元,初中阶段每年一万元,现在连这种第二等的公平,花钱再买一道公共产品的途径,也没有。
上海的民工子弟学校,2012年被拆了一批,留下一部分,政府予以补助。之后没有新建的。
倒是有民办的私立双语学校,每年收费十万元。
现在探讨的是,可不可以兴建一批硬件一般,收费外地户籍者能承受的起的,比如每年学费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一万一、一万二的。
教育局不要从硬件上卡,而是从成果上来评价,比如小学毕业考,通过率没有达到百分之六十的学校,要求整改,甚至关闭。
九百万外地户籍人口,有大学本科,或者当老板的不会超过一半。
留守儿童成年后还是要回到上海来的,那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没有一技之长的百万之众,找不到工作,家乡不愿回,上海融不入,必将成为社会不稳定收入,犯罪率飙升。
这正是现在发生在法国,荷兰的事情。
如果他们能在上海受教育,哪怕初中毕业也能进入职校,毕业之后也能找到一份工作。
有学者做过预测,如果美国的黑人子弟受教育水平能达到白人孩子的水平,那么美国的GDP会上升百分之十。
这样的测算也可以用于上海、北京、广州。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大多数会是生活在农村的最后一代人。
这个过程,可以采取堵的方式,就像发生在巴西圣保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那样,但是收效甚微。也可以采取积极的,帮助移民融入的方式,就像巴西后来采取的方式。一正一负,效果大不相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