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神庙[1]——读《人生的意义》
最近在读一牛津通识本,叫《人生的意义》。内容虽说不叫震惊,但起码打通思路,开了眼界。书自然是尽力通识这个责任的。
全书都在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切入的时候却是巧语连珠。摘抄一点,想一下。有新想法,会不断记下来。
1.“为什么存在万事万物,而非一片虚无?”
这是一个极其玄妙深奥的问题。首先“为什么存在万事万物”呢?这个世界的空间,时间,质料是无限的吗?然后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又会变得如何?或者,万物真的是存在的吗?
我想任何人在想到这些问题,再看看窗外的一切,想象顶上亘远的星空,盯着屏幕,上面的文字渐渐由于视网膜疲劳从眼前隐去的时候,大概会小腿发寒,头皮发麻,感觉重力好像如尘埃一样沉降下来了吧。或许还会有种突然想扶着身边可够取之物,喉头使劲吞咽,深呼吸几口的冲动。然而这还是无妨于你服从于宇宙的渺小的事实,无碍于不能分辨,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存在,是服从于感觉,还是服从于实体?既然我们如此渺小,既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做梦,没有根基的我们,还有资格询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么?
为了洗脱渺小的嫌疑,我们说人是区别于众生万物的存在;我们找到了一只会停下来的陀螺[2],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原因,一个超验的原因,正如设想中的上帝,才能避免以这种方式被拖回论证(证明是否存在真实)本身”,定义(需要对陀螺的信仰)让它停下来的世界是真实,反之是梦幻。
悲哀的是,我们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抱有不了解的恐惧,对上帝的信仰其实也不过是(其中)一种幻想。这些关于存在根基的问题究竟无法解答,令思考过它们的人感到无穷的焦虑。
看过宗萨仁波切[3]写的《正见》,佛门中得法的门徒却是毫不关心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他们眼中是个非常可笑但因为自恃有修为的关系不敢笑出来的问题。佛门无我,人生不关于主观意义,也不关于客体意义,而是关于因果无常,关于痛楚,关于虚幻(四法印中的三个)。因果无常,我们的身体,灵魂不过是因缘的一时和合聚拢,寿命终了便是因缘解散之时,世间一切事物皆如此。因果无常,世上没有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没有恒定的最小,所以万物也无法对比大小,便不存在“渺小”。佛门认为世事不过是一场虚幻,皆因果和合之象,没想过证明其存真。
这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迥异,因为思考人生有何意义的时候,我们已经预设人生是存真的。而佛法直接否决了这个建议。或许现代中的大多数人从没有想过,至少不会时刻警觉,我们自身的渺小,以及我们眼前亦幻亦真。我们有意无意地(可能还是被迫地)放弃了这种想法,追求快乐,追求所谓的终极关怀,却没想过快乐从未因追求而持久,没想过为什么人生必须要关于快乐而不是痛苦,没想过为什么获得了快乐还是会感到失落,特别是在(后)现代中。
为什么会这样,后面会谈到,这里先不讨论了。
11/15/2015 10:45 AM PST
[1]失落的神庙:原名为:Lost Temple,是暴雪游戏公司制作的游戏《星际争霸》(Star Craft)与(或)《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War Craft III Frozen Throne)中的一张世界闻名的地图。
[2]会停下来的陀螺:出自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当中主角潜入梦境执行任务,为了区分梦境和现实,“制作”了一只陀螺。若陀螺能一直旋转不停下来,则证明主角所在的是梦境之中。
[3]宗萨仁波切:全名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不丹佛教徒,同时也是一名导演。
————————————————————
2.“...颠覆了将个人感受当做私有财产的传统思维。实际上,我的感受比帽子更具私人性,因为我可以扔掉自己的帽子,但不能扔掉疼痛。”
这里谈到个人感受的私有性。实际上,如文所述,正常情况下(反例如大脑或神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感受是不可完全丢失,不可精准传递,不可无误复制的,不可规范测量,这决定了感受不可能真正地参与定义财产和商品,即便在前面加上“私有”这一范畴限定。然而我们总是希望感受可以像货币那样流通,是因为我们在与人,在与社会的接触之中,产生了感受可以流通的错觉,但同时又保留私有的权利。这是人与人理解之中,及其矛盾,但是不可能随便解决的地方。
人与人的理解是否有可能突破意识和生理上的障碍呢?
玛雅人有一个预言,姑且不论时间和次序如何,断言现在人类身处的文明是情感文明,在某个末日来临之后,会升级为精神文明。网上没有太多论述。我推测,玛雅人认为下一个文明中,人类的情感,私有性会消失,作为共享的存在。这样情感也应该不再称为情感了,它不需要表达就能够被感知和理解,它不能够隐藏也就损失了其稀缺性。
先扯点别的。(未完)
全书都在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切入的时候却是巧语连珠。摘抄一点,想一下。有新想法,会不断记下来。
1.“为什么存在万事万物,而非一片虚无?”
这是一个极其玄妙深奥的问题。首先“为什么存在万事万物”呢?这个世界的空间,时间,质料是无限的吗?然后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又会变得如何?或者,万物真的是存在的吗?
我想任何人在想到这些问题,再看看窗外的一切,想象顶上亘远的星空,盯着屏幕,上面的文字渐渐由于视网膜疲劳从眼前隐去的时候,大概会小腿发寒,头皮发麻,感觉重力好像如尘埃一样沉降下来了吧。或许还会有种突然想扶着身边可够取之物,喉头使劲吞咽,深呼吸几口的冲动。然而这还是无妨于你服从于宇宙的渺小的事实,无碍于不能分辨,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存在,是服从于感觉,还是服从于实体?既然我们如此渺小,既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做梦,没有根基的我们,还有资格询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么?
为了洗脱渺小的嫌疑,我们说人是区别于众生万物的存在;我们找到了一只会停下来的陀螺[2],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原因,一个超验的原因,正如设想中的上帝,才能避免以这种方式被拖回论证(证明是否存在真实)本身”,定义(需要对陀螺的信仰)让它停下来的世界是真实,反之是梦幻。
悲哀的是,我们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抱有不了解的恐惧,对上帝的信仰其实也不过是(其中)一种幻想。这些关于存在根基的问题究竟无法解答,令思考过它们的人感到无穷的焦虑。
看过宗萨仁波切[3]写的《正见》,佛门中得法的门徒却是毫不关心这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他们眼中是个非常可笑但因为自恃有修为的关系不敢笑出来的问题。佛门无我,人生不关于主观意义,也不关于客体意义,而是关于因果无常,关于痛楚,关于虚幻(四法印中的三个)。因果无常,我们的身体,灵魂不过是因缘的一时和合聚拢,寿命终了便是因缘解散之时,世间一切事物皆如此。因果无常,世上没有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没有恒定的最小,所以万物也无法对比大小,便不存在“渺小”。佛门认为世事不过是一场虚幻,皆因果和合之象,没想过证明其存真。
这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迥异,因为思考人生有何意义的时候,我们已经预设人生是存真的。而佛法直接否决了这个建议。或许现代中的大多数人从没有想过,至少不会时刻警觉,我们自身的渺小,以及我们眼前亦幻亦真。我们有意无意地(可能还是被迫地)放弃了这种想法,追求快乐,追求所谓的终极关怀,却没想过快乐从未因追求而持久,没想过为什么人生必须要关于快乐而不是痛苦,没想过为什么获得了快乐还是会感到失落,特别是在(后)现代中。
为什么会这样,后面会谈到,这里先不讨论了。
11/15/2015 10:45 AM PST
[1]失落的神庙:原名为:Lost Temple,是暴雪游戏公司制作的游戏《星际争霸》(Star Craft)与(或)《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War Craft III Frozen Throne)中的一张世界闻名的地图。
[2]会停下来的陀螺:出自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当中主角潜入梦境执行任务,为了区分梦境和现实,“制作”了一只陀螺。若陀螺能一直旋转不停下来,则证明主角所在的是梦境之中。
[3]宗萨仁波切:全名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不丹佛教徒,同时也是一名导演。
————————————————————
2.“...颠覆了将个人感受当做私有财产的传统思维。实际上,我的感受比帽子更具私人性,因为我可以扔掉自己的帽子,但不能扔掉疼痛。”
这里谈到个人感受的私有性。实际上,如文所述,正常情况下(反例如大脑或神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感受是不可完全丢失,不可精准传递,不可无误复制的,不可规范测量,这决定了感受不可能真正地参与定义财产和商品,即便在前面加上“私有”这一范畴限定。然而我们总是希望感受可以像货币那样流通,是因为我们在与人,在与社会的接触之中,产生了感受可以流通的错觉,但同时又保留私有的权利。这是人与人理解之中,及其矛盾,但是不可能随便解决的地方。
人与人的理解是否有可能突破意识和生理上的障碍呢?
玛雅人有一个预言,姑且不论时间和次序如何,断言现在人类身处的文明是情感文明,在某个末日来临之后,会升级为精神文明。网上没有太多论述。我推测,玛雅人认为下一个文明中,人类的情感,私有性会消失,作为共享的存在。这样情感也应该不再称为情感了,它不需要表达就能够被感知和理解,它不能够隐藏也就损失了其稀缺性。
先扯点别的。(未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