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治疗性冷淡
2015农历新年之后,我开始看不了电影。
有两种看不了。一是焦虑,也按导演分类攒了些「必看经典」,却惴惴不安,如履薄冰,惶恐自己基本知识不够,看了浪费时间;另一种是无聊,冲找乐子去,结果乐子没找到,反倒要怀疑几十遍人生的意义。观影体验之差,堪比喝食堂的例汤。
(看书也会焦虑,怕书太多、看不完,怕自己太愚钝、参不透,怕囫囵吞枣,怕走马观花,怕读了再忘。这些都是关于阅读量的困惑。)
考研备考的那几个月,每天七点到图书馆,十点回寝室,认真地穿梭在北京秋冬两季的每一个晨夜,尝过每一缕雨后清新空气和不散的霾。不觉得苦或枯燥,只有来不及的焦急,因为没有哪一天学习任务是完成了的。那时候最想做的事情,便是放轻松,坐下来,拿一杯热巧或者奶茶,看一部电影。血浆片也好,肾上腺素片也好,一份休闲的120分钟是多么奢侈啊。因为心理的担子总撂不下,看个电影负罪感强烈得像搞了破鞋(我没搞过,借陈清扬举个栗子)。
星际穿越上映是11月份,考研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犹豫再三,还是去电影院看了。买来桃屋的三明治和红茶,飞快地开上借来的小绵羊,寒风钻进衣缝袖口,却仍觉得心情无比愉快。在黑暗的影院里,一边咽下裹着金枪鱼沙拉酱的白面包,一边睁大双眼抬头看飞机嗡嗡滑过大片麦田,那两个多小时,可能是几个月里唯一没有想到考研的两个小时。(作为半个诺兰黑的我,真的是看得很开心呀!)
考完研再看电影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出去跑了一圈,游山玩水,路上看书,出去玩80%有意思,读书95%有意思,看电影可能只剩20%的意思了。这20%的意思也很快消失殆尽,我像个自我怀疑的性冷淡,疯狂地找片来看,企图来自我证明——“你看我还是能对电影有反应的!”——却被糟糕至极的观影体验彻底打击了自信心。除了有人陪同,我不再看片。偶尔在影院看完一部,去豆瓣标记,往往会发现的标记的上一部也是被某个同学拉去影院看的。我试图分析自己性冷淡的原因,总是无果。咨询别人,大家给的回答也多是“你见识到更大的世界了,不想满足于电影的世界了”,我答“电影的世界也很大啊”,大家伙就讲不知道了。
我开始看电影相关的书,导演的访谈录、演员自传,闪回电影史,来者不拒。有一天,我突然想起《百年孤独》里有一段关于电影的描述,“我的性冷淡可能有救啦!”,我想着,兴奋地找来看。书里是这样写的:
马孔多居民被许多奇异的发明弄得眼花缭乱,简直来不及表示惊讶。他们望着淡白的电灯,整夜都不睡觉;电机是奥雷连诺·特里斯特第二次乘火车旅行之后带回来的,——它那无休无止的嗡嗡声,要好久才能逐渐习惯。生意兴隆的商人布鲁诺·克列斯比先生,在设有狮头式售票窗口的剧院里放映的电影,搞得马孔多的观众恼火已极,因为他们为之痛哭的人物,在一部影片里死亡和埋葬了,却在另一部影片里活得挺好,而且变成了阿拉伯人。花了两分钱去跟影片人物共命运的观众,忍受不了这种空前的欺骗,把坐椅都砸得稀烂。根据布鲁诺·克列斯比先生的坚决要求,镇长在一张布告中说明:电影机只是一种放映幻象的机器,观众不应予以粗暴的对待;许多人以为自己受了吉卜赛人新把戏的害,就决定不再去看电影了,因为自己的倒霉事儿已经够多,用不着去为假人假事流泪。
是这样吗?是因为这个吗?看完之后我的性冷淡好了吗?我记不清楚了。
记得很清楚的是,11月份那次,我看完电影就马上回图书馆继续学习了。走进仍坐满人的自习室,我感到那一刻的自己和之前是不一样的。我忍不住微微笑,悄悄地,走向座位的脚步也欢快了起来。
有两种看不了。一是焦虑,也按导演分类攒了些「必看经典」,却惴惴不安,如履薄冰,惶恐自己基本知识不够,看了浪费时间;另一种是无聊,冲找乐子去,结果乐子没找到,反倒要怀疑几十遍人生的意义。观影体验之差,堪比喝食堂的例汤。
(看书也会焦虑,怕书太多、看不完,怕自己太愚钝、参不透,怕囫囵吞枣,怕走马观花,怕读了再忘。这些都是关于阅读量的困惑。)
考研备考的那几个月,每天七点到图书馆,十点回寝室,认真地穿梭在北京秋冬两季的每一个晨夜,尝过每一缕雨后清新空气和不散的霾。不觉得苦或枯燥,只有来不及的焦急,因为没有哪一天学习任务是完成了的。那时候最想做的事情,便是放轻松,坐下来,拿一杯热巧或者奶茶,看一部电影。血浆片也好,肾上腺素片也好,一份休闲的120分钟是多么奢侈啊。因为心理的担子总撂不下,看个电影负罪感强烈得像搞了破鞋(我没搞过,借陈清扬举个栗子)。
星际穿越上映是11月份,考研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犹豫再三,还是去电影院看了。买来桃屋的三明治和红茶,飞快地开上借来的小绵羊,寒风钻进衣缝袖口,却仍觉得心情无比愉快。在黑暗的影院里,一边咽下裹着金枪鱼沙拉酱的白面包,一边睁大双眼抬头看飞机嗡嗡滑过大片麦田,那两个多小时,可能是几个月里唯一没有想到考研的两个小时。(作为半个诺兰黑的我,真的是看得很开心呀!)
考完研再看电影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出去跑了一圈,游山玩水,路上看书,出去玩80%有意思,读书95%有意思,看电影可能只剩20%的意思了。这20%的意思也很快消失殆尽,我像个自我怀疑的性冷淡,疯狂地找片来看,企图来自我证明——“你看我还是能对电影有反应的!”——却被糟糕至极的观影体验彻底打击了自信心。除了有人陪同,我不再看片。偶尔在影院看完一部,去豆瓣标记,往往会发现的标记的上一部也是被某个同学拉去影院看的。我试图分析自己性冷淡的原因,总是无果。咨询别人,大家给的回答也多是“你见识到更大的世界了,不想满足于电影的世界了”,我答“电影的世界也很大啊”,大家伙就讲不知道了。
我开始看电影相关的书,导演的访谈录、演员自传,闪回电影史,来者不拒。有一天,我突然想起《百年孤独》里有一段关于电影的描述,“我的性冷淡可能有救啦!”,我想着,兴奋地找来看。书里是这样写的:
马孔多居民被许多奇异的发明弄得眼花缭乱,简直来不及表示惊讶。他们望着淡白的电灯,整夜都不睡觉;电机是奥雷连诺·特里斯特第二次乘火车旅行之后带回来的,——它那无休无止的嗡嗡声,要好久才能逐渐习惯。生意兴隆的商人布鲁诺·克列斯比先生,在设有狮头式售票窗口的剧院里放映的电影,搞得马孔多的观众恼火已极,因为他们为之痛哭的人物,在一部影片里死亡和埋葬了,却在另一部影片里活得挺好,而且变成了阿拉伯人。花了两分钱去跟影片人物共命运的观众,忍受不了这种空前的欺骗,把坐椅都砸得稀烂。根据布鲁诺·克列斯比先生的坚决要求,镇长在一张布告中说明:电影机只是一种放映幻象的机器,观众不应予以粗暴的对待;许多人以为自己受了吉卜赛人新把戏的害,就决定不再去看电影了,因为自己的倒霉事儿已经够多,用不着去为假人假事流泪。
是这样吗?是因为这个吗?看完之后我的性冷淡好了吗?我记不清楚了。
记得很清楚的是,11月份那次,我看完电影就马上回图书馆继续学习了。走进仍坐满人的自习室,我感到那一刻的自己和之前是不一样的。我忍不住微微笑,悄悄地,走向座位的脚步也欢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