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水水,混沌亦真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题记
看完好几期人民文学,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刘建东的中篇小说《阅读与欣赏》。
初看题目,误以为这是一篇有关阅读文章的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但又好奇,这是否与小说体裁不符?那么,如果是一篇叙事小说,作者要阅读的是什么?要欣赏的又是什么?
带着浓厚的兴趣,我一头扎进这篇小说。看了几遍之后,我发现这是一段曲曲折折人生经历。
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被迫分到了炼油厂车间,在那里遇到了师傅——冯茎衣。师傅花容月貌,热爱文学。然而,随着接触的深入,“我”发现了师傅其实是多年体,她是一丝不苟的工作狂;她有深不可测的酒量;她是舞场里的王后;她是形形色色男人的地下情人。总之,在相对保守的上世纪80年代,她丝毫不介意漩涡般的流言,自我地游移在自认为合理的生活轨迹上。这一切,与她父母关系的不够正常,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有关。
作者评论,“我并不是刻意去渲染我师傅冯茎衣的艳情故事。这不过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我可以断定那是流淌在她血液里的,是与生俱来的。”
这篇小说“叙事的褶皱及其铺展手法、叙述的声色及其张力控制等等方面"都备受好评,然而,我对其中的艺术手法毫无兴致,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无尽的思考。
第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大学刚刚毕业,涉世未深的"我"试图劝诫师傅冯茎衣结束放荡不羁的生活。冯茎衣淡定地笑"我"还是“太单纯”,“真是什么都不懂”。这个细节,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我也经常被说"太单纯"。
也许是从小当乖乖女,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很有教养的乖乖女,这个世界在我看来就是黑白分明,付出与收获就应该成正比的。但是,直到上了大学,学习之余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见闻多了,觉得世界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见识了太多身边真实的例子,譬如,有时候,拉赞助并不完全靠口才,也许放在社会上并不奇怪,但这种潜规则提前到学生时代,实在令人诧异;譬如,能力平平的人依旧可以PK掉能力卓越的人,只因有后台;譬如,拼爹和拼颜值其实真实地存在在这个社会上。我开始思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否是永恒的真理?难道从小到大老师教给我们的道理都是心灵鸡汤?在依靠丛林法则生存下去的社会中,并没有什么实质价值?这个时候,我陷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迷茫之中。
第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二点思考在于,对于冯茎衣以及社会上千千万万个类似冯茎衣的人的评价。
谈到冯茎衣,脑海中浮现出"交际花"三个字。 古代交际花,她们不但是自由的,而且“品位”很高,多为巨商大贾或军政要人长年包养的性伴侣。不过现代人就是贬词褒用了,是形容有手段且妩媚,也可以说是德才兼营的女子了。
通过对这个词语释义的变化,是否能说明国民对“交际花”观念的改变?能否说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人们的对道德的追求越来越边缘化?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但至少对于冯茎衣,除了唾弃她的出轨,唾弃她淫乱的生活之外,也有一些其他想法。
冯茎衣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际花。我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交际花,是交际场合的润滑剂,是乱世粉饰太平中一道流苏。例如,被称为“南唐北陆”的唐瑛和陆小曼,以及周叔萍,陈皓明等等。“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然而,冯茎衣所恪守的生活原则是,“反正我是快乐的,我遵从我自己的内心而活着”。小说中有一处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细节,那就是热爱文学的冯茎衣对于冬妮娅与马樱花两个文学人物的基本看法。关于冬妮娅,冯茎衣说,“我同情冬妮娅,她有对自己未来命运的选择的权力。为什么非得走保尔那样的路呢。”关于马樱花,她说,“我也不喜欢这个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马樱花,她觉得这个女人是作家凭空想象出来的,她说,你们作家把女人写得像是挂在树上的桃子,而不是脚踏在地上的人。”冯茎衣向往冬妮娅的独立人格,针砭马缨花的逆来顺受,都暗示, 冯茎衣是一个追求自我的人物。
对于评判人物,永远也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身上,永远也不要站在普世的高度,给予别人充满哲思的指导,也许别人并不需要。有时候完全不必反驳别人的每一句话。
第三,山山水水,混沌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那么,回到最初的话题,小说名为《阅读与欣赏》,到底阅读与欣赏的是什么?
我认为,本文阅读与欣赏的是冯茎衣的一生,她的风花雪月,她的劳模风范,她的监狱人生……
或许,本文阅读与欣赏的是中国根深蒂固的“看客”式的文化劣根性,通过冯茎衣一生的起起落落,旁观者的嘴脸也不是一成不变,在冯茎衣徘徊于于各个男人时冷嘲热讽,在冯茎衣被评为劳模时的阿谀奉承。
或许,本文阅读与欣赏的是人生这本大书。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料生活中的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我们也很难真正看清事物的真真假假。山山水水,混沌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宛如读鲁迅先生的《野草》,读扎西达瓦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读义山的朦胧诗,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我们本不必完全读懂,人生的战栗,人生的未知,人生的魅力,亦在于此。
人生就是这样,需要我们竭尽一生,去阅读,去欣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山水水,混沌亦真。
——题记
看完好几期人民文学,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刘建东的中篇小说《阅读与欣赏》。
初看题目,误以为这是一篇有关阅读文章的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但又好奇,这是否与小说体裁不符?那么,如果是一篇叙事小说,作者要阅读的是什么?要欣赏的又是什么?
带着浓厚的兴趣,我一头扎进这篇小说。看了几遍之后,我发现这是一段曲曲折折人生经历。
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被迫分到了炼油厂车间,在那里遇到了师傅——冯茎衣。师傅花容月貌,热爱文学。然而,随着接触的深入,“我”发现了师傅其实是多年体,她是一丝不苟的工作狂;她有深不可测的酒量;她是舞场里的王后;她是形形色色男人的地下情人。总之,在相对保守的上世纪80年代,她丝毫不介意漩涡般的流言,自我地游移在自认为合理的生活轨迹上。这一切,与她父母关系的不够正常,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有关。
作者评论,“我并不是刻意去渲染我师傅冯茎衣的艳情故事。这不过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我可以断定那是流淌在她血液里的,是与生俱来的。”
这篇小说“叙事的褶皱及其铺展手法、叙述的声色及其张力控制等等方面"都备受好评,然而,我对其中的艺术手法毫无兴致,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无尽的思考。
第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大学刚刚毕业,涉世未深的"我"试图劝诫师傅冯茎衣结束放荡不羁的生活。冯茎衣淡定地笑"我"还是“太单纯”,“真是什么都不懂”。这个细节,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我也经常被说"太单纯"。
也许是从小当乖乖女,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很有教养的乖乖女,这个世界在我看来就是黑白分明,付出与收获就应该成正比的。但是,直到上了大学,学习之余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见闻多了,觉得世界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见识了太多身边真实的例子,譬如,有时候,拉赞助并不完全靠口才,也许放在社会上并不奇怪,但这种潜规则提前到学生时代,实在令人诧异;譬如,能力平平的人依旧可以PK掉能力卓越的人,只因有后台;譬如,拼爹和拼颜值其实真实地存在在这个社会上。我开始思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否是永恒的真理?难道从小到大老师教给我们的道理都是心灵鸡汤?在依靠丛林法则生存下去的社会中,并没有什么实质价值?这个时候,我陷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迷茫之中。
第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二点思考在于,对于冯茎衣以及社会上千千万万个类似冯茎衣的人的评价。
谈到冯茎衣,脑海中浮现出"交际花"三个字。 古代交际花,她们不但是自由的,而且“品位”很高,多为巨商大贾或军政要人长年包养的性伴侣。不过现代人就是贬词褒用了,是形容有手段且妩媚,也可以说是德才兼营的女子了。
通过对这个词语释义的变化,是否能说明国民对“交际花”观念的改变?能否说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人们的对道德的追求越来越边缘化?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但至少对于冯茎衣,除了唾弃她的出轨,唾弃她淫乱的生活之外,也有一些其他想法。
冯茎衣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际花。我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交际花,是交际场合的润滑剂,是乱世粉饰太平中一道流苏。例如,被称为“南唐北陆”的唐瑛和陆小曼,以及周叔萍,陈皓明等等。“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然而,冯茎衣所恪守的生活原则是,“反正我是快乐的,我遵从我自己的内心而活着”。小说中有一处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细节,那就是热爱文学的冯茎衣对于冬妮娅与马樱花两个文学人物的基本看法。关于冬妮娅,冯茎衣说,“我同情冬妮娅,她有对自己未来命运的选择的权力。为什么非得走保尔那样的路呢。”关于马樱花,她说,“我也不喜欢这个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马樱花,她觉得这个女人是作家凭空想象出来的,她说,你们作家把女人写得像是挂在树上的桃子,而不是脚踏在地上的人。”冯茎衣向往冬妮娅的独立人格,针砭马缨花的逆来顺受,都暗示, 冯茎衣是一个追求自我的人物。
对于评判人物,永远也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身上,永远也不要站在普世的高度,给予别人充满哲思的指导,也许别人并不需要。有时候完全不必反驳别人的每一句话。
第三,山山水水,混沌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那么,回到最初的话题,小说名为《阅读与欣赏》,到底阅读与欣赏的是什么?
我认为,本文阅读与欣赏的是冯茎衣的一生,她的风花雪月,她的劳模风范,她的监狱人生……
或许,本文阅读与欣赏的是中国根深蒂固的“看客”式的文化劣根性,通过冯茎衣一生的起起落落,旁观者的嘴脸也不是一成不变,在冯茎衣徘徊于于各个男人时冷嘲热讽,在冯茎衣被评为劳模时的阿谀奉承。
或许,本文阅读与欣赏的是人生这本大书。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料生活中的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我们也很难真正看清事物的真真假假。山山水水,混沌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宛如读鲁迅先生的《野草》,读扎西达瓦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读义山的朦胧诗,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我们本不必完全读懂,人生的战栗,人生的未知,人生的魅力,亦在于此。
人生就是这样,需要我们竭尽一生,去阅读,去欣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山山水水,混沌亦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