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晨访谈
原来我没法控制自己把它转贴了上来
————上海音乐人陆晨访谈
(采访时间:2003年——2006年)
因为陆晨参与过的多张风格迥异的唱片,我产生了做这个访谈的构想,过程就像做上海的特色点心,生煎馒头一样,有点煎熬。
One Life Performance
第一次看到陆晨是一次诗歌朗颂,他的诗歌里描述了一次和乐队成员围炉吃火锅的过程,里面有很多文字上的乐趣和小聪明,最后却展现出一种上海特有的渺小的困顿,再后来这些诗歌演变出了他们那首著名的“向橘红色的天空叫喊”。
第一次见识陆晨演出是顶楼的马戏团首次亮相,陆晨和团员们都穿着长袍马褂,随意而又执拗,当他们的音乐展开的时候,ARK里充满了欢快的笑声,但最后却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叫人动容。
第一次和陆晨吃饭,他问了我很多问题,后来他说感觉就像他在采访我,他给我的感觉是很平实、随意,爱开一些有计谋的玩笑,不呱噪。更接近于他的音乐,却和他的文字里的认真大异其趣。于是我们约好有时间我去看他们的排练。
第一次到陆晨家,他的家就和他那天的穿着一样零乱,乐队的排练很快就开始了,他们很认真,有很多有意思的动机在玩笑的方式里展开,乐队也自有一种旁人无法加入的默契在里面。那天下午他们排练了不少新作品,有一种很朴素的气味在空气里。我坐着,看见房间的另一头的墙上,用蓝色的画笔写着,“One Life Performance”,我突然觉得我找到了陆晨在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里给我的真实感觉,那种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中撞在现实的墙上特有的一种柔软的对抗的姿势。
很多的第一次了,还是让我们从第一次的访谈开始。
访谈(一)
1、谈谈你听音乐的历史?最早买的唱片是什么?现在还听吗?
我迷恋流行音乐直到大学二年级,从那时开始接触摇滚乐,磁带不说了,最早还没CD机时,***下决心买的第一张CD是窦唯的《黑梦》,很喜欢,现在偶尔翻到肯定会听的,到现在听来依然是相当出色的。
2、说说你喜欢过的乐队或个人(国外)?他们对你的音乐风格或者说做的音乐有影响吗?
***喜欢的当然有很多,最喜欢的有3支乐队,也都是大牌中的大牌,The Doors ,Nirvana, Radiohead。最早喜欢Nirvana,然后是Radiohead,最后是The Doors,这也影响到我对世界态度的改变。但在摇滚史上,我最尊敬的还是Bob dylan。
3、在听音乐、做音乐的过程中谁对你影响最大(包括你身边的朋友)?
***是我们乐队的梅二,他是我大学同班同学,从他的小抽屉里我开始了解到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声音。
4、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新的音乐咨讯?多久买一次唱片、DVD?谈谈你对电影音乐的看法?
***上网、买音乐杂志。唱片已经很久没买了,DVD一个星期买两次。我非常喜欢电影音乐,让人放松。我最近买的一张电影原声是《月亮上的男人》。
5、谈谈你对港台音乐的看法?例举你喜欢的乐队和个人?
***港台音乐最辉煌的时期正好是我茁壮成长的时期,相比现在的少年们,我觉得自己相当幸运。我曾是港台流行歌曲的狂热爱好者,也曾是高中的全校卡拉ok亚军,冠军是一个唱民族歌曲的女同学。
我喜欢张国荣、罗大佑、达明一派。
6、谈谈你对国内摇滚音乐的看法?例举你喜欢的乐队和个人?
***国内摇滚音乐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国内相对较为健康的艺术群落之一。我喜欢美好药店和小河,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自由音乐”这四个字的含义。上海本地的JUNKYARD和电乐组合AITAR,态度鲜明,具备相当的艺术上的自觉。木马,野孩子也都是我的偶像。
7、谈谈你对商业运作、签约的想法?你认为商业和艺术之间可以取得平衡吗?或者你根本对此不关心?
***商业运作、签约都是音乐创作良性循环的象征和手段之一。
如果不用支点,也就不用关心什么平衡了。
我现在仍然顺其自然,我想过很久,还是不愿意靠音乐生活。
8、你写诗对做音乐有帮助吗?你是否希望在表达上可以寻找到两者的一个结合?
***我写诗和做音乐都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探询方式,我当然有我自己的方式。
是的,我愿意如此,而且我一直在尝试,我想我已经找到点特别的东西了。
9、听说你是个公务员,你的工作对你做音乐有影响吗?谈谈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公务员工作相当单调,但我感觉很安全。我的岗位占用我的脑力相当少,我已经很满意了。它目前对我的生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10、什么时候决定开始自己做音乐?为什么?
***在大学两年级时,和朋友们开始组建SEVEN乐队。
很自然,没有为什么,每一天都很快乐。
11、最喜欢什么乐器?
***加了delay效果的麦克风。
12、谈谈上海给你的感觉以及上海的音乐环境?
***上海很聪明,时代感强。我喜欢这种与时俱进的感觉。
上海听音乐的人很聪明,时代感强。你说我能不喜欢吗?
关于唱片——胡桃夹子《地狱里的又一季》
作为胡桃夹子乐队解散时的纪念专辑,它记录了这个乐队的音乐历史。这是一张后朋克风格很重的唱片,并且以概念化的歌词来讨论了生死的命题。陆晨的演唱开始摆脱了最早的稚嫩,增加了很多诗化的、戏剧性的成分。
访谈(二)
1、如果我的耳朵还不是太背,“地下上海”这张唱片里SEVEN乐队的那个主唱“马疼”应该就是你的声音,那时候你的声音和你后来在胡桃夹子唱片中的表现方式出入很大,谈谈这两个时间段你对音乐在理解上、想法上的变化?
***最早组建SEVEN乐队是在大学二年级,97年。那时最对我们胃口的还是Nirvana式的狂躁和Radiohead式的阴郁,作品在2000年的“地下上海”前录完。然后乐队因为鼓手出国留学的原因就暂时解散了。我当时一直希望自己能从自己的创作模式中解脱出来。“胡桃夹子”的乐手们多是狂热的后朋克和歌特爱好者,我们反复排练了许多著名朋克、后朋克、迷幻乐甚至工业噪音乐队的作品,我对音乐理解的宽度和广度上得益于这段疯狂的时期。或者可以说,我从学院的天真中摆脱了出来,我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所畏惧的身心体验。
2、SEVEN的录音整个感觉有一点放不开,谈谈当时的状况?
***SEVEN是我们在大学组建的,很多想法当然不如现在的成熟。那时我们都是在和世界暧昧较量的少年,很多想法还不可能理性地确立下来,作品中大量夸张的感性元素是在所难免的。录音时是在一个酒吧里用麦克风接调音台进卡式录音机录的,也是我们第一次地正式录音,作品的稚嫩,经验的不足都是造成录音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但我可以保证,那时SEVEN的现场演出是最好的。
3、你是怎么参加胡桃夹子乐队的?他们的主唱原来好像不是你?
***“胡桃夹子”原先的主唱是一位女孩,当时阵容的作品你可以在“地下上海”中听到。那女孩的唱腔你初次听可能会觉得有些古怪而夸张,但那完全是其他成员教唆和希望的。我至今觉得,那位女孩的感觉是无可挑剔的,只是每一首作品的感觉都太过雷同了,反而形式削弱了内涵。在一次旁观了当时的“胡桃夹子”乐队的排练后,就和吉他手吴建京认识了。他的吉他让我很兴奋,他也一直有和我合作的愿望。随后我就加入了“胡桃夹子”。
4、胡桃夹子乐队的录音成员甚至来自四个乐队(惊弓之鸟的吴建京、BUG的陈杨、戈多的操俊军,还有SEVEN的你),这让我很惊奇,你们在录音之前磨合了多久?整个乐队怎么分工?谁来主导?
***从组建乐队到录音之间的时间有一年多。我加入乐队时“胡桃夹子”可能也就刚组建了一到两个月。每一位成员都在想突破自己原先乐队太过呆板固定的模式,这是一个契机,所以那时每一次的排练都是无比美妙和疯狂的。乐队中吴建京弹吉他,陈杨弹贝司,操俊军打鼓,我是主唱,原本也弹吉他,但还是觉得多余了,也就作罢。乐队的音乐部分,基本都是吴建京和操俊军出动机,陈杨和我跟进,歌词我在每一次的排练时都会做不同程度的改进,直到作品的最后完成。
5、谈谈整张唱片的录制过程?有什么有趣的回忆吗?你的参与程度?
***2001年,吴建京决定去美国留学,乐队必然地面临解散的现实。我不愿意象SEVEN解散时只留下个粗糙的小样当作纪念品,所以想把成熟的作品用尽量好的方式保存下来。当时是毛豆帮我找了个棚,每天1000元的录音费,乐队成员都还能承受。花了一天时间录音,一天时间混音,随后回家听了不满意的地方又回棚作了零碎的返工和改动。当时为了省钱,录得很快,录音师一天包给我们10小时,都延长到12个小时。每天工作都很紧张。记得第一天录音全部录完后,已经是深夜了。我们问录音师是不是接下去该混音了,录音师说,你们还让不让我活了。整个录音的过程,我和操俊军负责的比较多,吴建京和陈杨都在大学毕业的口上,不可能有宽余的时间。我和操俊军每次都把刚混好的东西带回家听,不满意的都再回棚混音,有的歌混了好几遍才确定下来。最后联系印刷厂,以及作唱片,等唱片完成时,吴建京已经在美国了。
6、你在唱片里的歌词部分参与了多少?你们当初是否为唱片设定了一个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歌词都是我写的,每次排练都会根据音乐的调整自己作相应的改动,其他成员几乎都是在最后的录音时才真正仔细听了我的歌词。唱片的主题我定的比较多,他们都很相信我。我那时对自己和世界还是在探索阶段,疑惑很多,但又必须靠自己解决。有时情绪上会比较偏激一些。我想整张专辑是有关死亡和救赎的主题。那和我当时对待世界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专辑名字《地狱里的又一季》是从兰波的诗集《地狱里的一季》嫁接过来的。
7、你的歌唱到这张唱片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属于你的表达方式,邪气、妖气还有就是汉语诗歌中特有的旋律性的东西,和音乐本身结合得很有意思(比如“树妖”),这种改变你是怎样达成的?受到什么东西的启发吗?
***可能这就是那一年死磕乐队的成果吧。我想尽可能的做些突破,但不是不着边际的那种。我不能随意挥霍我的力量,我开始觉得力量需要用在关键处,而不是和别人比谁的力气大就是谁狠,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这和“胡桃夹子”最初起名时的想法不谋而合--“四两拨千斤”。我想找寻些不同的东西,一些有关声音的秘密,有点类似声音的炼金术。在录制整张专集唱的部分时,我让录音师把所有的灯都关掉,在黑暗中唱,很自在,很放松。
8、整张唱片受到英国早期后朋克乐队的影响似乎很深,比如早期的Bauhaus、The Birthday Party,尤其是乐器表现部分,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那和成员们的音乐口味有关,后朋克比朋克更内敛,更自省,那正巧是我想去做的。乐队扒了Bauhaus、The Birthday Party、Joy Division、Stooges甚至The Doors的歌,我越来越愿意做些聪明些的事情,唱点聪明些的歌。
9、谈谈你对英国乐队、音乐的看法?谈谈你对后朋克的看法?
***英国乐队和音乐给人的印象是颓废和悲伤,但是别忘了,朋克和后朋克的起源地都在英国,摇滚乐因为英国而更具深度和内涵。后朋克和朋克一样是容易模仿的,我最喜欢的后朋克乐队仍然是Joy Division,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是无法复制的。
10、谈谈你对欲望、生命、梦境的理解?
***欲望实在是太好了,生命真的是太棒了,梦境里你是另一个人,象是有了独立生命的影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这还不够有趣吗?不过我几乎从不做梦。
11、这张唱片有什么遗憾或者不满意的地方吗?如果有机会重录会有什么改变?
***我有一个字唱错了,我至今耿耿于怀。如果时间更充裕,能再创作一到两首作品,专集就更丰满了,那时我们还有多余的不成熟的作品,但为了保证专辑质量,还是录了这8首相对成熟的。
再录一遍的话,音乐改变不会很多,我会唱得更从容些,再多添加一到两首的作品。
12、你们最后是通过什么方式让这张唱片“上市”的?据你知道卖了多少?你关心销售情况和推广方式吗?
***我给了北京的打口传播、上海的2046书店代理出售。南京、成都都给了一些。
可能卖了300多张。
我当然希望能有很多人能听到它,但没有更多的宣传,乐队的解散也是宣传上的一个障碍。
可能“胡桃夹子”还会重组,在美国的吴建京和我都有这样的打算,我愿意看到那天的到来。
关于唱片——顶楼的马戏团《EP》
顶楼的马戏团在我看来是由几个不同个性的家伙组成的怪异乐队,也就是由于成员的不同个性产生的化学作用,造就了他们音乐性格上的自由和开放。专辑中所选择的题材和视角都叫人忍不住窃喜,却又隐藏着挥之不去的煎熬和嘲弄。
访谈(三)
1、第一次看见顶楼的马戏团是那次老孙的诗朗诵,后来你自己也读了一首,关于你和梅二、毛豆一起吃火锅的,谈到了你们三个各自相信的主义,后来看过你们演出觉得你们确实是三个不一样的人,谈谈你们三个人的个性?还有就是组队的过程?
***我们三个人简直是天作之合!在艺术感觉上,我可能更倾向于先锋的,令人惊异的东西;毛豆是个真正的诗人,他所表达的意象常常令人叫绝,那是旁人无法模仿的;梅二是个完完全全的自由主义者,他的胸口纹着拳头和五角星,手臂上纹着格瓦拉,酷爱民谣和一切自然的东西。
乐队组建是在2001年的10月,那时“胡桃夹子”已经暂时解散,我又处于了游离状态。有一天晚上梅二突然打了个电话给我,说他刚从四川回来,见过了一些做音乐的人,听了一些东西,对音乐有了很多新的想法,问我愿不愿意做一些更自由,更不一样的东西。我那时也一直憋着,他所说的正是我急于想去尝试的。我觉得两个人还差那么一口气,我就想到了毛豆。毛豆曾和他的一个朋友有个另类民谣组合“一包软壳牡丹和另一包软壳牡丹”,我喜欢他的感觉,然后我们找了个排练室就开始操练起来。
2、毛豆那次朗诵的那首诗歌后来被改编成了“向橘红色的天空叫喊”,诗歌和民谣的联系,是不是顶楼的马戏团在音乐上的一个企图?
***我们想尝试很多东西。我和毛豆都写诗,当然想把诗与歌用某些独特的方式联系起来。“向橘红色的天空叫喊”是我在家想好了标题和大致的吉他走向,排练时大家合作扩展的。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歌最后会被诠释得那么的惊人和出色。这首歌的音乐底子是民谣式的,但具体的表达时并没有任何拘泥,那是我们的心声,所以不会有任何的滞碍,一气呵成。
3、你们的第一次在ARK的演出让我印象深刻,那首“呕吧之歌”的歌词“呕吧 咕噜木”是不是来源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经典的傻瓜的典故?谈谈你记忆里的童话生活?
***“呕吧 咕噜木”是来自那部电影,因为我们都很喜欢它。这两个象声词是整部电影中最具戏剧性的对白,是点睛之笔。我们那时一直拿这两个词作口头禅,就有了用它发展成一首歌的动机。
我的童年生活还是相当快乐的,印象中和电影中的主色调一样,也是黄灿灿的。大了些就迷上了武打书,流行歌曲。顺便提一句,梅二除了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小学也是和我一个学校的。
4、后来一次你们的演出,在表演一首歌的时候(大概是24:01的末班车),由于我站在第一排,梅二突然从裤兜儿里扔出许多碎纸,差点没扔在我脸上,当时我吓了一跳(可能也吓着梅二了);而且你们的现场很多时候表演的成份很重。我是想问,在你们的设想中,如果有可能,你们会不会成为一个带有行为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团体?
***我们组建“顶楼的马戏团”时的初衷,就是把它建成一个并非单纯做音乐的团体,我们愿意尝试更多。我们甚至还在准备做一部小型的音乐剧,搞一个诗歌朗诵会。这些想法主导着你所说的“一个带有行为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团体”,而非相反。
5、你们在演出的时候经常互换乐器,或者拿出点不常用的乐器来使。包括你们的很多歌词里有很多解构的成份(最典型的就是“蓝宇”),谈谈你们的动机,或者这个乐队你们在音乐上的期望?
***我们想做出人意料的音乐,就会考虑到一些出人意料的乐器;我们为了使表达更自由,就决定互相之间不存在乐器的限制;我们想得到一些纯粹的乐趣,甚至愿意为此不择手段。
6、梁玥是怎么加入你们的?你们还会增加团员吗?在这个团体中你们怎么进行沟通、创作?
***我们组建了一段时间后,想打破团队成员的固定限制,就有了邀请其他艺术家和朋友与我们合作的打算。梁玥是做录象装置及其他多媒体艺术的女性艺术家。我们听说她会吹黑管,另外也想尝试一下和异性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我们就向她发出了邀请。梁玥参与了第一张专辑的创作和录制过程,你可以在《马戏团下半场演出》中感受到她凌厉的黑管演奏,以及在《木头和草》中她那孤独而又迷人的嗓音。我们现在又增添了一位男性成员顾磊,就是当时和毛豆合作的另类民谣组合中的“一包软壳牡丹”。我们平时一个星期会排练一次。除了使用乐器外,我们还有一种特殊的排练方式就是吃饭。
7、顶楼的马戏团是不是让你真正体会到了“玩”音乐的乐趣?
***有时是,有时不是。
8、顶楼的马戏团仅仅是根据音乐或者表达上的需要去选择乐器、人声,而打破了音乐形式上的藩蓠,这是中国的乐队里很难得的,这也是我最欣赏的地方,这是否就是你所谓的“自由”?从这一点说,你们是不是实现了你们的初衷?
***我们想做的更多,我们愿意回到音乐本身,也愿意拒它于千里之外,这都要看具体的时间和想要表达的内容。每一秒钟都是不同的,更何况我们?
9、当然,你知道,对于顶楼的马戏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还有一些人认为你们只是在做秀、搞怪、投机取巧,离真正的音乐有着十万八千里,你怎么看?
***大家觉得我们在做秀、搞怪,这已经足够了,毕竟我们是一个马戏团呀!
10、你和梅二曾经在“现代变奏”的论坛里就顶楼的马戏团的命运做过一个像“猴子出把戏”似的行为艺术一样的论战,搞得有人欢喜有人忧。却和你们这个乐队很多在音乐上的想法不谋而合,谈谈这件事?
***那时,论坛里有两个朋友因为某些观点的分歧,闹得要打架,这两个朋友我们都认识。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但又不想去做劝架之类的傻事,就演了一个因为我们都喜欢毛豆而互相吃醋,从而吵着要退出乐队的闹剧,互相诅咒攻击,极尽骂之不能,也搞的好象要打架解决的样子,最后谢幕退场。然后就是欣赏论坛诸位对此的各种反应。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反而忽视了真正珍贵的东西。现在论坛里已经很久没有再发生类似人身攻击的事了。
11、在顶楼的马戏团里,你的声音表现显得精灵古怪,而且在和声部分形成了你自己特有的方式(呱躁、极端;游离、冷峻,形成了一明一暗两个方向),谈谈你在这方面的想法?
***我前面说过在艺术感觉上,我更倾向于夸张的,令人惊异的东西,和毛豆的诗性把握、梅二的崇尚自然能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听觉结构。这样可能使马戏团的音乐更超现实一些。神秘主义的元素一直都是挺吸引我的。
12、顶楼的马戏团还会继续吗?你们最近有什么新的动向,或者作品?
***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顶楼的马戏团”名字的由来。这除了和起名时我们三个就坐在一起吃饭的小饭馆顶楼有关以外,还跟卡夫卡最短的一篇小说《马戏场的顶层楼座》以及伯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有着瓜葛。要知道,《第七封印》中的夫妻马戏团是唯一没有在最后被死神带走的人物,你说我们会结束吗?我们最近在准备一部小型音乐剧、一个诗歌朗诵会和一次UNPLUGGED的演出,如果顺利的话,打算在年内做完我们的第二张专辑。
关于唱片——7《马和驴的专辑》
这是一张听觉上非常简单的作品,更接近于低调民谣的一次尝试。可是作品中却包含着大量意向化的概念趋向,有的时候,简单和复杂只在一线之隔。专辑最后唯一的一首有词的作品找回了我们心中失散多年的魔鬼。
访谈(四)
1、你在音乐上似乎有各种各样、很强的企图心,所以才会有“马和驴的专辑”、包括“做作得很自然”这样的作品出现,谈谈你的想法?
***在音乐上,我的喜好很多,我试图通过不同的音乐探索和表达世界。虽然好象说的有些大了,但确实是我尝试不同音乐风格的初衷。我愿意我的作品更丰富多采,而不是抱着某种风格不放。我的身边有各式各样的朋友,我会寻找合适的伙伴做些独特的东西,那样真的很自由,也很快乐。
2、为什么这张唱片会以7乐队的名义出现?谈谈另一个合作者李炜宇的情况?
***“7”事实上就是以前的SEVEN。和我合作的李炜宇就是以前SEVEN乐队的吉他手,只是因为阵容不整,我们索性就两个人把最简单的动机用相对简单的方式演绎出来,所以在整张专辑中没有鼓和贝司,只是由吉他和小打构成。李炜宇和我是多年的朋友了,他喜欢低调的东西,弹的一手好琴,能合作做些东西也就非常的自然,直至作品形成了概念能够整合起来时,专辑也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
3、谈谈这次你们的合作以及对整张作品的参与程度?
***李炜宇和我一起买了些设备,于是就有了条件在他家用电脑录音。这让我们很兴奋,能够自己在家录音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和神奇的事情,我们那时真的非常幸福。然后就想着录些东西,一开始也不知该录些什么,就两个人随性地一弹一唱,或者一把木吉他一把电吉他地合作,专辑中的一些作品就是那样留下的。我那时对写歌词厌烦之极,索性作品都不写词,只有最后一首是早已写好的。然后也不想专辑做的很长,觉得点到为止就足够了。专辑中李炜宇的吉他成分比较多,其余的是我用木吉他和他的电吉他的合奏,唱的部分是我的,我也尽可能的唱的少些,到位就好,有点音乐先行的意思。
4、谈谈你对民谣和所谓darkwave、低调音乐的看法?
***所有的音乐形式都是容易模仿的,这有时让人非常沮丧。要听到一支又有灵感,又要有内涵的乐队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很喜欢民谣,很多的音乐形式也都是从民谣转化来的,都有一颗民谣的心。它如果要做得好需要的是真诚和睿智。darkwave更有点黑色环境音乐的感觉,它更多的建筑在它自己所属的独特传统背景上,其实还是很抒情的。低调音乐当然我就更喜欢了,更内敛,更智慧。即可追问自己,也能指点江山,又不失潇洒。
5、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民谣歌手和darkwave、低调音乐的乐队、乐手,介绍一下?
***民谣歌手喜欢Bob Dylan和Neil Yang。但其实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的不同,我很怀疑我们能真正体会多少精髓,就象让外国人来听罗大佑一样。我知道那是好东西,从听觉上已经能感觉到他们精神的力量,但我很遗憾的是,我怕我一辈子都无法真正的享受到他们歌曲中应有的魅力。darkwave我听得很少,觉得乐队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别,这和我的听觉口味有关,我会刻意避免一些看似磅礴宏大的东西,我觉得其中可能会有因过分形式化而造成的虚弱。相比之下,低调音乐比较适合我,Red House Painters、Mazzy Star是其中的佼佼者。我至今最喜欢的一张低调音乐唱片是Red House Painters的《DOWN COLORFUL HILL》,无以伦比。
6、谈谈这张作品的动机和整体构想?
***这张专辑还是基于内省的主题吧。在“胡桃夹子”和“顶楼的马戏团”后,我暂时并不考虑再去做所谓更实验的东西,我想能有个角落再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或者说是能给自己一次机会驻足于个人的疆域。我们对自己都还了解得太少,就开始早早地向世界冲锋了,结果经常是带回了一身的伤痕,有些甚至已无法挽回。结果要么就是开始迷信,要么就是无休止地责怨这个世界,却始终没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整理一下自己。我不想看到自己这样地生活,所有的一切其实还是自己选择的,责怪他人无济于事。这些可能就是我那段时间一直在想着的。专辑中每一首歌都会附和一种个人的状态,在做专辑时并没有想那么多,而是六首作品全部完成后,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秩序自圆其说。
7、整张唱片的前5首作品基本上就是简单的吉他弹奏,加上一些你特有的和声,显得很随性,你们是想呈现的是这种简单呢还是另有深意?
***我们确实想打破一些传统的制作方法,尽可能避免刻意的编曲和演奏,写六首朗朗上口的歌并非我们的本意。我们想让作品更具灵性一些,少一些束缚。在演奏时,也很随意、即兴,大都是一遍完成的,再在这基础上做些小的改动。
8、在吉他弹奏的部分,有很多不错的动机,却没有完全展开,甚至成为了一种残响、一种断断续续的片段存在,谈谈你们的意图?
***人的内心是无比复杂的,都是零零碎碎的片段。我们只是想点到为止,把人内心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抽象象征演绎出来,不带褒贬的痕迹,不然自己也会觉得罗嗦的。
9、在你的和声演唱的部分,总是夹杂着其他的生活场景的声效片段,比如翻书、倒水、拿钥匙的声音片段等等,在忧郁的情绪中又堆积出了一种荒诞、疏离、隔世的感觉,谈谈你们在音效方面的考虑?
***那主要出现在专辑的第三首作品。李炜宇已经在家把所有的吉他弹好录下,让我听听感觉。我那时讨厌歌词,不想界定什么具体的内容,在听的时候,音乐给我留下的余地很多,脑子里就已经象在放电影一样,有了一个一个的生活场景。我想刻画一个整天做着白日梦的现代浮士德形象,在封闭的屋中烦躁不安地过活着,探询着自己和世界的根源,把自己幽闭起来,却一时找不到任何答案。我还在其中安插了一个小魔鬼,躲在角落里和他不怀好意地周旋,如同他内心的障碍。作品完成后我们都很满意,这可能也是李炜宇最喜欢的一首作品了。
10、第五首歌的演唱和背景里那个呱噪的和声突然改变了专辑前面营造的阴郁气氛,颇有一种自我表现嘲弄的意味,谈谈这种“自我否定”?
***这首作品里的大小魔鬼都是由第三首作品里乘风而来的。出于对魔鬼的尊重,我们为它们单独留出一个时空展现它们特有的魅力。这个款款而歌的魔鬼似乎是无法被击倒的,它就这么叫嚣着,呵呵,你也拿它没办法,不是吗?
11、我特别喜欢最后一首作品中的歌词部分,也许是就这么点儿歌词的关系。谈谈这个有关于时间、青春、记忆、爱情……的没有死掉的“心魔”?
***这首歌的歌词可能算是一个总结吧,我看到太多的人被自己折磨着,消耗着,却不知凶手为谁。这是最让人难过的--自己被自己消灭,而自己却束手无策。专辑封面我们设计了在尘世中的一颗无法被框死的心,也隐含着愿望人们重新反省自己,审视自己的用意。
12、这两天一直下雨,突然发现这是一张很适合在下雨天听的唱片,虽然简单,却表达了很多情绪,可为什么要起“马和驴的专辑”这样一个名字?你平时是否也很爱开玩笑?
***专辑的名字是李炜宇起的,包含着他和我平时的绰号,他是驴,我是马,就这么简单。我们仅仅用大写的中文数字为序给这些作品编了号,想让听者的体验更开放,不被多余的信息所束缚。我们还创建了一个独立音乐厂牌“mule”,也就是骡子的意思。马和驴的产品当然就是骡子了。这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没有生殖能力,力气却很大,脾气更大。另外,我和李炜宇都是对生活非常严肃的人,我们可以对天发誓我们一生没有开过半句玩笑,我敢保证,你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到象我们两个这么严肃的人了!
关于唱片——陆晨《做作得很自然》
一张关于声音的采样专辑,陆晨以他特有的玩笑、认真态度,展现了他某些新的经验和观念。也在采样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向。虽然声响表现上有些枯燥,运用的制作软件也很简单,却有很多有意思的智慧闪现。
访谈(五)
1、这张唱片的封面让我想起某些拍照的经历,似乎用“做作得很自然”来比喻就很贴切,谈谈封面上的这张照片吧?
***这张照片是我浏览网站时偶然看到的,当时看到挺惊讶,仔细观察,并不象是电脑制作过的。当时就很喜欢,觉得有可能在作品中用到。我一直比较在意一张唱片的封套设计,这非常重要,它甚至就是你所做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张照片会让你感觉很轻松,因为就连我也无法确定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2、另外,唱片封面似乎预示了音乐的走向,拼贴、合成、嫁接,谈谈做这张唱片的企图和动机?
***这张唱片的制作过程是和“7”的那张同时开展的。我有一些念头是不可能和他人合作完成的,我就把他们集合起来,以自己的名义出张唱片。我确实是想暂时的脱离传统意义上的“做音乐”,从而独立完成一张观念性的作品集。里面不会有任何审美的成分,全都只为我想要达到的效果而出现,不会有任何多余和累赘的东西,干净利落。作品中都包含着我对音乐以及世界、人的一些看法,我想做得一针见血却又不露声色。
3、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很多音乐人做着做着原来的东西就会突然转到电子音乐的方向上,比如窦唯、丰江舟、王磊、王凡。谈谈你做这张唱片的原因,是赶时髦呢,还是在这方面有表达的需要?
***我在专辑中的第二首作品“MOTOR”就是为你所说的这个情况而作的。我用时下最时髦的“fruitloop”鼓机软件驾驭着各种速度横冲直撞。是的,这就是大伙儿现在最喜欢的电子乐了,你看,很容易啊,就是这样。
4、严格地说,你的这张唱片也不能算是电子类的东西,它更接近于一种拼贴后重组的声音,谈谈你对拼贴、采样的看法?还有就是你有没有比较喜欢的做这一类东西艺术家?
***我对拼贴、采样没有看法。它们最初的出现还都是令人叫绝的观念,现在已经不是了。我的这张唱片不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不是电子唱片,我愿意称它为观念唱片,这让我很满意。我自己比较喜欢激浪派的艺术家们,思路很开阔,对待所谓艺术的心态也相当健康。
5、电子音乐对你有影响吗?谁或者说谁的概念对你有影响?推荐一些这类音乐人或者唱片?
***我曾有一段时间努力去接受各式各样的电子乐作品,可惜我还是没能成为一个电子乐迷。但是我觉得现在音乐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落就是电子乐群落了。我一直让身边的爱好电子乐的朋友介绍我听目前最优秀的电子乐作品,听他们讲述他们的观点,有许多想法都非常有心得。我喜欢这种活力和创造力,对音乐的视野和理解也能更广阔。在电子乐的聆听经验上,我当然已经是远远的落伍了。我只能说我比较喜欢kraftwerk。
6、我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开始听这张唱片的——在街上。于是这张唱片里的动静和马路上各种各样的声音混合在一起,给我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聆听经验。我的第一感觉是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听朋友给我听的所谓试音天牒,那种汽车开过的声音、摔玻璃的声音,跟你这张唱片的某些感觉太像了。你的初衷是不是就是想做一张试音天牒?
***没有。
7、你觉不觉得你这次的作品更接近于一种奇怪的“环境音乐”?谈谈你对环境音乐的看法?
***不觉得。听环境音乐要有时间,心情和耐心。
8、这次你倒是很坦诚做什么东西就用什么歌名,没有故弄玄虚,比如P就是P的声音,MOTOR就是MOTOR的声音,唯一就是“大家都是聪明人”让人有点费解,从头到尾就是个铃铛声,也许我不是聪明人,谈谈这首曲子?
***这首作品可能是专辑中最令人乏味的了,我想它唯一的好处就是能让整张专集看起来长一些。我只是想在其中模拟一下世上事物的某种规律和现象,仅此而已。从一个单音开始,数量逐渐递增直至力量的消退,却又并不完全消失。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它没有任何乐趣。
9、3'44"也是首奇怪的曲子,我差点以为你会做一遍4'33"的中国版,可它当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声响,谈谈这首曲子?
***John Cage做过一首4'33",讨论的是有关无声的主题。我知道后很有感触,我也想来讨论讨论。我把电脑模拟键盘中的最高音弹到了最低音,又在这段东西的两头放置了等长的无声部分。你在听这首作品时,就会在开始的一分半钟的无声后忽然听到那最高音飞快地流向最低音的段落,然后又是一分半钟的无声。其实有许多声音人类是根本无法听到的,比如蜂鸟极高频率的展翅声,而我们听到的所有音乐,也都只是在声音的频率所能被人类听到的部分中调配组合着它们。对于音乐甚至声音来说,有时并不是你愿不愿意去听的问题,而是你根本就听不到。
10、这张唱片里的大多数曲子的结构就是采样加重复,然后通过聆听把他变成一个新的东西,仿佛你要告诉我们重复就是一种力量,或者重复到最后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东西,谈谈你的目的?
***我不喜欢不着边际地去做一件事,当然也包括采样。我不希望采样仅仅是一种用来获取独特音效从而满足耳朵听觉刺激的手段。采样不应该被视作仅仅是一件声音采集工具,它有它自己的灵魂。它的出现原本就是一个骄傲的观念,而不是审美途中的搬运工。所以我采样前尽可能的把想要达到的效果全都想成熟,然后将我挑选的声音段落拿为己用。
11、谈谈你接下来的音乐计划?还会不会有什么出人意表的举动?
***我打算着“顶楼的马戏团”和“7”各自的第二张专辑,想用更充裕的时间把它们做好,仅此而已。
12、写一份关于你自己的简历(限500字)。
***你的问题一直都很有质量,为什么要在最后让我失望呢?
关于唱片——顶楼马戏团《最低级的小市民趣味》
一张充满搞笑和悲剧性的唱片,以最市井气的上海腔调描写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生活。刻意的低姿态带给你前仰后合的听觉感受。在民谣化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器乐演奏,歌曲结构相对于“猥亵”的内容却显得气势恢宏。这是需要勇气的荒诞,在一身邪气里浸泡出了现实的良辰美景。
访谈(六)
两个更为低级小市民的互相吹捧和访谈实录
1、时间过得飞快啊,转眼离上次访问都已经物是人非,冬去春来,说说这一年心境的变化和对音乐想法上的变化?
***一年了,发生了很多事情,又好象过得很快,恍若隔世。我觉得自己好象已经老了,总是会想起过去的事情。音乐永远在那里,不是吗?我们只是把当时的情况的记录下来而已,今年我已经27岁了,我想27岁对个人来讲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年龄,我感觉到了。
2、玩笑、戏谑、与时俱进和上海腔调成为这张顶楼马戏团新专辑的特色,说说你们对这张唱片在总体概念上的设想?
***第一张EP给人感觉相当艺术化。是啊,相当艺术,但那又怎么样呢?你们又了解我们多少呢?我们又让你们看清了多少呢?呵呵,现在我们在新专辑中作了些努力,可是我想,你们还是不了解我们,就这一点来讲,我们都是一群成功的失败者。所以也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张成功的失败专辑,可能仅此而已。
3、观摩过你们乐队的几次排练,感觉你们现在的作品在排练中即兴完成的成份很多,谈一下排练和创作的互动,以及其中给你们带来的乐趣?
***基于第一张专辑中颇为高雅的艺术基调,让我们虚荣的心灵得到了相当满足,但我们可不想把自己搞成Pink Floyd,我们可能没有那样的心情再去向某个颠峰冲刺了。所以我们还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喝喝小老酒,抱起木吉他,唱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情。看别人忘我地向上攀登,永远比自己去攀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
4、这张新唱片中的作品几乎都是按照排练、演出、录制的过程的进行创作和完善的,这样的过程是否刻意为之?这种完成作品的模式是否会被你们固定下来?
***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刻意不排练?刻意不演出?刻意不录制?我们还没有刻意地考虑过这些问题,也许它们一直就是这样刻意地固定着,只是我们从没有刻意地发现过罢了。
5、最后听到的录音作品是我听到的最精致的一版,比如多轨录制,比如在某些最不正经的段落对旋律的强化,谈谈录音的过程如何?有什么趣事发生?
***我们一直在担心最后听众在听到我们音乐时会不会真的很厌恶,或者很厌烦?原先我们相当自信地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思前想后还是不敢低估听众们的欣赏口味,所以尽可能的让音乐最终能听起来入耳一些,舒服一些,优美一些。录制过程还是相当愉快的,最愉快的应该算是我们的录音师驴了,我们俩有个"7"的组合,曾共同创作了《马和驴的专辑》。对于他这样一位忠实的唯美主义者,我想能被迫日以继夜翻来覆去地欣赏并还要美化这些来自马戏团的并不十分动听的声音,甚至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一定会成为一个相当有趣而难忘的回忆。
6、相比你们出第一张EP的时候,乐队的成员发生了一点变化,说说不同的成员组合对你们音乐上产生的影响和变化?毛豆还会回来吗?
***这次新专辑的阵容是我、梅二和顾磊。顾磊是一位至少还算有点小天分的画家,虽然现在还不是那么很有名,但我们总固执地认为他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响誉全球的。我们观察了他很久,在他身上发现了如同新专辑名字一样神秘莫测而又令人惊异的气质,因此也使得我们这次的合作非常愉快。毛豆和梁玥都太忙了。梁玥去北京加入了一个电影剧组做副导演,毛豆平时摄影任务很多,况且他对乐团一些新的方向也持有保留态度。可是在最后大家一起坐下来听新专辑成品的时候,我竟然发现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还要快乐和兴奋。我们现在又开始一起排练了。
7、非典、练某种神功、找小姐开房间、伊拉克战争这样与时俱进的题材都被你们用很戏剧话的方式一一囊括,说说你们选择这些题材的动机和目的?
***要吸引别人的眼球或者耳朵,就一定要有别人也想看和想听的猛料。这些唱到的素材其实也并不特别,任何时代都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我们拿它们搭自己的戏台而已,唯一希望的是戏台搭得漂亮些,来看的人当然也就会多一些了。
8、你们的现场演出现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因为这“亮丽”闯了不少的祸事,你们这样吸引眼球的演出是仅仅的哗众取宠还是另有深意?或者是对这张唱片歌曲表达的一种补充和配合?对现在的演出环境失望吗?
***我们的现场演出其实并不能称得上成功,这我们自己心里清楚。每次如果发生了什么特别一点的事情,在我看来是乐团在当时状况下极其自然地表露。有许多朋友看过演出,对我们的一些表达方式不是很能理解,可是说实话我也不能理解他们这种过分的惊愕。我只能说,如果您看了我们的演出感到快乐和欣慰,我表示感谢;如果感到厌恶和难堪了,我表示遗憾,并希望能获得您的谅解,我们真的没有恶意。关于现在的演出环境,我们已经相当满足了,事实上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之中,我们都有可能正在为您演出。
9、这张唱片的音乐部分除了木吉他之外,基本上都是用的中国器乐,特别是打击乐器,谈谈在配器上的构思和想法?
***木吉他在我看来可能也已经算得上是一件准中国乐器了,至少站在我的角度,我从没有将它明显地看作是件西洋玩意儿。我们只是拿取身边能为乐团效劳的任何东西,除了用在专辑第二首作品中的我弟弟的一套玩具小鼓外,没有什么特别和值得称道的了。
10、和声部分也是这张唱片的一大特色,人声、重唱、不同声部乃至不同音轨被叠加在一起,把很搞笑的主题用这样恢宏的气势表达出来,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对比后的夸张?
***你不觉得这个美好的世界正是如你所言的这样存在着吗?我们所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地尊重事实。
11、这张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上海话演唱,包括对很多沪语俚语的运用,文案中也提到了充满上海意味的很多生动形象,说说这方面你们的考虑?
***你可能住在了最舒适的城市,但只会让你的心灵更为荒芜;你可能写出最优秀的作品来,却可能过不了最美好的一生。这绝对是你个人生存的失败。我只是为上海的小市民直至这世界上的所有的小市民感到骄傲:你们住在了舒适的城市,内心也极为充实;你们可能永远懒得去写什么艺术作品,但你们绝对正过着令人艳羡的完美一生。
12、伴随着美好的旋律,顶马歌唱了让每个人会产生绝对的不同反应的“陆晨三部曲”,还记得你们那次在ARK的首演吗?这首歌演完下面停顿了一会儿,才开始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如果不是头一天我看了你们的排练,我也保证惊讶得无以伦比。孟晋则躲到楼下说陆晨你终于达到了做音乐的目的。在这里,我一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请教,关于“陆晨三部曲”的创作动机、由来和目的。激怒群众和表达真实哪一样对你更重要?
***没有激怒群众,也不想表达真实,我只想能看到你们在听这首歌时脸上绽放的夺目笑容,事实上我也看到了。梅二曾对我说我们是一群“音乐恐怖主义者”,我理解他的意思。我们劫持的飞机正向你们飞来,唯一不同的是,它绝对不会伤害你们,它更愿意看到你们废墟余烬中的笑颜。
13、你们的歌词依旧维持着解构和重新结构的语言乐趣,只是在这张唱片的大量歌词中是以描写 “性”的形式出现的,而且是用最低级的小市民的方式和角度,谈谈你们这么做的原因,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偏好?或者你们以此最激烈的方式“强奸”“正人君子”们的耳朵和意志?
***如果你真的是个正人君子,我就会轻轻地走开,因为我不能快乐地坐在你身旁。
14、说到这张唱片的缺憾,个人认为由于歌词在意识方面的过分强化而弱化了音乐的表现力,尤其是在唱片的后半部分,虽然你们已经在录音时尽量地“精致”了音乐部分,但歌词实在是太猛了,第N遍听还是绝对前仰后合(当然要有上海话基础)。想让你谈谈你对这张作品的不满意之处,或者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另外,说说唱片封面《鼹鼠》的选择?
***由于上一张专辑总体长度稍嫌短了些,这次我们在新专辑中就把时间尽全力补足给大家。你可以发现专辑中的很多歌都接近或者超过了10分钟,这是出于我们对听众喜爱我们支持我们的诚挚回报。如果都象你这样不领情的话,我实在无法保证下张专辑能有信心给大家多少毫秒的幸福时光。专辑封面是取自Alexandro Jodorowsky的电影《鼹鼠》的剧照,我当时一看到就很喜欢因为我发现他的低级竟然和我们的低级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剧照上略微作了改动,现在如果Jodorowsky老人家看到了,也定会为我们富有中国特色的低级由衷赞叹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导演和电影致谢的文字没有落实到专辑文案中,我们深感不安,并在此为我们的疏忽表示歉意。
15、现在这张唱片由于“用料过猛”的原因带来了一些麻烦,谈谈你现在的心情吧?对现在的音乐制度失望吗?不过顺便说一句,以后这张唱片的第一版可是奇货可居,炒作的好对象啊!哈哈。
***虽然你笑得不怀好意,但我还是真心地告诉你,我的心情非常平静,我对现在的音乐制度也相当满意,虽然它曾带给我一些麻烦,但你会惊喜的发现,整件事情竟然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发生了。除了我们的朋友们为我们表示的担忧和所做出的无私努力之外,你没发现这件事情真的能算得上是很酷吗?
关于最新唱片——顶楼马戏团《蒂米重访零陵路93号》
我们都是小把戏
***《暗恋桃花源》中,苍老的黄磊坐在轮椅上,有这样一句台词,“在那个大时代里啊,人是那么的渺小;在现在这个小时代里啊,人,就更…渺小啦”,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是张建亚导演的《三毛从军记》里关于“小把戏”讨论的场景,那个曾经要做“岳武穆”的小瘪三三毛,傻傻地笑着。
***在这个失语、浮躁、娱乐化的小时代,中国的新音乐这两年来正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一则是完全技术化的操作,电子、声音实验界的尝试就是此类,并且扣上许多先锋、尖酸的名词解释,但却完全放弃语言的表达;另一类则向这民谣的方向褪变,包括最近北京和广东的一些风气,只需要简单的表达,而忽略音乐性上的丰富。而音乐性、语言表达两者都能兼顾的作品则是凤毛麟角。顶马,却成为裹携着上海的小市民文化气息和泛娱乐化的面具,在新音乐的舞台上走着钢丝的一个奇特的“小把戏”。
***《蒂米重访零陵路93号》,作为顶马乐队发行的第三张唱片于06年底开始上窜下跳,也可以说是作为他们朋克阶段的一个总结。从排练到演出再到唱片出版,可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和谢幕,大概总结了他们一年半以来的作品。与前两张唱片更倾向于实验性和民谣性结合的表达不同,这一次他们的音乐形式是朋克。说实在的,虽然选择朋克这种音乐形式或多或少和乐队成员这两年的生活状态有关,但在我看来,对现在的顶马而言,音乐的形式已经真的不那么重要。只是朋克消解一切、打倒一切的态度和他们契合,再加上对时下最流行元素的拼贴、搞怪(比如专辑中对“红茶坊”中娇娇、谭校长的“卡拉永远OK”以及“超级女生”的“讴歌”),成了这次顶马的新花招。当然,顶马也不忘记要消遣乃至消解自己,《撒旦啊,撒旦》一曲就是这样极端的例子,当他们早期作品中最感人的歌曲《我们永远年轻》被改头换面以后,一切形式、意义在荒谬感中达成了虚无的指向。这也许是陆晨们最快意的事情吧,那个在唱片圆环上偷笑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应该是唱片开头的三首歌《天堂,我们来啦!》、《陈波切》和《攻占上海马戏城》,那些朋克里最绝望、最愚蠢也最英雄主义的东西发挥得酣畅淋漓!
***作为唱着沪语、音乐形式不定的乐队,这几年的顶马是出跳的。当然,我认为,顶马也有他们自身的问题,当一切都在泛娱乐化的外壳下被消解时,顶马那记耳光也许是煽在了空气中,你可以说他们什么都表达了,也可以说他们什么也没有表达。但马戏团的钢丝还是要走下去,下一步他们将走上怎样的演练之路,那是音乐疆域的开拓?或者是语言表达的更加触目惊心?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Twinbed
————上海音乐人陆晨访谈
(采访时间:2003年——2006年)
因为陆晨参与过的多张风格迥异的唱片,我产生了做这个访谈的构想,过程就像做上海的特色点心,生煎馒头一样,有点煎熬。
One Life Performance
第一次看到陆晨是一次诗歌朗颂,他的诗歌里描述了一次和乐队成员围炉吃火锅的过程,里面有很多文字上的乐趣和小聪明,最后却展现出一种上海特有的渺小的困顿,再后来这些诗歌演变出了他们那首著名的“向橘红色的天空叫喊”。
第一次见识陆晨演出是顶楼的马戏团首次亮相,陆晨和团员们都穿着长袍马褂,随意而又执拗,当他们的音乐展开的时候,ARK里充满了欢快的笑声,但最后却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叫人动容。
第一次和陆晨吃饭,他问了我很多问题,后来他说感觉就像他在采访我,他给我的感觉是很平实、随意,爱开一些有计谋的玩笑,不呱噪。更接近于他的音乐,却和他的文字里的认真大异其趣。于是我们约好有时间我去看他们的排练。
第一次到陆晨家,他的家就和他那天的穿着一样零乱,乐队的排练很快就开始了,他们很认真,有很多有意思的动机在玩笑的方式里展开,乐队也自有一种旁人无法加入的默契在里面。那天下午他们排练了不少新作品,有一种很朴素的气味在空气里。我坐着,看见房间的另一头的墙上,用蓝色的画笔写着,“One Life Performance”,我突然觉得我找到了陆晨在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里给我的真实感觉,那种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中撞在现实的墙上特有的一种柔软的对抗的姿势。
很多的第一次了,还是让我们从第一次的访谈开始。
访谈(一)
1、谈谈你听音乐的历史?最早买的唱片是什么?现在还听吗?
我迷恋流行音乐直到大学二年级,从那时开始接触摇滚乐,磁带不说了,最早还没CD机时,***下决心买的第一张CD是窦唯的《黑梦》,很喜欢,现在偶尔翻到肯定会听的,到现在听来依然是相当出色的。
2、说说你喜欢过的乐队或个人(国外)?他们对你的音乐风格或者说做的音乐有影响吗?
***喜欢的当然有很多,最喜欢的有3支乐队,也都是大牌中的大牌,The Doors ,Nirvana, Radiohead。最早喜欢Nirvana,然后是Radiohead,最后是The Doors,这也影响到我对世界态度的改变。但在摇滚史上,我最尊敬的还是Bob dylan。
3、在听音乐、做音乐的过程中谁对你影响最大(包括你身边的朋友)?
***是我们乐队的梅二,他是我大学同班同学,从他的小抽屉里我开始了解到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声音。
4、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新的音乐咨讯?多久买一次唱片、DVD?谈谈你对电影音乐的看法?
***上网、买音乐杂志。唱片已经很久没买了,DVD一个星期买两次。我非常喜欢电影音乐,让人放松。我最近买的一张电影原声是《月亮上的男人》。
5、谈谈你对港台音乐的看法?例举你喜欢的乐队和个人?
***港台音乐最辉煌的时期正好是我茁壮成长的时期,相比现在的少年们,我觉得自己相当幸运。我曾是港台流行歌曲的狂热爱好者,也曾是高中的全校卡拉ok亚军,冠军是一个唱民族歌曲的女同学。
我喜欢张国荣、罗大佑、达明一派。
6、谈谈你对国内摇滚音乐的看法?例举你喜欢的乐队和个人?
***国内摇滚音乐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国内相对较为健康的艺术群落之一。我喜欢美好药店和小河,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自由音乐”这四个字的含义。上海本地的JUNKYARD和电乐组合AITAR,态度鲜明,具备相当的艺术上的自觉。木马,野孩子也都是我的偶像。
7、谈谈你对商业运作、签约的想法?你认为商业和艺术之间可以取得平衡吗?或者你根本对此不关心?
***商业运作、签约都是音乐创作良性循环的象征和手段之一。
如果不用支点,也就不用关心什么平衡了。
我现在仍然顺其自然,我想过很久,还是不愿意靠音乐生活。
8、你写诗对做音乐有帮助吗?你是否希望在表达上可以寻找到两者的一个结合?
***我写诗和做音乐都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探询方式,我当然有我自己的方式。
是的,我愿意如此,而且我一直在尝试,我想我已经找到点特别的东西了。
9、听说你是个公务员,你的工作对你做音乐有影响吗?谈谈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公务员工作相当单调,但我感觉很安全。我的岗位占用我的脑力相当少,我已经很满意了。它目前对我的生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10、什么时候决定开始自己做音乐?为什么?
***在大学两年级时,和朋友们开始组建SEVEN乐队。
很自然,没有为什么,每一天都很快乐。
11、最喜欢什么乐器?
***加了delay效果的麦克风。
12、谈谈上海给你的感觉以及上海的音乐环境?
***上海很聪明,时代感强。我喜欢这种与时俱进的感觉。
上海听音乐的人很聪明,时代感强。你说我能不喜欢吗?
关于唱片——胡桃夹子《地狱里的又一季》
作为胡桃夹子乐队解散时的纪念专辑,它记录了这个乐队的音乐历史。这是一张后朋克风格很重的唱片,并且以概念化的歌词来讨论了生死的命题。陆晨的演唱开始摆脱了最早的稚嫩,增加了很多诗化的、戏剧性的成分。
访谈(二)
1、如果我的耳朵还不是太背,“地下上海”这张唱片里SEVEN乐队的那个主唱“马疼”应该就是你的声音,那时候你的声音和你后来在胡桃夹子唱片中的表现方式出入很大,谈谈这两个时间段你对音乐在理解上、想法上的变化?
***最早组建SEVEN乐队是在大学二年级,97年。那时最对我们胃口的还是Nirvana式的狂躁和Radiohead式的阴郁,作品在2000年的“地下上海”前录完。然后乐队因为鼓手出国留学的原因就暂时解散了。我当时一直希望自己能从自己的创作模式中解脱出来。“胡桃夹子”的乐手们多是狂热的后朋克和歌特爱好者,我们反复排练了许多著名朋克、后朋克、迷幻乐甚至工业噪音乐队的作品,我对音乐理解的宽度和广度上得益于这段疯狂的时期。或者可以说,我从学院的天真中摆脱了出来,我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所畏惧的身心体验。
2、SEVEN的录音整个感觉有一点放不开,谈谈当时的状况?
***SEVEN是我们在大学组建的,很多想法当然不如现在的成熟。那时我们都是在和世界暧昧较量的少年,很多想法还不可能理性地确立下来,作品中大量夸张的感性元素是在所难免的。录音时是在一个酒吧里用麦克风接调音台进卡式录音机录的,也是我们第一次地正式录音,作品的稚嫩,经验的不足都是造成录音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但我可以保证,那时SEVEN的现场演出是最好的。
3、你是怎么参加胡桃夹子乐队的?他们的主唱原来好像不是你?
***“胡桃夹子”原先的主唱是一位女孩,当时阵容的作品你可以在“地下上海”中听到。那女孩的唱腔你初次听可能会觉得有些古怪而夸张,但那完全是其他成员教唆和希望的。我至今觉得,那位女孩的感觉是无可挑剔的,只是每一首作品的感觉都太过雷同了,反而形式削弱了内涵。在一次旁观了当时的“胡桃夹子”乐队的排练后,就和吉他手吴建京认识了。他的吉他让我很兴奋,他也一直有和我合作的愿望。随后我就加入了“胡桃夹子”。
4、胡桃夹子乐队的录音成员甚至来自四个乐队(惊弓之鸟的吴建京、BUG的陈杨、戈多的操俊军,还有SEVEN的你),这让我很惊奇,你们在录音之前磨合了多久?整个乐队怎么分工?谁来主导?
***从组建乐队到录音之间的时间有一年多。我加入乐队时“胡桃夹子”可能也就刚组建了一到两个月。每一位成员都在想突破自己原先乐队太过呆板固定的模式,这是一个契机,所以那时每一次的排练都是无比美妙和疯狂的。乐队中吴建京弹吉他,陈杨弹贝司,操俊军打鼓,我是主唱,原本也弹吉他,但还是觉得多余了,也就作罢。乐队的音乐部分,基本都是吴建京和操俊军出动机,陈杨和我跟进,歌词我在每一次的排练时都会做不同程度的改进,直到作品的最后完成。
5、谈谈整张唱片的录制过程?有什么有趣的回忆吗?你的参与程度?
***2001年,吴建京决定去美国留学,乐队必然地面临解散的现实。我不愿意象SEVEN解散时只留下个粗糙的小样当作纪念品,所以想把成熟的作品用尽量好的方式保存下来。当时是毛豆帮我找了个棚,每天1000元的录音费,乐队成员都还能承受。花了一天时间录音,一天时间混音,随后回家听了不满意的地方又回棚作了零碎的返工和改动。当时为了省钱,录得很快,录音师一天包给我们10小时,都延长到12个小时。每天工作都很紧张。记得第一天录音全部录完后,已经是深夜了。我们问录音师是不是接下去该混音了,录音师说,你们还让不让我活了。整个录音的过程,我和操俊军负责的比较多,吴建京和陈杨都在大学毕业的口上,不可能有宽余的时间。我和操俊军每次都把刚混好的东西带回家听,不满意的都再回棚混音,有的歌混了好几遍才确定下来。最后联系印刷厂,以及作唱片,等唱片完成时,吴建京已经在美国了。
6、你在唱片里的歌词部分参与了多少?你们当初是否为唱片设定了一个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歌词都是我写的,每次排练都会根据音乐的调整自己作相应的改动,其他成员几乎都是在最后的录音时才真正仔细听了我的歌词。唱片的主题我定的比较多,他们都很相信我。我那时对自己和世界还是在探索阶段,疑惑很多,但又必须靠自己解决。有时情绪上会比较偏激一些。我想整张专辑是有关死亡和救赎的主题。那和我当时对待世界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专辑名字《地狱里的又一季》是从兰波的诗集《地狱里的一季》嫁接过来的。
7、你的歌唱到这张唱片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属于你的表达方式,邪气、妖气还有就是汉语诗歌中特有的旋律性的东西,和音乐本身结合得很有意思(比如“树妖”),这种改变你是怎样达成的?受到什么东西的启发吗?
***可能这就是那一年死磕乐队的成果吧。我想尽可能的做些突破,但不是不着边际的那种。我不能随意挥霍我的力量,我开始觉得力量需要用在关键处,而不是和别人比谁的力气大就是谁狠,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这和“胡桃夹子”最初起名时的想法不谋而合--“四两拨千斤”。我想找寻些不同的东西,一些有关声音的秘密,有点类似声音的炼金术。在录制整张专集唱的部分时,我让录音师把所有的灯都关掉,在黑暗中唱,很自在,很放松。
8、整张唱片受到英国早期后朋克乐队的影响似乎很深,比如早期的Bauhaus、The Birthday Party,尤其是乐器表现部分,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那和成员们的音乐口味有关,后朋克比朋克更内敛,更自省,那正巧是我想去做的。乐队扒了Bauhaus、The Birthday Party、Joy Division、Stooges甚至The Doors的歌,我越来越愿意做些聪明些的事情,唱点聪明些的歌。
9、谈谈你对英国乐队、音乐的看法?谈谈你对后朋克的看法?
***英国乐队和音乐给人的印象是颓废和悲伤,但是别忘了,朋克和后朋克的起源地都在英国,摇滚乐因为英国而更具深度和内涵。后朋克和朋克一样是容易模仿的,我最喜欢的后朋克乐队仍然是Joy Division,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是无法复制的。
10、谈谈你对欲望、生命、梦境的理解?
***欲望实在是太好了,生命真的是太棒了,梦境里你是另一个人,象是有了独立生命的影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这还不够有趣吗?不过我几乎从不做梦。
11、这张唱片有什么遗憾或者不满意的地方吗?如果有机会重录会有什么改变?
***我有一个字唱错了,我至今耿耿于怀。如果时间更充裕,能再创作一到两首作品,专集就更丰满了,那时我们还有多余的不成熟的作品,但为了保证专辑质量,还是录了这8首相对成熟的。
再录一遍的话,音乐改变不会很多,我会唱得更从容些,再多添加一到两首的作品。
12、你们最后是通过什么方式让这张唱片“上市”的?据你知道卖了多少?你关心销售情况和推广方式吗?
***我给了北京的打口传播、上海的2046书店代理出售。南京、成都都给了一些。
可能卖了300多张。
我当然希望能有很多人能听到它,但没有更多的宣传,乐队的解散也是宣传上的一个障碍。
可能“胡桃夹子”还会重组,在美国的吴建京和我都有这样的打算,我愿意看到那天的到来。
关于唱片——顶楼的马戏团《EP》
顶楼的马戏团在我看来是由几个不同个性的家伙组成的怪异乐队,也就是由于成员的不同个性产生的化学作用,造就了他们音乐性格上的自由和开放。专辑中所选择的题材和视角都叫人忍不住窃喜,却又隐藏着挥之不去的煎熬和嘲弄。
访谈(三)
1、第一次看见顶楼的马戏团是那次老孙的诗朗诵,后来你自己也读了一首,关于你和梅二、毛豆一起吃火锅的,谈到了你们三个各自相信的主义,后来看过你们演出觉得你们确实是三个不一样的人,谈谈你们三个人的个性?还有就是组队的过程?
***我们三个人简直是天作之合!在艺术感觉上,我可能更倾向于先锋的,令人惊异的东西;毛豆是个真正的诗人,他所表达的意象常常令人叫绝,那是旁人无法模仿的;梅二是个完完全全的自由主义者,他的胸口纹着拳头和五角星,手臂上纹着格瓦拉,酷爱民谣和一切自然的东西。
乐队组建是在2001年的10月,那时“胡桃夹子”已经暂时解散,我又处于了游离状态。有一天晚上梅二突然打了个电话给我,说他刚从四川回来,见过了一些做音乐的人,听了一些东西,对音乐有了很多新的想法,问我愿不愿意做一些更自由,更不一样的东西。我那时也一直憋着,他所说的正是我急于想去尝试的。我觉得两个人还差那么一口气,我就想到了毛豆。毛豆曾和他的一个朋友有个另类民谣组合“一包软壳牡丹和另一包软壳牡丹”,我喜欢他的感觉,然后我们找了个排练室就开始操练起来。
2、毛豆那次朗诵的那首诗歌后来被改编成了“向橘红色的天空叫喊”,诗歌和民谣的联系,是不是顶楼的马戏团在音乐上的一个企图?
***我们想尝试很多东西。我和毛豆都写诗,当然想把诗与歌用某些独特的方式联系起来。“向橘红色的天空叫喊”是我在家想好了标题和大致的吉他走向,排练时大家合作扩展的。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首歌最后会被诠释得那么的惊人和出色。这首歌的音乐底子是民谣式的,但具体的表达时并没有任何拘泥,那是我们的心声,所以不会有任何的滞碍,一气呵成。
3、你们的第一次在ARK的演出让我印象深刻,那首“呕吧之歌”的歌词“呕吧 咕噜木”是不是来源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经典的傻瓜的典故?谈谈你记忆里的童话生活?
***“呕吧 咕噜木”是来自那部电影,因为我们都很喜欢它。这两个象声词是整部电影中最具戏剧性的对白,是点睛之笔。我们那时一直拿这两个词作口头禅,就有了用它发展成一首歌的动机。
我的童年生活还是相当快乐的,印象中和电影中的主色调一样,也是黄灿灿的。大了些就迷上了武打书,流行歌曲。顺便提一句,梅二除了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小学也是和我一个学校的。
4、后来一次你们的演出,在表演一首歌的时候(大概是24:01的末班车),由于我站在第一排,梅二突然从裤兜儿里扔出许多碎纸,差点没扔在我脸上,当时我吓了一跳(可能也吓着梅二了);而且你们的现场很多时候表演的成份很重。我是想问,在你们的设想中,如果有可能,你们会不会成为一个带有行为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团体?
***我们组建“顶楼的马戏团”时的初衷,就是把它建成一个并非单纯做音乐的团体,我们愿意尝试更多。我们甚至还在准备做一部小型的音乐剧,搞一个诗歌朗诵会。这些想法主导着你所说的“一个带有行为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团体”,而非相反。
5、你们在演出的时候经常互换乐器,或者拿出点不常用的乐器来使。包括你们的很多歌词里有很多解构的成份(最典型的就是“蓝宇”),谈谈你们的动机,或者这个乐队你们在音乐上的期望?
***我们想做出人意料的音乐,就会考虑到一些出人意料的乐器;我们为了使表达更自由,就决定互相之间不存在乐器的限制;我们想得到一些纯粹的乐趣,甚至愿意为此不择手段。
6、梁玥是怎么加入你们的?你们还会增加团员吗?在这个团体中你们怎么进行沟通、创作?
***我们组建了一段时间后,想打破团队成员的固定限制,就有了邀请其他艺术家和朋友与我们合作的打算。梁玥是做录象装置及其他多媒体艺术的女性艺术家。我们听说她会吹黑管,另外也想尝试一下和异性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我们就向她发出了邀请。梁玥参与了第一张专辑的创作和录制过程,你可以在《马戏团下半场演出》中感受到她凌厉的黑管演奏,以及在《木头和草》中她那孤独而又迷人的嗓音。我们现在又增添了一位男性成员顾磊,就是当时和毛豆合作的另类民谣组合中的“一包软壳牡丹”。我们平时一个星期会排练一次。除了使用乐器外,我们还有一种特殊的排练方式就是吃饭。
7、顶楼的马戏团是不是让你真正体会到了“玩”音乐的乐趣?
***有时是,有时不是。
8、顶楼的马戏团仅仅是根据音乐或者表达上的需要去选择乐器、人声,而打破了音乐形式上的藩蓠,这是中国的乐队里很难得的,这也是我最欣赏的地方,这是否就是你所谓的“自由”?从这一点说,你们是不是实现了你们的初衷?
***我们想做的更多,我们愿意回到音乐本身,也愿意拒它于千里之外,这都要看具体的时间和想要表达的内容。每一秒钟都是不同的,更何况我们?
9、当然,你知道,对于顶楼的马戏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还有一些人认为你们只是在做秀、搞怪、投机取巧,离真正的音乐有着十万八千里,你怎么看?
***大家觉得我们在做秀、搞怪,这已经足够了,毕竟我们是一个马戏团呀!
10、你和梅二曾经在“现代变奏”的论坛里就顶楼的马戏团的命运做过一个像“猴子出把戏”似的行为艺术一样的论战,搞得有人欢喜有人忧。却和你们这个乐队很多在音乐上的想法不谋而合,谈谈这件事?
***那时,论坛里有两个朋友因为某些观点的分歧,闹得要打架,这两个朋友我们都认识。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但又不想去做劝架之类的傻事,就演了一个因为我们都喜欢毛豆而互相吃醋,从而吵着要退出乐队的闹剧,互相诅咒攻击,极尽骂之不能,也搞的好象要打架解决的样子,最后谢幕退场。然后就是欣赏论坛诸位对此的各种反应。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反而忽视了真正珍贵的东西。现在论坛里已经很久没有再发生类似人身攻击的事了。
11、在顶楼的马戏团里,你的声音表现显得精灵古怪,而且在和声部分形成了你自己特有的方式(呱躁、极端;游离、冷峻,形成了一明一暗两个方向),谈谈你在这方面的想法?
***我前面说过在艺术感觉上,我更倾向于夸张的,令人惊异的东西,和毛豆的诗性把握、梅二的崇尚自然能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听觉结构。这样可能使马戏团的音乐更超现实一些。神秘主义的元素一直都是挺吸引我的。
12、顶楼的马戏团还会继续吗?你们最近有什么新的动向,或者作品?
***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顶楼的马戏团”名字的由来。这除了和起名时我们三个就坐在一起吃饭的小饭馆顶楼有关以外,还跟卡夫卡最短的一篇小说《马戏场的顶层楼座》以及伯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有着瓜葛。要知道,《第七封印》中的夫妻马戏团是唯一没有在最后被死神带走的人物,你说我们会结束吗?我们最近在准备一部小型音乐剧、一个诗歌朗诵会和一次UNPLUGGED的演出,如果顺利的话,打算在年内做完我们的第二张专辑。
关于唱片——7《马和驴的专辑》
这是一张听觉上非常简单的作品,更接近于低调民谣的一次尝试。可是作品中却包含着大量意向化的概念趋向,有的时候,简单和复杂只在一线之隔。专辑最后唯一的一首有词的作品找回了我们心中失散多年的魔鬼。
访谈(四)
1、你在音乐上似乎有各种各样、很强的企图心,所以才会有“马和驴的专辑”、包括“做作得很自然”这样的作品出现,谈谈你的想法?
***在音乐上,我的喜好很多,我试图通过不同的音乐探索和表达世界。虽然好象说的有些大了,但确实是我尝试不同音乐风格的初衷。我愿意我的作品更丰富多采,而不是抱着某种风格不放。我的身边有各式各样的朋友,我会寻找合适的伙伴做些独特的东西,那样真的很自由,也很快乐。
2、为什么这张唱片会以7乐队的名义出现?谈谈另一个合作者李炜宇的情况?
***“7”事实上就是以前的SEVEN。和我合作的李炜宇就是以前SEVEN乐队的吉他手,只是因为阵容不整,我们索性就两个人把最简单的动机用相对简单的方式演绎出来,所以在整张专辑中没有鼓和贝司,只是由吉他和小打构成。李炜宇和我是多年的朋友了,他喜欢低调的东西,弹的一手好琴,能合作做些东西也就非常的自然,直至作品形成了概念能够整合起来时,专辑也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
3、谈谈这次你们的合作以及对整张作品的参与程度?
***李炜宇和我一起买了些设备,于是就有了条件在他家用电脑录音。这让我们很兴奋,能够自己在家录音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和神奇的事情,我们那时真的非常幸福。然后就想着录些东西,一开始也不知该录些什么,就两个人随性地一弹一唱,或者一把木吉他一把电吉他地合作,专辑中的一些作品就是那样留下的。我那时对写歌词厌烦之极,索性作品都不写词,只有最后一首是早已写好的。然后也不想专辑做的很长,觉得点到为止就足够了。专辑中李炜宇的吉他成分比较多,其余的是我用木吉他和他的电吉他的合奏,唱的部分是我的,我也尽可能的唱的少些,到位就好,有点音乐先行的意思。
4、谈谈你对民谣和所谓darkwave、低调音乐的看法?
***所有的音乐形式都是容易模仿的,这有时让人非常沮丧。要听到一支又有灵感,又要有内涵的乐队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很喜欢民谣,很多的音乐形式也都是从民谣转化来的,都有一颗民谣的心。它如果要做得好需要的是真诚和睿智。darkwave更有点黑色环境音乐的感觉,它更多的建筑在它自己所属的独特传统背景上,其实还是很抒情的。低调音乐当然我就更喜欢了,更内敛,更智慧。即可追问自己,也能指点江山,又不失潇洒。
5、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民谣歌手和darkwave、低调音乐的乐队、乐手,介绍一下?
***民谣歌手喜欢Bob Dylan和Neil Yang。但其实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的不同,我很怀疑我们能真正体会多少精髓,就象让外国人来听罗大佑一样。我知道那是好东西,从听觉上已经能感觉到他们精神的力量,但我很遗憾的是,我怕我一辈子都无法真正的享受到他们歌曲中应有的魅力。darkwave我听得很少,觉得乐队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别,这和我的听觉口味有关,我会刻意避免一些看似磅礴宏大的东西,我觉得其中可能会有因过分形式化而造成的虚弱。相比之下,低调音乐比较适合我,Red House Painters、Mazzy Star是其中的佼佼者。我至今最喜欢的一张低调音乐唱片是Red House Painters的《DOWN COLORFUL HILL》,无以伦比。
6、谈谈这张作品的动机和整体构想?
***这张专辑还是基于内省的主题吧。在“胡桃夹子”和“顶楼的马戏团”后,我暂时并不考虑再去做所谓更实验的东西,我想能有个角落再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或者说是能给自己一次机会驻足于个人的疆域。我们对自己都还了解得太少,就开始早早地向世界冲锋了,结果经常是带回了一身的伤痕,有些甚至已无法挽回。结果要么就是开始迷信,要么就是无休止地责怨这个世界,却始终没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整理一下自己。我不想看到自己这样地生活,所有的一切其实还是自己选择的,责怪他人无济于事。这些可能就是我那段时间一直在想着的。专辑中每一首歌都会附和一种个人的状态,在做专辑时并没有想那么多,而是六首作品全部完成后,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秩序自圆其说。
7、整张唱片的前5首作品基本上就是简单的吉他弹奏,加上一些你特有的和声,显得很随性,你们是想呈现的是这种简单呢还是另有深意?
***我们确实想打破一些传统的制作方法,尽可能避免刻意的编曲和演奏,写六首朗朗上口的歌并非我们的本意。我们想让作品更具灵性一些,少一些束缚。在演奏时,也很随意、即兴,大都是一遍完成的,再在这基础上做些小的改动。
8、在吉他弹奏的部分,有很多不错的动机,却没有完全展开,甚至成为了一种残响、一种断断续续的片段存在,谈谈你们的意图?
***人的内心是无比复杂的,都是零零碎碎的片段。我们只是想点到为止,把人内心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抽象象征演绎出来,不带褒贬的痕迹,不然自己也会觉得罗嗦的。
9、在你的和声演唱的部分,总是夹杂着其他的生活场景的声效片段,比如翻书、倒水、拿钥匙的声音片段等等,在忧郁的情绪中又堆积出了一种荒诞、疏离、隔世的感觉,谈谈你们在音效方面的考虑?
***那主要出现在专辑的第三首作品。李炜宇已经在家把所有的吉他弹好录下,让我听听感觉。我那时讨厌歌词,不想界定什么具体的内容,在听的时候,音乐给我留下的余地很多,脑子里就已经象在放电影一样,有了一个一个的生活场景。我想刻画一个整天做着白日梦的现代浮士德形象,在封闭的屋中烦躁不安地过活着,探询着自己和世界的根源,把自己幽闭起来,却一时找不到任何答案。我还在其中安插了一个小魔鬼,躲在角落里和他不怀好意地周旋,如同他内心的障碍。作品完成后我们都很满意,这可能也是李炜宇最喜欢的一首作品了。
10、第五首歌的演唱和背景里那个呱噪的和声突然改变了专辑前面营造的阴郁气氛,颇有一种自我表现嘲弄的意味,谈谈这种“自我否定”?
***这首作品里的大小魔鬼都是由第三首作品里乘风而来的。出于对魔鬼的尊重,我们为它们单独留出一个时空展现它们特有的魅力。这个款款而歌的魔鬼似乎是无法被击倒的,它就这么叫嚣着,呵呵,你也拿它没办法,不是吗?
11、我特别喜欢最后一首作品中的歌词部分,也许是就这么点儿歌词的关系。谈谈这个有关于时间、青春、记忆、爱情……的没有死掉的“心魔”?
***这首歌的歌词可能算是一个总结吧,我看到太多的人被自己折磨着,消耗着,却不知凶手为谁。这是最让人难过的--自己被自己消灭,而自己却束手无策。专辑封面我们设计了在尘世中的一颗无法被框死的心,也隐含着愿望人们重新反省自己,审视自己的用意。
12、这两天一直下雨,突然发现这是一张很适合在下雨天听的唱片,虽然简单,却表达了很多情绪,可为什么要起“马和驴的专辑”这样一个名字?你平时是否也很爱开玩笑?
***专辑的名字是李炜宇起的,包含着他和我平时的绰号,他是驴,我是马,就这么简单。我们仅仅用大写的中文数字为序给这些作品编了号,想让听者的体验更开放,不被多余的信息所束缚。我们还创建了一个独立音乐厂牌“mule”,也就是骡子的意思。马和驴的产品当然就是骡子了。这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没有生殖能力,力气却很大,脾气更大。另外,我和李炜宇都是对生活非常严肃的人,我们可以对天发誓我们一生没有开过半句玩笑,我敢保证,你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到象我们两个这么严肃的人了!
关于唱片——陆晨《做作得很自然》
一张关于声音的采样专辑,陆晨以他特有的玩笑、认真态度,展现了他某些新的经验和观念。也在采样的过程中,展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向。虽然声响表现上有些枯燥,运用的制作软件也很简单,却有很多有意思的智慧闪现。
访谈(五)
1、这张唱片的封面让我想起某些拍照的经历,似乎用“做作得很自然”来比喻就很贴切,谈谈封面上的这张照片吧?
***这张照片是我浏览网站时偶然看到的,当时看到挺惊讶,仔细观察,并不象是电脑制作过的。当时就很喜欢,觉得有可能在作品中用到。我一直比较在意一张唱片的封套设计,这非常重要,它甚至就是你所做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张照片会让你感觉很轻松,因为就连我也无法确定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2、另外,唱片封面似乎预示了音乐的走向,拼贴、合成、嫁接,谈谈做这张唱片的企图和动机?
***这张唱片的制作过程是和“7”的那张同时开展的。我有一些念头是不可能和他人合作完成的,我就把他们集合起来,以自己的名义出张唱片。我确实是想暂时的脱离传统意义上的“做音乐”,从而独立完成一张观念性的作品集。里面不会有任何审美的成分,全都只为我想要达到的效果而出现,不会有任何多余和累赘的东西,干净利落。作品中都包含着我对音乐以及世界、人的一些看法,我想做得一针见血却又不露声色。
3、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很多音乐人做着做着原来的东西就会突然转到电子音乐的方向上,比如窦唯、丰江舟、王磊、王凡。谈谈你做这张唱片的原因,是赶时髦呢,还是在这方面有表达的需要?
***我在专辑中的第二首作品“MOTOR”就是为你所说的这个情况而作的。我用时下最时髦的“fruitloop”鼓机软件驾驭着各种速度横冲直撞。是的,这就是大伙儿现在最喜欢的电子乐了,你看,很容易啊,就是这样。
4、严格地说,你的这张唱片也不能算是电子类的东西,它更接近于一种拼贴后重组的声音,谈谈你对拼贴、采样的看法?还有就是你有没有比较喜欢的做这一类东西艺术家?
***我对拼贴、采样没有看法。它们最初的出现还都是令人叫绝的观念,现在已经不是了。我的这张唱片不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不是电子唱片,我愿意称它为观念唱片,这让我很满意。我自己比较喜欢激浪派的艺术家们,思路很开阔,对待所谓艺术的心态也相当健康。
5、电子音乐对你有影响吗?谁或者说谁的概念对你有影响?推荐一些这类音乐人或者唱片?
***我曾有一段时间努力去接受各式各样的电子乐作品,可惜我还是没能成为一个电子乐迷。但是我觉得现在音乐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落就是电子乐群落了。我一直让身边的爱好电子乐的朋友介绍我听目前最优秀的电子乐作品,听他们讲述他们的观点,有许多想法都非常有心得。我喜欢这种活力和创造力,对音乐的视野和理解也能更广阔。在电子乐的聆听经验上,我当然已经是远远的落伍了。我只能说我比较喜欢kraftwerk。
6、我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开始听这张唱片的——在街上。于是这张唱片里的动静和马路上各种各样的声音混合在一起,给我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聆听经验。我的第一感觉是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听朋友给我听的所谓试音天牒,那种汽车开过的声音、摔玻璃的声音,跟你这张唱片的某些感觉太像了。你的初衷是不是就是想做一张试音天牒?
***没有。
7、你觉不觉得你这次的作品更接近于一种奇怪的“环境音乐”?谈谈你对环境音乐的看法?
***不觉得。听环境音乐要有时间,心情和耐心。
8、这次你倒是很坦诚做什么东西就用什么歌名,没有故弄玄虚,比如P就是P的声音,MOTOR就是MOTOR的声音,唯一就是“大家都是聪明人”让人有点费解,从头到尾就是个铃铛声,也许我不是聪明人,谈谈这首曲子?
***这首作品可能是专辑中最令人乏味的了,我想它唯一的好处就是能让整张专集看起来长一些。我只是想在其中模拟一下世上事物的某种规律和现象,仅此而已。从一个单音开始,数量逐渐递增直至力量的消退,却又并不完全消失。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它没有任何乐趣。
9、3'44"也是首奇怪的曲子,我差点以为你会做一遍4'33"的中国版,可它当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声响,谈谈这首曲子?
***John Cage做过一首4'33",讨论的是有关无声的主题。我知道后很有感触,我也想来讨论讨论。我把电脑模拟键盘中的最高音弹到了最低音,又在这段东西的两头放置了等长的无声部分。你在听这首作品时,就会在开始的一分半钟的无声后忽然听到那最高音飞快地流向最低音的段落,然后又是一分半钟的无声。其实有许多声音人类是根本无法听到的,比如蜂鸟极高频率的展翅声,而我们听到的所有音乐,也都只是在声音的频率所能被人类听到的部分中调配组合着它们。对于音乐甚至声音来说,有时并不是你愿不愿意去听的问题,而是你根本就听不到。
10、这张唱片里的大多数曲子的结构就是采样加重复,然后通过聆听把他变成一个新的东西,仿佛你要告诉我们重复就是一种力量,或者重复到最后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东西,谈谈你的目的?
***我不喜欢不着边际地去做一件事,当然也包括采样。我不希望采样仅仅是一种用来获取独特音效从而满足耳朵听觉刺激的手段。采样不应该被视作仅仅是一件声音采集工具,它有它自己的灵魂。它的出现原本就是一个骄傲的观念,而不是审美途中的搬运工。所以我采样前尽可能的把想要达到的效果全都想成熟,然后将我挑选的声音段落拿为己用。
11、谈谈你接下来的音乐计划?还会不会有什么出人意表的举动?
***我打算着“顶楼的马戏团”和“7”各自的第二张专辑,想用更充裕的时间把它们做好,仅此而已。
12、写一份关于你自己的简历(限500字)。
***你的问题一直都很有质量,为什么要在最后让我失望呢?
关于唱片——顶楼马戏团《最低级的小市民趣味》
一张充满搞笑和悲剧性的唱片,以最市井气的上海腔调描写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生活。刻意的低姿态带给你前仰后合的听觉感受。在民谣化的基础上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器乐演奏,歌曲结构相对于“猥亵”的内容却显得气势恢宏。这是需要勇气的荒诞,在一身邪气里浸泡出了现实的良辰美景。
访谈(六)
两个更为低级小市民的互相吹捧和访谈实录
1、时间过得飞快啊,转眼离上次访问都已经物是人非,冬去春来,说说这一年心境的变化和对音乐想法上的变化?
***一年了,发生了很多事情,又好象过得很快,恍若隔世。我觉得自己好象已经老了,总是会想起过去的事情。音乐永远在那里,不是吗?我们只是把当时的情况的记录下来而已,今年我已经27岁了,我想27岁对个人来讲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年龄,我感觉到了。
2、玩笑、戏谑、与时俱进和上海腔调成为这张顶楼马戏团新专辑的特色,说说你们对这张唱片在总体概念上的设想?
***第一张EP给人感觉相当艺术化。是啊,相当艺术,但那又怎么样呢?你们又了解我们多少呢?我们又让你们看清了多少呢?呵呵,现在我们在新专辑中作了些努力,可是我想,你们还是不了解我们,就这一点来讲,我们都是一群成功的失败者。所以也可以这么说,这是一张成功的失败专辑,可能仅此而已。
3、观摩过你们乐队的几次排练,感觉你们现在的作品在排练中即兴完成的成份很多,谈一下排练和创作的互动,以及其中给你们带来的乐趣?
***基于第一张专辑中颇为高雅的艺术基调,让我们虚荣的心灵得到了相当满足,但我们可不想把自己搞成Pink Floyd,我们可能没有那样的心情再去向某个颠峰冲刺了。所以我们还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喝喝小老酒,抱起木吉他,唱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情。看别人忘我地向上攀登,永远比自己去攀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
4、这张新唱片中的作品几乎都是按照排练、演出、录制的过程的进行创作和完善的,这样的过程是否刻意为之?这种完成作品的模式是否会被你们固定下来?
***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刻意不排练?刻意不演出?刻意不录制?我们还没有刻意地考虑过这些问题,也许它们一直就是这样刻意地固定着,只是我们从没有刻意地发现过罢了。
5、最后听到的录音作品是我听到的最精致的一版,比如多轨录制,比如在某些最不正经的段落对旋律的强化,谈谈录音的过程如何?有什么趣事发生?
***我们一直在担心最后听众在听到我们音乐时会不会真的很厌恶,或者很厌烦?原先我们相当自信地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思前想后还是不敢低估听众们的欣赏口味,所以尽可能的让音乐最终能听起来入耳一些,舒服一些,优美一些。录制过程还是相当愉快的,最愉快的应该算是我们的录音师驴了,我们俩有个"7"的组合,曾共同创作了《马和驴的专辑》。对于他这样一位忠实的唯美主义者,我想能被迫日以继夜翻来覆去地欣赏并还要美化这些来自马戏团的并不十分动听的声音,甚至还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一定会成为一个相当有趣而难忘的回忆。
6、相比你们出第一张EP的时候,乐队的成员发生了一点变化,说说不同的成员组合对你们音乐上产生的影响和变化?毛豆还会回来吗?
***这次新专辑的阵容是我、梅二和顾磊。顾磊是一位至少还算有点小天分的画家,虽然现在还不是那么很有名,但我们总固执地认为他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响誉全球的。我们观察了他很久,在他身上发现了如同新专辑名字一样神秘莫测而又令人惊异的气质,因此也使得我们这次的合作非常愉快。毛豆和梁玥都太忙了。梁玥去北京加入了一个电影剧组做副导演,毛豆平时摄影任务很多,况且他对乐团一些新的方向也持有保留态度。可是在最后大家一起坐下来听新专辑成品的时候,我竟然发现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还要快乐和兴奋。我们现在又开始一起排练了。
7、非典、练某种神功、找小姐开房间、伊拉克战争这样与时俱进的题材都被你们用很戏剧话的方式一一囊括,说说你们选择这些题材的动机和目的?
***要吸引别人的眼球或者耳朵,就一定要有别人也想看和想听的猛料。这些唱到的素材其实也并不特别,任何时代都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我们拿它们搭自己的戏台而已,唯一希望的是戏台搭得漂亮些,来看的人当然也就会多一些了。
8、你们的现场演出现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因为这“亮丽”闯了不少的祸事,你们这样吸引眼球的演出是仅仅的哗众取宠还是另有深意?或者是对这张唱片歌曲表达的一种补充和配合?对现在的演出环境失望吗?
***我们的现场演出其实并不能称得上成功,这我们自己心里清楚。每次如果发生了什么特别一点的事情,在我看来是乐团在当时状况下极其自然地表露。有许多朋友看过演出,对我们的一些表达方式不是很能理解,可是说实话我也不能理解他们这种过分的惊愕。我只能说,如果您看了我们的演出感到快乐和欣慰,我表示感谢;如果感到厌恶和难堪了,我表示遗憾,并希望能获得您的谅解,我们真的没有恶意。关于现在的演出环境,我们已经相当满足了,事实上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之中,我们都有可能正在为您演出。
9、这张唱片的音乐部分除了木吉他之外,基本上都是用的中国器乐,特别是打击乐器,谈谈在配器上的构思和想法?
***木吉他在我看来可能也已经算得上是一件准中国乐器了,至少站在我的角度,我从没有将它明显地看作是件西洋玩意儿。我们只是拿取身边能为乐团效劳的任何东西,除了用在专辑第二首作品中的我弟弟的一套玩具小鼓外,没有什么特别和值得称道的了。
10、和声部分也是这张唱片的一大特色,人声、重唱、不同声部乃至不同音轨被叠加在一起,把很搞笑的主题用这样恢宏的气势表达出来,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对比后的夸张?
***你不觉得这个美好的世界正是如你所言的这样存在着吗?我们所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地尊重事实。
11、这张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上海话演唱,包括对很多沪语俚语的运用,文案中也提到了充满上海意味的很多生动形象,说说这方面你们的考虑?
***你可能住在了最舒适的城市,但只会让你的心灵更为荒芜;你可能写出最优秀的作品来,却可能过不了最美好的一生。这绝对是你个人生存的失败。我只是为上海的小市民直至这世界上的所有的小市民感到骄傲:你们住在了舒适的城市,内心也极为充实;你们可能永远懒得去写什么艺术作品,但你们绝对正过着令人艳羡的完美一生。
12、伴随着美好的旋律,顶马歌唱了让每个人会产生绝对的不同反应的“陆晨三部曲”,还记得你们那次在ARK的首演吗?这首歌演完下面停顿了一会儿,才开始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如果不是头一天我看了你们的排练,我也保证惊讶得无以伦比。孟晋则躲到楼下说陆晨你终于达到了做音乐的目的。在这里,我一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请教,关于“陆晨三部曲”的创作动机、由来和目的。激怒群众和表达真实哪一样对你更重要?
***没有激怒群众,也不想表达真实,我只想能看到你们在听这首歌时脸上绽放的夺目笑容,事实上我也看到了。梅二曾对我说我们是一群“音乐恐怖主义者”,我理解他的意思。我们劫持的飞机正向你们飞来,唯一不同的是,它绝对不会伤害你们,它更愿意看到你们废墟余烬中的笑颜。
13、你们的歌词依旧维持着解构和重新结构的语言乐趣,只是在这张唱片的大量歌词中是以描写 “性”的形式出现的,而且是用最低级的小市民的方式和角度,谈谈你们这么做的原因,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偏好?或者你们以此最激烈的方式“强奸”“正人君子”们的耳朵和意志?
***如果你真的是个正人君子,我就会轻轻地走开,因为我不能快乐地坐在你身旁。
14、说到这张唱片的缺憾,个人认为由于歌词在意识方面的过分强化而弱化了音乐的表现力,尤其是在唱片的后半部分,虽然你们已经在录音时尽量地“精致”了音乐部分,但歌词实在是太猛了,第N遍听还是绝对前仰后合(当然要有上海话基础)。想让你谈谈你对这张作品的不满意之处,或者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另外,说说唱片封面《鼹鼠》的选择?
***由于上一张专辑总体长度稍嫌短了些,这次我们在新专辑中就把时间尽全力补足给大家。你可以发现专辑中的很多歌都接近或者超过了10分钟,这是出于我们对听众喜爱我们支持我们的诚挚回报。如果都象你这样不领情的话,我实在无法保证下张专辑能有信心给大家多少毫秒的幸福时光。专辑封面是取自Alexandro Jodorowsky的电影《鼹鼠》的剧照,我当时一看到就很喜欢因为我发现他的低级竟然和我们的低级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剧照上略微作了改动,现在如果Jodorowsky老人家看到了,也定会为我们富有中国特色的低级由衷赞叹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导演和电影致谢的文字没有落实到专辑文案中,我们深感不安,并在此为我们的疏忽表示歉意。
15、现在这张唱片由于“用料过猛”的原因带来了一些麻烦,谈谈你现在的心情吧?对现在的音乐制度失望吗?不过顺便说一句,以后这张唱片的第一版可是奇货可居,炒作的好对象啊!哈哈。
***虽然你笑得不怀好意,但我还是真心地告诉你,我的心情非常平静,我对现在的音乐制度也相当满意,虽然它曾带给我一些麻烦,但你会惊喜的发现,整件事情竟然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发生了。除了我们的朋友们为我们表示的担忧和所做出的无私努力之外,你没发现这件事情真的能算得上是很酷吗?
关于最新唱片——顶楼马戏团《蒂米重访零陵路93号》
我们都是小把戏
***《暗恋桃花源》中,苍老的黄磊坐在轮椅上,有这样一句台词,“在那个大时代里啊,人是那么的渺小;在现在这个小时代里啊,人,就更…渺小啦”,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是张建亚导演的《三毛从军记》里关于“小把戏”讨论的场景,那个曾经要做“岳武穆”的小瘪三三毛,傻傻地笑着。
***在这个失语、浮躁、娱乐化的小时代,中国的新音乐这两年来正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一则是完全技术化的操作,电子、声音实验界的尝试就是此类,并且扣上许多先锋、尖酸的名词解释,但却完全放弃语言的表达;另一类则向这民谣的方向褪变,包括最近北京和广东的一些风气,只需要简单的表达,而忽略音乐性上的丰富。而音乐性、语言表达两者都能兼顾的作品则是凤毛麟角。顶马,却成为裹携着上海的小市民文化气息和泛娱乐化的面具,在新音乐的舞台上走着钢丝的一个奇特的“小把戏”。
***《蒂米重访零陵路93号》,作为顶马乐队发行的第三张唱片于06年底开始上窜下跳,也可以说是作为他们朋克阶段的一个总结。从排练到演出再到唱片出版,可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和谢幕,大概总结了他们一年半以来的作品。与前两张唱片更倾向于实验性和民谣性结合的表达不同,这一次他们的音乐形式是朋克。说实在的,虽然选择朋克这种音乐形式或多或少和乐队成员这两年的生活状态有关,但在我看来,对现在的顶马而言,音乐的形式已经真的不那么重要。只是朋克消解一切、打倒一切的态度和他们契合,再加上对时下最流行元素的拼贴、搞怪(比如专辑中对“红茶坊”中娇娇、谭校长的“卡拉永远OK”以及“超级女生”的“讴歌”),成了这次顶马的新花招。当然,顶马也不忘记要消遣乃至消解自己,《撒旦啊,撒旦》一曲就是这样极端的例子,当他们早期作品中最感人的歌曲《我们永远年轻》被改头换面以后,一切形式、意义在荒谬感中达成了虚无的指向。这也许是陆晨们最快意的事情吧,那个在唱片圆环上偷笑的人。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应该是唱片开头的三首歌《天堂,我们来啦!》、《陈波切》和《攻占上海马戏城》,那些朋克里最绝望、最愚蠢也最英雄主义的东西发挥得酣畅淋漓!
***作为唱着沪语、音乐形式不定的乐队,这几年的顶马是出跳的。当然,我认为,顶马也有他们自身的问题,当一切都在泛娱乐化的外壳下被消解时,顶马那记耳光也许是煽在了空气中,你可以说他们什么都表达了,也可以说他们什么也没有表达。但马戏团的钢丝还是要走下去,下一步他们将走上怎样的演练之路,那是音乐疆域的开拓?或者是语言表达的更加触目惊心?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Twin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