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宫崎骏的《秘密花园》——成年人的涂色书
走出宫崎骏的《秘密花园》——成年人的涂色书
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怀感情地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洛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的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60年后,《风之谷》横空出世,该作品不是作为“动画片”而是作为一部“电影”获得了认可。在之后的30年里,“宫崎出品,必属佳作”,埃利•福尔的预言在宫崎骏的作品里实现了。然而今天,宫崎骏及其代表的吉卜力最为辉煌耀眼的时代似乎即将结束,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吉卜力式微、宫崎骏退休的现在呢?
宫崎骏作品不是小朋友的菜
我最早知道的宫崎骏电影是《千与千寻》,在高考那一年,我邂逅了这部电影。我必须坦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虽然在此之前我并不排斥动画电影,例如我会喜欢《狮子王》,但是在我心里面,并没有将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放在同等地位,始终觉得看动画电影也仅仅是娱乐。与《千与千寻》的邂逅给了我强烈的冲击,影片通过小千的心路历程表达成长的主题,表现出了动画电影更多的可能性。直到此时,我才与宫崎骏相遇,实在是相见恨晚!不过,再想想,我也幸好是在此时才与宫崎骏相遇,年幼的我是不会对一部动画片有更多思考的。与我之前接触的低龄化的迪士尼动画片相比,宫崎骏电影是有一定门槛的。母亲在看到小千的父母吃着东西突然变成猪的情节时,有些错愕。多年以后,我拉着4岁的外甥女观看宫崎骏电影的时候,不到10分钟,她就从我怀里挣扎着跑走了。这显然不是因为小朋友缺乏耐性,要知道,她是可以聚精会神地看完《熊出没》大电影的!凤凰卫视主持人竹幼婷也表示童年时期的她对宫崎骏无感。
宫崎骏曾说:每一天,都有新的婴儿诞生;每一天,儿童都在成长。如何引导而不是误导他们,是每个动画人的责任。然而,致力于制作愉悦儿童的动画片的宫崎骏却似乎走向了反面,他的电影的观众的年龄层是偏大的。
宫崎骏的《秘密花园》——成年人的涂色书
近期,用彩色铅笔来填充书页上图案的涂色书《秘密花园》大为畅销。涂色书本是儿童在色彩认知阶段使用的教学辅助用书,现在却成了成年人的爱好。当我把宫崎骏作品同涂色书《秘密花园》类比时,并不是把宫崎骏作品也同样的当作是现代人填充空虚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选项,而是说在把一种低龄的作品形式上升为成年人也趋之若鹜的作品上,两者表现出了相似!
宫崎骏曾说:作品的意义是由作为受者的观众在何种精神状态下观看这一点来决定的。涂色书的热销可以看得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在人们拿起比涂色书更为昂贵的彩色铅笔涂抹《秘密花园》上的图案时,并没有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而只是让自己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暂时逃离精神世界的荒漠,就像《重庆森林》里的金城武不停地吃凤梨罐头逃避失恋一样。我曾在一天晚上连看四部宫崎骏的电影,那是在大三下半学期难忘的一个晚上——5.12汶川大地震的晚上。我虽然在重庆读大学,远离地震的震源地,但是不时的余震还是让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莫名的触动,纷纷拿起铺盖在操场上夜宿,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百无聊赖的我想起下载的好多宫崎骏电影还没有看,或许就是在等这个时候吧。这个晚上给我触动最大的不是充满童真的《龙猫》、《魔女宅急便》、《悬崖上的金鱼姬》,而是《红猪》。在国家、时代、生活意义这样严肃的命题中,宫崎骏塑造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红猪的形象,红猪在影片中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让观众去反思身不由己的现实。对于靠着庞大的网络资源培养起来的中国内地电影观众来说,已经可以轻易地分清哪些电影只是提供感官快感,而哪些电影会在表达的主题上更加高明。我们虽然也会喜欢纯娱乐的电影,但是同时我们也认为更优秀的电影是那些既有娱乐性又有更丰富内容的电影,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来凸显我们日益提高的品味。就像我们都已经习惯地把超级英雄片当作是爆米花电影的时候,却把拍出《蝙蝠侠》三部曲的诺兰奉为电影大师。在宫崎骏成名之前,日本电影观众已经受手冢治虫等人的作品熏陶多年,当既有的动画作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品味时,宫崎骏的成功,更多的在于顺应了已经变化的观众的爱好和动画片的观赏方式,运用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深邃的主题,拓宽了动画片的观众群,使其成为“成年人的涂色书”。
没有谁的作品是完美的
宫崎骏作品受到批评时被指责的往往是作品结构方面的弱点。据说,宫崎骏采用的创作方法,没有分镜头剧本所遵循的文字剧本,而是完全凭感觉创作,这就容易使影片发展到一个没有预期到的方向,也会是故事情节失去完整性。宫崎骏自己曾评价《风之谷》:一直不能释怀的是那段影片最后娜乌西卡苏醒的段落,还是感觉故事最终还没有结束。••••••本来没有将她神话为圣女贞德的想法,原本是想竭力回避掉宗教色彩的,但是在结果上,还是成了一幅宗教式的画面。这当然也可能是宫崎骏追求完美的自谦之词,但是他的创作方法所造成的弱点确实存在的。对此,可以类比同样没有剧本就开始创作的王墨镜导演。
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宫崎骏及其代表的吉卜力开始走下坡路的年代。自2008年《悬崖上的金鱼姬》取得155亿票房之后,除了2013年《起风了》取得120亿票房,在最近的几年间,吉卜力没有其他取得百亿票房以上的作品了。或许这意味着另一个拐点的到来。1984年《风之谷》上映的时候,据说当时的大神手冢治虫的心情耐人寻味。人们猜测他感到了深深地挫败感,他本人一直梦想拍出的影片,想不到被宫崎骏完成了。2014年,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在日本上映,长期稳居周票房冠军,最终取得254.7亿票房,位列当年日本票房第一位。即使与吉卜力出品的所有作品相比,也仅次于2001年的《千与千寻》(票房为304亿)。我们这些自认为已经受尽中外各种盗版电影洗礼的观众,也发现即使不像宫崎骏作品那样有着宏大叙事和深邃主题的合家欢式动画电影,也同样能被我们奉为“新经典”。不知道宫崎骏对这部能够愉悦儿童的动画电影作何感想,是否也像当年的手冢治虫先生呢?另外,在日本本土的动画电影中,《海贼王剧场版之Z》也在2012年砍下68亿票房,这样的票房成绩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吉卜力作品,而相比吉卜力作品昂贵的制作费用,《Z》的成功是显尔易见的。虽然不能以票房高低反映电影品质的好坏,但是观众们用脚投票,显示出经过宫崎骏作品的熏陶,他们又一次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足。现在想想,在汶川大地震的那个夜晚,还未踏入社会现实的我,从《红猪》感受到的身不由己的现实,也显得有点类似“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当我读完研究生毕业进入社会,和这个社会遭遇的时候才发现比起自己切身体会的现实,红猪也显得有点含情脉脉了。同我这种精神状态相关,也渴望动画电影能够再次产生另一种可能性。
1989年,手冢治虫辞世。宫崎骏在悼念手冢治虫的文章中说“作为动画作家,不能只把手冢奉作圣贤简单了事”。“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把手冢当作不断超越、挑战的对手。我不能说自己已经超越了手冢,但自认为寻找到了不同于他的方向。挑战并诀别手冢的作品从而制作出新式样的动画,也许正是手冢所期盼的。”如今,宫崎骏退休了,又何尝不是呢?我相信人们会很快将《秘密花园》弃之如敝屣,而宫崎骏留下的巨大真空怕是终有一天也会有人填补。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谨记一句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献给陪伴我们日日夜夜的宫崎骏!
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怀感情地预言:“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洛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的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60年后,《风之谷》横空出世,该作品不是作为“动画片”而是作为一部“电影”获得了认可。在之后的30年里,“宫崎出品,必属佳作”,埃利•福尔的预言在宫崎骏的作品里实现了。然而今天,宫崎骏及其代表的吉卜力最为辉煌耀眼的时代似乎即将结束,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吉卜力式微、宫崎骏退休的现在呢?
宫崎骏作品不是小朋友的菜
我最早知道的宫崎骏电影是《千与千寻》,在高考那一年,我邂逅了这部电影。我必须坦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虽然在此之前我并不排斥动画电影,例如我会喜欢《狮子王》,但是在我心里面,并没有将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放在同等地位,始终觉得看动画电影也仅仅是娱乐。与《千与千寻》的邂逅给了我强烈的冲击,影片通过小千的心路历程表达成长的主题,表现出了动画电影更多的可能性。直到此时,我才与宫崎骏相遇,实在是相见恨晚!不过,再想想,我也幸好是在此时才与宫崎骏相遇,年幼的我是不会对一部动画片有更多思考的。与我之前接触的低龄化的迪士尼动画片相比,宫崎骏电影是有一定门槛的。母亲在看到小千的父母吃着东西突然变成猪的情节时,有些错愕。多年以后,我拉着4岁的外甥女观看宫崎骏电影的时候,不到10分钟,她就从我怀里挣扎着跑走了。这显然不是因为小朋友缺乏耐性,要知道,她是可以聚精会神地看完《熊出没》大电影的!凤凰卫视主持人竹幼婷也表示童年时期的她对宫崎骏无感。
宫崎骏曾说:每一天,都有新的婴儿诞生;每一天,儿童都在成长。如何引导而不是误导他们,是每个动画人的责任。然而,致力于制作愉悦儿童的动画片的宫崎骏却似乎走向了反面,他的电影的观众的年龄层是偏大的。
宫崎骏的《秘密花园》——成年人的涂色书
近期,用彩色铅笔来填充书页上图案的涂色书《秘密花园》大为畅销。涂色书本是儿童在色彩认知阶段使用的教学辅助用书,现在却成了成年人的爱好。当我把宫崎骏作品同涂色书《秘密花园》类比时,并不是把宫崎骏作品也同样的当作是现代人填充空虚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选项,而是说在把一种低龄的作品形式上升为成年人也趋之若鹜的作品上,两者表现出了相似!
宫崎骏曾说:作品的意义是由作为受者的观众在何种精神状态下观看这一点来决定的。涂色书的热销可以看得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在人们拿起比涂色书更为昂贵的彩色铅笔涂抹《秘密花园》上的图案时,并没有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而只是让自己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暂时逃离精神世界的荒漠,就像《重庆森林》里的金城武不停地吃凤梨罐头逃避失恋一样。我曾在一天晚上连看四部宫崎骏的电影,那是在大三下半学期难忘的一个晚上——5.12汶川大地震的晚上。我虽然在重庆读大学,远离地震的震源地,但是不时的余震还是让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莫名的触动,纷纷拿起铺盖在操场上夜宿,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百无聊赖的我想起下载的好多宫崎骏电影还没有看,或许就是在等这个时候吧。这个晚上给我触动最大的不是充满童真的《龙猫》、《魔女宅急便》、《悬崖上的金鱼姬》,而是《红猪》。在国家、时代、生活意义这样严肃的命题中,宫崎骏塑造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红猪的形象,红猪在影片中反思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让观众去反思身不由己的现实。对于靠着庞大的网络资源培养起来的中国内地电影观众来说,已经可以轻易地分清哪些电影只是提供感官快感,而哪些电影会在表达的主题上更加高明。我们虽然也会喜欢纯娱乐的电影,但是同时我们也认为更优秀的电影是那些既有娱乐性又有更丰富内容的电影,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来凸显我们日益提高的品味。就像我们都已经习惯地把超级英雄片当作是爆米花电影的时候,却把拍出《蝙蝠侠》三部曲的诺兰奉为电影大师。在宫崎骏成名之前,日本电影观众已经受手冢治虫等人的作品熏陶多年,当既有的动画作品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品味时,宫崎骏的成功,更多的在于顺应了已经变化的观众的爱好和动画片的观赏方式,运用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深邃的主题,拓宽了动画片的观众群,使其成为“成年人的涂色书”。
没有谁的作品是完美的
宫崎骏作品受到批评时被指责的往往是作品结构方面的弱点。据说,宫崎骏采用的创作方法,没有分镜头剧本所遵循的文字剧本,而是完全凭感觉创作,这就容易使影片发展到一个没有预期到的方向,也会是故事情节失去完整性。宫崎骏自己曾评价《风之谷》:一直不能释怀的是那段影片最后娜乌西卡苏醒的段落,还是感觉故事最终还没有结束。••••••本来没有将她神话为圣女贞德的想法,原本是想竭力回避掉宗教色彩的,但是在结果上,还是成了一幅宗教式的画面。这当然也可能是宫崎骏追求完美的自谦之词,但是他的创作方法所造成的弱点确实存在的。对此,可以类比同样没有剧本就开始创作的王墨镜导演。
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宫崎骏及其代表的吉卜力开始走下坡路的年代。自2008年《悬崖上的金鱼姬》取得155亿票房之后,除了2013年《起风了》取得120亿票房,在最近的几年间,吉卜力没有其他取得百亿票房以上的作品了。或许这意味着另一个拐点的到来。1984年《风之谷》上映的时候,据说当时的大神手冢治虫的心情耐人寻味。人们猜测他感到了深深地挫败感,他本人一直梦想拍出的影片,想不到被宫崎骏完成了。2014年,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在日本上映,长期稳居周票房冠军,最终取得254.7亿票房,位列当年日本票房第一位。即使与吉卜力出品的所有作品相比,也仅次于2001年的《千与千寻》(票房为304亿)。我们这些自认为已经受尽中外各种盗版电影洗礼的观众,也发现即使不像宫崎骏作品那样有着宏大叙事和深邃主题的合家欢式动画电影,也同样能被我们奉为“新经典”。不知道宫崎骏对这部能够愉悦儿童的动画电影作何感想,是否也像当年的手冢治虫先生呢?另外,在日本本土的动画电影中,《海贼王剧场版之Z》也在2012年砍下68亿票房,这样的票房成绩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吉卜力作品,而相比吉卜力作品昂贵的制作费用,《Z》的成功是显尔易见的。虽然不能以票房高低反映电影品质的好坏,但是观众们用脚投票,显示出经过宫崎骏作品的熏陶,他们又一次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足。现在想想,在汶川大地震的那个夜晚,还未踏入社会现实的我,从《红猪》感受到的身不由己的现实,也显得有点类似“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当我读完研究生毕业进入社会,和这个社会遭遇的时候才发现比起自己切身体会的现实,红猪也显得有点含情脉脉了。同我这种精神状态相关,也渴望动画电影能够再次产生另一种可能性。
1989年,手冢治虫辞世。宫崎骏在悼念手冢治虫的文章中说“作为动画作家,不能只把手冢奉作圣贤简单了事”。“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把手冢当作不断超越、挑战的对手。我不能说自己已经超越了手冢,但自认为寻找到了不同于他的方向。挑战并诀别手冢的作品从而制作出新式样的动画,也许正是手冢所期盼的。”如今,宫崎骏退休了,又何尝不是呢?我相信人们会很快将《秘密花园》弃之如敝屣,而宫崎骏留下的巨大真空怕是终有一天也会有人填补。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谨记一句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献给陪伴我们日日夜夜的宫崎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