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生吃泥鳅的危害
原文不知何故已经被删除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cz43.html
前几天有朋友推荐,说现在有本书很火,希望我看一下,我拿来一看,是一位叫健康教母的人写的,我随手翻开,就看到了一个泻火的方法,告诉大家如果想泻火,都可以买来生泥鳅,然后剁去脑袋,剖去内脏,用水冲冲,然后把生泥鳅吃掉,这样就把火泻去了。
这个泻火的方法十分精妙,估计会让所有的接受过正规医学训练的人赞叹不已。
孙思邈在《千金方》的《大医精诚》中曾经说过:“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所以孙思邈不用杀生的方法来治病,他说如果那些水蛭等药,已经死了的,药店有卖的,他才写进方子。
但是这些道义上的都是小事,关键是吃生泥鳅的方法到底能泻火吗?
学习过中医的人都知道,火有各种火,心肝脾肺肾五脏各有火,六腑也有火,火也有实火和虚火之分,泻火可是一件大事,需要医生认真地辩证,认清楚了,开出药来,才能见效,否则实火当做虚火治疗了,怎么都不见效,虚火当做实火了,会越清越热,用一个泥鳅来泻火,请问泻的是实火还是虚火?是哪个脏腑的火?能否按照中医理论来论述一遍?如果说一个泥鳅就所有的火都统统泻掉了,那么天下的医院就真的该关门了,也就是真的到了“求医无用”的时代了。
其实,泥鳅在中医里面主要是补中益气的作用,古代的医生也没有糊涂到让人生吃的地步,况且,古代对寄生虫病的认识不够,今天我们认识了,何必还犯此类错误?
我看这个书,里面就有一些人跟着生吃泥鳅了,而且这本书的影响巨大,看了这个书,跟着吃生泥鳅的人估计不少,所以这个事情必须要提出来。
生吃泥鳅,最大的危险就是患上寄生虫病,这是一般老百姓都知道的概念,但是出版物这么公然的发表出来,老百姓也就糊涂了,心想:这都是国家批准的出版物,应该权威啊,估计现在的泥鳅没有问题了,咱们还是吃吧。
结果,如果吃进去了寄生虫,那么最后受害的只能是自己了。
很多的医学工作者在为了减少寄生虫感染在做着艰苦的努力,很多医学工作者在艰苦地治疗着寄生虫病患者,他们在手术室里,给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后,震惊地发现患者脑部密密麻麻的寄生虫,紧张地讨论着这个手术该如何做。
但是,一本书的宣传,可以让这些努力都作废。
出现一个某某功,就让整个的气功事业停顿了,如果很多中医让老百姓吃生泥鳅,那么估计中医被叫停的那天也不远了,不能不让人担忧。
那么,生吃泥鳅到底会有感染那些寄生虫的风险呢?我大概从网上收集了点资料,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
颚口线虫归类为颚口属,已确定的共有10种,其中在东南亚报道5种,在中国发现的有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刚刺颚口线虫(G.hispidium)和杜氏颚口线虫(G.doloresi)。人体颚口线虫病的报道,均由棘颚口线虫和刚棘颚口线虫所引起。1960年代后,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十分普遍,病原均为棘颚口线虫。
成虫短粗,活时呈鲜红色,稍透明,两端稍向腹面弯曲,前端为球形,上有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处被有很多体棘,体棘的形态有分类学意义,雄虫长11~25mm,雌虫长25~54mm。虫卵椭圆形,一端有帽状透明塞,内含1~2个卵细胞。第三期幼虫盘曲呈6字形,长约4mm,头顶部具唇,头球上都具4环小钩,其数目和形状有重要的虫种鉴别意义,全身被有200列以上的单齿皮棘,体前部的棘长10mm, 往后逐渐变小,变稀,在体前1/4的体内有4个肌质的管状颈囊,各自开口于头球内的气室中,内含浆液,这四个构造对头球的膨胀和收缩有重要作用,食管分为肌性和腺性两部分。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肿块中,肿块破溃后虫卵落入肠胃腔道并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虫, 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含幼虫的剑水蚤又被第二中间宿主(多为淡水鱼类)吞食后,大部分移行至肌肉,1个月后发育为第3期幼虫。终宿主(狗、猫等动物)食入感染有棘颚口幼虫的鱼类(主要为乌鳢、泥鳅、黄鳝等)后,第三期幼虫在其胃内脱囊,并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肌肉或结缔组织,最后进入胃壁,在粘膜下形成特殊的肿块,逐渐发育为成虫。一个肿块中常有1至数条虫寄生,有些动物如蛙、蛇、鸡、猪、鸭及多种灵长类等动物食入已被感染的鱼后,其体内的幼虫不能进一步发育,故为转续宿主。人亦非本虫的适宜宿主,常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类或转续宿主而受感染。在人体组织内寄生的虫体仍停留在第三期幼虫或性未成熟的成虫早期阶段。幼虫在人体内可存活数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
本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幼虫在人体组织中移行,加上虫体的毒素(如类乙酰胆碱、含透明质酸酶的扩散因子、蛋白水解酶等)刺激,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损害部位极为广泛。皮肤幼虫移行症可在全身各部位表现出匐行疹或间歇出现的皮下游走性包快。局部皮肤表面稍红,有时有灼热感和水肿,可有痒感,疼痛不明显。内脏型幼虫移行症的临床表现随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如进入脊髓和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后果严重可致死亡;可在消化、呼吸、泌尿系统中移行或寄居,引起相应的症状。
在临床上对可疑表现者,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或转续宿主史者,则应考虑本病,并作进一步检查。从病变组织中取出虫体作镜检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对无明显体表损害者可结合感染史,用免疫学方法作辅助诊断。
本虫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猫的感染率可高达40%,世界各地以报道可作为棘颚口线虫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的有104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形类、鸟类和哺乳类等。有的资料说剑水蚤吞入的是第二期幼虫,以后在其体内发育为早第三期幼虫,鱼体内发育为晚第三期幼虫。人的感染大多是生食或半生食鱼类引起,人体病例则呈散在分布。治疗主要靠手术取虫,可用噻苯达唑杀虫。预防方法是不食生的或半生熟的鱼类、禽鸟类、两栖类,爬形类和哺乳类等肉类。
中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 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 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 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图13-8)。
【生活史】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图13-9 ),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
vvv 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类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成为胞蚴,再经胚细胞分裂,形成许多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肉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形,大小平均为0.138×0.15mm,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囊蚴在鱼体内可存活3个月到1年。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幼虫循胆汁逆流而行,少部分幼虫在几小时内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
vvv 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体感染后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约为20~30年。
【致病】
1.致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病理研究表明,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胆管呈腺瘤样病变。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
胆汁中可溶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在细菌性β- 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变成难溶的胆红素钙。这些物质可与死亡的虫体碎片、虫卵、胆管上皮脱落细胞等形成胆管结石。因此华支睾吸虫常并发胆道感染和胆石症,胆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很多,有报道多达21种,其中较常见的有急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肝胆管梗阻等。成虫偶尔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此外,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主要为腺癌。
2.临床表现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粪检找到华支睾吸虫卵是确诊的根据,一般在感染后1 个月可在大便中发现虫卵,常用的方法有:
(1)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操作虽然简便,但由于所用粪便量少,检出率不高,且虫卵甚小,容易漏诊。定量透明法(Kato-Katz,甘油纸厚涂片透明法),在大规模肠道寄生虫调查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粪检方法之一,可用于虫卵的定性和定量检查。
(2)集卵法:此法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两类,沉淀集卵常用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
(3)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引流胆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也可查获虫卵。此法检出率接近100%,但技术较复杂,一般患者难以接受。临床上对病人进行胆汁引流治疗时,还可见活成虫,虫体表面光滑,卷缩有蠕动,根据形态特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华支睾吸虫卵与异形类吸虫卵在形态、大小上极为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应注意鉴别。
2.免疫学诊断近年来随着酶、同位素、生物素和胶体金等标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血清抗体或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华支睾吸虫病诊断率大大提高。目前,在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免疫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3.影像学诊断用B型超声波检查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时,在超声像图上可见多种异常改变,如肝内光点粗密欠均,有斑点状、团块状或雪片状,弥漫性中小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或胆管比例失常及枯枝状回声。尽管声像图特异性不强,但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仍具一定诊断价值。
CT检查对华支睾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有资料报道,在CT照片上,华支睾吸虫胆道感染具有以下特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周围均匀扩张,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肝内管状扩张胆管直径与长度比多数小于1:10;被膜下囊样扩张小胆管以肝周边分布为主,管径大小相近,这些是特异性征象;少数病例胆囊内可见不规则组织块影。因此认为CT是本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流行】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流行。据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报道,全国平均感染率为0.365%,平均感染率最高的为广东省(1.824%)。因该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估计动物感染的范围更广。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除需有适宜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及终宿主外,还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传染源 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
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可归为4科6属8个种, 最常见的有:纹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各种螺感染华支睾吸虫程度各地报道不相同,而且毛蚴感染率随季节变化。如四川安岳县的现场调查,华支睾吸虫毛蚴感染赤豆螺以5~10月为高,11~3月感染率几乎为零。这可能与水温有密切关系, 也与当地在3月份大量施放人粪有关。在螺体内,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 但也有报道华支睾吸虫在螺体内能发育成为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
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
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国内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2科39属68种。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白鲩,鲩鱼)、青鱼(黑鲩)、鲢鱼、鳙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和鲫鱼等特别重要。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很高,与儿童华支睾吸虫病有关。在台湾省日月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1988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的麦穗鱼感染率也为100%。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鳃、鳍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也可因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3.易感人群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1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oC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oC时3秒内死亡,70oC及60oC时分别在6及15秒内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3.36%)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NaCI 19.3%)可活5小时。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未能杀死全部囊蚴。成人感染方式以食鱼生为多见,如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台湾等地人群主要通过吃“鱼生”、“鱼生粥”或烫鱼片而感染;东北朝鲜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鱼佐酒吃而感染;小孩的感染则与他们在野外进食未烧烤熟透的鱼虾有关。此外,抓鱼后不洗手或用口叼鱼、使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灭螺蛳,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与阿苯哒唑。
异形吸虫(Heterophyid trematodes)是一类属于异形科(Heterophyidae)的小型吸虫,体长仅0.3~0.5mm,最大者也不超过2~3mm。在我国常见的异形吸虫有10多种,已有人体感染报告的共5种,它们是异形异形吸虫(Heterophyes heterophyes V.Siebold,1852)、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 Katsurada,1912)(图14-21)、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pumilio Looss,1899)、多棘单睾吸虫[H.yokogawai Katsuta,1932]与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ri,1924)。除前两种在台湾报告的病例数较多外,在大陆人体感染的病例较少。
形态
异形异形吸虫的成虫呈长梨形,大小为1~1.7×0.3~0.4mm,口吸盘较腹吸盘小,生殖吸盘位于腹吸盘的左下方。睾丸2个,位于肠支末端的内侧。贮精囊弯曲,卵巢在睾丸之前紧接卵模,卵黄腺在虫体后部两侧各有14个。子宫很长,曲折盘旋,向前通入生殖吸盘(图14-21)。虫卵大小为28~30×15~17μm,棕黄色,有卵盖。
生活史
异形吸虫成虫寄生在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肠管。在我国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种类很多;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包括鲤科与非鲤科鱼类,偶然也可在蛙类寄生。卵很小,23~30μm×12~17μm,外观与大小都和华支睾吸虫卵相似,鉴别有困难。生活史包括毛蚴、胞蚴、雷蚴(1~2代)、尾蚴与囊蚴。
致病与诊断
成虫很小,在肠管寄生时可钻入肠壁,因此虫体和虫卵有可能通过血液到达其他器官。在菲律宾曾在心肌发现成虫,脑、脊髓、肝、脾、肺与心肌有异形吸虫卵沉着,并可能赞成严重后果。重度的消化道感染可出现消瘦和消化道症状。理论上,本虫感染人体的机会不少,但因各种异形吸虫虫卵形态相似,与华支睾吸虫卵形态近似,难于鉴别,主要以成虫鉴定虫种。
防治
主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未煮熟的鱼肉和蛙肉,以防感染。可试用吡喹酮进行治疗。
阔节裂头绦虫[ Diphyllobothrium latum (Linn.,1758) ]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也可寄生于人,裂头蚴寄生于各种鱼类。
【形态】成虫外形和结构均与曼氏迭宫绦虫相似,但虫体较长大,可长达10m,最宽处20mm,具有3000~4000个节片。头节细小,呈匙形,长2~3mm,宽0.7~1.0mm,其背、腹侧各有一条较窄而深凹的吸槽,颈部细长。成节的宽度显著大于长度,为宽扁的矩形。睾丸数较多,为750~800个,雄性生殖孔和阴道外口共同开口于节片前部腹面的生殖腔。子宫蟠曲呈玫瑰花状,开口于生殖腔之后,孕节长2~4mm,宽10~12mm,最宽20mm,但末端孕节长宽相近。孕节的结构与成节基本相同。
虫卵近卵圆形,长55~76μm,宽41~56μ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厚,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另一端有一小棘;虫卵排出时,卵内胚胎已开始发育。
【生活史】阔节裂头绦虫的生活史也与曼氏迭宫绦虫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其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人是主要的终宿主。
成虫寄生在人,以及犬、猫、熊、狐、猪等动物的小肠内。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在15~25℃的水中,经过7~15天的发育,孵出钩球蚴。钩球蚴能在水中生存数日,并能耐受一定低温。当钩球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即在其血腔内经过2~3周的发育成为原尾蚴。当受感染的剑水蚤被小鱼或幼鱼吞食后,原尾蚴即可在鱼的肌肉、性腺、卵及肝等内脏发育为裂头蚴,裂头蚴并可随着鱼卵排出。当大的肉食鱼类吞食小鱼或鱼卵后,裂头蚴可侵入大鱼的肌肉和组织内继续生存。直到终宿主食入带裂头蚴的鱼时,裂头蚴方能在其肠内经5~6周发育,长为成虫。成虫在终宿主体内估计可活5~13年。
【致病与诊断】由于成虫在人体肠内寄生部位不引起特殊病理变化,多数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仅间或有疲倦、乏力、四肢麻木、腹泻或便秘以及饥饿感、嗜食盐等较轻微症状。但有时虫体可扭结成团,导致肠道、胆道口阻塞,甚至出现肠穿孔等。另外,还有阔节裂头蚴在人肺部和腹膜外寄生的报告。
约有2%的阔节裂头绦虫病人并发绦虫性贫血,这可能是由于与造血机能有关的维生素B12被绦虫大量吸收,或绦虫代谢产物损害了宿主的造血机能的缘故。患者除有一般恶性贫血的表现外,常出现感觉异常、运动失调、深部感觉缺失等神经紊乱现象,严重者甚至失去工作能力。与一般恶性贫血不同之处还在于患者胃分泌液中含有内因子和游离酸,而且一旦驱虫后贫血即很快好转。
实验诊断在于从患者粪便中检获虫卵。
【流行与防治】阔节裂头绦虫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亚寒带和温带地区,以前苏联病人最多,约占全世界该病患者人数的一半以上。在人群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北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83%),其次是前苏联(27%)和芬兰(20%~25%)。我国仅在黑龙江和台湾省有数例报道。
人体感染都是由于误食了生的或未熟的含裂头蚴的鱼所致。不同国家和民族虽食鱼方式不同,但因喜食生鱼及生鱼片,或用少量盐腌、烟熏的鱼肉或鱼卵、果汁浸鱼以及在烹制鱼过程中尝味等都极易受感染。流行地区人粪污染河、湖等水源也是一重要原因。
防治关键在于健康教育,改变不卫生的食鱼习惯,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的管理,避免粪便污染河、湖水。
驱虫方法同其它绦虫,对并发贫血者还应补充维生素B12予以治疗。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在鼠类体内发现并命名的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为国家新发传染病。据悉,这是国家新发传染病中首个以广州命名的疾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该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它主要寄生于鼠类肺动脉及右心内的线虫,中间宿主包括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东风螺等,一只螺中可能潜伏1600多条幼虫。广州管圆线虫多存在于陆地螺、淡水虾、蟾蜍、蛙、蛇等动物体内,如果人不经煮熟就吃,很容易招惹上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寄生虫病。以前这种病主要分布在南方,近年“南病北移”现象很明显。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进入人脑等器官,使人发生急剧的头痛,甚至不能受到任何震动,走路、坐下、翻身时头痛都会加剧,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重者可导致瘫痪、死亡。诊断治疗及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极个别感染虫体数量多者,病情严重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主要是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或鱼类,不吃生菜、不喝生水;还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专家在这里提醒大家:凡吃过上述食物的人,如果身体出现了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尽快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针对摄食生鲜水产品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健康风险,卫生部2004年发布了第6号食品卫生预警公告,警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避免提供或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水产品。我部2005年对餐饮单位出售的1165份水产品样品进行抽检,发现其中147份水产品含有寄生虫或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12.6%,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有华枝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摄食生鲜水产品是一种危险饮食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卫生部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餐饮单位应严格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采购、加工水产品,不得提供可能被寄生虫污染的生食水产品。制作生食海产品,应在专间内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交叉污染;
二、消费者应避免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不饮用生水;
三、不用盛过生水产品的器皿盛放其它直接入口食品;
四、加工过生鲜水产品的刀具及砧板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五、不用生的水产品喂食猫、犬。
裂头蚴。裂头蚴学名为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肠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剑水藻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当人进食了未煮开含虫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的食物后,虫卵先是在人的肠壁上吸附,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 南方农村历来有用青蛙肉槌烂生敷贴在皮肤伤口患处,以治疗局部溃疡等疾病的习俗。还有的人捕捉小青蛙,生吞,谓之能医治腰腿酸痛、筋骨疼痛,借以壮筋活络、强健肌体,往往惹致孟氏裂头蚴感染。春夏季节,正是农田青蛙繁殖活动时机,特提醒农村群众治病应讲科学。
孟氏裂头蚴可移行至感染者全身软组织,使之局部呈现炎症、肉芽肿、伴有虫爬瘙痒感、红肿热痛,尤其是阴唇、乳房、眼睑、胸腹等处为易发部位,可见到有如雀蛋、鸽蛋大小的移动肿块,手术切除的小肿块中可找到孟氏裂头蚴虫体。因此,凡生吞过小青蛙或者用青蛙肉生敷过伤口的人,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及早到医院检查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人大脑中会长寄生虫,裂头蚴和猪肉绦虫等寄生虫会以囊虫或卵的形态进入血管,从而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内生存,而这些寄生虫病,大多是由喝了不干净的水或吃了不熟的肉所致。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cz43.html
前几天有朋友推荐,说现在有本书很火,希望我看一下,我拿来一看,是一位叫健康教母的人写的,我随手翻开,就看到了一个泻火的方法,告诉大家如果想泻火,都可以买来生泥鳅,然后剁去脑袋,剖去内脏,用水冲冲,然后把生泥鳅吃掉,这样就把火泻去了。
这个泻火的方法十分精妙,估计会让所有的接受过正规医学训练的人赞叹不已。
孙思邈在《千金方》的《大医精诚》中曾经说过:“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所以孙思邈不用杀生的方法来治病,他说如果那些水蛭等药,已经死了的,药店有卖的,他才写进方子。
但是这些道义上的都是小事,关键是吃生泥鳅的方法到底能泻火吗?
学习过中医的人都知道,火有各种火,心肝脾肺肾五脏各有火,六腑也有火,火也有实火和虚火之分,泻火可是一件大事,需要医生认真地辩证,认清楚了,开出药来,才能见效,否则实火当做虚火治疗了,怎么都不见效,虚火当做实火了,会越清越热,用一个泥鳅来泻火,请问泻的是实火还是虚火?是哪个脏腑的火?能否按照中医理论来论述一遍?如果说一个泥鳅就所有的火都统统泻掉了,那么天下的医院就真的该关门了,也就是真的到了“求医无用”的时代了。
其实,泥鳅在中医里面主要是补中益气的作用,古代的医生也没有糊涂到让人生吃的地步,况且,古代对寄生虫病的认识不够,今天我们认识了,何必还犯此类错误?
我看这个书,里面就有一些人跟着生吃泥鳅了,而且这本书的影响巨大,看了这个书,跟着吃生泥鳅的人估计不少,所以这个事情必须要提出来。
生吃泥鳅,最大的危险就是患上寄生虫病,这是一般老百姓都知道的概念,但是出版物这么公然的发表出来,老百姓也就糊涂了,心想:这都是国家批准的出版物,应该权威啊,估计现在的泥鳅没有问题了,咱们还是吃吧。
结果,如果吃进去了寄生虫,那么最后受害的只能是自己了。
很多的医学工作者在为了减少寄生虫感染在做着艰苦的努力,很多医学工作者在艰苦地治疗着寄生虫病患者,他们在手术室里,给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后,震惊地发现患者脑部密密麻麻的寄生虫,紧张地讨论着这个手术该如何做。
但是,一本书的宣传,可以让这些努力都作废。
出现一个某某功,就让整个的气功事业停顿了,如果很多中医让老百姓吃生泥鳅,那么估计中医被叫停的那天也不远了,不能不让人担忧。
那么,生吃泥鳅到底会有感染那些寄生虫的风险呢?我大概从网上收集了点资料,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
颚口线虫归类为颚口属,已确定的共有10种,其中在东南亚报道5种,在中国发现的有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刚刺颚口线虫(G.hispidium)和杜氏颚口线虫(G.doloresi)。人体颚口线虫病的报道,均由棘颚口线虫和刚棘颚口线虫所引起。1960年代后,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十分普遍,病原均为棘颚口线虫。
成虫短粗,活时呈鲜红色,稍透明,两端稍向腹面弯曲,前端为球形,上有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处被有很多体棘,体棘的形态有分类学意义,雄虫长11~25mm,雌虫长25~54mm。虫卵椭圆形,一端有帽状透明塞,内含1~2个卵细胞。第三期幼虫盘曲呈6字形,长约4mm,头顶部具唇,头球上都具4环小钩,其数目和形状有重要的虫种鉴别意义,全身被有200列以上的单齿皮棘,体前部的棘长10mm, 往后逐渐变小,变稀,在体前1/4的体内有4个肌质的管状颈囊,各自开口于头球内的气室中,内含浆液,这四个构造对头球的膨胀和收缩有重要作用,食管分为肌性和腺性两部分。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胃壁肿块中,肿块破溃后虫卵落入肠胃腔道并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虫, 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经7~10天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当含幼虫的剑水蚤又被第二中间宿主(多为淡水鱼类)吞食后,大部分移行至肌肉,1个月后发育为第3期幼虫。终宿主(狗、猫等动物)食入感染有棘颚口幼虫的鱼类(主要为乌鳢、泥鳅、黄鳝等)后,第三期幼虫在其胃内脱囊,并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肌肉或结缔组织,最后进入胃壁,在粘膜下形成特殊的肿块,逐渐发育为成虫。一个肿块中常有1至数条虫寄生,有些动物如蛙、蛇、鸡、猪、鸭及多种灵长类等动物食入已被感染的鱼后,其体内的幼虫不能进一步发育,故为转续宿主。人亦非本虫的适宜宿主,常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类或转续宿主而受感染。在人体组织内寄生的虫体仍停留在第三期幼虫或性未成熟的成虫早期阶段。幼虫在人体内可存活数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
本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幼虫在人体组织中移行,加上虫体的毒素(如类乙酰胆碱、含透明质酸酶的扩散因子、蛋白水解酶等)刺激,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损害部位极为广泛。皮肤幼虫移行症可在全身各部位表现出匐行疹或间歇出现的皮下游走性包快。局部皮肤表面稍红,有时有灼热感和水肿,可有痒感,疼痛不明显。内脏型幼虫移行症的临床表现随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如进入脊髓和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后果严重可致死亡;可在消化、呼吸、泌尿系统中移行或寄居,引起相应的症状。
在临床上对可疑表现者,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或转续宿主史者,则应考虑本病,并作进一步检查。从病变组织中取出虫体作镜检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对无明显体表损害者可结合感染史,用免疫学方法作辅助诊断。
本虫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猫的感染率可高达40%,世界各地以报道可作为棘颚口线虫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的有104种,包括鱼类、两栖类,爬形类、鸟类和哺乳类等。有的资料说剑水蚤吞入的是第二期幼虫,以后在其体内发育为早第三期幼虫,鱼体内发育为晚第三期幼虫。人的感染大多是生食或半生食鱼类引起,人体病例则呈散在分布。治疗主要靠手术取虫,可用噻苯达唑杀虫。预防方法是不食生的或半生熟的鱼类、禽鸟类、两栖类,爬形类和哺乳类等肉类。
中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 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 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 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图13-8)。
【生活史】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图13-9 ),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
vvv 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类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成为胞蚴,再经胚细胞分裂,形成许多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肉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形,大小平均为0.138×0.15mm,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囊蚴在鱼体内可存活3个月到1年。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幼虫循胆汁逆流而行,少部分幼虫在几小时内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
vvv 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体感染后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约为20~30年。
【致病】
1.致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病理研究表明,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胆管呈腺瘤样病变。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
胆汁中可溶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在细菌性β- 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变成难溶的胆红素钙。这些物质可与死亡的虫体碎片、虫卵、胆管上皮脱落细胞等形成胆管结石。因此华支睾吸虫常并发胆道感染和胆石症,胆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很多,有报道多达21种,其中较常见的有急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肝胆管梗阻等。成虫偶尔寄生于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此外,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主要为腺癌。
2.临床表现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粪检找到华支睾吸虫卵是确诊的根据,一般在感染后1 个月可在大便中发现虫卵,常用的方法有:
(1)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操作虽然简便,但由于所用粪便量少,检出率不高,且虫卵甚小,容易漏诊。定量透明法(Kato-Katz,甘油纸厚涂片透明法),在大规模肠道寄生虫调查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粪检方法之一,可用于虫卵的定性和定量检查。
(2)集卵法:此法检出率较直接涂片法高。集卵法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两类,沉淀集卵常用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
(3)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引流胆汁进行离心沉淀检查也可查获虫卵。此法检出率接近100%,但技术较复杂,一般患者难以接受。临床上对病人进行胆汁引流治疗时,还可见活成虫,虫体表面光滑,卷缩有蠕动,根据形态特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华支睾吸虫卵与异形类吸虫卵在形态、大小上极为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应注意鉴别。
2.免疫学诊断近年来随着酶、同位素、生物素和胶体金等标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血清抗体或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华支睾吸虫病诊断率大大提高。目前,在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免疫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3.影像学诊断用B型超声波检查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时,在超声像图上可见多种异常改变,如肝内光点粗密欠均,有斑点状、团块状或雪片状,弥漫性中小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或胆管比例失常及枯枝状回声。尽管声像图特异性不强,但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仍具一定诊断价值。
CT检查对华支睾病诊断也有较大价值。有资料报道,在CT照片上,华支睾吸虫胆道感染具有以下特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周围均匀扩张,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肝内管状扩张胆管直径与长度比多数小于1:10;被膜下囊样扩张小胆管以肝周边分布为主,管径大小相近,这些是特异性征象;少数病例胆囊内可见不规则组织块影。因此认为CT是本病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流行】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流行。据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报道,全国平均感染率为0.365%,平均感染率最高的为广东省(1.824%)。因该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估计动物感染的范围更广。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除需有适宜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及终宿主外,还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传染源 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
作为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可归为4科6属8个种, 最常见的有:纹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各种螺感染华支睾吸虫程度各地报道不相同,而且毛蚴感染率随季节变化。如四川安岳县的现场调查,华支睾吸虫毛蚴感染赤豆螺以5~10月为高,11~3月感染率几乎为零。这可能与水温有密切关系, 也与当地在3月份大量施放人粪有关。在螺体内,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 但也有报道华支睾吸虫在螺体内能发育成为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
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
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国内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2科39属68种。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白鲩,鲩鱼)、青鱼(黑鲩)、鲢鱼、鳙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和鲫鱼等特别重要。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很高,与儿童华支睾吸虫病有关。在台湾省日月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1988年的调查资料表明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的麦穗鱼感染率也为100%。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鳃、鳍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也可因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3.易感人群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1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oC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oC时3秒内死亡,70oC及60oC时分别在6及15秒内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3.36%)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NaCI 19.3%)可活5小时。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未能杀死全部囊蚴。成人感染方式以食鱼生为多见,如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台湾等地人群主要通过吃“鱼生”、“鱼生粥”或烫鱼片而感染;东北朝鲜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鱼佐酒吃而感染;小孩的感染则与他们在野外进食未烧烤熟透的鱼虾有关。此外,抓鱼后不洗手或用口叼鱼、使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防治】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灭螺蛳,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与阿苯哒唑。
异形吸虫(Heterophyid trematodes)是一类属于异形科(Heterophyidae)的小型吸虫,体长仅0.3~0.5mm,最大者也不超过2~3mm。在我国常见的异形吸虫有10多种,已有人体感染报告的共5种,它们是异形异形吸虫(Heterophyes heterophyes V.Siebold,1852)、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 Katsurada,1912)(图14-21)、钩棘单睾吸虫(Haplorchis pumilio Looss,1899)、多棘单睾吸虫[H.yokogawai Katsuta,1932]与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ri,1924)。除前两种在台湾报告的病例数较多外,在大陆人体感染的病例较少。
形态
异形异形吸虫的成虫呈长梨形,大小为1~1.7×0.3~0.4mm,口吸盘较腹吸盘小,生殖吸盘位于腹吸盘的左下方。睾丸2个,位于肠支末端的内侧。贮精囊弯曲,卵巢在睾丸之前紧接卵模,卵黄腺在虫体后部两侧各有14个。子宫很长,曲折盘旋,向前通入生殖吸盘(图14-21)。虫卵大小为28~30×15~17μm,棕黄色,有卵盖。
生活史
异形吸虫成虫寄生在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肠管。在我国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种类很多;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包括鲤科与非鲤科鱼类,偶然也可在蛙类寄生。卵很小,23~30μm×12~17μm,外观与大小都和华支睾吸虫卵相似,鉴别有困难。生活史包括毛蚴、胞蚴、雷蚴(1~2代)、尾蚴与囊蚴。
致病与诊断
成虫很小,在肠管寄生时可钻入肠壁,因此虫体和虫卵有可能通过血液到达其他器官。在菲律宾曾在心肌发现成虫,脑、脊髓、肝、脾、肺与心肌有异形吸虫卵沉着,并可能赞成严重后果。重度的消化道感染可出现消瘦和消化道症状。理论上,本虫感染人体的机会不少,但因各种异形吸虫虫卵形态相似,与华支睾吸虫卵形态近似,难于鉴别,主要以成虫鉴定虫种。
防治
主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未煮熟的鱼肉和蛙肉,以防感染。可试用吡喹酮进行治疗。
阔节裂头绦虫[ Diphyllobothrium latum (Linn.,1758) ]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也可寄生于人,裂头蚴寄生于各种鱼类。
【形态】成虫外形和结构均与曼氏迭宫绦虫相似,但虫体较长大,可长达10m,最宽处20mm,具有3000~4000个节片。头节细小,呈匙形,长2~3mm,宽0.7~1.0mm,其背、腹侧各有一条较窄而深凹的吸槽,颈部细长。成节的宽度显著大于长度,为宽扁的矩形。睾丸数较多,为750~800个,雄性生殖孔和阴道外口共同开口于节片前部腹面的生殖腔。子宫蟠曲呈玫瑰花状,开口于生殖腔之后,孕节长2~4mm,宽10~12mm,最宽20mm,但末端孕节长宽相近。孕节的结构与成节基本相同。
虫卵近卵圆形,长55~76μm,宽41~56μ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厚,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另一端有一小棘;虫卵排出时,卵内胚胎已开始发育。
【生活史】阔节裂头绦虫的生活史也与曼氏迭宫绦虫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其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人是主要的终宿主。
成虫寄生在人,以及犬、猫、熊、狐、猪等动物的小肠内。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在15~25℃的水中,经过7~15天的发育,孵出钩球蚴。钩球蚴能在水中生存数日,并能耐受一定低温。当钩球蚴被剑水蚤吞食后,即在其血腔内经过2~3周的发育成为原尾蚴。当受感染的剑水蚤被小鱼或幼鱼吞食后,原尾蚴即可在鱼的肌肉、性腺、卵及肝等内脏发育为裂头蚴,裂头蚴并可随着鱼卵排出。当大的肉食鱼类吞食小鱼或鱼卵后,裂头蚴可侵入大鱼的肌肉和组织内继续生存。直到终宿主食入带裂头蚴的鱼时,裂头蚴方能在其肠内经5~6周发育,长为成虫。成虫在终宿主体内估计可活5~13年。
【致病与诊断】由于成虫在人体肠内寄生部位不引起特殊病理变化,多数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仅间或有疲倦、乏力、四肢麻木、腹泻或便秘以及饥饿感、嗜食盐等较轻微症状。但有时虫体可扭结成团,导致肠道、胆道口阻塞,甚至出现肠穿孔等。另外,还有阔节裂头蚴在人肺部和腹膜外寄生的报告。
约有2%的阔节裂头绦虫病人并发绦虫性贫血,这可能是由于与造血机能有关的维生素B12被绦虫大量吸收,或绦虫代谢产物损害了宿主的造血机能的缘故。患者除有一般恶性贫血的表现外,常出现感觉异常、运动失调、深部感觉缺失等神经紊乱现象,严重者甚至失去工作能力。与一般恶性贫血不同之处还在于患者胃分泌液中含有内因子和游离酸,而且一旦驱虫后贫血即很快好转。
实验诊断在于从患者粪便中检获虫卵。
【流行与防治】阔节裂头绦虫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亚寒带和温带地区,以前苏联病人最多,约占全世界该病患者人数的一半以上。在人群中感染率最高的是北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83%),其次是前苏联(27%)和芬兰(20%~25%)。我国仅在黑龙江和台湾省有数例报道。
人体感染都是由于误食了生的或未熟的含裂头蚴的鱼所致。不同国家和民族虽食鱼方式不同,但因喜食生鱼及生鱼片,或用少量盐腌、烟熏的鱼肉或鱼卵、果汁浸鱼以及在烹制鱼过程中尝味等都极易受感染。流行地区人粪污染河、湖等水源也是一重要原因。
防治关键在于健康教育,改变不卫生的食鱼习惯,加强对犬、猫等动物的管理,避免粪便污染河、湖水。
驱虫方法同其它绦虫,对并发贫血者还应补充维生素B12予以治疗。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在鼠类体内发现并命名的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为国家新发传染病。据悉,这是国家新发传染病中首个以广州命名的疾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该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它主要寄生于鼠类肺动脉及右心内的线虫,中间宿主包括褐云玛瑙螺、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东风螺等,一只螺中可能潜伏1600多条幼虫。广州管圆线虫多存在于陆地螺、淡水虾、蟾蜍、蛙、蛇等动物体内,如果人不经煮熟就吃,很容易招惹上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寄生虫病。以前这种病主要分布在南方,近年“南病北移”现象很明显。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可进入人脑等器官,使人发生急剧的头痛,甚至不能受到任何震动,走路、坐下、翻身时头痛都会加剧,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抽搐等症状,重者可导致瘫痪、死亡。诊断治疗及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极个别感染虫体数量多者,病情严重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主要是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或鱼类,不吃生菜、不喝生水;还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专家在这里提醒大家:凡吃过上述食物的人,如果身体出现了异常反应和不适,应尽快就诊,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针对摄食生鲜水产品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健康风险,卫生部2004年发布了第6号食品卫生预警公告,警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避免提供或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水产品。我部2005年对餐饮单位出售的1165份水产品样品进行抽检,发现其中147份水产品含有寄生虫或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12.6%,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有华枝睾吸虫(又称肝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又称肺吸虫)、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等。
摄食生鲜水产品是一种危险饮食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卫生部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餐饮单位应严格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采购、加工水产品,不得提供可能被寄生虫污染的生食水产品。制作生食海产品,应在专间内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交叉污染;
二、消费者应避免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不饮用生水;
三、不用盛过生水产品的器皿盛放其它直接入口食品;
四、加工过生鲜水产品的刀具及砧板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五、不用生的水产品喂食猫、犬。
裂头蚴。裂头蚴学名为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肠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剑水藻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当人进食了未煮开含虫卵的水或含有原尾蚴的食物后,虫卵先是在人的肠壁上吸附,然后孵化成幼虫,幼虫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游走,吸取脑细胞营养发育长大。 南方农村历来有用青蛙肉槌烂生敷贴在皮肤伤口患处,以治疗局部溃疡等疾病的习俗。还有的人捕捉小青蛙,生吞,谓之能医治腰腿酸痛、筋骨疼痛,借以壮筋活络、强健肌体,往往惹致孟氏裂头蚴感染。春夏季节,正是农田青蛙繁殖活动时机,特提醒农村群众治病应讲科学。
孟氏裂头蚴可移行至感染者全身软组织,使之局部呈现炎症、肉芽肿、伴有虫爬瘙痒感、红肿热痛,尤其是阴唇、乳房、眼睑、胸腹等处为易发部位,可见到有如雀蛋、鸽蛋大小的移动肿块,手术切除的小肿块中可找到孟氏裂头蚴虫体。因此,凡生吞过小青蛙或者用青蛙肉生敷过伤口的人,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及早到医院检查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人大脑中会长寄生虫,裂头蚴和猪肉绦虫等寄生虫会以囊虫或卵的形态进入血管,从而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内生存,而这些寄生虫病,大多是由喝了不干净的水或吃了不熟的肉所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