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互动出版网
这篇推荐的是一本历史中全球史类的精品首发书籍《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
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新近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推荐图书
编辑推荐
★漫长而奇幻的冒险之旅,海洋贸易帝国的激烈交锋,一个机遇无限、激动人心而又波谲云诡的时代……请带上古老的单筒望远镜,重新回到那片广阔而湛蓝的美丽海洋中吧。
★披露现代海权理论形成过程的里程碑式作品,海外著名汉学家深入浅出的讲述
★深入介绍东西方制图技法的异同及其深远影响,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全新篇章
★大航海时代东亚商业帝国全景勾勒,中外商业史角度的对比与反思
★“一带一路”与塞尔登地图关系密切,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政策的有力参考
——“中国周围海域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全球经济的公司化和国际法的产生都密切相关:这些都恰好发端于塞尔登地图诞生的那个时代。”
内容简介
《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是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最新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推荐图书。
一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中国航海图:它凝聚着明代中国制图技法不为人知的精华,却流落他乡而长久被人忽视和遗忘。
2009年,这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
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以一幅沉睡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古代中国地图为引子,从历史、地理、文字、法律和科学技术的角度,描述了400年前东亚地区海上贸易的盛况,以及其留给后世的深远影响和未解之谜。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中国航海史留下了最为浓重的一笔,然而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与开拓却没有就此结束。
四百年前,明代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四百年后,我们又应该怎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作译者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著名汉学家。曾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校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历史教授。卜正民还是美国明史学会(Society of Ming Studies)半年期刊《明史研究》(Ming
Studies)编委会成员。自2008年起,卜正民成为哈佛大学六卷本《中华帝国史》的主编。卜正民曾于1975年秋进入复旦大学,师从文学批评史学者李庆甲教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1977年,他在李约瑟的安排下参与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七分册的编写。
卜正民著述颇丰且广受好评,其作品《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学会颁发的列文森奖和加拿大历史学会每五年评选一次的最高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泽维尔加诺奖,《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Death by a Thousand Cuts)曾获加拿大历史学会颁发的华莱士弗格森奖,《维梅尔的帽子》(Vermeer's Hat)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联合颁发的马克林顿历史奖。2006年,卜正民获得古根海姆学者奖。
媒体评论
塞尔登地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明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强盛的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富饶的海洋国家。它并未以武力征服周边诸国,而是通过航海贸易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了深厚的根基。
——英国《每日电讯报》
卜正民通过一系列动人心弦的探索故事,深度讲述了中国与英国交往的过去。《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仿佛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在疑云密布、难以前行之处,作者却往往能带给我们宝贵的洞见。
——英国《金融时报》
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新近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推荐图书
编辑推荐
★漫长而奇幻的冒险之旅,海洋贸易帝国的激烈交锋,一个机遇无限、激动人心而又波谲云诡的时代……请带上古老的单筒望远镜,重新回到那片广阔而湛蓝的美丽海洋中吧。
★披露现代海权理论形成过程的里程碑式作品,海外著名汉学家深入浅出的讲述
★深入介绍东西方制图技法的异同及其深远影响,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全新篇章
★大航海时代东亚商业帝国全景勾勒,中外商业史角度的对比与反思
★“一带一路”与塞尔登地图关系密切,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政策的有力参考
——“中国周围海域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全球经济的公司化和国际法的产生都密切相关:这些都恰好发端于塞尔登地图诞生的那个时代。”
内容简介
《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是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最新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推荐图书。
一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中国航海图:它凝聚着明代中国制图技法不为人知的精华,却流落他乡而长久被人忽视和遗忘。
2009年,这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
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以一幅沉睡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古代中国地图为引子,从历史、地理、文字、法律和科学技术的角度,描述了400年前东亚地区海上贸易的盛况,以及其留给后世的深远影响和未解之谜。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中国航海史留下了最为浓重的一笔,然而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与开拓却没有就此结束。
四百年前,明代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四百年后,我们又应该怎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作译者
卜正民(Timothy Brook),加拿大著名汉学家。曾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校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历史教授。卜正民还是美国明史学会(Society of Ming Studies)半年期刊《明史研究》(Ming
Studies)编委会成员。自2008年起,卜正民成为哈佛大学六卷本《中华帝国史》的主编。卜正民曾于1975年秋进入复旦大学,师从文学批评史学者李庆甲教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1977年,他在李约瑟的安排下参与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七分册的编写。
卜正民著述颇丰且广受好评,其作品《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学会颁发的列文森奖和加拿大历史学会每五年评选一次的最高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泽维尔加诺奖,《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Death by a Thousand Cuts)曾获加拿大历史学会颁发的华莱士弗格森奖,《维梅尔的帽子》(Vermeer's Hat)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联合颁发的马克林顿历史奖。2006年,卜正民获得古根海姆学者奖。
媒体评论
塞尔登地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明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强盛的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富饶的海洋国家。它并未以武力征服周边诸国,而是通过航海贸易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了深厚的根基。
——英国《每日电讯报》
卜正民通过一系列动人心弦的探索故事,深度讲述了中国与英国交往的过去。《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仿佛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在疑云密布、难以前行之处,作者却往往能带给我们宝贵的洞见。
——英国《金融时报》
![]() |
-
橘子洲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2 22: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