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民谣吗,我戒了
文/易小婉(微信:yixiaowan1124)
我认识北姑娘时,她十八岁。大学吉他社招新,在一众报名者中,北姑娘以一曲轻轻柔柔的自弹自唱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坐在评审席问:“你为什么学吉他呢?”
站在讲台上的北姑娘眼神笃定地说:“我喜欢民谣,我想成为一个民谣创作者。”
北姑娘歌声空灵,长得也空灵,嫣然一笑,人如其歌。我觉得像北姑娘这样的人,不论是梦想还是爱情,都应该顺风顺水。那时候我坚信,北姑娘一定会找到一个彩虹般的人,和他幸福到让全世界都妒忌。
大学四年北姑娘不是在图书馆看书,就是在吉他社练琴,对身边的追求者从没正眼瞧过。作为学姐的我曾不止一回埋汰她:“弹琴也别忘了说爱嘛。”
北姑娘总是眯着眼睛笑笑:“随缘,随缘。”
北姑娘毕业前夕,我们坐在小酒馆聊天。她喝了点酒,噔噔噔跑上舞台,拿起台上的吉他就开始唱:
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
失去什么受不受伤都一样
but you know
只有你是如此绝对不同
不奢求哪天我不要人懂
总在心底偷藏起这小美梦
这样的温热就已经足够
唱的是Tizzy Bac的《You’ll See》。原本是一首钢琴摇滚曲风的歌,但是经北姑娘用吉他弹唱一番,也自有一种温暖清新。
毕业后,北姑娘背着吉他去了杭州。初到杭州时,她常常给我打电话,她告诉我她找了一份文案策划的工作,朝九晚五,这让她可以留出晚上的时间做她喜欢的事情——在酒吧唱歌。她说她不唱歌的时候,就在酒吧的吧台里放歌,最经常放的一首歌是李志的《梵高先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我明白一个女孩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难免孤独,可是梦想很大,大到让你觉得眼前的孤独不过是光明来临前的短暂黑暗。
过了几个月,有天北姑娘在电话里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学姐,我恋爱了,再也不孤独了。”男生叫李想,是个鼓手,处女座,追求完美,一心要做最优秀的鼓手,因为这个他没日没夜的练习,甚至练到手指关节处都打出血。说到这,北姑娘话语间尽是疼惜。
北姑娘和李想,一个弹吉他,一个打鼓,这样的搭配,说是才子佳人金童玉女都不为过。更何况,他们还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民谣。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曾说,有些人,因为他们之间很相似,所以注定会遇见。
他们相识在一家咖啡店。据北姑娘说,当时李想走进咖啡店,她就注意到他。他背着一个帆布包,个子高高的,脸部的线条很好看。两个人从文学、电影一直聊到音乐、民谣,偶尔还会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激烈地讨论,聊到深夜十二点都意犹未尽。
李想说:“话说,你不觉得电影、音乐这些娱乐方式的出现,让内心生活消失殆尽吗?”
北姑娘问:“怎么就让内心生活消失殆尽了呢。”
“人们都跟着情节走,跟着情绪走,跟着导演编剧的思路走,跟着音乐的节拍走了,很少有人去思索自己的内心。”李想解释道。
“我觉得是丰富了我们的内心啊。”北姑娘说。
“他们思索的,感悟的,都是别人制作出来的。甜酸苦辣,都是别人已经咀嚼过了的。”李想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才会去思考我们的生活。”北姑娘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呃,好吧。放下学术上的争执。”李想缴械投降。
北姑娘被他这么一说,噗嗤一声笑了。
北姑娘觉得这个男生不仅长得好看,很有想法,还很幽默。她对他顿生好感,就留了她的电话号码,而北姑娘的手机当时没电,说等着李想回头联系自己。
但是北姑娘足足等了一个月,都没有接到李想的电话。一个月后的某一天,北姑娘在她驻唱的酒吧遇到了李想,北姑娘还怪他,“你怎么都没有联系我”。
此后两个人常常一起排练民谣歌曲,北姑娘弹琴,李想打鼓。仿佛只有在排练时,那些想说又不敢说的,都能泉涌激荡,自然娓娓。因他们知道,民谣,始终是一条贯穿于彼此心房心室的隐秘通道。不管发生什么,借着民谣借着音乐,她能见到他,而他亦能得见她。
民谣于他们而言,如同溯溪而上豁然通幽的暗道,径直通向桃花源。
国庆期间,李想跟着乐队去上海参加音乐节。出发前,北姑娘对李想说:
“要是现场有信号,可以给我打个电话吗?虽然我加班不能去看你,但我想感受你那里。”
演出前,李想给北姑娘打电话:
“第一次见你时你穿一件白色衬衫,藏青色的长裙,长长的头发到了腰间,手里握着一杯摩卡,在咖啡店来往的人群中显得那么遗世而独立。当我看到你时,正好迎上你的眼神,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了一下。像是被什么牵引着一般,我走到了你旁边坐下,还幸运地要到了你的电话号码。不巧的是,第二天我的手机就被小偷偷了,但号码是存在手机上,而不是卡上的。我只记得你的名字,以及闲聊过程中,你说起你晚上会来一家酒吧唱歌。于是,那段时间我天天晚上去那家酒吧听歌、喝酒,期待能再遇到你。”
北姑娘听着这些话,只觉得无比感动。所以在说话的空档,她竟然一时冲动,对他说:
“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
电话那端忽然一阵嘈杂,如雷般的掌声响起,李想说了一句“我要上场了”便匆匆挂了电话。
半小时后,北姑娘接到了李想的电话,李想笨拙地说:
“演出的那30分钟,我看着台下拥挤的人潮,满脑子想的都是你。我就想,演出完我一定要对你说,你,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然后别把我从你心里踢走好吗?”
和李想在一起之后,北姑娘开始不去唱歌了。李想运气很好,他的乐队签约了唱片公司,演出机会越来越多。
李想不喜欢呆在一个地儿,他是一个靠灵感生活的人。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李想对北姑娘说:
“我要走遍大江南北, 这个冬天去东北,明年夏天去西北,这两年会有几个月呆在云南丽江。”
北姑娘温柔地说:“去吧去吧。玩够了就回来。”
“带你玩。”
“好啊,不许反悔。”北姑娘还是那样盈盈地笑着。
李想说:“我想我去的地方都有你。”
那几年,李想跑夜场,北姑娘就晚上去酒吧看他的乐队演出;李想全国各地做巡演,北姑娘就辞了工作为爱走天涯。
后来,李想的乐队发行了新专辑,专辑大获好评,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乐队,知道李想。
玩民谣做乐队是最辛苦的,每一次上台都要自己搬那么多乐器,拿到的演出费还要五个人分。这么多做音乐的人来来去去,有的人幸运地签约唱片公司一夜成名,有的人依然在地下车库默默排练,还有的人迫于家庭和世俗的压力回了老家结婚生子。
但是有个南方姑娘,背着吉他义无反顾地告别故乡,奋身追逐万千生命热望的梦想。那个梦想关于民谣关于音乐,后来那个梦想变成才子身后单薄的身影,她跟着李想,从杭州到上海,从北京到广州,不断迁徙。只是这样的牺牲会带来怎样的结局,却都不是热恋阶段两个人能想象得到的。
北姑娘和李想在一起的第三年,我接到北姑娘的电话,电话那端是北姑娘忍住眼泪说话的声音。
她说:“他对我说,他要打鼓,没有时间陪我,他说他怕耽误我。”
我说:“他如果不是鼓手,是一个程序员,他也会说我要写代码,没时间陪你。”
再见到北姑娘,她比以前更瘦了,头发更长了。她和李想分了手,回到了南部小城,我陪着她看电影听歌。还是那首Tizzy Bac的《You’ll See》:
那么多人来了又走
但也许我们只能远望不相逢
一个人渐成熟就会笑著泪流
总有些遗憾要学会放开
活到这把年纪也该明白
北姑娘像是自我安慰一般喃喃地说:
“随缘,随缘。”
我掉转头来看到她的脸,样子很倔强,即使她的肩头因为悲恸微微起伏,但她的唇角是上扬的,她在笑。而我分明在她的眼睛里,看到盈盈的泪光。
两年后,我收到了北姑娘的邮件,她再也没有提及任何往事,信很短,她告诉我说,她要结婚了,她的先生温柔坚定是个好人。信的末尾附带了一张结婚请帖。
请帖背景是她的结婚照,照片里的北姑娘穿着婚纱弹吉他,创意十足。我留言说:“我记得你很喜欢听民谣的。”
她回复我说:“吉他是用来装饰的。民谣,我早就戒了。”
我认识北姑娘时,她十八岁。大学吉他社招新,在一众报名者中,北姑娘以一曲轻轻柔柔的自弹自唱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坐在评审席问:“你为什么学吉他呢?”
站在讲台上的北姑娘眼神笃定地说:“我喜欢民谣,我想成为一个民谣创作者。”
北姑娘歌声空灵,长得也空灵,嫣然一笑,人如其歌。我觉得像北姑娘这样的人,不论是梦想还是爱情,都应该顺风顺水。那时候我坚信,北姑娘一定会找到一个彩虹般的人,和他幸福到让全世界都妒忌。
大学四年北姑娘不是在图书馆看书,就是在吉他社练琴,对身边的追求者从没正眼瞧过。作为学姐的我曾不止一回埋汰她:“弹琴也别忘了说爱嘛。”
北姑娘总是眯着眼睛笑笑:“随缘,随缘。”
北姑娘毕业前夕,我们坐在小酒馆聊天。她喝了点酒,噔噔噔跑上舞台,拿起台上的吉他就开始唱:
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
失去什么受不受伤都一样
but you know
只有你是如此绝对不同
不奢求哪天我不要人懂
总在心底偷藏起这小美梦
这样的温热就已经足够
唱的是Tizzy Bac的《You’ll See》。原本是一首钢琴摇滚曲风的歌,但是经北姑娘用吉他弹唱一番,也自有一种温暖清新。
毕业后,北姑娘背着吉他去了杭州。初到杭州时,她常常给我打电话,她告诉我她找了一份文案策划的工作,朝九晚五,这让她可以留出晚上的时间做她喜欢的事情——在酒吧唱歌。她说她不唱歌的时候,就在酒吧的吧台里放歌,最经常放的一首歌是李志的《梵高先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我明白一个女孩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难免孤独,可是梦想很大,大到让你觉得眼前的孤独不过是光明来临前的短暂黑暗。
过了几个月,有天北姑娘在电话里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学姐,我恋爱了,再也不孤独了。”男生叫李想,是个鼓手,处女座,追求完美,一心要做最优秀的鼓手,因为这个他没日没夜的练习,甚至练到手指关节处都打出血。说到这,北姑娘话语间尽是疼惜。
北姑娘和李想,一个弹吉他,一个打鼓,这样的搭配,说是才子佳人金童玉女都不为过。更何况,他们还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民谣。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曾说,有些人,因为他们之间很相似,所以注定会遇见。
他们相识在一家咖啡店。据北姑娘说,当时李想走进咖啡店,她就注意到他。他背着一个帆布包,个子高高的,脸部的线条很好看。两个人从文学、电影一直聊到音乐、民谣,偶尔还会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激烈地讨论,聊到深夜十二点都意犹未尽。
李想说:“话说,你不觉得电影、音乐这些娱乐方式的出现,让内心生活消失殆尽吗?”
北姑娘问:“怎么就让内心生活消失殆尽了呢。”
“人们都跟着情节走,跟着情绪走,跟着导演编剧的思路走,跟着音乐的节拍走了,很少有人去思索自己的内心。”李想解释道。
“我觉得是丰富了我们的内心啊。”北姑娘说。
“他们思索的,感悟的,都是别人制作出来的。甜酸苦辣,都是别人已经咀嚼过了的。”李想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我们才会去思考我们的生活。”北姑娘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呃,好吧。放下学术上的争执。”李想缴械投降。
北姑娘被他这么一说,噗嗤一声笑了。
北姑娘觉得这个男生不仅长得好看,很有想法,还很幽默。她对他顿生好感,就留了她的电话号码,而北姑娘的手机当时没电,说等着李想回头联系自己。
但是北姑娘足足等了一个月,都没有接到李想的电话。一个月后的某一天,北姑娘在她驻唱的酒吧遇到了李想,北姑娘还怪他,“你怎么都没有联系我”。
此后两个人常常一起排练民谣歌曲,北姑娘弹琴,李想打鼓。仿佛只有在排练时,那些想说又不敢说的,都能泉涌激荡,自然娓娓。因他们知道,民谣,始终是一条贯穿于彼此心房心室的隐秘通道。不管发生什么,借着民谣借着音乐,她能见到他,而他亦能得见她。
民谣于他们而言,如同溯溪而上豁然通幽的暗道,径直通向桃花源。
国庆期间,李想跟着乐队去上海参加音乐节。出发前,北姑娘对李想说:
“要是现场有信号,可以给我打个电话吗?虽然我加班不能去看你,但我想感受你那里。”
演出前,李想给北姑娘打电话:
“第一次见你时你穿一件白色衬衫,藏青色的长裙,长长的头发到了腰间,手里握着一杯摩卡,在咖啡店来往的人群中显得那么遗世而独立。当我看到你时,正好迎上你的眼神,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了一下。像是被什么牵引着一般,我走到了你旁边坐下,还幸运地要到了你的电话号码。不巧的是,第二天我的手机就被小偷偷了,但号码是存在手机上,而不是卡上的。我只记得你的名字,以及闲聊过程中,你说起你晚上会来一家酒吧唱歌。于是,那段时间我天天晚上去那家酒吧听歌、喝酒,期待能再遇到你。”
北姑娘听着这些话,只觉得无比感动。所以在说话的空档,她竟然一时冲动,对他说:
“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
电话那端忽然一阵嘈杂,如雷般的掌声响起,李想说了一句“我要上场了”便匆匆挂了电话。
半小时后,北姑娘接到了李想的电话,李想笨拙地说:
“演出的那30分钟,我看着台下拥挤的人潮,满脑子想的都是你。我就想,演出完我一定要对你说,你,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然后别把我从你心里踢走好吗?”
和李想在一起之后,北姑娘开始不去唱歌了。李想运气很好,他的乐队签约了唱片公司,演出机会越来越多。
李想不喜欢呆在一个地儿,他是一个靠灵感生活的人。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李想对北姑娘说:
“我要走遍大江南北, 这个冬天去东北,明年夏天去西北,这两年会有几个月呆在云南丽江。”
北姑娘温柔地说:“去吧去吧。玩够了就回来。”
“带你玩。”
“好啊,不许反悔。”北姑娘还是那样盈盈地笑着。
李想说:“我想我去的地方都有你。”
那几年,李想跑夜场,北姑娘就晚上去酒吧看他的乐队演出;李想全国各地做巡演,北姑娘就辞了工作为爱走天涯。
后来,李想的乐队发行了新专辑,专辑大获好评,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乐队,知道李想。
玩民谣做乐队是最辛苦的,每一次上台都要自己搬那么多乐器,拿到的演出费还要五个人分。这么多做音乐的人来来去去,有的人幸运地签约唱片公司一夜成名,有的人依然在地下车库默默排练,还有的人迫于家庭和世俗的压力回了老家结婚生子。
但是有个南方姑娘,背着吉他义无反顾地告别故乡,奋身追逐万千生命热望的梦想。那个梦想关于民谣关于音乐,后来那个梦想变成才子身后单薄的身影,她跟着李想,从杭州到上海,从北京到广州,不断迁徙。只是这样的牺牲会带来怎样的结局,却都不是热恋阶段两个人能想象得到的。
北姑娘和李想在一起的第三年,我接到北姑娘的电话,电话那端是北姑娘忍住眼泪说话的声音。
她说:“他对我说,他要打鼓,没有时间陪我,他说他怕耽误我。”
我说:“他如果不是鼓手,是一个程序员,他也会说我要写代码,没时间陪你。”
再见到北姑娘,她比以前更瘦了,头发更长了。她和李想分了手,回到了南部小城,我陪着她看电影听歌。还是那首Tizzy Bac的《You’ll See》:
那么多人来了又走
但也许我们只能远望不相逢
一个人渐成熟就会笑著泪流
总有些遗憾要学会放开
活到这把年纪也该明白
北姑娘像是自我安慰一般喃喃地说:
“随缘,随缘。”
我掉转头来看到她的脸,样子很倔强,即使她的肩头因为悲恸微微起伏,但她的唇角是上扬的,她在笑。而我分明在她的眼睛里,看到盈盈的泪光。
两年后,我收到了北姑娘的邮件,她再也没有提及任何往事,信很短,她告诉我说,她要结婚了,她的先生温柔坚定是个好人。信的末尾附带了一张结婚请帖。
请帖背景是她的结婚照,照片里的北姑娘穿着婚纱弹吉他,创意十足。我留言说:“我记得你很喜欢听民谣的。”
她回复我说:“吉他是用来装饰的。民谣,我早就戒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