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到达的地方才叫远方(伪文青游记爆款标题)
在广州的11年间,云南是永恒的话题,彩云之南,雪山布衣,苍山洱海。种种规划,都未成行。直到今年9月底,突然手痒买了机票,定了酒店,拉上小杨,不得不去。
离开燥热的广州,一出昆明机场就吹到凉凉的秋风,看到渐层的黄昏晚霞,第一印象不错。连夜赶往大理,在洱海边的白族小村子住了一周。村子处于半开发状态,有很多外地人沿着洱海边建民宿,不过好在村子够大,很多本地居民还是正常居住,上班,清早起来巷子里都是骑着电动车上班的本地年轻人,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经过村民自发形成的小菜市场,白族老奶奶们在卖洱海鲫鱼和不知名的各种青菜,唯一认得的生菜长得也跟内地不一样,晒得黝黑发亮的大叔在卖猪肉,很神奇,大理人很爱猪肉,小市场的红肉也只有猪肉。我这种菜市场爱好者,每天都能顺路逛逛本地市场,实在开心。
这里白族老奶奶们都穿着自己染的布衣,各种深浅不一的蓝色,整洁干净,头发整理地一丝不乱,有的年纪70多了,还在背一捆捆稻谷,柴火。第一天早上7点在七弯八拐的巷子里迷路,怎么都找不到客栈,路上行人稀少,云南7:30天才大亮,附近只看到有老人家在扫地,只能碰碰运气问问她,没想到她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思维清晰,热心地帮我们弄清的路线。听说白族是母系社会,奶奶外婆是当家的,出门养家,重活家务都是女生做,男人嘛就负责打打牌,偶尔带带小孩。本地出租车司机大叔跟我们感叹说,这里的男人呀太懒,千百年来也被女人们惯成这样了。双方都甘之如饴,或者磨合到平衡,都是合理的存在。
洱海边转了一天,蓝天白云确实不负盛名,湖水在烈日下呈现暗蓝色,游人稀少,湖边湿地里有各种虫鸣鸟叫,清一色装备的阿姨们在炸着一模一样的洱海鱼虾和洋芋,树底下有老人隐藏在草丛中钓鱼,看到我们走过来收了鱼竿,对着湖水发了会呆。远远看到三个男生,坐在湖边的乱石滩上聊天,弹吉他,唱歌,走近了,看到弹吉他的小哥貌似累了,只剩下其中一位小声清唱。
买了一个大红石榴,跟小杨两个人坐在湖边的石凳上,吃了很久,在后来的旅程中,几乎天天在吃石榴,街上也到处是鲜榨石榴汁的小摊,连我这个石榴狂热者也举手投降,到最后一天看到石榴拔腿就撤,当然这是后话。
午饭时间,在路边找了家门脸小小,干净的家庭饭馆吃饭,先生负责点菜,收钱,太太和老奶奶炒菜,还有一个阿姨摘菜,带客人入座,放假的小朋友帮忙洗菜,一团热闹气,阿姨问我们要不要坐在院子里,边走边带我们从侧门进入一个很大的花园院子,原来旁边的四层小楼都是他们家的,花木满园,树下摆了三桌,院中还辟出一小块地种青菜,喂鸡,养狗。地上刚用水洗过,难得在树下吃饭,一片小叶子和灰尘都木有,洁癖患者已被治愈。连着在他们家吃了一周的饭,走地鸡版本的黄焖鸡最好吃,老奶奶看到我们家妹妹一直微笑,还给了他家自己吃的一些瓜子,豆子当饭前小零食。奶奶说我们坐的石座椅上方是一颗柿子树,所有的柿子被食客们刚刚吃完,我们来晚了,大理的柿子也好吃。
住的才村离大理古城很近,公交车10分钟可以到达。在城门口遇到了据说有20年历史的烤饵块摊子,味道怎么说呢, 就跟大理古城一样,算正常,可离想象中的期待有差距。脑洞中的大理应该充满非汉族味,城门高大,背靠巍峨苍山,转角就能遇到暗器和江湖中人,石板街上有来往的马帮的铜铃声。看到的大理城,却有一种纯朴甚至寒酸味,城门低矮,城中尽是小清新们在土砖房子里开的格式咖啡馆和手工艺品,明信片店,每一家餐厅都跟云南菜没啥关系,老板都有一口川音或东北口音。洋人街毫无可玩处,人民路成了小清新重灾区,义乌小商品市场“工艺品”集散地。从小在荆州长大,感觉荆州的城墙跟博物馆可看性都高于大理。当然,这是在我们还没去大研古城之前的感受,跟丽江大研比,大理简直是大家闺秀。
去的那天刚好是中秋节,游客不多,摆摊的本地人也纷纷5,6点就提前收摊回家过节,看到一家卤味摊前面排了长队,而且都是本地阿姨说要买回家过节的,混在里面买了点卤猪头肉,猪舌,里面还很贴心的送了白萝卜丝和两种蘸水。提着卤味,在古城外围的住宅区逛了逛,遇到了很多上晚自习的初高中生们,校服难得可以看,三三两两一遍吃烤饵块,一遍聊天嬉笑,慢慢走去学校。
找了一天去了背包客们推崇的喜洲海舌公园,三轮车师傅带我们走了一遍环海路,海舌公园实际是洱海中的一个半岛,公园门口是长长的稻田,白杨堤,一派浑然天成的田园风光,公园入口竟然有最爱的竹林小道,三面环洱海,中间是稀疏的松林和草坪,几乎看不到人工的痕迹,一些小朋友在草地上打滚。很神奇的是,这里的洱海颜色从浅蓝,蔚蓝,到深蓝有不同的层次,随便一张照片都是桌面。公园里非常安静,只有松树上的鸟叫声,如果不是担心师傅等太久,我们俩会在里面混到天黑才出来。
从小常听老爸哼一首老歌,大理三月风光好,蝴蝶泉边....,加上金老爷子多年小说,影视作品的轰炸,大理成了一个美丽的远方,那里有不一样的语言,音乐,服饰,还有很多传奇故事。现在的大理,自然风光依然很美,苍山上伐木建房,污染洱海的行为也有所收敛,无论本地人,还是做生意的外地人心底里都很珍惜老天爷赏给他们的礼物。需要约束的反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只是人文风光已难寻,满目的所谓白族民居大多都是新建的仿旧建筑,多年的旅游胜地也让纯朴的民风有了变化。游客的心理总是矛盾,若真是世外桃源的私人景点,恐怕生活环境却是没几个宠坏的城市人能吃得消。
也许是年纪大了,很难被自然风光感动,可大理有洱海秋月,周围一片黑暗寂静,远处的苍山边有隐约的灯光,月光洋洋洒洒,毫不吝啬,涛声轻柔,凉风习习,吹得人手脚冰冷,可此时的洱海月色好像有一种魔力,温柔,安静,又有一点神秘,月光下可以看到近处的湖里矗立着一棵棵枯木。没有光害,躺在躺椅上,头顶就是满天繁星,这种自然产生的绵长吸引力会永远留在心里。
虽然全副武装,几乎成了伊朗妇女装扮,全身还是被大理热烈的阳光晒黑,脚活生生地被晒出了黑白双色,空气干燥到流鼻血,大理果然是马背上的江湖女侠,倾国倾城,个性倔强。
我们一到束河就被治愈,阳光变得柔和,空气中有了久违的水分。束河实在太像江南小家碧玉,除了雪山融水,冰泉凛冽,水质比江南要好很多。每家门口都在泉水中冰着当地名叫风花雪月的啤酒,有的餐厅直接把最挑水质的三文鱼养在了水渠里,我们也学着在泉水中洗菜,洗水果的当地人,直接在街边的泉水中洗了丽江血桃吃,不知道是水甜还是桃子甜,两个人一吃到冰冰的桃子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白天逛了茶马古道的博物馆,除了1,2条主街,束河最好的就是,好多小巷子里的院子,房子都很美,还没住人,非常安静,走在这里除了老是碰到拍婚纱照的一对情侣,街上空无一人。再转一个方向,泉水旁边,离主街不到50米的地方,是一大片菜地,菜园周围种了一圈三角梅,菜地主人们在里面悠闲的锄地,往山坡上走又是一条工艺品,民宿街, 毫无违和感。晚上听了一家刚开张的民谣酒吧歌手,唱了一首小杨喜欢的斑马斑马,整家店就我们两个人,楼下路灯照着青石板巷道。
为了汪老饕的安利,专门安排了一天在昆明,清晨的翠湖看到了好多松鼠,还有打太极晨练的老人家,云大晃了大半天,据说当年西南联大拆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当地送给了云大,本来想去联大旧址所在的云师大看看,想想以大天朝的风格,旧址估计也就剩了一座碑。为什么很多人怀恋民国风呢,除了矫情外,我想还是因为审美的因素。仔细想想,无论大城市还是小景点,只要是49年以后的建筑几乎都无法正常观看,民国以及以前的,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美,不信可以去南京看看。
中午问了一路的人,无人知道福照楼怎么走,最后又是一位卖泡菜的奶奶,几乎画出了路线图跟我们指了路,即使她说只要10分钟,我们走了30分钟,但大方向没错,真不容易找到了隐藏在居民区的百年老店,生意惨淡,心心念念的汽锅鸡是温热的,凉拌米线可以吃,凉拌猪肝很好吃,两层的店只有3小桌客人。一看就是国企风格,好好的金字招牌又被糟蹋了。汪老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意外发现,广州的云南菜比云南的云南菜要好吃很多。
想要去的地方应该马上去,就像刘瑜说的,50岁才买到25岁想要的裙子,早已索然无味。
年纪渐长后,其实不应该奢求被感动。
离开燥热的广州,一出昆明机场就吹到凉凉的秋风,看到渐层的黄昏晚霞,第一印象不错。连夜赶往大理,在洱海边的白族小村子住了一周。村子处于半开发状态,有很多外地人沿着洱海边建民宿,不过好在村子够大,很多本地居民还是正常居住,上班,清早起来巷子里都是骑着电动车上班的本地年轻人,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经过村民自发形成的小菜市场,白族老奶奶们在卖洱海鲫鱼和不知名的各种青菜,唯一认得的生菜长得也跟内地不一样,晒得黝黑发亮的大叔在卖猪肉,很神奇,大理人很爱猪肉,小市场的红肉也只有猪肉。我这种菜市场爱好者,每天都能顺路逛逛本地市场,实在开心。
这里白族老奶奶们都穿着自己染的布衣,各种深浅不一的蓝色,整洁干净,头发整理地一丝不乱,有的年纪70多了,还在背一捆捆稻谷,柴火。第一天早上7点在七弯八拐的巷子里迷路,怎么都找不到客栈,路上行人稀少,云南7:30天才大亮,附近只看到有老人家在扫地,只能碰碰运气问问她,没想到她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思维清晰,热心地帮我们弄清的路线。听说白族是母系社会,奶奶外婆是当家的,出门养家,重活家务都是女生做,男人嘛就负责打打牌,偶尔带带小孩。本地出租车司机大叔跟我们感叹说,这里的男人呀太懒,千百年来也被女人们惯成这样了。双方都甘之如饴,或者磨合到平衡,都是合理的存在。
洱海边转了一天,蓝天白云确实不负盛名,湖水在烈日下呈现暗蓝色,游人稀少,湖边湿地里有各种虫鸣鸟叫,清一色装备的阿姨们在炸着一模一样的洱海鱼虾和洋芋,树底下有老人隐藏在草丛中钓鱼,看到我们走过来收了鱼竿,对着湖水发了会呆。远远看到三个男生,坐在湖边的乱石滩上聊天,弹吉他,唱歌,走近了,看到弹吉他的小哥貌似累了,只剩下其中一位小声清唱。
买了一个大红石榴,跟小杨两个人坐在湖边的石凳上,吃了很久,在后来的旅程中,几乎天天在吃石榴,街上也到处是鲜榨石榴汁的小摊,连我这个石榴狂热者也举手投降,到最后一天看到石榴拔腿就撤,当然这是后话。
午饭时间,在路边找了家门脸小小,干净的家庭饭馆吃饭,先生负责点菜,收钱,太太和老奶奶炒菜,还有一个阿姨摘菜,带客人入座,放假的小朋友帮忙洗菜,一团热闹气,阿姨问我们要不要坐在院子里,边走边带我们从侧门进入一个很大的花园院子,原来旁边的四层小楼都是他们家的,花木满园,树下摆了三桌,院中还辟出一小块地种青菜,喂鸡,养狗。地上刚用水洗过,难得在树下吃饭,一片小叶子和灰尘都木有,洁癖患者已被治愈。连着在他们家吃了一周的饭,走地鸡版本的黄焖鸡最好吃,老奶奶看到我们家妹妹一直微笑,还给了他家自己吃的一些瓜子,豆子当饭前小零食。奶奶说我们坐的石座椅上方是一颗柿子树,所有的柿子被食客们刚刚吃完,我们来晚了,大理的柿子也好吃。
住的才村离大理古城很近,公交车10分钟可以到达。在城门口遇到了据说有20年历史的烤饵块摊子,味道怎么说呢, 就跟大理古城一样,算正常,可离想象中的期待有差距。脑洞中的大理应该充满非汉族味,城门高大,背靠巍峨苍山,转角就能遇到暗器和江湖中人,石板街上有来往的马帮的铜铃声。看到的大理城,却有一种纯朴甚至寒酸味,城门低矮,城中尽是小清新们在土砖房子里开的格式咖啡馆和手工艺品,明信片店,每一家餐厅都跟云南菜没啥关系,老板都有一口川音或东北口音。洋人街毫无可玩处,人民路成了小清新重灾区,义乌小商品市场“工艺品”集散地。从小在荆州长大,感觉荆州的城墙跟博物馆可看性都高于大理。当然,这是在我们还没去大研古城之前的感受,跟丽江大研比,大理简直是大家闺秀。
去的那天刚好是中秋节,游客不多,摆摊的本地人也纷纷5,6点就提前收摊回家过节,看到一家卤味摊前面排了长队,而且都是本地阿姨说要买回家过节的,混在里面买了点卤猪头肉,猪舌,里面还很贴心的送了白萝卜丝和两种蘸水。提着卤味,在古城外围的住宅区逛了逛,遇到了很多上晚自习的初高中生们,校服难得可以看,三三两两一遍吃烤饵块,一遍聊天嬉笑,慢慢走去学校。
找了一天去了背包客们推崇的喜洲海舌公园,三轮车师傅带我们走了一遍环海路,海舌公园实际是洱海中的一个半岛,公园门口是长长的稻田,白杨堤,一派浑然天成的田园风光,公园入口竟然有最爱的竹林小道,三面环洱海,中间是稀疏的松林和草坪,几乎看不到人工的痕迹,一些小朋友在草地上打滚。很神奇的是,这里的洱海颜色从浅蓝,蔚蓝,到深蓝有不同的层次,随便一张照片都是桌面。公园里非常安静,只有松树上的鸟叫声,如果不是担心师傅等太久,我们俩会在里面混到天黑才出来。
从小常听老爸哼一首老歌,大理三月风光好,蝴蝶泉边....,加上金老爷子多年小说,影视作品的轰炸,大理成了一个美丽的远方,那里有不一样的语言,音乐,服饰,还有很多传奇故事。现在的大理,自然风光依然很美,苍山上伐木建房,污染洱海的行为也有所收敛,无论本地人,还是做生意的外地人心底里都很珍惜老天爷赏给他们的礼物。需要约束的反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只是人文风光已难寻,满目的所谓白族民居大多都是新建的仿旧建筑,多年的旅游胜地也让纯朴的民风有了变化。游客的心理总是矛盾,若真是世外桃源的私人景点,恐怕生活环境却是没几个宠坏的城市人能吃得消。
也许是年纪大了,很难被自然风光感动,可大理有洱海秋月,周围一片黑暗寂静,远处的苍山边有隐约的灯光,月光洋洋洒洒,毫不吝啬,涛声轻柔,凉风习习,吹得人手脚冰冷,可此时的洱海月色好像有一种魔力,温柔,安静,又有一点神秘,月光下可以看到近处的湖里矗立着一棵棵枯木。没有光害,躺在躺椅上,头顶就是满天繁星,这种自然产生的绵长吸引力会永远留在心里。
虽然全副武装,几乎成了伊朗妇女装扮,全身还是被大理热烈的阳光晒黑,脚活生生地被晒出了黑白双色,空气干燥到流鼻血,大理果然是马背上的江湖女侠,倾国倾城,个性倔强。
我们一到束河就被治愈,阳光变得柔和,空气中有了久违的水分。束河实在太像江南小家碧玉,除了雪山融水,冰泉凛冽,水质比江南要好很多。每家门口都在泉水中冰着当地名叫风花雪月的啤酒,有的餐厅直接把最挑水质的三文鱼养在了水渠里,我们也学着在泉水中洗菜,洗水果的当地人,直接在街边的泉水中洗了丽江血桃吃,不知道是水甜还是桃子甜,两个人一吃到冰冰的桃子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白天逛了茶马古道的博物馆,除了1,2条主街,束河最好的就是,好多小巷子里的院子,房子都很美,还没住人,非常安静,走在这里除了老是碰到拍婚纱照的一对情侣,街上空无一人。再转一个方向,泉水旁边,离主街不到50米的地方,是一大片菜地,菜园周围种了一圈三角梅,菜地主人们在里面悠闲的锄地,往山坡上走又是一条工艺品,民宿街, 毫无违和感。晚上听了一家刚开张的民谣酒吧歌手,唱了一首小杨喜欢的斑马斑马,整家店就我们两个人,楼下路灯照着青石板巷道。
为了汪老饕的安利,专门安排了一天在昆明,清晨的翠湖看到了好多松鼠,还有打太极晨练的老人家,云大晃了大半天,据说当年西南联大拆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当地送给了云大,本来想去联大旧址所在的云师大看看,想想以大天朝的风格,旧址估计也就剩了一座碑。为什么很多人怀恋民国风呢,除了矫情外,我想还是因为审美的因素。仔细想想,无论大城市还是小景点,只要是49年以后的建筑几乎都无法正常观看,民国以及以前的,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美,不信可以去南京看看。
中午问了一路的人,无人知道福照楼怎么走,最后又是一位卖泡菜的奶奶,几乎画出了路线图跟我们指了路,即使她说只要10分钟,我们走了30分钟,但大方向没错,真不容易找到了隐藏在居民区的百年老店,生意惨淡,心心念念的汽锅鸡是温热的,凉拌米线可以吃,凉拌猪肝很好吃,两层的店只有3小桌客人。一看就是国企风格,好好的金字招牌又被糟蹋了。汪老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意外发现,广州的云南菜比云南的云南菜要好吃很多。
想要去的地方应该马上去,就像刘瑜说的,50岁才买到25岁想要的裙子,早已索然无味。
年纪渐长后,其实不应该奢求被感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